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0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C——文言文翻译二专题导入(尝试探幽发微)(2分钟)“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这是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里的句子。你试着翻译一下,觉得哪些应该算是得分点呢?得分点:(1)盖,发语词,有“大概”的意思。(2)十一,分数的表示法,十分之一。(3)左右,古今异义词,左右的洞壁。(4)至,动词,到,活用为名词,到这里的人。(5)然,可是。思考:翻译中要注意哪些点呢?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除了一一对应之外,还必须多积累。知识典例(把握黄金内容)(18分钟)一、文言文翻译的考查点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被动句的有哪几种形式(表被动的标志性词语:为、于、见、被、为……所、受等)宾语前置句的四种形式省略句:承前省略主语,介词后省略宾词,或者句末表地点的名词前省略介词。【考查原则】(1)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把语言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综合考查的有效手段。准确地理解原文,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是文言文翻译的总原则。(2)理解原文:不仅指要逐一弄懂每个词语在句中的确切含义与每个句子采用的结构形式,同时也要对上下文语境甚至全段全篇的整体意义有准确的理解。(3)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则是指译文中词语的选用与句式的构造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只是辅助的方式。【文言文翻译的步骤】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二、文言翻译的方法(一)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等方法。1.留\n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卑鄙:地位卑下,见识短浅)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既望:农历十七)③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至尊:皇位)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藩篱:边境)3.删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之,取独;也,句中停顿)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偏义复词,删去“息”)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其,形容词词头,删)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夫,发语词,不译)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仿佛与若,两词同义,取一即可)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句中停顿,表语气,不译)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4.补:既补充省略的成分。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补“彼与彼道相似也”)②私见张良,欲呼张良与俱去。(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补“与之”)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补“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补“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⑤沛公军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补“军于霸上”)⑥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补“以之”“栖之于梁木上”)5.调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1)主谓倒置例: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子之治东阿甚善)(2)宾语前置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不知句读,不解疑惑)②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操何?)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无乃过尔欤?)(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有吹洞箫之客,倚歌而和之)(4)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n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不于时拘,于余学。不被流俗约束,向我学习)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于南亩之农夫多,比南亩的农夫要多)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于斗牛之间徘徊,在斗牛之间徘徊)(二)意译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1、互文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汉时的明月和要塞)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都登上船)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收藏的金银珠宝)2、比喻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像金属一样坚固的城墙延绵千里)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幽闭在粪土一样的囚室中而不自杀离世的原因)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天下的百姓像云一样汇聚像响声一样地回应,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从)3、借代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认为普通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没有音乐声来扰乱我的心绪)“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4、委婉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报任安书》)(牛马走,自谦之词)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见背,背弃我,指父亲去世)5、用典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三、典例(广州模拟卷)羊侃字祖忻,汉南阳太守续之裔也。弱冠随父在粱州立功。魏正光中,稍为别将。初,其父每有南归之志,常谓诸子曰:“人生安可久淹异域,汝等可归奉东朝。”侃至是将举河济以成先志。魏帝闻之,使授侃骠骑大将军,长为兖峨刺史,侃斩其使者以徇。魏人大骇,令仆射于晖率众数十万,围侃十余重,伤杀甚众。栅申矢尽,南军不迭,乃夜溃围而出,且战且行,一日一夜乃出魏境。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师,诏授散骑常侍。八年迁都官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容用事,与之并省①\n,未尝游造。有宦者张僧胤候侃,侃曰:“我床非阉人所坐。”竟不前之,时论美其贞正。 太清元年,会大举北线。侃劝元贞阳侯乘水攻彭城,不纳;既而魏援大至,侃频劝乘其远来可击,旦日又劝出战,并不从。侃乃率所领出顿堰上。及众军败,侃结阵而还。 二年,侯景反,攻陷历阳,及逼京师,众皆恟惧,侃伪称得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已至近路”,众乃少安。贼攻东掖门,纵火甚盛,侃亲自距抗,以水沃火,火灭,引弓射杀数人,贼乃退。初,侃长子鷟为景所获,执来城下示侃。侃谓曰:“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岂复计此一子,幸汝早能杀之。”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 贼既频攻不捷,乃筑长圃。朱异、张绾议欲出击之,高祖②以问侃,侃日:“不可。贼多日攻城,既不能下,故立长围,欲引城中降者耳。今击之_出人若少,不足破贼;若多,则—旦失利,自相腾践,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骋王威也。”不从,遂使千余人出战,未及交锋,望风退走,果以争桥赴水,死者太半。后大雨,城内土山崩,贼乘之垂入,苦战不能禁。侃乃令多掷火,为火城,以断其路。徐于里筑城,贼不能进。十二月,遘疾,卒于台内,时年五十四。(选择自《梁书•羊侃传》,有删改)【注】①省:中央官署名,此指尚书省。②高祖:即粱武帝;在位的年号有大通、太清等。翻译:1、竟不前之,时论美其贞正。【解题指要】第一步:补充主语,找出人物关系。第一个分句根据上文补出主语是羊侃。找出人物关系:之,代张僧胤。第二个分句主语是“时论”,如果将“时论”翻译为“时常讨论”,则该句的主语就紧承上句为“羊侃”了,这样完全不合文意了。因为“其”指代的正是“羊侃”。第二步:既然是句子,就必须找谓语。动词谓语后接宾语,形容词谓语对应对象。第一个分句谓语只能是“前”,是方位名词,必须活用为动词。如何准确翻译呢?“前来”“上前一步”“去前方”“往前看”,都可以解释。但回归语境,看上文是“有宦者张僧胤候侃”,且羊侃说“我床非阉人所坐”,也就是他不想让宦官到自己家来。在这里,“前”字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他前来”。第二个分句的谓语是“美”,美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必须活用为动词“赞美”。这是考查词语活用。既然“美”是谓语,那么“时论”就必须当主语,翻译为“当时的舆论”或“当时的议论”,成为名词性的短语。而“竟”如果解释为“竟然”,则是表出乎意料之意。看上文,应该是一个过程的终结,张僧胤想来,羊侃不让他来,于是应该是“最终”之意。具体到“贞”,更不能翻译成“贞洁、廉洁”,因为完全不与羊侃的行为相对称。羊侃不屈服于达官显贵,应释为“坚贞”。以上任何一个词语的解释不准确,都影响到整题的得分。【错误示例】(1)不前去与宦官相会,当时的人都称赞他节操贞正。(2)竟然不前去见他,当时的人谈论他贞正很好。(3)居然不靠近他们,当时的人都议论赞美他的节操忠正。参考答案:羊侃最终没有让他(张僧胤)前来,当时的舆论赞美(羊侃)节操坚贞、品行端正。(前,1分,美,1分,大意2分)2、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解题指要】第一步:找主语。主语很明显,宾语要清楚。“之”指代什么,要从上文找。“其、之、害、贼”这四个词语任意一个漏译或错译,影响了句子的大意,都要扣分。第二步,找谓语。前一个分句是“感”,后一个分句是“害”。\n第三步,回原文,看上下文,准确地解释这两个词。“感”:感动;“害”:杀害。而解释为“感受”“感到”“损害”“破坏”之意的均归因于没有看上文。第四步,调整句序,考句式。“亦不之害也”,考查点就是宾语前置句。如果翻译为把字句“没有把他的儿子杀死”,意思顺了,却没有对上考查点。直译为原则,万不可让句子适应你,而只能是你去适应句子。【错误示例】(1)贼感受到他的忠义,所以并没有杀害他。(2)贼感到他对国家十分的忠诚,于是不忍心加害于他。(3)贼感受到了他的忠诚正义,也不至于把他杀害。参考答案:叛军被他(羊侃)的忠义感动,也就没有杀害他的儿子。(“感”,1分,“不之害”1分,大意1分)【总结规律】回归上下语境,补充省略内容,明确指代对象,注意词类活用,落实特殊句式,理清成分搭配。【文言文翻译五字诀】“留、换、补、删、调”【文言文翻译原则四句话】准确翻译实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弄清虚词用法,注意固定结构,把握句式特点。【文言文翻译32字】整体把握,回归语境;字字落实,合理补充;结构对举,标志判断;调整语序,忠实原意。强化练习(学会触类旁通)(15分钟)【巩固练习一】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节选自《三国志·太史慈传》)(1)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太史慈),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考查点】奇、数、遗【翻译】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2)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考查点】济、奇、贵、吾之少友也、启、有以\n【翻译】立即派遣三千精兵跟随太史慈前去救援孔融,贼兵听说救兵来了,就撤围逃散。孔融得以解围后,更加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而器重他,并对太史慈说:“你是我年轻的朋友啊。”这件事结束后,太史慈回家禀告母亲,母亲说,“我为你能这样报答孔北海而感到高兴。”【迁移练习二】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1)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考查点】非……乎、盍、往【翻译】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2)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考查点】若、第、但、耳【翻译】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迁移练习三】郭子仪,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十四载,安禄山反,子仪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击高秀岩河曲,败之。贼陷常山,河北郡县皆没。会李光弼攻贼常山,拔之。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破贼史思明众数万。禄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仪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士殊死斗,遂破之。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河北诸郡往往斩贼守,迎王师。会哥舒翰败,天子入蜀,太子即位灵武,诏班师。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①。时朝廷草昧,众单寡,军容缺然,及是,国威大振。拜子仪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肃宗大阅六军,鼓而南,至彭原。贼安守忠壁永丰仓,子仪遣子旰与战,多杀至万级,旰死于阵。进收仓。俄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兵十五万收长安。老幼夹道呼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王休士三日,遂东。贼以二百骑掩军,未战走,子仪悉军追,横贯其营。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嗣业率回纥从后击,尘且坌②,飞矢射贼,贼惊曰:“回纥至矣!”遂大败,僵尸相属于道。入朝,帝劳之曰:“国家再造,卿力也。”有诏还东都,经略北讨。子仪围卫州。庆绪分其众为三军。将战,子仪选善射三千士伏壁内,诫曰:“须吾却,贼必乘垒,若等噪而射。”既战,伪遁。贼薄营,伏发,注射如雨。贼震骇。鱼朝恩素疾其功,谮之,故帝召子仪还,以赵王代子仪领朔方兵。子仪虽失军,无少望③。时帝不豫,群臣莫有见者,子仪请曰:“老牙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帝引至卧内,谓曰:“河东事一以委卿。”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唐史臣裴垍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注】①行在:指帝王所到之地。②坌:bèn,尘土飞扬。③望:埋怨。【翻译句子】:1、王休士三日,遂东。【错误示例1】王军休息了三天,于是往东走。【错误示例2】皇上让将士休息了三天,然后向东走。【答案】广平王命士兵休整三天,接着向东进军。(休:使动用法。东:名词活用为动词。“王”、“休”、“东”\n各1分。)2、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错误示例1】反贼把军队的两翼包围起来,被军队击退。【错误示例2】敌人的军队像两只翅膀一样从两边包围他们,国家的军队被击退。【答案】贼军像鸟张开双翼一样从两边包抄夹击,官军退却。(张两翼:像鸟一样张开两翼,2分。包之:包抄、夹击敌人。1分。却:退却。1分。)【迁移练习四】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诏可,当行。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窦皇后亲蚤卒,葬观津。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其家之长安。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翻译】:①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②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答案:(1)窦姬流出眼泪,埋怨那个宦官,不想去,强制她走,她才肯动身。(2)又曾跟姐姐一起采桑,从树上掉下来,用这些事作为证据,上书陈述自己的经历。回顾小结(吾日三省吾身)(5分钟)一、本节课学习了文言文翻译的哪些原则,明白了需掌握的哪些步骤,有怎样的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呢?二、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三、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