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0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建构文言文科学体系,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建构文言文科学体系,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 基础教育阶段文言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但文言教学现状却极不乐观,长期的学习时间却难以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其问题并非单纯的教学方式不合理,而在于对书面语言学习规律的忽视。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建构合理的基础文言教学体系,转变语文教材文言编写的现状,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文言文教学阅读能力教学困境 \n 当下语文教学问题重重,其中突出的难题之一便是文言文教学。从教学现状来看,可以说是教师、学生一同艰难跋涉,但教学成果仅仅局限于试卷上的分数,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几乎培养不起来。日常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感到任务的沉重,教师课堂教学乏味,学生则兴趣索然,长此下来,教师往往就是讲讲讲,学生就是背,背,背。面对这种情境,许多教师、学者都开始探讨起文言文教学困境出现的缘由以及转变这种困境应采取的措施。从大量的文章看,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肯定文言文教学的地位的不可动摇。针对文言教学艰难前行的现状,出现了文言文教学是否必要的质疑。对此,几乎所有文章都肯定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化历史继承及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上的不可取代的地位。这一点可以说是五四以来对文言文教学曲折前行中重新认识的成果。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比例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文言文教学价值的毋庸置疑。在此基础上,又有大量的文章分析了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主要关注点便是教学,批判教师传统的讲读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被动学习、满堂灌、填鸭式成为问题的焦点。由此,大部分文章将文言文教学困境的扭转寄希望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兴趣的调动,教学方式的灵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发挥,诵读涵泳的运用。\n 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反思仍然是一种理想的思辨,大家呼唤理想状态的出现,但教学实际却依然如故教师、学生为应试而努力着。这种现状的难以改变,其原因主要在于文言文教学的内部矛盾言、文对立。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历史的距离致使言的晦涩,从而在对文的理解之间立起来一道屏障。传统的串讲方式将教学焦点集中于言,其思想前提便是言不明则文不通,但其结果却是对文的肢解。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主张淡化文言知识者将注意力转向文,倡导诵读、整体感知,但现实的结果往往是教学流于表面,学生基础知识的贫乏。于是,面对应试许多教师又纷纷转向了实际的传统方式。因此,问题的关键点应是,文言文教学到底要干嘛,言、文关系到底该如何处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必修课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注明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即指出,接受学习能否有意义取决于学生能否将新的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因为只有当学生能把新知识与他自身已有的有关知识实质性的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新知识。基于此,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进行依赖一定的条件,其中之一便是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n 通过以上主客观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传统讲读教学讲一篇会一篇的尴尬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根本没能建立起文言阅读的认知结构,教学中难以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文言教学知识点的非逻辑状态致使学生处于被动、机械的接受学习状态之下。因此,难以迁移实现举一反三,具备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而对于当下倡导的淡化文言知识,重视整体感知,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势必违背了书面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掌握规律,单纯基于学生现代汉语的能力,缓慢的自主学习方式同样很难培养起文言阅读能力。因此,文言文的特殊性决定文言文教学不应该盲目简单的等同于现代文体。文言文的学习也应该像由识字写字实现阅读一样建构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系,遵循文言文学习的规律性。 二、建构科学化的文言体系 民国时期,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主编的《国文百八课》虽然仅仅出版了4册,但该教材科学性、系统性的追求确实是一个历史经验的典范。语文教材编写体例上逻辑的混乱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常态,但是《国文百八课》对于语文课程科学性的追求确实有着深远的意义。抛开当下语文这种人文课程是否有其科学性的争论,毋庸置疑的是,一定的逻辑体系的学习资料是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架构,从而促使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知识与经验两种课程观的取长补短应是最佳的课程状态。正是基于知识结构的科学建构,学生体验的尊重,《国文百八课》集文话、文选、文法、练习为一课,这种教材的体系仍然暗含着教学方式方法的理念。其中,以文言知识为内容的文法部分亦如王力先生教材的方式,于文选中建构知识体系。但是,这套教材关注点在于整部教材体系的科学完整性,而文言部分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n 建国之后直至此次课改,语文课程都是在知识课程观的指导之下编写教材、实施教学。其教材的科学系统性并没有大的发展,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便可以看到文言单元对于文言词汇及语法的过度偏重,但仍然没有一个完备的体系,仍是随文组织知识内容,选文安排的逻辑性并不明确。并且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对语文工具性的过度强调,忽视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以至于教师教材使用中概念化文章的思想内容,忽视语文课的思想情感的感染力,最终,语文课知识内容的过度繁琐,教学的过程被动、机械导致了课改的历史必然。 从整个语文文言史的发展看,文言教学一直没能达到理想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基础文言教学体系。文言教学应基于历史的经验及教训,充分的借鉴小学阶段识字写字到阅读的经验。我国的识字写字教学可以说是成功的,两年时间掌握两千左右常用字,三年级实现基本阅读。然而,文言教学自初中到高中结束的6年时间,学生最终收获的基本是只言片段的文言课文。为到达小学生提早阅读的目的,专家学者关注字量、字种、字序等的研究,力求科学化。但是文言文的教学却一直没有一个真正科学的体系。与识字写字相比,文言学习毕竟是在现代汉语基础之上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体系的建立应该在书面语言掌握的一般规律之上,第一阶段重点集中于文言基本词汇及常.L].北京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