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C——文言文理解、辨析词义专题导入(笑一笑)(5分钟)下面两段文字,讲的是什么呢?(一)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⑾。”(二)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用趣味文言文开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知识典例(下面可是黄金部分哦!)(20分钟)【基本要求】1、能依据语言环境确定并解释常见实词的含义。2、了解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3、了解常用虚词的含义或作用。【学习引导】1、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古代的词义,有些是直到今天没有变化的,例如“人”“手”“大”“小”“飞”等,有些则起了变化的,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如果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那就可能闹出笑话。如,“涕”古代指“眼泪;“臭”古代是气味的意思,包括好闻的香味;“江”“河”,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等等不同的解释。我们读文言诗文,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对于陌生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来解决;至于熟字,我们就容易忽略过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错。比如古人所谓“去”,指的是离开某一个地方或某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就是“离开”。2、依据语境确定实词意思。要确定词义,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文言文中的实词大多有几个义项。如“生”,常见义项有:(1)草木生长,长出,如“多松,生石罅”(《登泰山记》);(2)生活、生计,如“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3)对读书人的称呼,如“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在文言诗文中,有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它们主要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n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词语。这里以《桃花源记》为例:缘(沿着,顺着)溪行——“缘木求鱼”;落英(花)缤纷——成语“落英缤纷”出于此,意为落花繁多。欲穷(尽)其林——“无穷无尽”,“理屈词穷”;豁(开阔)然开朗——豁达大度“日暮途穷”;悉(尽、全)如外人——“悉心照料”,“悉数捐赠”;并怡然自乐——怡然,形容喜悦。如“怡然自得”;停数日,辞(告别)去——“告辞”,“辞岁”等等。在确定、解释词义时还要注意实词的活用现象和古字的通假现象。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和“远”,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的功能则是动词,解释时就应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亲近”、“远离”(也可理解为“使……亲”,“使……远”);又如“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中的“斗”和“蛇”本是名词,在句中显然是表形状的状语,解释时就要表现状语的特点,用“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的形式来表述。通假现象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应从“熟”的义项中找到相应的解释“仔细”。要能够根据语言环境确定义项,其基础是实词的积累,《课程标准》要求有150个字左右的积累量,而这150个实词的积累与对课文内容的识记、熟读是密切相关的,到了一定阶段,还应进行必要的梳理,尤其是可以对初中课文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词句作一番梳理,把握它们的解释和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3、了解虚词的含义或作用。文言虚词的使用十分频繁,但初中课文中涉及的常用虚词并不多,大致有“而”、“其”、“虽”、“为”、“焉”、“于”、“与”“以”、“之”等,因此初中阶段只要重点了解部分虚词的含义或作用就可以了。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能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于”与“能谤讥于市朝”(同前)中的“于”,就分别解释为“对”、“在”;二是不必用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夫”、“而”等,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而”就不必作具体解释。文言虚词含义或作用的了解,不必死记硬背,主要还是要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量,产生一定的语感,在解释句子的时候,能找得到有关的现代汉语词语,使句子的解释正确、通顺。【能力聚焦】例1: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2)顾野有麦场(《狼》)(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三个句子都有“顾”一词。第一句“顾”的宾语是“臣”,可推断其词义是“拜访”“访问”;第二句“顾”的宾语是“麦场”,可推断其词义是“看”“看见”;第三句“顾”作“不如”的修饰语,可推断其词义是“反而”。语言环境中的相关词语不同,词义也不同。例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2)臣本布衣(《出师表》)在文言诗文中,有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它们主要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津”,渡口。问津,探寻渡口,比喻探问情况、价格。例如“无人问津”、“不敢问津”、“津关险塞”、“布衣黔首”、“布衣之交”等。学习文言诗文要注意积累这类词语。\n例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得而腊之以为饵(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4)必能裨补阙漏了解一些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但更应在了解的基础上依据语言环境解释其含义。如第(1)句中的“箕畚”是“用箕畚(运)”的意思,如果说成“运送箕畚到渤海”,岂不可笑?第(2)句中“腊”,有动词的意义,解释为“把肉晾干,晒干”;第(3)句中的“远”是形容词作动词,有“远离”(或“使……离开”)的意思,与“亲”相呼应,文言诗文中彼此呼应的语言现象较多,解释时可以前后参照。第(4)句中的“阙”是通假字,通“缺”,解释为“缺失”。所谓古字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古字通假常常是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例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要正确解释这句句子,几个虚词是需要关注的,一是“而”,可保留,不译。它只表示前后两件事的密切关系,不能解释为转折语气或递进语气;二是“乎”,要表述出反诘语气。强化练习(试试你的身手!)(10分钟)(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向吾不为斯役2、为一说,使与书俱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5、斗折蛇行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7、复前行,欲穷其林。8、苍山负雪,明烛天南9、一鼓作气10、此皆良实1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13、谨食之,时而献焉。\n1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5、先帝不以臣卑鄙16、臣不胜受恩感激17、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提示:第1——3题的“为”,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在解释这类加点词的意思时,一定要关注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区别、选择。第4题是使某物变成某种状况,解释为“使……xx”。第5题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一样”。第6——11题为“词类活用”,但重在词义解释,解释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解释的词义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要体现已变化了的词性,但意义要保持与原词意义相关或相近。第12—13题是通假字,这类加点词的解释,仍要表明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第14—15题是属于古今意义不相同一类,要归纳整理,多加积累。第16—17题,是教材中均无注释而至今仍在常用的一些实词,答题时不要望文生义。(二)阅读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用人之道太宗令封德彝举,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1)太宗令封德彝举()(2)岂借才于异代乎()所引语段是课外语言材料,要求学生能迁移课内学到的常见实词解释,基本读通语段,理解主要意思。加点词“举”的义项在课文中出现过三种:①提拔、举荐②发动③全。本句加点的“举”与《出师表》中“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的“举”意思相同。另外一个加点词“异”在《出师表》中有“陟罚藏否,不宜异同”;《登泰山记》中有“极天云一线异色”;《黄生借书说》中有“曰‘姑俟异日观’云”;《桃花源记》中有“渔人甚异之”。细心比较4个解释,联系《用人之道》,答案便在其中了。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人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1)下列与“席上食菱”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2)下列与“欲与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提示:这道题在题型设计上有所变化,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食”“去”这两个常用文言词语。这道题意在利用选择的优势,进一步打通课内外文言文,扩大思维容量,让学生在反复出现的文言词语的信息中构建知识网络,以迁移能力解决新的问题。\n(三)、阅读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黠鼠赋(节选)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提示:要使句意通顺,就要注意句中“而”、“乃”这些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而”前后连接着两个动词:“覆”“出”;“乃”前后连接着两个动词:“堕”“走”。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两个动词都表明时间上有先后相继,事理上有先后相承的关系,都可以作“就”“便”“因此”解释。(四)、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提示:在现代汉语中“以为”是一个词,意思就是“认为”。就像“妻子”、“交通”都是一个词一样。可是,在文言文中可能是两个词,比如例句中的“以为”。实际上是“以”和“为”两个词组成,它是“以之为”的省略。当“把它用来作为……”解。联系全文,“然”是虚词,表转折;“腊”,作“把肉晾干、晒干”解。(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提示:解释这类句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完全按照句中词语的顺序逐字翻译,而没有把提前或移后的部分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移后或提前。本句中“修狭者”其实是作为“桃核”的修饰语。“修”是“长”的意思,所谓“修长的身材”,仍保持着文言义。而且应该注意的是“桃核”而非“核桃”;“盖”表示“大概”“大概是”;“简”通“拣”;“为”,此处作“雕刻”讲。(五)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画线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提示:这一语段中6次出现“于”字,这些“于”字该怎样解释?“于”大致有4种用法和意义。(1)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作“在、从、到……”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介绍对象。作“向、对……”解。如,“余将告于莅事者”。(3)表示被动。作“被”解,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表示比较,作“比”解。如“苛政猛于虎”。当然,上述语段中的6次“于”的用法,并不包括所有4种。只是可以以此参照,为以后解释作准备。原句中的“际”解释为“时刻”,“间”解释为“关头”。另外,本句同义词的运用和语序的变化也要注意恰当妥帖。(六)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画线句子(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说难》)(2)郑人有一子将宦,谓其家曰:“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巷人亦云。不时筑,而人果窃之。以其子为智,以邻人告于为盗。(《说林下》)\n提示:有时可以将同一作家或同一材料参考比较。从分析文中字、词、句式、修辞入手,来比较异同、正误。推寻文意。材料(1)画线句“其家甚智其子”与材料(2)的画线句“以其子为智”,意思相同。“智其子”即“以其子为智”,也就是“认为儿子聪明”,只是材料(1)多一个“甚”字,更有强调的作用。回顾小结(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吧!)(5分钟)一、理解和辨析词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二、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三、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