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00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从文言文阅读到高考文言文的考查论文由于语言的古今演变,读文言文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语言的疏通理解问题。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从文言文阅读到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为以后自己能独立进行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语言的积累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对课文的肢解,而是在对课文进行语言分析的过程中培养文言意识和语境意识,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能够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具备了读文言文的基础。从文化和思想的层面去解读文本,从文言文中汲取精神的营养,这是读文言的关键一环。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结晶,读的时候要学会用泡的方法去丰富还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心理上的愉悦。如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恶论与劝学的关系,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古代知识分子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对立统一,魏晋士人的生死观、韩愈抗颜为师的开拓性等等,如果在这些方面多少有了自己的一点儿感悟,那就是最大的收益。文言阅读的目的之三是品味鉴赏古人为文之精妙,学习古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叙述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的为文之道。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是从几千年的文化宝库中优中选优的精品,含英咀华,学习借鉴,无疑是提高审美与写作能力的一个捷径。如《勾践灭吴》的详略取舍就很耐人咀嚼,详写勾践十年生聚的具体措施,尤其是勾践的言行可以说是神情毕肖,但对灭吴的战略部署与作战经过却写的很略,详略的安排并不与时间成比例(勾践积蓄力量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灭吴之战断断续续打了近十年)。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就要结合写作的目的去分析,的目的是要突出谁得到百姓的拥戴说就能成就大业这一历史经验。那么,高考文言文考查什么呢?文言文测试以语言考查为基础,但更加关注对内容的理解、分析。文言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方面。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很大程度上设置在文言基础知识上。每一次考试改卷,老师们对文言文知识的得分率都会感慨万分。看似不难的题目,怎么学生就是难以提高得分。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错漏百出,甚至一题都不做,空白一片,令人惊讶,更是难以相信。这不得不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一、现阶段教师讲授文言文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n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难题,大多数学生痛苦。在中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印象中,老师们讲授文言文的方法多是逐字逐句地从头到尾串讲,遇到自己认为的重点或者是教参上说明的重难点,更是不厌其烦,举一反三地讲,学生不懂的地方讲;学生已懂的知识照样讲。但是,好心不一定有好报。你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往往不能照单全收。教师的苦口婆心、长期包办,使学生懒得动脑,各种能力逐步缺失。有些新潮一点的,变串讲为诵读,以读代讲,一诵到底,朗诵能力是得到了提高,但文本的知识的积淀和理解却弱化了。有些用小品或课本剧来代替讲练,表面热闹,知识的落实和理解却欠缺。从学生层面看,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也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又不广泛,因此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学文言文无用,反正考试不会再写文言文,知道一点词句就可以了,故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文言文的学习。如此态度,成绩怎能好起来呢?即使学生聚精会神的听,一丝不苟地做笔记,但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也会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二、进行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的必要性这种现状,令我思索文言文教学怎样才科学呢?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怎样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于是我开始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路子,决定走出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一讲到底的授课旧模式。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扮演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快乐的学习者。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着就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都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对已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30首,《劝学》《滕王阁序》《前赤壁赋》等古文1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n不能把背诵课文的目的归结为为了高考试卷中得到4分的成绩。提高阅读文言文水平仅停留在积累上面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实词主要掌握古今异义的词、多义词、通假字和词性活用的词。古今异义的词的难点,是那些古今都有的、但在意义上却有了较大变化的词。初学者往往用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去套。多义词的难点是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多的达十多种义项,怎样选准其含义并不容易。词性活用是文言语言的一大特点,它主要体现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上,且有一定规律。如2003年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答案为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所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在课内都学过。讽,见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都作规劝讲。哂,见夫子哂之。(《论语侍坐》)作微笑(含讥笑义)。遇,见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列传》)都作对待,与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中的遇同义。遇在文言中不作优待;如果遇殊结合,殊遇那就是优惠的待遇了。务,见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作致力。由此可见,高考涉及到的常用实词,一般在课内都见过,只要学好课文,掌握这些常用实词,解答高考试题还会有困难吗?文言虚词,主要掌握虚词的语法功能。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5个虚词,《考试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但仅掌握着18个虚词也是不够的。\n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从文言文阅读到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