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感悟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被动句: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掌握其用法特点对理解文言文帮助很大。本文X罗了高中文言文中较典型的被动句用例,探其语法特点,归纳其用法规律,以期指导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被动句;用法归纳 被动句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比较常见的句型,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下面我就这两种类型,结合课文具体来说明文言文中被动句的情况。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 在高中文言文中,有标志的被动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动词+于”表示被动 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施事),即动词+介词“于”\n+名词,或主语+动词+介词“于”+名词。例如: (1)不拘于时,学有余。(韩愈《师说》) (2)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二)用“见+动词”表示被动 “见”字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边,构成“见+动”的格式来表示被动。例如: (1)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 (2)是以见放。(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3)信而见疑……能无怨乎?(同上) (4)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同上) 这种被动句是在动词前面加“见”表示被动的。有时候在动词后加“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这样就弥补了“见”字不能引进施动者的局限。例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n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在这种被动句中,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为”和表示行为主动者的词或短语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被动。例如: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2)吾属今为之虏矣!(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四)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这种被动句在古书上极为常见,一般是动词前用“为”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动词前用“为”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又加“所”,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为”后面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例如: (1)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史记·鸿门宴》)\n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上) (五)用“被”表示被动 这种被动句可以把“被”字置于动词前表被动,也可以用“被+主动者(施事)+动词”表被动。例如: (1)蓼洲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东南飞》) (4)则被这枷纽得我左侧右偏。(关汉卿《窦娥冤》) 上面各例被动句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基本相同,直接采用介词“被”表示被动。上面的例句基本上是秦以后的文献。王力先生曾说:“‘被’字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到了汉代‘被’字就普遍应用起来了。”这现象说明古代汉语从汉代起“被“字开始直接表被动,而且时间越往近代,“被”字用得越多。 二、无标志的被动句\n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在句中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这类句子中的主语是受事主语,动词的宾语大多数是施事。例如: (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荆州之民”是受事主语,“逼”是动词,“操”(指曹操)是施事,是“逼”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这句中“镂”是“被雕刻”的意思,“金石”是受事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3)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肢箧》)——那些偷窃衣带钩的人被诛罪,盗窃整个国家的人成为诸侯。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挫”,“削”都是及物动词而未带宾语,应作“被挫”,“被削”来讲。 (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在这个句子中应该是“被举”的意思,因为“傅说”“胶鬲”在句中是受事主语。\n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很大比重,怎样学好文言文,专家们给了很多建议,一个是要多读,培养一定的语感,还有就是要善于寻找古汉语的规律。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我们要把它们找出来,分析清楚,掌握其规律,以后在其他地方遇见时就会知道了。文言文还有很多文言现象,要善于总结,归纳出它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