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0 KB
  • 2022-08-22 发布

高三文言文(文言文段—文段比较3星)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C——文段比较专题导入(比较阅读)(5分钟)初中时,我们都学过一种说明方法,叫做“作比较”。还记得“作比较”的作用吗?——强调突出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什么意思?——通过对比,辨析事物,分辨高下其实,作比较是一种认识事物特征的非常好的方法,在文段分析中也可以运用下面以《过秦论》和《阿房宫赋》为例比较文段。比较的角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典例(归纳和整理)(20分钟)一、比较古文常识:比较两个文段涉及的文学、文体、文化常识等。《过秦论》体裁——史论;作者——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阿房宫赋》体裁——文赋;作者——杜牧,唐朝文学家。二、比较文段词句:比较两个文段中某些词的意义、用法,某些句子的句式等。《过秦论》:“瓮牖绳枢”——“瓮”:绳”,名词作状语;“牖”“枢”,名词活用为动词。《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活用类型同上。三、比较思想内容:比较两个文段的题材、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作目的等材料:两文都选取了秦盛衰的史实。《过秦论》从秦孝公说到秦朝灭亡,共八代君王,150多年的史实。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写起,到“及至始皇”达到极致;最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迅速灭亡。《阿房宫赋》只从秦统一说到秦灭亡、阿房宫被焚共约15年时间。通过阿房宫的建筑之奇,美女之众,珍宝之多,表现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主旨:《过秦论》揭示秦朝灭亡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阿房宫赋》借秦统治者“爱纷奢”而灭亡的史实,讽喻唐朝统治者,应当节俭爰民,不要荒淫奢侈,重蹈亡秦覆辙。两文都指责秦王朝的残暴荒淫,主张仁政爱民;《过秦论》则侧重于秦的残暴不仁,《阿房宫赋》则偏重于秦的骄奢荒淫。四、比较写作手法:比较两个文段的表达方式,表达角度、重点,表现手法的运用。结构:两文都是前叙后议,篇末明旨。《过秦论》全文5段,前4段叙史,概括了秦自孝公崛起,到二世灭亡的整个兴亡过程,末段议论,归纳出秦灭亡原因在于“仁义不施”。《阿房宫赋》全文4段,前2段描写,详尽地描绘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美人珍宝之多,后2段指出秦人“爱纷奢”与灭亡的内在关系,末段发出感叹,总结秦灭亡的教训。在叙述事实时,《过秦论》按时间顺序;《阿房宫赋》从建筑、宫女、珍宝等几个角度。手法:(1)都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作者的观点。\n《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进行对比。(2)两文都运用了铺排手法。《过秦论》是政论,但贾谊首先是一个汉赋大家,因而多用写赋手法,铺张扬厉:叙秦孝公的雄心,“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叙始皇“威振四海”,“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大段铺排渲染秦朝盛之极、亡之速,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阿房宫赋》更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极写宫女之多;“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极写秦统治者生活的奢糜。五、比较语言运用:比较两个文段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多用整句,有气势有韵律。《过秦论》首段末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以下“内”“外”对应,“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一气呵成;第2段首句“蒙故业,因遗策”以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并举,气势非凡。《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组三字短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组四字句,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此外,两文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既形象,又生动。强化练习(真题演练)(10分钟)【高考题例】一、调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4题。(2002年春季上海卷)【甲】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予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于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乙】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平鱼,目平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平道也。”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三易马而三后()(2)今君后则欲逮臣()(3)乙竟日亡所获也()(4)子意乎鱼()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而先后,心在于臣/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②用之则过也/乃投竿问甲曰A.①意思相同②意思相同B.①②意思都相同C.①②意思都不相同D.①意思不相同②意思相同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4.两文所写事件不同,事理剖析上[甲]段侧重一方,[乙]段则;人物表现上,[甲]段以对话为主,[乙]段除人物对话外,还有,因而记叙更具完整性。两文所含之理相同,可概括为。【参考答案】:\n1.(1)换、更换(2)赶上(3)整日(4)愿望(或:目标、希望)2.C3.你没有把驾车技术全教给我。4.对比双方动作描写目标集中(或:注意力集中,心无杂念)【试题解析】:2.比较虚词用法。第4题,比较选材、表达方式、主旨。【选作·可删】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2题。(2002年上海卷)【甲】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乙】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1.甲文中,郑谷建议齐己,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其理由是。2.这两则古代诗话告诉我们,写诗作文要善于向各类人学习,甲文所指对象是__________,乙文所指的对象是。【参考答案】:1.“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或用“一枝”可突出“早”)2.行家普通人。【试题解析】:比较文章相同主旨中的不同点。【选作·可删】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古文,完成第1-2题。(2008年福建卷)【甲】子谓颜渊曰:“旦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乙】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参考答案】:1.(1)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2)(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试题解析】:比较两则文段思想内容的同异。【选作·可删】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6题。(根据全国卷试题改编)下面两个文段分别见于《世说新语》和《资治通鉴》,二者记的是同一件事而略有不同。【甲】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欺诈)万方,宣王果大怒,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依然仗黄钺(帝王用的仪仗),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a]。”(《世说新语》)【乙】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扩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b]。”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c]。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d]?”(《资治通鉴》)1.《世说新语》的体裁是,作者是,他是朝人;《资治通鉴》的体裁是,主编者是,他是朝人。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诸葛亮之次渭滨()(2)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3)亮遣间谍觇之()(4)亮数挑战,懿不出()3.从“也、邪、矣、耳、焉、欤”等语气词中选出四个,分别填到文中的[]里。\na.此必辛佐治[]b.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c.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d.岂千里而请战[]4.甲文中的“晋宣王”即________,乙文中的“帝”即________,“辛毗”和“辛佐治”是___的关系。5.甲文中说的“亮设诱谲万方”,乙文中是怎么说的?摘出乙文中相关的句子:6.诸葛亮不能把对方引诱出来作战,其原因(用现代汉语作简要说明)按照甲文的说法是:。按照乙文的说法是:。【参考答案】:1.笔记小说(逸事小说)刘义庆南编年体史书司马光宋2.(1)驻扎(2)列阵(3)窥视、察看(4)屡次3.也矣耳邪4.司马懿魏明帝名和字(同一个人)5.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6.辛毗的制止司马懿本不想打【试题解析】:1.比较两文的体裁和作者;3.根据句子的不同语气选填语气词,依次为判断语气、确定语气、限止语气和反问语气;4.比较人物关系;5.比较同样事情的不同说法;6.比较同一现象发生原因的不同说法。回顾小结(当堂回顾)(5分钟)一、本课时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段比较的相关知识,文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请参照讲义完成下表。文段比较1、例如:2、例如:3、例如:4、例如:5、例如:【参考答案】文段比较古文常识涉及的文学、文体、文化常识例如:略文段词句某些词的意义、用法,某些句子的句式例如:略思想内容题材、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作目的例如:略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达角度、重点,表现手法的运用例如:略语言运用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言风格例如:略二、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三、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