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73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者"’之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者”“之”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者”“之”的用法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碍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一、"者"字的用法(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Z患也。(《赤壁Z战》)②了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4.放在主语后而,引出原因。起到提顿作用。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5.用在“今”“昔”等吋间词后面,表停顿,或者译为“……的时候”,起到咅节助词作用。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6.用作“若”“似”“如”“觉”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7.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Z,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Z战》)\n译文: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二)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相当于“呢”。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二、“之”字的用法(一)动词,到……去①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不知将军宽Z至此也。(Z: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史记•魏公子列传》)③然语Z,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Z: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表示近指,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②有良出、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1.结构助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収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2.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4.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n夫晋,何厌Z有!(《烛Z武退秦师》)1.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马说》)【学以致用】一、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1.说岀下列句中加点“者”的意义和用法。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④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参考答案】①代词……的人”②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③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④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⑤助词〉定语后羞的标志⑥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④石Z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⑥宋何罪之有?(《公输》)■⑦均Z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n■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参考答案】①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结构助词,补语标志。④结构助词,定语后蚤的标志。⑤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凄足音节,无义。解构助词,宾语前蚤的标志。帥旨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⑧人称代词,活用为“我叫⑨结构助词的叫⑩动词「到"往叫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2016高考北京卷)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口以齐私处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牛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⑷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汆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苹⑵Z南,楚人降齐者十Z四。三年而楚服。\n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⑶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Z,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Z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⑷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汆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汆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取材于《管子•轻重》)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苹: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率领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十倍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D.衡山之民释其木木:农耕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J使人乙楚买生鹿A(载粟而乙齐J臬人民习战斗之道B(公異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J楚王呆自得而求谷C(采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J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D[楚以生鹿藏钱五倍3.下列对文屮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藏谷十之六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B.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nA.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B.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2.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①桓公②管子③衡山之君3.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参考答案】1.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赋”在这里理解为“取财”“征收赋税”,即向百姓收取赋税,而并非“给予”。]2.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动词,到。B项,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加强祈使语气。C项,副词,果然。D项,介词,用。]3.D[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中“其”是代词,意思是“他们的”,指前面“燕、代、秦、赵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燕、代、秦、赵四国(从衡山)召回了他们的使者,不是带领衡山的使者回归。所以D项错误。]4.(1)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2)(衡山国君)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应对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详细分析:本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句重点词:释,放弃;畋,打猎;即,立即、马上;其,代词,他们的;而,表顺承。②句重点词:内,内心,指自己;以,表目的,翻译为“来”;归,归附、归属。这是一个省略句,需要补充主语衡山国。)5.①桓公:善于纳谏、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其他符合人物的成语、熟语也可)②管子:目光长远、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深谋远虑。(其他符合人物的成语、熟语也可)③衡山之君:舍木逐末、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其他符合人物的成语、熟语也可)\n(【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分析时要抓住桓公善于听从管子的建议并及时采纳的特点;要抓住管子能从全局角度出发,善于分析敌人特点,审时度势进行长远打算的特点;要抓住衡山之君只顾眼前利益,不结合国家具体情况进行长远打算的特点,最后用熟语(包括成语)描述。)1.①做事要主次分明。古代农业是国之根本,楚国驯养鹿而舍弃农业。没有分清主次,舍本逐末,最后导致楚国失败。②做事要目光长远,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以后,衡山国因为不顾眼前而舍本逐末最终导致灭亡,所以不能只顾眼前。③做人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桓公知人善用,从谏如流,认真听取管子的建议,最终获得了成功。④从管子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审时度势,有全局观念并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详细分析: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的能力。从文中出现的不同对象去分析,尽量多角度,写三个方面以上。注意:每一个启示后面要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参考译文】桓公向管仲问道「礎国,是嗜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严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把国内-|•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弄驱逐的东四。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儿个刀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n国派人运粮到苹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桓公向管仲问道严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叹上严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讨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国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国买兵器。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己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国君)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來应对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