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28 KB
  • 2022-08-19 发布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焉”“也”的用法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也‘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人意。“焉”“也”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焉”“也”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捉高警惕的地方呢?一."焉"字的用法(一)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这里)(《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在这件事情上)(《五人墓碑记》)知识联想:兼词“诸”——是“之于”“之乎”的意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晞之战》)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二)代词1.往往用在动词后,相当于“Z”,那里,他们,它。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z事》)2.作句屮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n①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1.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样子”“……地”。①盘盘焉,怀I困焉,蜂房水涡,離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腔腔焉。(《石钟山记》)二、“也”字的用法(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般不译。今所谓惹空禅院者,褒Z庐冢也。(《游褒禅山记》)1.表示肯定语气的,可不译或译为“了”。①故口弊在赂秦也。(《六国论》)②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H:“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2.表示疑问语气的,一•般译为“吗”或者“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3.表示感叹语气的,一•般译为“啊”。吾王Z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师道Z不传也久矣。(《师说》)(二)复音虚词【……Z谓也】【其……Z谓也】【其……Z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欤】表疑问,相当“么”。巫、医、乐师、百工Z人,君了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Z罪也夫!是余Z罪也夫!”【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冇感叹或反诘Z意。\n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②穷了,牛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③岂独怜人也哉!【学以致用】一、说出下列句屮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Z,碗磯焉。(《石钟山记》)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⑤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吋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⑥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⑦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⑧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⑨人无复与焉。【参考答案】①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②兼词于何在哪里”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④代词,相当于“之”⑤I弋词,他们。⑥I弋词,那里豳问代词,哪里。⑧句末语气词,啊。⑨句末语气词〉了。二、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也”的意义和用法。①曹公,豺虎也。(《赤壁Z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n■①孔文了何以谓Z“文”也?(《论语》)■②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③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土也哉?(《触龙说赵太后》)■\n【参考答案】①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②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③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④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⑤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白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刀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Z阴,森布蒙密。时风口和畅,草木Z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Z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东行数十步,过小冈,III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被两眉,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朋。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了》,余得《片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H意,口:“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章,余和Z。酒半,有晞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來,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Z。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踞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丄•起舞蹦趾,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H:“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屮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口:“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H:“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n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儿,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白《东里集》,有删节)[注]①丘:坟墓。1.对下列句了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B.降踞谢过谢:感谢■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D.而乐无加乎此力山超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遂扫右而坐A.弃1T1曳兵而走[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乐其无已乎□其孰能讥之乎遂与李及道士别D.v今君与廉颇同列I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卩,把长诗歌写作,为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耒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n(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译文:(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译文:(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译文:【参考答案】1.B2.C3.C4.(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來To(2)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3)一会儿道士乂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详细分析】1.本题难度不大。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答案为B项,即此项解释不正确。“降踞谢过”中的“谢”,不作“感谢”解,而应作“道歉”解,选择义项时可联系上下文推断。其余三项中的加点字释义正确,答题时可作语法分析,并将题冃捉供的释义带进去,试作翻译,看句意是否通顺;还口J联系上下文文意,并联想教材中学过的例句推断其义是否正确。2.本题有一定难度。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o正确选项是C项,该项中的两个“其”均作表示反问语气的连词“难道”解。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顺承关系,后者表示修饰关系°B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前者指代“人家”,后者指代“山”。D项两个“与”:意义相同,都可作“和”“跟”或“同”解;但用法不同,前者是介词,其前后分别是施事对象和受龍对象,有主客之分,位蚤不能互换;后者是连词,其前后对象无主次之分,位置可臥互换。3.本题难度适中。是对选文文意的综合考杳,重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o答案是c项,即c项的分析和概括与原文不符。由原文末两段可知作者写作此文是在次年寒食节后不久就动笔写成,并亲手抄录了一份留赠蒋立恭,次年八月又补记。并非“一肓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A、13、D三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n【参考译文】洪武乙亥年,我客居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纪已经八十多了,爱读道家书。他的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俩都是气度开阔,不拘小节。但自己隐迹深藏,不随便交结刖友,只是和我相处融洽。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子,装上酒菜出外游玩。犬还没亮就向东走,过洪山寺两里多,转向北走小路约十里,穿过松树林,涉过溪涧。溪水清澈,深的地方能划小船。溪边有块人石头,能处十儿个人。松树竹林,树怕浓密。此时天气晴和,草木和花儿盛开,花香随风飘来袭人衣襟,禽吗的鸣声各不相同。于是我们就清扫场地朋下。坐了很长时间,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我招呼立恭起来,向东走了几十步,转过一座小山,田地平旷,无边无际,有茅屋十几家,于是前往探访。一个老翁约有七十多岁,白发如雪,披在肩上,容光焕发,像喝了酒的人一样。他邀请我们坐下。窗户前有几套线装书,立恭找到一本《列子》我找到一本《白虎通》都想莹来看却不好意思张口。老人知道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杲我们)各自携着书出来了。(我们)返回坐在石头上,指挥童子摘来芋叶做盘子摆放肉食。立恭举着葫芦做的酒壶斟酒,传杯儿遍。立恭作七言近体诗一首,我和诗一首。酒到中途,冇骑马采访的,是我的老刖友武吕左护卫姓李的千户,(他看到我们)惊讶地笑了,没有下马,就直接骑马离开了。过了一会,他准备了丰盛的酒莱,和一个道士一道來了,于是我们一起饮酒。道士拿出《太乙真人图》要我们题诗。我作了五言古诗一首,写在上面。立恭没启作诗,只是和道士喝酒喝个不停,道士不能承受了,就下跪表示歉意,(众人)都大笑起来。李千户拿出琵琶弹了几曲。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萧一样的声音。隐溪先生唱起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扭身起舞,两个童了也跟在后面拍手跳着。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作诗呢?”互恭拿起笔写了几首绝句,语句更奇。于是又喝酒,我和立恭又过一会夕阳离西山只冇一丈多高了,隐溪先生招呼我I叫去,说:“游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及道士作别。途屮,隐溪先牛指着路边山麓看着我说:“这是我建造坟慕的地方。”乂指着路边桃花告诉我说:“明年看花时到这里来找我。”回来示,立恭说:“这次出游应该有记游的文字。”嘱托(我)(我却)没空(写)。这年冬天,隐溪先生去世,我为之痛哭。第二年寒倉节,我和立恭事先约定届时同到墓前祭扫。到了约定的日期,我病了,没有去成。不久,我回庐陵。拜访立恭歇宿作别,这才提笙追记那次游历。还没有写完,立恭就莹去读,(读后〉大哭。我也流泪,就没有再写下去。但想到蒋家父子和我交情深厚,而且在武昌游览山水很多次了,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所以(还是)尽力最终写完了这篇文字。我出游的第二年,八月三LT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