- 51.50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式之管见——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费时费力,逐句串讲;学生被动接受,收效甚微。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力求探讨一种合理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关键词:读译结合—讨论释疑—归纳总结—精读品赏—联系思考 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的中学生,尤其是对六高中这些知识底蕴比较浅薄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往往有一种求全责备,力求完美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指导下,教师不惜花大量的时间用于文言文教学,以求打下扎实的文言文基础。长期以来,文言文的教学多由教师大包大揽,形成了一种刻板划一的模式,就是老师事无巨细,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就如同被迫填食的鸭子,只知道肚子里食物满,却不知其何味,不能亲自解读,自己没有真正品味一下,没有自我发现的尝试,就无法体会文章之妙,更谈不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教学的结果,久而久之,学生视古文为陌路,教师视文言为畏途,教者辛苦,学者烦累,教学效果自然较差,所以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读译结合——讨论释疑——归纳总结——精读品赏——联系思考,即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自译课文,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释疑,并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做到横向和纵向积累相结合,通过精读品赏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联系思考明白文言文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为例,简要阐释一下这一教学模式(或称为文言文“五步教学法”)。一是“读”字当先,激发兴趣。..\n.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读”。读法种种:默读、吟读、诵读、集体读、个别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必不可少。文言文中有些特殊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出现了“通假异读”、“破音异读”、“古音异读”等,因此,需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读,以加深记忆。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就出现了多处通假异读现象,像“共其乏困”中的“共”就应通假异读为“gōng”。这样的字,如果不经教师的范读,学生很有可能读错。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听读,除了让学生读准字音外,还应该掌握句中停顿。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句,其中的“军”为动词,驻扎之意,学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将“军”字与前面的“晋”、“秦”连读。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范读之后,再让学生对照文下注释默读,揣摩语句的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教师再加以点拨、鼓励,力争使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节奏语气,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信心更足。读多了,背诵亦水到渠成,对文章的理解亦加深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诵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大致可分四步:(1)读准:读准字音、句读和节奏。(2)读通:疏通词句,读通文本。(3)读好:读出层次、语气和感情。(4)读精:抓住重点,品味鉴赏。当然,这四步并不只局限于“读”这一环节,它可以贯穿到后面的环节中。二是“译”贯始终,谙熟文意。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读文言文,读会文言文,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能准确翻译。以往的教学,不少教师热衷于抱着教材,一味地串讲,力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学生却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有的干脆寄希望于参考书,以为只要将课文对译就一了百了,其结果往往收效甚微。要改变这种状况,答案只有一个,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授之以渔,重启发诱导。因此,在学生自译课文之前,教师应把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达、雅)和方法(留、换、补、删、调、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学生自主翻译文言文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以便在下一环节中,学生可以质疑讨论。《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大部分内容学生可以自行解决,个别特殊的文言现象可能会存在疑问,需要在下一环节中经老师点拨或在讨论中解决。在学生自译的过程中,可分试译、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三步。学生翻译可口译,也可书面翻译,不过,书面翻译更能训练学生翻译的准确性。学生通过翻译可加强文言词汇积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三是讨论释疑,促其顿悟。孔子认为“疑,思之始,学之端”。学生自读、自译课文后,必然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适时组织学生对重难点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融洽平等的关系中调动语言表达功能,通过充分地质疑、争辩,互相激发启迪,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对学生的讨论,教师应加以启发引导,适时地把讨论的问题引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去。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可指导学生在充分的诵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利用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简要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n.四是归纳总结,梳理提炼。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要进行归纳总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一定的深度,首先对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做归纳整理,要引导学生联系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特别是文言句式,要指导学生分门别类的整理,不断丰富各类句式在记忆中的例句。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以下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假字、重要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问题,教师的归纳总结可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引导学生对课文作正确的理解,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去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可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此同时,文言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使其牢固掌握。如课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之”字,常见的用法有三种: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她(们)、她(们)、它(们)等;助词,既可做结构助词“的”,有时也无实义,可不译;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种情况不多见,需特别当心。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之”的前两种用法都有出现,可指导学生对文中“之”的用法进行归类整理,第三种用法则需要学生调动以往所学,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掌握,这样学生对“之”字的用法就会了然于胸、触类旁通了。由此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并强调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以达到巩固知识、掌握规律的目的。五是文言鉴赏,提升境界。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文言文鉴赏能力,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境界。(一)要联系史实和相关背景,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多数的文言文以人物传记为主,与相关社会、时代的历史、政治相关,且史实中的人物、事件相互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季氏将伐颛臾》、《触龙说赵太后》、《荆轲刺秦王》中,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与列国的关系,伍子胥与吴国的兴衰等历史事件与这个时期的作品内容存在内在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解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要么让学生感到内容枯燥、单调,不易激趣,要么不能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与理解效果,甚至切断了学生广阔的知识原野,压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应对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重耳过郑、郑楚结盟、秦立晋军、惠公背约等)作简要的介绍,以求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二)要指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典型的字、词、句、段进行精读细品,领会作者炼字、炼句、炼意的功夫,以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烛之武的那一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所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赏析烛之武的辞令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大重点。除了这段精彩的辞令以外,在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用得比较精彩,就是“夜缒而出”的“缒”字,从这一字中,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郑国形势之严重,秦晋的包围使郑国的城门都打不开了,这时,郑国的命运取决于烛之武此行的成功与否。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时他孤身一人,也许还拄着拐,迎着秦兵而去,气定神闲,踌躇满志,西北风吹到他的脸上,须发飘飘,那神态,那情状,必定是十分地潇洒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用语的精巧。..\n.最后要让学生把课文与现实相联系,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明确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教育意义,对我们在学习上、在做人上、工作上有什么启迪。如学《烛之武退秦师》,可引导学生从中领悟烛之武的深明大义、机智勇敢,领略劝说的神奇力量,学会劝说的技巧,并能够学以致用。总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探索中,应力求让学生做到每学一课有所得,深切地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自主、合作、点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让学生不仅获得文言文知识方面的东西,同时还批判地吸收前人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另外,应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谈王樱林【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语文新课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立体化的文言文教学。当前的文言文教学要改变一读二译三归纳的刻板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处理“言”与“文”的关系,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言”“文”并重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从最早的原始歌谣发展到今天,其成就之辉煌灿烂无与伦比。翻开那一页页优美的篇章,春秋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一种种鲜活的文学样式从我们眼前缓缓流过,看到他们就仿佛看到了中国五千年以来前进的轨迹,就仿佛与那些睿智的古人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漉尽泥沙始到金”,经过时间的冲刷,留下的那些文言篇章都闪烁着金子的光芒。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上,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讲,文言文教学已成了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一、文言文教学现状与思考不能否认的是,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存状态有些尴尬,它不再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了。语言习惯的变化造成文言文和日常使用语言脱节;一些礼制、官职、习俗早已消亡或改变名称,而大量冷僻字、异读字仍然存在,这些都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本身难度较大。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处理“言”“文”的关系成了巨大的难题:重“言”轻“文”则丧失了文采精华,重“文”轻“言”则常常发现学生成了看客,“言”“文”并重又发现课堂教学拖沓重复。而对学生来说,那本就不大的容身空间正在被快餐文学、网络文学、游戏文学侵占着,不少中学生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对文言文的学习非常浮于表面,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进入那深远而广阔的境界中去体会历史的沧桑和空间的邈远了。文言文尽管实际运用较少,但它仍然是社会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怎样改善文言文教学现状,运用文言文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n.二、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意义高中语文新课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立体化的文言文教学。其具体目标除“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外,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肯定了文言文存在的价值:“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2007年版)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有利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素质。三、文言文教学策略1.因势制宜,“言”“文”并重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正确处理“言”“文”之间的关系,一堂有价值的给学生带来收获的课既不能是刻板的“翻译课”,也不宜是纯粹的“文学鉴赏课”。具体来说,应视课文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而定。难度较大的,便偏重“言”,这就对学生自主的预习、总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之,则可在预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充分领略古文的魅力。如《六国论》中条分缕析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结构,《刺客列传》中对太子丹的患得患失和荆轲、田光的慷慨悲壮刻画得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季氏将伐颛臾》师徒辩论的高潮的语言技巧和缜密的逻辑性,《陈情表》带泪泣血的真挚感情等等,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又能带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一系列技巧。2.抓住契机,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读书、解释、背诵都将在一种半强迫的状态下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寻找一切契机,不妨谈些“题外话”,帮助学生除去浮躁之气,静下心来,真正进入文言文的优美意境之中。在教授《滕王阁序》时,在提及“骈文”这个概念的时候,学生普遍对其印象不佳。原来初中时讲过“古文运动”,反对的正是六朝以来内容空洞、形式浮华的骈文,可骈文绝不都是内容空洞、形式浮华的。教师可选择一些优秀的骈文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先有美的体验,继而发挥想象力,带着对美的追求自觉地进入了美好的诗情画意之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n.中学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教育基地,对高一同学我总力荐他们去一去南京博物院,让他们去领略一下古人的衣食住行、生活环境、起居习俗,看看良渚的玉器、商周的青铜器,明清的官服等等。这样,古文中的一些事物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近在眼前的实物了。《鸿门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玉玦,书上注释:半环形的佩玉。让同学们去看看玉玦的实物,再看看与之有关的祭天的玉璧、祭地的玉琮、象征武力的玉钺,讲讲中国古代的玉文化,念念《诗经》中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能很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总之,引起学生兴趣的契机可能是极小的、稍纵即逝的,但抓住了它们,往往能使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3.重视朗读,培养语感文言文的语境和现代汉语的有很大不同,因此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对文言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苏教版必修二中,我发现同学们普遍反映《阿房宫赋》最易背诵,因为读时朗朗上口,背时便如行云流水。其实古人在写文章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用上音韵,这种韵律,只有通过朗读,熟读成诵,才能掌握。当然,要得到最大的收益,还必须掌握朗读技巧。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四读法”。一读读准字音,正确断句;二读读懂文意,扫清字词障碍;三读把握中心,理解内容和结构。少儿诵诗班多偏重于韵律带给人的美感,作为高中生仅有韵律是不够的,须得有内容与之相结合,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地消除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代沟”;四读要发挥想象,看到形象。如《秋水》中“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浩瀚水势,《鸿门宴》中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兰亭集序》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良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美景,“放浪形骸,游目骋怀”心情,“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的雅事,在吟咏之间,如电影镜头般回放,营造出与当时相近的氛围,自也能体会读者当时的心情。读文章,贵在知人论世,在这点上诵读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掌握了文言文的诵读方法,学生就能够对课文有着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引起更多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需求,进而自主地去学习更多的课外文言篇章,全面提高语文素养。4.阅读延伸,见多识广文言文和英语的学习是一样的,英语学习需要有语境,汉语学习同样如此,而文言文学习恰恰缺少语境。要想学好文言文,光靠课文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延伸及加大阅读量。作为课外补充,《读本》是不错的选择。《读本》中是与课文内容相关或难度相当的名家名篇,充分利用可以提高大家的阅读水平。课外文言读物当首选《聊斋志异》,其中的故事大家大多耳熟能详,那紧张而离奇的情节,很快能让大家不忍释手,一本《聊斋》倘能读完,文言水平必有质的飞跃。另外,《战国策》和《史记》中的“列传”“世家”,部分章节描写生动,情节性强,可选择片断有指导性的让学生阅读。阅读大量的课外文章,能够增强同学们的文言语感,拓展学生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知识面,是非常好的途径。另外,细节处理也不可忽视。在教学中可采用“成语印证法”来进行阅读延伸。因为成语是古代语言的精华,古代词汇的很多用法只有在成语中才保留了下来,所以为了让学生对某个文言词汇加深印象,我通常会找出一个含有该词汇的成语与之相印证,由已知的(成语)来记忆未知的(文言词汇),这样既省劲又印象深刻。如学“厌”(暴秦之欲无厌)时,想到“贪得无厌”;学“恃”(恃粥耳)时,想到“有恃无恐”;学“殆”(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时,想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既可增加文言实词的蓄积量,又能熟练运用成语,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n.文言文的学习是长期的过程,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写作时,可以从文言篇章中寻找大量有说服力的素材作为例证和引证,可以引用优美的诗文以提高文章的格调,能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人,了解自己的文化并热爱它,显示了中华民族有着永久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省教科研中心、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3]巢宗祺主编.《语文教学案例与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浅探梁之璐 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何况,高考有关文言文的试题赋分一般在18分至22分,学生在这道试题上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成绩,甚是重要。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记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先机械疏通文章大意,后分析段落大意和思路,再讲解写作特色,这样就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了容器,成了奴隶,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我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尝试使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为“诵读、自译、思考、讨论、点拨、背诵、归纳”七个步骤,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查阅工具书,讨论、总结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诵读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能力,在初步朗读中要求能正确地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和句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用一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节奏停顿正确”..\n.等语言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学生轮流读课文,每人读四五句,以中下水平的学生为主,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全班的朗读情况,充分暴露问题,其余学生随时准备正音。这样一来,可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而且学得紧张,当试读学生出现错误时,不少学生都能随时指出,指出后再由学生重读。如果全读不准,无学生能指出错误,此时由教师进行指导,教师指导后再让学生试读。这样,通过让全体学生自主学习,自行试读,出现问题随时点拨纠正,在不断试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从而能顺利完成文言文朗读教学任务了。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文言文教学,老师先泛读或全体学生齐读,不如让个别学生试读。在学生试读时,试读者认认真真,惟恐在朗读时读错,听读者仔仔细细,积极发言,这就使学生的学变被动为主动了。 第二步:自译 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文言课文下大都对重、难点的字、句、词均作了注释、翻译。在学习文言文时,可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对照书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边读课文,边翻译课文,同时解决重点词句的意思,如遇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就做好标志。 第三步:讨论 学习文言文最佳途径是翻译,翻译的根本是实虚词的意义、用法的学习和积累,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能准确流畅地译成白话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标之一。教师可让学生在自译的基础上再分组讨论,先解决一部分问题。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一部分点拨的压力,又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步:点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通过学生自我翻译,思考,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文言文的字词句的教学,教师要有的放矢,及时加以点拨并――讲解和纠正。教师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点拨:一是课堂的随机点拨。学生在自译的同时,老师巡视辅导,针对个性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看情况及时给学生点拨。二是学生相互解答。针对学生还不能解决的相对共性问题,可先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解答。如还不能解决,教师要适时加以讲解。三是专题点拨。教师要对本课中学生没有涉及到重难点问题,进行补充和讲解。 第五步:思考 这一步主要是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学生通过译讲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设置一些题目,包括段意归纳、层次划分等,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教师指名掩卷作答。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对学生理解课文有着重要作用,对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背诵水平有明显的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第六步:背诵..\n. 文言文教学,高考大纲要求“读读背背,了解大意”。因此,朗读、背诵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而在理解内容以后的“读与背”,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高考大纲限定的必须背诵的篇目,更要依照大纲,严格要求,要落实到写上。在教学《蜀道难》时,让学生在课堂默写课文中的名句和名段,正确默写的前提是在背的准确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要引导学生点读,背诵。告诫他们切忌眼高手低,否则,在高考中因为脱漏、增添或出现错别字而丢分,岂不可惜。 第七步:归纳 每节课我们都学到不少的语言知识,我们不对它进行总结和归纳,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这样一来,作为教师还应总结一些规律,让学生容易掌握。如文中有成语,就积累成语,还可分类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这些归纳梳理的内容还可以是在其他文章中出现过的,让学生归纳整理,使学生能化零散的知识“珠子”为牢固的知识“网络”,这样做了学生想要忘记都难了。 通过以上七个步骤的具体落实,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扶沟高中高三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