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 MB
  • 2022-08-19 发布

田东高中2009届高三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二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田东高中2009届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二选编者:黄华韵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孟业,字敬业,钜鹿安国人也。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业,拒而不受。行台郎中郭秀相礼接,方欲荐之,会秀卒。魏彭城王韶,齐神武之婿也,拜定州刺史,除业为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业唯有一马,瘦死。韶以业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相酬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日:“卿邀名人也。”对日:“业为典签,州中要职,诸人欲相贿赡,止患无方便耳。今唤食肉,恐致聚敛,有损声名。”后未旬日,韶左右王四德,董惟金并以马死托肉,为长史裴英起密启。神武有书与韶,大致诮让。业寻被谮,出外行县事。后神武书责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乃令出外也!”及韶代下,业亦随还,赠送一无所受。仁之后为西兖州,临别谓吏部郎中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铨举之次,不可忘也。”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使刘西兖如此钦叹?”业答曰:“唯知自修也。”齐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渺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处,谓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补河间王国郎中令。清贫自守,未曾有失。河清三年,敕人间养驴,催买甚切。业曰:“吾既为人父母,岂可坐看此急。宜权出库钱,贷人取办,后日有罪,吾当当之。后为宪司所劾。被摄之日,郡人皆泣而随之,迭相吊慰。送业度关者,有数百人.至黎阳郡西,方得辞决。攀援号哭,悲动行路。诣阙诉冤者非一人,敕乃放还。武平九年,为太中大夫,加卫将军,寻卒。(节选自《北史·孟业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有济乎济:成功B.卿邀名人也邀:邀请C.后寻业断决处寻:探究D.诣阙诉冤者非一人诣: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韶以业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郡人皆泣而随之项王按剑而跽曰C.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岳心鄙其渺小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业因马肉一事被长史裴英起秘密告发,于是神武皇帝就写信责备了魏彭城王韶。B.孟业虽然其貌不扬,但他凭借自己的办案水平,赢得了清河王岳对他的高度肯定,被提升为河间王国郎中令。C.由于孟业能够为百姓着想,所以在他被弹劾拘捕后,不少百姓深表同情,更有人替他鸣冤叫屈。\nD.孟业为人廉沽谨慎,齐神武帝对他非常信任,长史刘仁之也非常器重他,曾人力把他举荐给崔暹。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业为典签,州中要职,诸人欲相贿赡,止患无方便耳。(5分)(2)宜权出库钱,贷人取办,后曰有罪,吾当当之。(5分)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荐走卒,甚得其心。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堂皇:官府办公的厅堂)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制曰:“《司马法》曰‘国容(国容:国家的法律)不入军,军容(军容:军队的法律)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藏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汉书·胡建传》)5、对下面加点的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贫亡车马亡:通“无”,没有B、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穿:穿过C、执事不诿上诿:推诿D、致民志也致:达到……目的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胡建“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①建欲诛之②走卒前曳下堂皇③臣谨以斩,昧死以闻④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⑤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⑥射甲舍门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①③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n、胡建家里贫困,没有车马,不能像其他做官的那样坐车骑马,常常与士卒一起步行,但这拉近了他与士卒的距离,使他很得士卒的心。B、胡建认为监军御史在军营里做生意是违法的,他跟随士卒快步来到官署厅堂,命令士卒把监军御使拉下,并立即将监军御史斩首。C、胡建在斩监军御史之前就写好了奏章,后来上奏皇上。皇上认为胡建斩监军御史是应该的,胡建因此声名显扬。D、胡建担任渭城令时,不畏公主的权势,率领吏卒将公主的住宅包围起来,要捕捉被丁外人收买的射杀原京兆尹樊福的刺客。8、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4分)⑵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缴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6分)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2题。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n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嚼:把酒喝尽。 ③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驩(huān):喜悦欢欣。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使人微知贼处暗中B.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拜见C.不可者,各厌其意厌,通“餍”,满足D.诸公以故严重之推重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明郭解不喜炫耀的一组是()① 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②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③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④ 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⑤乃夜去,不使人知 ⑥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  A.②③⑤B.①② ④ C.①④⑥D.③⑤⑥2,4,6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A.郭解虽然年少时为人残忍,也伤害过很多人,但后来就改变行为,能够非常友善地对待他人。B.郭解姐姐家的孩子惹怒别人被刺身亡,郭解派人抓到凶手,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公正处理了此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C.虽然郭解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较高,有时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到他那里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D太史公认为相较于美名而言,人的相貌如何并不重要,能够长久被人称道的是美名。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2)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n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选自《战国策》[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造:到,往B.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奉:继承C.王之走狗已具矣具:具备,完备D.宣王谢曰谢:感谢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B.今王有四焉青麻头伏焉C.先生徐之,寡人请从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D.斗趋见王为好势如今人方为刀俎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斗说齐宣王拥有先王的四种爱好,是为了赞扬宣王具备了先主那样的优良素质,同时也缓和了当时紧张的说话气氛。B.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批评他“好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并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标榜的所谓“忧国爱民”的谎言。C.对于齐宣王而言,九合诸侯的先主齐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主与宣王作类比,找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即宣王的不足之处。D.齐宣王终于承认自己“有罪于国家”,并改正了错误,“举士五人任官”,因此“齐国大治”,这反映了王斗高超的进谏技巧。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2)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n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取材自《明史·海瑞传》)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南平教谕署:委任,代理B.墨者多自免去墨:贪污,不廉洁C.执政阴沮之阴:暗中,秘密D.素疾大户兼并疾:加快,迅速1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B.礼官辄表贺一鸣辄跃去C.率夺还之六国互丧,率赂秦耶D.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臣请为王言乐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听说他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疏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20.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n(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六、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2题。苏辙传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逐已。(选自《宋史.苏辙传》)【注】①坰:(jiōng)遥远的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的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得一项是()A.辙面斥其非非:过错、错误B.沮之则引退沮:败坏。贬损C.吕大防、刘挚患之患:厌恨D.人臣被祸被:遭受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出淤泥而不染B.知虎豹之欲食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且放白鹿青崖间D.勿为流言惑公为我呼入2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n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2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答: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答:参考答案二1.B(求取)2.B(均为表示修辞关系)3.A(长史裴英起密告的是王四德、董惟金二人,不是孟业。)4.看参考译文。\n5、B(“穿”,应为“打穿、凿开”)6、D(②说的是走卒,而非胡建;④是说胡建已做了充分的说理准备;⑥是盖主对胡建的诬陷)7、B(不是胡建跟士卒,而应是胡建率领士卒)8、⑴当时监军御史做奸邪之事,他打通北军营垒的矮墙,将那里作为他做买卖的地方。⑵盖主让仆射指责检举揭发渭城令胡建的巡捕们伤了盖主的家奴,胡建报奏巡捕是奉行公事没有犯什么罪。[参考译文]胡建字子孟,是河东人。孝武帝天汉年间,守北军正丞。因清贫而无马车,常步行与士卒生活在一起,用这种方式安慰并推荐士卒,深得士卒的心。当时监军御史做奸邪之事,他打通北军营垒的矮墙,将那里作为他做买卖的地方。胡建想杀了他,就与他的走卒约定道:“我想和你们杀一个人,我说抓他,你们就抓他,我说杀他,你们就杀他。”在选士马的那天,监军御史和护军各部校排列坐在厅堂上,胡建率领士卒小跑到厅堂上拜见他们,趁胡建上了厅堂,士卒都上了厅堂。胡建指着监御史说:“抓他!”士卒上前将监御史拖下厅堂。胡建说:“斩了他!”士卒就斩了监军御史。护军的各部校都很惊愕,不知道为什么。胡建将早已写好的奏章放在怀中,于是上奏朝廷道:“\n我听说过军法,确立道义准则来威慑众人,诛杀邪恶的人来禁止邪恶的事。如今监军御史公然打通军营的矮墙来达到做买卖获利的目的,私下里做买卖,而且跟军士们交易,如果不确立坚定的同敌人斗争的决心,没有勇猛地打击敌人的气节,就不能做士大夫的统帅,这就特别失理没有公正。如果采用文官的意见,那就不能行重法。《黄帝李法》上说:‘军队的营垒已经筑好,穿壁墙却不从正路走的人,这就是奸邪之人,是奸邪之人就应杀!’我认真按照军法规定的:‘军正不属于将军,将军有罪过,军正可以将他的罪过表奏,对于俸禄两千石以下的官吏,军正可以自行执法。’我对于斩监军御史于法有怀疑,但执事者当见法即行,不可推诿于上,我慎重地将监军御史斩了,冒昧地犯死罪来禀告。”皇帝下诏书说:“《司马法》上说:‘国家平时的法律制度不用于军中,军中的军法制度也不能用于国家的其他地方。’在军中当依军法处置,何必听取文吏的意见呢?夏、殷、周三代有人在军中立誓,希望军士先受思想教育;有人在军门之外立誓,希望军士先有思想准备来等待事情的发生;有人将兵刃交叉着立誓,以达到激发军士勇气的目的,胡建又何必疑惑自已所做的事呢?”胡建由此名声显扬。胡建后来做了渭城令,治理渭城很有名声。正遇上昭帝年幼,皇后的父亲上官安将军与皇帝的姐姐盖主(盖侯的妻子)的私下情夫丁外人很要好。丁外人因此骄傲放纵,他怨恨先前的京兆尹樊福,于是派刺客射杀了他。刺客藏在盖主家里,差役不敢抓捕。渭城令胡建带领差役围捕。盖主听说此事,伙同丁外人、上官将军带了许多家奴门客前往,追射胡建的差吏,差吏散开逃跑。盖主让奴仆指责检举揭发渭城令胡建的巡捕们伤了盖主的家奴。胡建报奏巡捕是奉行公事没有犯什么罪。盖主恼怒了,就派人上书状告胡建侵扰侮辱盖长公主,用箭射公主的住宅的门,明知差役伤了公主的家奴,却隐瞒不报,故意不穷究审查。大将军霍光扣下了盖主的奏报。后来霍光病了,上官氏代霍光主事,派差吏抓捕胡建,胡建自杀。胡建的下属、百姓都替胡建喊冤,直到今天渭城还立着他的祠堂。9.B(见,表被动)10.D(①是写郭解品行的改变,与炫耀与否无关。②是写郭解不徇私情④虽与炫耀与否有一定关系,但远不如③⑤⑥更直接,且不影响正确答案的选择)11.B(不是郭解派人抓到凶手的,文中是凶手“自归”)12.看参考译文。【参考译文】郭解是轵(zhǐ,指)县人,字翁伯。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凭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n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他对此感到奇怪,问事情的原因,竟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不要和解,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一般人,语言没有足够的文采。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13.D(谢:道歉)14.D15.A(“赞扬宣王”表述错误)16.1)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2)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参考译文】先生王斗登门要拜见齐宣王,宣王派传达去领王斗进来。王斗说:“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传达汇报王斗的话。宣王说:“让先生等一会儿进来,我去迎接。”于是,宣王跑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宣王说:“我继承先王的大业,得以治理国家,听说先生能直言批评,无所忌讳。”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宣王听后,怒形于色,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王斗说:“从前先君齐桓公有五种爱好。他纠合诸侯,匡正天下,天子授位,立为霸主。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宣王说:“我愚蠢寡闻,治理齐国,只担心失国,怎能有四种爱好呢?”王斗说:“不。先君喜好马,大王也喜好马;先君喜好狗,大王也喜好狗;先君喜好酒,大王也喜好酒;先君好色,大王也好色;先君礼贤下士,大王却不礼贤下士”宣王说:“现在世上没有士,我又怎么去礼贤下士呢?王斗说:“世上没有骐騄,騄耳这样的骏马,可是大王已经车马齐备;世上没有赛过狡兔东郭俊的韩卢之狗,可是大王已经有善跑的猎狗;世上没有象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可是大王的后宫中充满了美女。大王只是不礼贤下士,怎么发愁世上没有士呢?”宣王说::“我忧国爱民,当然愿意得到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王斗说:“您忧国爱民,还不如爱一尺绉纱。”\n宣王说:“这是什么意思?”王斗说:“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宣王内疚自责说:“我对国家有罪。”于是。先拔了五名贤士,任命他们的官职,齐国因此治理得很好.17.D.(疾:憎恶、痛恨、憎恨。)18.C.(A凭借……的身份;目的连词。B总是;立即,就。C全,都。D因(此);给。)19.C.(“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不对,原文中说“帝犹优诏奖瑞”“……遂改督南京粮储”“……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20.(10分)①(5分)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触忤”“市”“是”“遁”,语意1分)②(5分)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当作鱼肉),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已而”“劾”“鱼肉”“缙绅”各占1分,句意1分。)文言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考中乡试,被委任为南平县教谕,调任淳安知县。他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才买了两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因此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上朝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斋戒修道。总督、巡抚等高官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中没有敢说时政的人,海瑞独自上疏。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仍在地上,对身边的臣子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儿又读海瑞的奏章,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之感动叹息。(明穆宗隆庆)三年夏天,(海瑞)凭着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应天十府。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污的人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显赫的权贵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把红门改漆成黑色。任江南织造的宦官,因海瑞来减少了车马随从。海瑞向来憎恨大户兼并土地,极力打击豪强势力,安抚穷弱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豪富兼并的,海瑞全部夺回来交还原主。他推行政令雷厉风行,负责(所属、所管)官吏战战兢兢,奉行不悖,以至有能力的豪强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而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海瑞又裁减节约驿站供给费用,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多得不到奉献之物和止宿之地,因此怨言越来越多。都给事中舒化对皇帝议论海瑞,说他拘泥固执,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建议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许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管吏部,他一向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于是告病还乡。\n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朝政的人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都御史。各主管官员向来苟且怠惰,海瑞以身作则矫正弊端。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想恶人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勉挽留,不同意他退休。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于任上。追认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21.C(担心)22.B(都是结构助词,主谓只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如果,假设连词;却,转折连词。C.况且,递进连词;暂且,副词。D.被,介词;替,介词)23.A(是“先皇”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24.①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给分点:“亲”、“远”,“殆”,判断句,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①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再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用,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给分点:省略的“宫中”,壮语后置,“疑”、“中”,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参考译文从元佑初年开始,国家政治焕然一新,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人心已经安定,只是元丰旧党,分布在朝廷内外,常常兴起一些邪说来动摇皇上,吕大防、刘挚很担心这件事情,想逐渐推举任用(他们),来平息(他们)先前得仇恨,称之为“调停”。宣仁皇后犹豫不决,苏辙当面指出她的不对,又再次上疏说:最近我曾当面议论过,君子和小人不能够一起相处,圣上的意思好像不认为我说得话是错误的。但因皇上的龙威就在我眼前,我(心情紧张)言辞急促,言犹未尽,我做臣子的如果不把该说的说完,那么谁来补救陛下的过失呢?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我没有听说过,由于小人在朝廷之外,担忧他们不高兴就把他们引荐到朝廷之内(做官),而给自己留下祸患的。所以我认为,对小人虽然不能把他作为心腹委以重任,但让他们做地方上的州长、太守(之类的小官吏),为一些俗务奔走效劳,(只要他们做事)不偏颇也就可以了(或只要不废弃他们不用就可以了)。如果把他们引入朝廷做官,这就好像害怕强盗得到自己的财物,而把他们引入自己的寝室,知道虎豹要吃肉,就打开野外的牧场,没有这样的道理。况且,君子、小人在形势上如同冰和炭,相处必然相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为什么呢?小人贪图利益,能忍受耻辱,攻击他,但却很难让他离开职位;君子洁身自好,看重道义,败坏他,他就引退了。古语说:“一种香草和一种有臭味的草(放在一起),结果十年之后仍有臭味。”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n先帝聪明、睿智、通达事理,痛恨颓靡的风气,想一纲纪整顿天下,建立与(太祖、太宗、真宗)三代一样兴盛的功业。如果我们做臣子的不能顺从(先帝的法规),(却擅自)制定出各种法规,(那么就会)对上违背了天意,在下失去民心。二位圣主如果顺应民愿,采用先帝之法又适当改变,那么上下都会感到喜悦安慰。这样一来,那么。前朝的那些旧臣,即使不加以排斥、驱逐,那形势是不可以再留用他们了。倘若能仰仗二位圣主的仁慈,能容忍他们在朝廷之外(做官),也已经是厚待他们了。而提议的人被(元丰旧党的话)所迷惑,竟然想招引、接纳他们,和他们一起共事,把这种做法叫做“调停”。这类坏人如果重返朝廷,难道肯徒然地停止(而不报仇)吗?他们一定会戕害正值的人,逐渐恢复以前的做法,以泄私忿为快。做人臣的遭受祸患,也许不值一提,而我所痛惜的是祖宗的基业和我们的社稷啊!希望陛下坚定自己的圣明的意志,不要被留言迷惑,不要让小人一做官,然后就有后悔莫及的来发生,那么天下就很幸运了。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在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容,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众大臣都顺从并符合太后的话,“调停”的主张终于停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