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3 MB
  • 2022-08-22 发布

2012年文言文之文言文之虚词复习

  • 10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n你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记住吧,总共才18个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则 者 与 之\n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于焉,与其乃且若。但平常学习也要适当涉及这18个之外的常见虚词,来补充对虚词的理解和把握。《考纲说明》\n(1)选择题。一般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2)主观题。结合句子翻译考查。说明:考查的是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懂得并能判断或加以具体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着对这些虚词的掌握情况随意去历数那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不能机械地背诵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而应在具体的语境中辨识并运用,真正读懂和领会、掌握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考查形式\n2012年高考安徽卷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遂发愤以卒B.填淤则舟楫不通木欣欣以向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D.既为方伯所知月出于乐山之上秦王为赵王击缶5.A【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B项第一个“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折连词。C项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从。D项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n2012年高考安徽卷7.把原文中画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译文:答: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译文:答: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以为:认为。因:于是。以:来。(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2)虽然:即使这样。以:把。施设:施政。为足有为者: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句式:岂其有歉于彼邪?难道比他们少吗?\n【对点训练】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夫晋,何厌之有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答案]D[解析]D项,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与例句相同。A项,为音节助词,不译;B项,为代词,“这”;C项,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第2讲│考点精讲\n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其孰能讥之乎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相与枕藉乎舟中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第2讲│考点精讲[答案]A[解析]A项,均为句末语气词,反问语气,“呢”。B项,相当于介词“于”,翻译为“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相当于介词“于”,翻译为“对”;相当于介词“于”,翻译成“比”。D项,句中助词,表示停顿;句末语气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n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A.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今者项庄拔剑舞言之,貌若甚戚者C.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第2讲│考点精讲[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代词,表示“……的人”;后者为助词,是判断的标志,用在主语后,表停顿。A项,均为代词,“……的(人、东西、事情)”;B项,均为助词,舒缓语气;C项,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n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B.汤之问棘也是已泣下沾襟,何其衰也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第2讲│考点精讲[答案]D[解析]D项,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句末助词,判断。A项,均为助词,表判断。B项,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C项,均为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肯定。\n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A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蒙故业,因遗策C.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不如因厚遇之D.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第2讲│考点精讲[答案]D\n6.与“为天下笑者,何也”中“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第2讲│考点精讲\n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组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A.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C.若属皆且为所虏失其所与,不知D.荆轲有所待,欲与俱第2讲│考点精讲\n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C.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答案]B[解析]B项,介词,“按照”。其余三项都是介词,“用”。第2讲│考点精讲\n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大王来何操B.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徐公何能及君也D.不然,籍何以至此第2讲│考点精讲[答案]B[解析]B项,代词,“什么”。A项,动词,“呵斥”;代词,“什么原因”。C项,均为代词,第一个“哪里”;第二个“什么原因”。D项,副词,“怎么”;代词,“什么”。\n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A.此则寡人之罪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C.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第2讲│考点精讲[答案]D\n1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答案]C[解析]C项,连词,表转折关系;A、B、D三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第2讲│考点精讲\n12.下列句子中的“于”同“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皆以美于徐公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A[解析]A项,介词,“对”“对于”,与例句相同;B、C两项,都是表比较的介词,“比”;D项,介词,表被动。第2讲│考点精讲\n13.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朝济而夕设版焉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C.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D.于是余有叹焉第2讲│考点精讲[答案]A[解析]A项,兼词“于之”。B项,疑问代词,什么;句末语气,相当于“呢”。C项,语气助词,不译;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代词;句末语气词。\n1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A.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沛公曰:“孰与君少长?”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则与一生彘肩D.失其所与,不知第2讲│考点精讲[答案]C[解析]C项,介词,“跟、同”,有比较之义。A项,介词,“跟、同”;连词,“和”。B项,介词,“替”;动词,“给”。D项,动词,“给”;动词,亲附,结交。\n15.与“失其所与,不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D.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B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与例句“其”同义;A项,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C项,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D项,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第2讲│考点精讲\n1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A.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B.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第2讲│考点精讲[答案]D[解析]D项,代词,“你的”;副词“就”。A项,副词,“竟然”。B项,副词,“才”。C项,判断词,“是”。\n1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示赵弱且怯也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若属皆且为所虏D.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第2讲│考点精讲[答案]D[解析]D项,副词,“将要”。A项,连词,表并列,“又”;连词,“况且”。B项,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C项,连词,表让步,“尚且,还”;连词,“又”。\n1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A.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其翼若垂天之云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第2讲│考点精讲[答案]C[解析]C项,动词,“像,如”;表假设,“如果”。A项,均为代词,“你、你们”。B项,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项,“像……一样”。\n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A走进高考\n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遂家焉乃实告焉B、将何作何复尔C、不辞而还裂其衣而束之D、群扶以归欲割颈以塞责耶走进高考【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后一个“焉”是代词,代“师”。B中前一个“何”是“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怎么”。C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是表示目的连词。C\n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n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1.分清虚实学法指导\n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n2.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n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3.通晓古今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n4.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2)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而已矣噫吁嚱\n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用法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使用频率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语法功能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发展变化大。\n虚词词性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n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②指示代词。③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代词\n例如: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n例如:①公【为我】献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请【以剑】舞。④【以资政殿学士】行⑤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n例如:①“而”“与”“因”②河水清且涟漪。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连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n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n助词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它一般分为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焉”“为”)、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叹词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n虚词之推断方法\n句意推断法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表反问)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n其1.代词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它(们)的他(们)这其中的\n其其皆出于此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其孰能讥之乎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2.副词(推测)大概(希望)应当,一定还是(反问)难道、岂(强调)真的如果真的能够顺利成功难道谁能讥笑我呢?\n其如是,孰能御之。其将何辞以对假设如果转折然则、那么夸夸其谈路漫漫其修远兮相当于“而”3.连词4.助词音节助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择连词是…还是,那么将用什么话回答呢?\n练习:语段①: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lì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如果一定其中的你的那么那是还是那一定难道\n带入筛选法\n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攻之不克,围之不继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乃:副词,可译为“竟”D人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或:连词,可译为“或者”A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围着它又围不下去\n1.动词可译作做、成为、认为、是……为谁为大王为此计?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陈胜吴广为屯长如今人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n为2.介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给,替因为为了被3.语气助词何……为;奚……为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反诘为什么要……呢不足为外人道也表对象:向,对\n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D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AB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n对于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且:连词,表选择关系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副词,表示程度C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则: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C停顿语气助词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n位置推断法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定)主+[状]+谓+(定)宾↓↓名、代动、形名、代↓\n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4.送孟浩然之广陵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顷之,烟炎张天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举些例子在动词后,作代词;在“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作动词;在地点前,作动词。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n乎不亦说乎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1.助词表语气形容词词尾疑问或反问感叹\n焉1.疑问代词(副词)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哪里,怎么2.兼词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剑溪之水出焉在这里从那里\n交换理解法如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解释,看句子是否讲得通。\n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顷之,烟炎张天。B比较这两种情况,宁可答应秦国“以城易璧”的请求,而让秦国背负理屈的舆论罪名。\n2.下列句子中的“其”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两项是()例子: 秦王恐其破璧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n4.下列句子中的“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蟹六跪而二螯C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C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n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例如: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噫吁嚱,危乎高哉结构分析法\n而蟹六跪而二螯假设:如果,假如1.连词并列:又或不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是,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顺承:就,接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并且,而且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因果:因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修饰:地或不译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n判断词性意义异同第一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险以远,则至者少。(2003年春季1句“以”字后的“身死”是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做“白”的状语,“以”在句中是介词。2句“以”字前后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以”在句中是连词,.第二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2001年)前句“以”字前后的“缓攻”和“待其事”都是动词性结构,“以”是连词;后句“以”字前后的“穷予生之光阴”和“疗梅”也都是动词性结构第三组: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002年)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句搭配的“百骑”是“人”,后句搭配的“钟磬”是“物”,由不同类推出意义不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n句例推断法不为者与不能者何异也相如闻,不肯与会宋何罪之有?——《公输》何餍之有何陋之有?\n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n标志确认法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n蚓无爪牙之利石之铿然有声者夫晋,何厌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侵之愈急何以战代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以”即“以何”,“以”即“凭借”\n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蚓无爪牙之利。——《劝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n行将为人所并(很快会被人吞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n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此五者,制胜之道也诚恐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被侮辱才去死\n删除观察法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以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句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在动词后,应为代词,不能删去。删去则改变原意,代词。例子:\n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词性记忆法第一人称代词:其、吾、余、相、见、我、予、朕、孤、“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第二人称代词:相、而、若、尔、汝、女、乃、“公”、“卿”、“君”、“子”、“足下”。;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厥;指示代词:是、斯、此、然、兹;疑问代词:何、曷、胡、奚、安、焉、孰;副词表否定:不、未、莫、无、勿、毋、弗、非、微、靡;副词表时间:将、行将、且;副词表范围全部的:皆、咸、悉、尽、毕、具;副词表范围部分的:但、徒、特、独、唯(惟)、止、直、第。例子:\n【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文言常用虚词\n一、而1、代词,通“尔”、“你”。2、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18个虚词常见用法:\n辨析下列“而”的用法。(1)民困而不知救(2)敏而好学(3)面山而居(4)温故而知新(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7)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表并列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因果,“因而”。第二人称代词“罢了”。\n二、乎1.语气助词(在句末):(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食乎?(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表感叹,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介词(+宾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例②:吾尝疑乎(于)是。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作词尾。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18个虚词常见用法:\n三、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中”……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2)表反诘(问)语气:难道(3)表示商量语气:还是(4)表示希望语气:一定,应当(尔其无望乃你父之志)3、语气助词(不译)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2)表选择,其…其…。可译为“是…还是”。18个虚词常见用法:\n辨析句中“其”的用法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其皆出于此乎?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则或咎其欲出者。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吾其还也!他的他们的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表反问,难道。表期望,一定。表祈使,还是。自己的指示代词,那些指示代词,其中的\n四、且1、连词,表并列、假设、递进、选择等关系。2、副词(+谓),可译“将要”、“姑且”、“将近”等18个虚词常见用法:1、河水清且涟漪。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不出,火且尽。试一试表并列,并且表示递进,尚且表转折,但是将、将要\n五、所1、助词所+动,“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为+所,表被动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2、名词,表处所18个虚词常见用法: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试一试表示被动所+动……原因用来……的\n六、为1、介词。①、表被动②、表对象,可译为“向”“对”等;③、表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④、表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⑤、表因果,“因为”⑥可译为“替”“给”等2、语气助词(句末)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3、动词:①表判断;缚者曷为者也(是)②表动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做)③认为18个虚词常见用法:\n解释“为”的意义或用法: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不足为外人道也4、公为我献之5、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6、恐为操所先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做是,是,呢向、对替、给当、等到被为着、为了\n7、焉1、兼词,相当于“于此”“于是”“于之”。2、代词,(1)人称代词“之”(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3、语气助词(在句末),可不译。4、形容词词尾:……的样子。1、于是余有叹焉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空空焉3、且焉置土石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8个虚词常见用法:试一试语气助词“……的样子哪里“于之”人称代词“之”\n八、也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2)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3)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4)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8个虚词常见用法:\n九、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把”“凭”“按照”等。(2)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而”等。2、连词,相当于“而”(1)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用来”(2)表动作的结果,可译为“以致”:(3)表因果,可译为“因为”:(4)表承接,相当于“而”,不译(5)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3、动词,可译为“认为”“带领”等4、复音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所以”等。5、通假“已”,译为“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8个虚词常见用法:\n解释句中“以”的用法。①余船以次俱进②秦亦不以城予赵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⑤以刀劈狼首⑥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⑦孙膑以此名显天下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⑨敛赀财以送其行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此用来凭带领用在因把按照“而”“又”“而且”“并且”而,或不译\n十、因1、副词(+谓)相当于“于是”、“就”等;2、介词(+宾语),有“依靠”、“凭借”、“通过”、“经过”、“由”、“因为”、“趁机”等;3、连词,作“因此”、“所以”;4、动词,相当于“沿袭”。18个虚词常见用法:1、因击沛公于坐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3、相如因持璧却立4、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试一试趁机通过于是因为\n十一、与1、介词+宾语(1)和、同、跟等;(2)替,为(3)和……相比2、连词,表并列关系;3、助词,通“欤”,表反诘、疑问等语气;(在句末)1、虽与府吏要2、今秦之与齐犹齐之与鲁也3、王庶几无疾病与4、去时里正与裹头5、溅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18个虚词常见用法:试一试跟、同表并列同“欤”替,为和……相比\n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十二、则1、连词(1)表承接,可译为“就”“原来是”(2)表假设,如果、那么(3)表转折、让步,“却”“虽然”“倒是”2、量词;3、判断词,相当于“是”、“就是”;18个虚词常见用法:试一试却就是就那么\n十三、于1、介词(+宾语)(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方式等,可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比”“到”“自”“跟”“同”“给”“由于”等。(2)表被动,译为“被”。2、复音虚词“于是”(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2)在谓语前后可译为“在这”“从这”3、通“吁”,语气词18个虚词常见用法:\n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6)于嗟女兮,无与士耽(7)业精于勤荒于嬉(8)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被对,对于通“吁”,语气词被于是从,比由于在这\n十四、者1、“者”字结构,…的人(物、事、情况等);2、用在判断句中表提顿,可不译。……者……也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4、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18个虚词常见用法:1、虽欲言,无可进者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3、今者项庄拔剑舞4、求人可使报秦者试一试“者”字结构判断句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语助\n十五、之1、代词:2、助词:3、动词:18个虚词常见用法:(1)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2)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4)调整音节或表停顿(音节助词),无实义(1)结构助词,的;(2)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3)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到、往(后面大都是表地点性的名词)\n辨析句中“之”的用法(1)驱之别院(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操蛇之神闻之(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5)宋何罪之有(6)公将驰之(7)杜少府之任蜀州代词,代虫这样的代这件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标志,无义音节助词,无义动词,到、往\n十六、何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什么、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为什么、怎么、多么、怎么这样等;3、复音词[何如][奈何][若何],译“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等;[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无何]译“不久”;[何乃]译“怎能”18个虚词常见用法:1、大王来何操?2、徐公何能及君也?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4、今日之事何如?5、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试一试什么怎么多么以何(凭什么)怎么办\n十七、乃1、副词(1)“于是”、“就”、(2)表判断,是、就是;(3)却、竟然(4)只、仅2、代词:你的、你、这样;3、复音词[无乃]恐怕;[乃尔]这样18个虚词常见用法:1、家祭无忘告乃翁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嬴乃夷门抱关者也4、陈涉乃自立为王试一试你的竟然表判断,是、就是;“于是”、“就”\n十八、若1、动词,像,好像;2、代词,你、你们、你的、这、这样、如此;3、连词(1)表假设,“如果”“假设”(2)表选择,“或“或者”4、复音词[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译为“要说那”、“像那”;[若何]怎么样;[若属]你们。18个虚词常见用法:1、若夫霪雨霏霏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若入前为寿试一试像那这样如果你\n【课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是:①顷之,烟炎张天②真州逐之城门外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又试之鸡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我欲因之梦吴越⑧吾欲之南海,何如A.②⑥⑧/③④/①⑤⑦B.②⑤⑦/①③④/⑥⑧C.①④⑤/②⑥⑦/③⑧D.③⑤⑥/①⑧/②④⑦B\n2.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②成以其小,劣之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⑥则或咎其欲出者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③⑤B.①②C.④⑤D.⑥⑦A\n3.与例句中的“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C.臣乃市井鼓刀屠者D.暮春者,春服既成B\n4.下列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宋人执而问其以③孙膑以此名显天下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⑥(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A.①和④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B.②和③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C.③和④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D.⑤和⑥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D\n5.选出与“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巨是凡人,僻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C.不足为外人道也D.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B\n句意分析法上下文推断法带入筛选法位置推断法交换理解法结构推断法句例推断法标志确认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