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0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的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学逐渐显示出重要地位,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板块,更是有着重要位置。然而,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它们分属的范畴不同,语言基础规则也有所差别。所以,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阻碍。教师应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文言文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自主学习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占重要部分的古代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的根基。文言文教学面对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如何发挥语文课堂的优势,发挥课堂传承的作用,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4\n由于高中的教学课程庞大而繁杂,学生在面对枯燥又稍微晦涩的文言文课文时,更是一个头两个大,有的甚至一说到文言文就会产生一种厌烦、抵触心理。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与他们隔得太远了,理解起来有难度;二是无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太过空化。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就得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而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教师就得通过联系史实和相关背景,通过历史故事扩充学生见闻,从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作品,大多出自先秦和诸子时期。当然由于许多文学作品都与它所作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作品虽具文学性,但也不会违背历史事实,如高中课本中所选的《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等文言文作品,在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历史背景与故事发展之后,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形成学习自主性。 二、注重知识的积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概略介绍时代背景以后,让学生在好奇心及兴趣的驱使下进行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理解文章大意,接着,教师可以对文章提出一些较深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句意和文章大意。通过这样进行长期的阅读积累与练习,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语感与技巧,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日积月累的好习惯来学好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中对字词句式的讲解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本语法规则和知识重难点及考点。要对其进行着重讲解,并要让学生对其清楚明了甚至内化成一种概念。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教师还需要反复着重强调词类活用、词类引伸、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概念。 而相对应的“活”,是指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立足教材教学大纲,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积累掌握请况,使课堂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跟内化。4\n 四、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也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翻译文言文时,它的基本原则必须得了然于心,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译文简明、优美、生动。只有在遵循这个基本原则下,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最后,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技巧,可归纳为四法:(1)补充法:补充句中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2)保留法: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进行保留。(3)替换法:把文言文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孰与争锋”可译成“谁与争锋”。(4)调整法: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翻译出来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五、课外延伸阅读及积累 在古代的诗、词、曲、赋中,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言文作品很多,但由于教学大纲的规定,能被教材选用的只能是其中之九牛一毛。通过对教材上文言文作品的阅读赏析,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而课外阅读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文,积累文学知识。4\n 做好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责任重大的任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当然,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得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突破,各抒己见,并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指正。 参考文献: [1]李正宣.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9). [2]陈蕾.谈文学素养与语文新教师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研,20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