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5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篇一:《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走进文言文杨修啖酪人饷①魏武②一杯酪③,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④“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⑤至⑥杨修⑦,修11便啖,曰:“公教⑧人啖一口也,复⑨何疑?”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①饷:同“飨”,泛指请人受用。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③酪:牛、羊等的乳制品。④题:写上⑤次:传递⑥至:到⑦杨修:曹操的谋士。⑧教:让。⑨啖:吃。复;又\n[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篇一:《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走进文言文杨修啖酪人饷①魏武②一杯酪③,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④“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⑤至⑥杨修⑦,修11便啖,曰:“公教⑧人啖一口也,复⑨何疑?”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①饷:同“飨”,泛指请人受用。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③酪:牛、羊等的乳制品。④题:写上⑤次:传递⑥至:到⑦杨修:曹操的谋士。⑧教:让。⑨啖:吃。复;又\n[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篇一:《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走进文言文杨修啖酪人饷①魏武②一杯酪③,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④“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⑤至⑥杨修⑦,修11便啖,曰:“公教⑧人啖一口也,复⑨何疑?”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①饷:同“飨”,泛指请人受用。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③酪:牛、羊等的乳制品。④题:写上⑤次:传递⑥至:到⑦杨修:曹操的谋士。⑧教:让。⑨啖:吃。复;又\n[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篇一:《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走进文言文杨修啖酪人饷①魏武②一杯酪③,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④“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⑤至⑥杨修⑦,修11便啖,曰:“公教⑧人啖一口也,复⑨何疑?”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①饷:同“飨”,泛指请人受用。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③酪:牛、羊等的乳制品。④题:写上⑤次:传递⑥至:到⑦杨修:曹操的谋士。⑧教:让。⑨啖:吃。复;又\n[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篇一:《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走进文言文杨修啖酪人饷①魏武②一杯酪③,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④“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⑤至⑥杨修⑦,修11便啖,曰:“公教⑧人啖一口也,复⑨何疑?”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①饷:同“飨”,泛指请人受用。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③酪:牛、羊等的乳制品。④题:写上⑤次:传递⑥至:到⑦杨修:曹操的谋士。⑧教:让。⑨啖:吃。复;又\n便:就1、问:杨修为什么敢吃?答:“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王戎识李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⑥枝,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⑨然。1.王戎:晋朝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2.尝:曾经。3.诸;众多。4.游:玩耍。5.子:果实。6.折:压弯。7.竞走::争相跑过去。走:跑。8.唯:只有。\n9.信:果真,的确。然:这样。信然:确实这样。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弯了枝条。小朋友都争相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确实这样。王戎为什么不去和别的小朋友摘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答:如果李子甜,早就被别人摘光了。1、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2、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诸葛恪得驴〖原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⑴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⑵。一日,孙权大会⑶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⑷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⑸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⑹座欢笑。权乃以驴赐恪。〖译文〗\n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简要评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一场闹剧、转危为安的。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聪明、机智的人。〖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的面对,换一种方法和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注释〗⑴瑾:指诸葛瑾,他是诸葛亮的兄长。⑵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⑶会:聚集,汇合⑷题:书写,题写⑸听:听从⑹举:全部|7)以:相当于“把,拿,将。”谢道韫咏絮原文:\n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译文: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注释:①内集:将家中子女集合起来。②辈:们。③骤:突然。④差可拟:大约可比拟。⑤因:乘。⑥\n兄子:侄儿;兄女:侄女练习1、的比喻为什么不好?答:因为盐呈粒子形,所以盐不可能在空中慢慢飘落下来。谢道韫是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曹冲称象原文: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注释:智意:聪明才智致:送给群下:部下,下属校:考察,衡量太祖悦,即施行焉\n:祖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陆绩怀橘[原文]: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译文]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他曾经担任过庐江太守,他精通天文和历法。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把三个橘子藏在怀中,等到告别的时候,跪着向袁术拜谢。不料这三个橘子从袖口里滚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为什么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橘子很甜,我想带几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陆绩十分与众不同,后来经常向别人称赞陆绩怀桔的美德。[点评]陆绩的孝行史记记载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他的为人。所谓“当年桔子入怀日,正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成性忘小节,英雄自古类如斯。”黄香温席[原文]: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n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译文: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九岁时,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注释:“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年“方”九岁:正当“令”枕席清凉:使以待亲之安“寝”:睡\n安:舒服的,安心的。“至于”冬日严寒:到了于是名播“京师”:京城;国都待:等待播:传播,流传,散步则: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就”,“便”,“那么”。暖:属词类活用的词,这里形容词作动词用。帷帐:帐子.蚊蚋: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注释临:临贴,照着字画摹仿。日:每天。 以:把 率:标准。书:写字,书法。 进:进步遂:于是,就。于:对,对于。尝:曾经。苟且:这里是马虎草率的意思。或:有时。简札:信件,书信。少:同“稍”。稍微。易:改变,这里是改写的意思。厌:厌烦,厌倦。故:因此。\n愈益:愈加,更加。译文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以每天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要再次改写,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越发精致巧妙。启示对待学习要像文征明一样具有认真写作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智永退笔冢原文: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选自《书断》注释:穴:洞,孔 瓮:口小腹大的容器 石:旧时重量单位 户限:门槛 瘗:埋 号:称为 觅书:寻找书 冢:坟墓 秃笔头:指毛笔用久了,笔头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一个笔头。 吴兴:古地名,今浙江湖州。 积年:多年。 书:书法。 皆:都,全。 数:几 觅:寻求 题:写 为:被 穴:小洞 乃:就 叶:皮,片 谓:称\n 永公:即智永;公:对人的敬称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关于智永:智永,僧法极,字智永,王右军七世孙,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号永禅师,山阴人。他是陈,隋间著名书法家。智永善书,书有家法。智永还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智永书法,誉满华夏,于阁上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时求书者纷至,所居户限为穿,遂用铁裹之,人谓之铁门限。人称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启示:做事要适当的学会拒绝,不要都听从答应.一箧磨穴砚原文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译文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一直用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精通了他的技艺。注释箧:竹箱 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去:离开 置:放 受:接受 启:开启,打开 视:查看\n 穴:凹陷,眼,孔,低洼 至:直到\n 夙:一直启示学无止境,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及时改正就行了。王羲之书六角扇原文: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译文: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王羲之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注释:蕺: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姥:老妇人 王右军:即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又名王右军。 愠:生气、恼怒 但:只 书:写字\n 竞:争着他日:过了几天掩耳盗钟原文:范氏之亡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译文: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人得到一口钟,想要背着跑,可是钟大背不动;就用椎子来砸毁它,钟发出宏亮的声音。他怕别人听到响声来跟自己抢钟,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注释1.范氏之亡也:指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范氏,晋卿范武子之后2.钟:铜制的打击乐器3.负:背 4.况然:即锽然,形容钟声宏亮5.椎:锤子\n 6.遽:立即,急忙寓意掩耳盗钟的人自以为掩上了耳朵就听不到钟响了,实际上钟响是客观事实,你把耳朵掩上了,钟还是要响,你听不到,别人照样会听到。这则寓言的本意是劝告人们: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这是没有用的。寓言把掩耳盗钟者的愚蠢,描写得很生动。这个故事后来衍化为成语,改为“掩耳盗铃”。还比喻自己害怕就把耳朵捂上。红毛毡原文: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译文:红毛国过去是被允许与中国进行相互贸易的。守边主帅看见他们来的人太多,便禁止他们上岸。红毛人坚持要求只要给我们一块毡毯大的地方就够了。主帅想,一块毛毡毯大的地方容不下几个人,便答应了。红毛人把毡毯放在口岸边,上面只站得下两个人;他们拉了拉毡毯,就可以让四五个人站在上面了;一边拉一边就不断有人登上岸来,一会儿时间,毡毯就变得约有一亩地那么大,上面已站着几百号人了。这些上了岸的红毛人忽然一起把短刀抽出来,出其不意发动进攻,抢掠了方圆好几里地才离开。注释:①红毛国:旧时一些人对英国人以及荷兰人的简称 ② 固:坚持 ③ 请:请求④ 无几:没多少⑤ 并:同时⑥ 且……且……:一边……一边…… ⑦ 刃:\n刀“神钟”辨盗原文:陈述古密直,曾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述古绐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及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黑,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以即服。译文:陈述古密直,曾在建州浦城县当过县令。有家富人丢失了东西,捉住了几个人,不知道谁是真正偷盗的人。陈述古就哄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非常灵验,能辨别真正偷盗的人。”就打发人去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祭祀供奉,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告诉他们说:“没有做盗贼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了盗贼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非常严肃,祭祀完了用帷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暗派人用墨汁涂钟。很久,让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帷幕里去摸钟。出来检验他们的手,都有墨迹,独有一个囚犯没有墨迹,这就是真正的盗贼——因为他怕钟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经过审讯,这个强盗立即认罪。盲子窃钱案〖原文〗有瞽者⑴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⑵五千,次晨相哄⑶鸣官。官即提讯,问贩者钱有无记认,贩者曰:“此乃日用之物,有何记号!”问瞽者,对曰:“有记。吾钱系字对字,背对背穿成。”对之良是。贩者不服。官命瞽者伸手,则两掌青黑,铜痕宛然,其为摸索一夕而穿无疑。乃责瞽者,而令贩者取钱去。〖注释〗1瞽者:盲人。瞽,gǔ。2钱:铜钱。3:哄:争吵。4鸣官:到官府去告状。5讯:审问。6记认:记号。7乃:是。8字:有文字的一面。9背:无文字的一面。10对之良是:核对铜钱确实是这样。11则:果然。12宛然:清晰的样子。13为:是。14去离开。15.宿:住宿16。对:回答。17.是:正确的。18.系:是。19.为:是。\n20.宛然:果然。〖译文〗有个瞎子和小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瞎子偷了小贩5000个铜钱。第二天早上他们互相争吵着报告县官。县官当即提审,问小贩铜钱上有没有做过记号。小贩说:“这是我每日买卖要的钱,怎么会去做记号呢?”县官问瞎子,瞎子回答说:“我做记号。我的铜钱是有字的一面对着有字的一面,没字的一面对着没字的一面穿起来的。”县官叫人验证,确实是这样。小贩怎么也不服。这时县官命令瞎子伸开两手,只见他掌上留着青黑的颜色,铜绿的颜色十分清晰。瞎子:是他摸索了一夜才穿成。县官便责罚瞎子,并命令小贩拿钱离开。张佐治遇蛙原文: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n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一讯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译文金华县郡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青蛙在道路旁鸣叫,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张佐治感觉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到了一田边,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便讲起了经过:“我是名商人,在路上遇见两个人担着筐,里面是青蛙,在哀鸣着。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个放生池。’\n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我的仆人在我后面不远,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把他们杀死了,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郡里,逮捕那杀人的两人。不久,便人赃俱获。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抢夺的钱财归还给商人。注释1金华:古地名,今浙江金华市。2郡守:郡的长官。3挈:提。4从:跟随。5斤:斧头。6导:引路7并:一起。8清渊:深水。 9市:到市场上去。10汤:热水。11适:去到12前导:在前面开路焚猪见真情原文: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①。邑②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③\n“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译文:张举,吴国人,是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女子杀丈夫,再放火烧毁自家房屋,谎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夫家的人感到怀疑,将女人诉讼到张举那里。女人不服罪.于是张举牵来两头猪,一头杀死,一头活的.均用柴火焚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接着将女人丈夫尸体检验,口里果然没有灰,断定是先杀死再焚尸。女人只好俯首服罪。注释:1县官。2县,当地。3说,扬言。4.吴:即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5.句章:古地名6.举:指张举7令:县令8.邑:同乡9.鞠:审讯10.为:是11.令:县令12.者:······的人13.因:趁机14.舍:房屋15.称:谎称16.讼:告状17.服:认罪18.因:于是19.积:堆20.薪:柴蜜中鼠屎案孙亮①出②西苑⑿,方食生梅,使黄门③至宫中藏取蜜渍⑩梅,蜜中有屎。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从汝求蜜耶?”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侍中④刁玄、张邠启⑤:“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⑥推尽⑦。”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⑧,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⑨,左右⑩莫不惊悚⒀\n。孙亮路过西边花园,正在吃生梅,就派太监到宫中拿蜜来浸泡梅子。蜜里有老鼠屎。孙亮把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赔罪。孙亮问藏吏说:“太监向你要过蜜吗?”藏吏回答:“太监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宫中官员刁玄、张邠陈述:“太监、藏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知道。”孙亮叫人破开鼠屎,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太监所做的。”太监自认服罪,左右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①孙亮:吴国皇帝。 ②出:路过。③黄门:太监。④侍中:官职名称。⑤启:说。⑥狱:司法机关。⑦推尽:彻底查问。⑧矢:同“屎”。⑨首服:自认服罪。⑩渍:浸泡⑾左右:指左右的大臣⑿苑:指种植树木的地方⒀\n悚:害怕太监陷害藏使的原因:曰:“向求,实不敢与。”谜语一则王荆公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吉甫解云:“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译文:王荆公出了一个谜语:“画出来的是圆形的,写出来是方形的:冬天出来的时间比较短,夏天则比较长!”吉甫解释谜语说:“东海有一条鱼,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再除掉脊梁骨,就是你的谜语!”这个谜语是字谜,谜底是:日鹦鹉灭火原文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感,即为之灭火。注释1.集:栖息2.念:想3.沾:沾湿4.辄:总是5.去:离开6.濡:浸\n7.何足云也:怎么能扑灭火呢8.然:但是9.侨:寄居10.区区:小,细微11.志:愿望;指灭火的心意12.见:文中指禽兽们受火灾之苦13.虽:即使14.是:这15.善:好的16.皆:都17.对:答18.即:就19.他山:别的山头;指不是自己常居的山头。20.相:帮助21.相爱:喜欢它。\n22.尝:曾经译文有一只鹦鹉飞到别的山上,栖息在那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很喜爱它。鹦鹉心想:这里虽然快乐,却不是我长久停留的地方,就离开了。山里的动物都很不舍。过了几个月后,山中失火了。鹦鹉远远看到,心中很着急。便把羽毛在水里沾湿,飞到山上洒水救火。天神说道:“你的心意虽然好,但又怎么值得一提!”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这么点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在这座山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我们都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烧毁啊!”天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马上替它把火扑灭了。启示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2.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似,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3.人要有毅力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持之以恒的应对一定会有回报的\n与“水滴穿石”同一个道理。5.要知恩图报。鳝救婢原文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译文高怀中经营鳝鱼面在扬州小东门,他每天要杀几千条鳝鱼。有一位女佣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一部分鳝鱼,由后窗抛入河中,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女佣匆匆忙忙地逃出,被火所烧伤了,她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才睡着了。等到醒来以后,发现伤口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愈合了。看伤口,有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高怀中被女佣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停止行业。拆除锅炉,下面有洞,将洞中的无数条鳝鱼,全部放到河里。注释: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 悯:怜悯。 比:等到。 业:以……为职业。婢:女仆 周:四周。诸:之于。滨:边。向:从前。罢业:停止营业。累年:过了几年。纵:放走。始:才。困:疲倦。婢:侍女;此指女佣。扬州:今江苏扬州市。\n选自《虞初新志》启示从婢的角度来说: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从鳝的角度来说:别人对你有恩,应寻找合适时机报恩。二鹊救友原文原文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儿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译文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注释鹳:一种凶猛的鸟。匝:周。盖:原来是。顷之:在原文中等同"未几"’’俄而’’,一会儿的意思已:停作:发出雏:幼鸟\n集:栖止。启示要助人为乐,帮助他人。要团结。当问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就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加以解决,要学会求助。知恩图报原文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译文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会对身体不利。”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启示: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知道自己是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注释:秦穆公:秦国国君尝:曾经.亡:丢失.求:寻找.是:这是.惧:害怕.去:离开.居:过了.卒:最终.方:正在.起:站起.溃:击溃蝙蝠[原文]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①?”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②,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笑府》[注释]①踞傲——骄傲自大。②生诞——这里指诞辰。③\n与——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④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译文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启示]人们现在还常常把两面派的人物作为蝙蝠。这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杀驼破瓮①\n[原文]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③。有一老父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先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把头伸到了这瓮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骆驼的头出不来以后,这个人为此事忧愁。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忧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这个人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后来已经杀死了骆驼,又把瓮打破了。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注释①\n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譬喻故事只有98篇。它是一部以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②曩:从前。③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④盛:存放。⑤患之:为此事发愁。⑥其:那个。⑦老父:老人⑧用:采纳。⑨先翁中盛谷:先在翁中装满谷子。启示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篇二:走进文言文:走进文言文-图书信息,走进文言文-内容简介《走进文言文》共三册,第一册供六年级和七年级学生使用;第二册供八年级学生使用;第三册供九年级学生使用。哑孝子_走进文言文-图书信息书名:走进文言文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第1版\n平装:207页读者对象:11-14岁正文语种:简体中文开本:16isbn:9787547604342条形码:9787547604342商品尺寸:22.6x18.2x0.8cm商品重量:299g品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走进文言文11~20单元走进文言文ContentsRevisionHistory\n...........................................................................................................................错误!未定义书签。Contents..........................................................................................................................................................................21第21单元...................................................................................................................................................................41.1揠苗助长............................................................................................................................................................41.2砚眼....................................................................................................................................................................51.3农夫耕田............................................................................................................................................................61.4稚犬....................................................................................................................................................................71.5鷧鸟中计............................................................................................................................................................\n82第22单元...................................................................................................................................................................92.1枭将东徙............................................................................................................................................................92.2世无良猫..........................................................................................................................................................102.3河豚之死..........................................................................................................................................................112.4刻舟求剑..........................................................................................................................................................122.5鹬蚌相争..........................................................................................................................................................133第23单元.................................................................................................................................................................163.1\n曹竹虚族兄遇鬼..............................................................................................................................................163.2疑鬼..................................................................................................................................................................163.3畏鬼致盗..........................................................................................................................................................173.4畏影恶迹..........................................................................................................................................................183.5鸲鹆噪虎qúyùzàohǔ...................................................................................................................................194第24单元.................................................................................................................................................................204.1孟母戒子..........................................................................................................................................................204.2孟母不欺子\n......................................................................................................................................................214.3秦西巴纵麋......................................................................................................................................................224.4屠夫杀狼..........................................................................................................................................................224.5郢书燕说..........................................................................................................................................................245第25单元.................................................................................................................................................................265.1陶侃尝出游......................................................................................................................................................265.2木屑竹头..........................................................................................................................................................265.3墨子怒耕柱子..................................................................................................................................................\n285.4李存审诫子......................................................................................................................................................285.5芒山盗临刑......................................................................................................................................................306第26单元.................................................................................................................................................................326.1读书与作文......................................................................................................................................................326.2卖瓜减字..........................................................................................................................................................326.3修改一法..........................................................................................................................................................336.4歧路亡羊..........................................................................................................................................................346.5\n二叟钓鱼..........................................................................................................................................................367第27单元.................................................................................................................................................................38走进文言文7.1张飞横矛当阳桥..............................................................................................................................................387.2次非斩蛟..........................................................................................................................................................387.3溺鼠..................................................................................................................................................................407.4鸡感恩..............................................................................................................................................................417.5猫儿索食..........................................................................................................................................................418第28单元\n.................................................................................................................................................................438.1刘道真戏谑......................................................................................................................................................438.2唐明皇赐名......................................................................................................................................................438.3偷鸭求骂..........................................................................................................................................................448.4何梅谷之妻......................................................................................................................................................468.5庸医..................................................................................................................................................................479第29单元.................................................................................................................................................................489.1马诉冤..............................................................................................................................................................\n489.2楚人有担山鸡者..............................................................................................................................................499.3某甲夜暴疾......................................................................................................................................................499.4涸泽之蛇..........................................................................................................................................................509.5盗牛者强辩......................................................................................................................................................5110第30单元..........................................................................................................................................................5310.1于令仪诲人......................................................................................................................................................5310.2乡人藏虱..........................................................................................................................................................5410.3\n别字秀才..........................................................................................................................................................5510.4画鬼易..............................................................................................................................................................5510.5吹牛..................................................................................................................................................................56走进文言文1第21单元1.1揠苗助长yàmiáozhùzhǎng成语典故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n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注释1、闵:同“悯”,担心,忧虑。3、揠:拔。5、谓:对...说,告诉。2、长:生长,成长。4、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6、其人:他家里的人。9、趋:快步走。11、槁:草木干枯,枯萎。14、耘苗:给苗锄草。16、益:好处。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10、往:去,到..去。13、寡:少。12、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15、非徒:非但。徒,只是。17、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成语故事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颗一颗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成语启示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走进文言文1.2砚眼\n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仆人往,以一金易归。仆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仆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盖此砚佳于鸲鹆眼也。译文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任用。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讨论价格还没有定。到了府邸之后,他让仆人前往集市,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惊讶地它不像。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字词注释1.待用:等待任用。4.金:银子。7.鸲鹆:鸟名,俗称“八哥”10.幸:幸亏。2.既:已经。5.易:交易。3.邸:官办的旅馆。6.是:这。9.值:遇到。12.向:先前。8.何:为什么。11.大:非常。句子翻译1.公讶其不类。陆庐峰惊讶地它不像。2.\n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这方砚台之所以博得陆庐峰的厚爱,因为它有这个可贵之处:有个“八哥眼”,这正是它的奇妙之处。可是陆庐峰的仆人却不明白,结果,这个仆人把砚台上的珍奇之处当成了多余的突起之物,擅自决定花钱打磨,结果多此一举,适得其反,报废了一件砚中珍品。说明了陆庐峰仆人不懂装懂。自作主张,必定适得其反。正因为如此,陆庐峰才觉得可惜。启发与借鉴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那砚台值钱的地方正在“微凸”处,而仆人却以为是疵点,结果做了适得其反的事。主观愿望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知识“平”为使动词。上文“令磨而平之”中的“平”,要理解为“使......平整”,意为叫石工磨过使微凸处平整。走进文言文如果不这样理解,译成叫石工磨过平整它,那就不通,因为没有“平整它”这种说法的。因此,在这句话中“平”就成了“使动词”。还有其他的文言用法是: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和特殊语句。1.3农夫耕田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②\n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④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⑤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⑥,气竭⑦汗雨,喘喘⑧焉,不能作声,且仆⑨于田。谓⑩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译文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说:“哎呀,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这个田一个月也耕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农夫说:“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开了。解释1.息:呼吸。2.行者:过路的人7.竭:完;尽。\n10.谓:对…说。3.哂:嘲笑;讥笑。5.术:方法。8.喘喘:气喘吁吁的样子。11.亦:也。14.退:离开。4.竟:满;竟月即满一月,整整一个月。6.移时:不多时。9.仆:倒。12.然:这样。15焉:…的样子特殊句式:甚矣,农之惰也去:离开13.服:心服口服。文言作。“作”在文言中是个多义词,解释为“工作”、“做”、“发出”、“发起”、“站起来”等。上文“不能作声”中的“作”,指“发出”,意为连声音也发不出。又,成语“一鼓作气”,意为第一次击鼓进军,战士就能激发出勇气。借鉴1.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的效果2.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3.实践胜于说教走进文言文4.事非经历不知难拓展行者:过路的人。竭:尽、完。谓:告诉、对……说。退:离开、走了。\n译文:农夫太懒惰了。或:太懒惰了,农夫。译文: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啊!示例一: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示例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示例三:实践胜于说教。示例四:事非经历不知难。欲速则不达:越是想要快就越是做不成事。1.4稚犬某村赵氏,犬生三子,甫二月,随母行。一虎呼啸出林,疾奔母犬。母犬亟召子伏身下。然一子已为虎所噬。赵氏呼邻里壮丁,持矛逐之。二稚犬奔衔虎尾,虎带之走。犬为荆棘挂胸,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因尾为稚犬累,掉尾不得脱,行渐迟。众人呐喊而前,追及,毙于众人刀下。噫!稚犬亦勇矣。全文翻译\n某村有一个姓赵的人,家里的狗生三只小狗,刚两个月,小狗随着母狗出来走。有一只老虎呼啸着从树林冲出来,飞快地奔向母狗。母狗急忙召唤小狗躲伏在身子下面。然而一只小狗已经被老虎吃掉。姓赵的人叫来村里的年轻人,拿着矛来追老虎。两只小狗跑过去咬住老虎的尾巴,老虎拖着两只小狗跑。小狗被荆棘挂住胸部,身上皮毛几乎掉光了,始终不肯脱口。老虎因为尾巴被小狗咬住,尾巴摆动还是不能摆脱,越走越慢。众人呐喊着冲上前,追上了老虎,老虎终于死在众人的刀下。啊!两只小狗真勇敢啊。注释行:走甫:刚刚,才。亟[jí][:立刻。壮丁:年轻人。亦:也。殆[dài]:几乎。持:拿着。为:被。掉:摆动。累:牵累。呐喊:拼着命呼喊疾:迅速。及:到达。尽:完。噫:感叹词,此指“啊!”故事出自清代翰林徐谦所著《物犹如此》卷一启发连刚出生不久的稚犬也那么勇敢,人就更应该勇敢一点,敢于拼搏!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杜”,解释为杜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走进文言文1.5鷧鸟中计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乃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旧版译文\n从前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鸬鹚总是偷偷地啄鱼吃,那人就扎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竖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有一群鱼鹰一开始在天空中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不久渐渐地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过了很久,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然不再被它所吓了。那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地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鸬鹚仍然下来啄食飞停。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脱不了身。拼命拍打着翅膀嘎嘎地叫。那人说:“先前的确实是假的,现在难道也是假的吗?”新版译文从前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但是老有一群鸬鹚总是偷偷地啄鱼吃,那人就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鸬鹚们一开始在天空中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过了很久,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然不再被它所吓了。那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地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鸬鹚仍然下来啄食飞停。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脱不了身。拼命拍打着翅膀嘎嘎地叫。字解1.鷧:即鸬鹚,俗称水老鸭,喜欢吃鱼。善于潜水捕鱼。2.为:做3.:盘旋飞翔6.束:捆绑9.植:竖立;树立12.假假:15.即:立即18.审:详细,周密4.刍人:草人7.窃:偷偷地。10.去:拿走13.故:原来16.久之:过了很久5.慑:使……恐惧、害怕8.恬:坦然,安然的样子\n11.已:不久17.执:握,持14.初:刚开始时。寓意鷧鸟之所以被人抓住,是因为他自以为是,不善观察,不会变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仔细观察,千万不可以自以为是,要善于观察,要学会变通。不会变通的人,始终都会吃苦头的。扩展矫枉过正jiǎowǎngguòzhèng矫:纠正,变弯为直。枉:弯曲。过正:超过了正常限度。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正常限度,反而弯向另一边。走进文言文2第22单元2.1枭将东徙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译文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打算到哪里去?”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徙。”斑鸠问:“什么原因?”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徙。”斑鸠说:“要是你能改变叫声就行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你的叫声仍然会被人讨厌。”\n词解枭:同“鸮”,又称鸺鹠,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东徙:向东迁徙。东:动词,指向东。徙:迁移鸠: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哪里。以:所以。皆:都,全部。子:你,对方的尊称。之,去。将:打算、准备。故:原因。犹:仍然。恶:厌恶,讨厌、憎恨。更:改变。出自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人。汉代开国功臣。\n《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寓意1“枭将东徙”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2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走进文言文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其他知识《枭将东徙》又叫《枭逢鸠》,是一则动物寓言。“枭”即猫头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作者抓住枭的这一特性展开全文。2.2世无良猫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嬉,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畜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翻译\n有个人十分憎恨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吃得饱饱的,而且过着安安稳稳,从来不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残。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词意某:某个人;有一个人。厌:饱食且:便。恶:讨厌;厌恶。以:用。破家:倾尽所有的家财。:鱼和肥肉。故:原因以为:认为。罽: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毡罽:毯子。率:全部。畜:养。益:更加。暴:凶暴。横行不法。遂:于是;就。逐:驱逐,赶走。句意厌以腥膏:用鱼肉喂养。腥:鱼;膏:肉。鼠以故益暴:老鼠因此更加凶暴。暴:凶残。以为天下无良猫也: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猫吃得饱饱的,而且过着安安稳稳,从来不捕鼠了。寓意\n故事告诉我们: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他是个只会说猫不好,却不会反思自己错在哪里的人。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走进文言文2.3河豚之死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鳍。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翻译河里的一种鱼,它的名字叫豚,在桥墩之间游动,撞到桥的柱子,不知道离开桥远点。恼怒那柱子撞了自己,张开鱼鳃立起鱼鳍,鼓起肚子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动。老鹰飞过抓住了它,撕裂它的鱼腹把它吃了。喜欢游却不知道停止,因为游行而碰到东西,不知道反省自己的过错,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以至于被撕裂肚腹而死,多么可悲啊!注释:去:离开。颊:面颊,这里指鱼腮。攫:抓取。植:直竖起。鸢:鹰类猛兽。食:吃。莫:不。止:停止。可:令人。鬣::此指鱼颔下两侧的鳍。至于:因此,以至于。\n夫:语气词,可译为:多么……啊!寓意人们在受到打击之后,不能自暴自弃,将错怪在他人身上。河豚之死的主要原因“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喜好游动却不知道停,因为游动而碰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反而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句子翻译有豚其名者:它的名字叫豚不知罪己: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妄肆其忿: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课文解析河豚的错误在哪里?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补充--衣冠楚楚用法主谓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指形容人。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楚国。7.蔽:蒙蔽。2.垣:墙壁下。5.间:。8.宵:夜里。3.《郁离子》:明朝刘基馔。6.诳:欺骗。9.明:聪明。4.馋:谗言。翻译1.莫不以为鬼也。\n翻译:没有不认为是鬼来了的。2.惴,弗敢睨也。翻译:楚人心中恐慌不安,连瞟一眼都不敢。3.空其藏焉。翻译:偷光了他收藏的财物。4.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翻译:因此,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找了出来他也总认为是鬼偷了。3.4畏影恶迹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①者,举③足愈数④而迹愈多,走愈疾②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⑤迟⑥,疾走不休,绝⑨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⑦迹⑧,愚亦甚矣。译文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讨厌自己的足迹,为了抛弃它,便快步跑起来。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还以为是自己跑得不够快,于是拼命得跑不停止,终于力竭而死。他不知道,只要走到阴暗的地方坐着,影子就没了,也太愚蠢了。出处战国·庄周《庄子·渔文》:“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明事理寓意:\n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不抓根本而抓枝节,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被问题压倒。注释1.走:跑5.尚:还2.疾:快6.迟:慢3.举:抬起7.息:消除4.数:屡次8.迹:脚印9.绝:用尽口诛笔伐解释: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用语言和文字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走进文言文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例句是真是假,是正是错,文章俱在,无法逃罪,只好让后世的读者口诛笔伐了。----《〈真话集〉后记》近义词大张挞伐反义词歌功颂德出处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垄上璠间识者羞。3.5鸲鹆噪虎qúyùzàohǔ女几之上,\n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注释女几之山:虚构的山名。朴蔌:树名,此指树丛。集:聚集。鹎鶋:寒鸦。畏:畏惧。颠:覆盖。对:回答。乾鹊:喜鹊,因其厌湿喜晴,故叫乾鹊。出:出没鸲鹆:八哥鸟。末:树梢。故:所以。噪:乱叫。无以:没有什么可用来忌:忌恨。何以噪为:为何鼓噪呢?翻译\n有座山叫女几之山,喜鹊都喜欢在这里筑巢。有老虎出没在树丛之中,喜鹊群聚向它大叫,八哥鸟听到后,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寒鸦见了问道:“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动物,跟你们有什么瓜葛,而对它大叫?”喜鹊答说:“它一吼叫起来会产生风,我们怕风会把我们的窝从树上掲下来,所以才大叫赶跑它。”然后问到八哥鸟,八哥鸟竟无法应对。寒鸦笑道:“喜鹊的巢在树梢上怕风,所以畏惧老虎;你们是住在树洞里,怎么也跟着乱叫呢?寓意走进文言文4第24单元4.1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⑵,孟子不复喧矣。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孟母拿起刀剪断了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注释少时:小时候方:正在。诵:背诵,背书。织:织布。辍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进:背诵下去。喧:这里指“遗忘,忘记”之意。\n何为:即“为何”,为什么。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引:拿来,拿起。戒:告诫之:指代孟子裂:割断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自是:从此续:连接启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方法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主人公介绍孟子名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孟母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走进文言文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孟母三迁\n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一一习记。4.2孟母不欺子孟子少时,见邻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邻家杀豕何为?”母曰:“欲啖汝。”既而母失言,自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乃买邻家之豕肉而以烹之,明不欺也。词语解释1、适:正好。4、何为:为什么。7、是:这。10、席:坐席。2、豕/豚:猪。5、啖:给……吃。3、少:年少时。6、汝:通假字,同“你”,意思如今。9、乃:却。12、欲啖汝:要给你吃。8、信:诚实,真实。11、明:表示,证明。13、明不欺也:表明不欺骗。14、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15、明不欺也:证明她没有欺骗\n割,切肉妊,孕译文孟子小的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错了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是在教他不诚实!”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文言知识何为。“何为”即“为何”。这是一个倒置的句式,解释为“干什么”、“为什么”。上文“邻家杀豕何为”,意为邻家杀猪干什么?又,“邻家何为杀豕”,意为邻家为什么要杀猪?出处:《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走进文言文\n4.3秦西巴纵麋鲁贵人孟孙,猎得麋,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麋而不忍,又安能亏子乎?”注释①纵麋:放走小鹿。②窃:私自。④居:过了。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译文孟孙打猎获得一头小鹿,让秦西巴拿回去烹煮。小鹿的母亲跟在后边流泪,秦西巴不忍心,放小鹿回到母鹿身边。孟孙回来后,问小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母鹿跟在后边流泪,我实在是不忍心,私自放掉了。”孟孙大怒,流放了秦西巴。过了一年,把他召回来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身边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如今让他当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呢?”孟孙说:“一头小鹿他都不忍心伤害,更何况人呢?”启示:1.要知人善用2.仁义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明察秋毫洞若观火、洞察秋毫\n不见舆薪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的意思[1]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也指视力很好。《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明察秋毫谜底:微观4.4屠夫杀狼走进文言文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翻译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所逼迫。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可以把狼弄死。屠夫只有不满一寸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带子缚住他。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n注释1、:搭建在野外的临时房子。2、苫:用草编织的席子。此指挂在窗户上的遮风挡雨的草帘。3、顾:只是。4、以吹豕之法吹之:豕,同“猪”;旧时宰猪后要在皮下吹气,使猪膨胀。5、股:大腿。7、时:一会儿9、遗:留下11、令:使14、惟:只6、负:背8、乌:怎么10、焉:那里12、迥: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15、方缚以带:才用带子绑住吹气口。方,才。缚,捆绑。13、移时:过了一段时间。移,改变。启示1、对待恶人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2、要善于利用外物;要有智慧,不能慌张。3、抓住时机,当机立断。迥然不同词语释义jiǒngránbùtóng迥:差得远。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n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文章古今迥然不同,钟嵘《诗品》以古诗第一,子建次之,此论诚然。”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两者之间比较.如圆和方迥然不同那公子朔虽与寿一母所生,贤愚~。1.北京的皇家宫廷与苏州园林的格局~。2.这两件东西虽然外表上~,但实际用途是一模一样的。3.圆形和方形~。走进文言文4.5郢书燕说郢?人有遗?燕相?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⑴,曰:“举烛者,尚明⑵也;尚明也者,举⑶贤而任之。”燕相白⑷王,王大悦,国以治⑸。治则治矣⑹,非书意也。注释?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书:信。?夜书:晚上写信。?遗:送给。?火:烛光。?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楚国以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帮或丞相,为百官之长。?举:举起。把烛火举高。?云而过书“举烛”:意思是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云:说。过:误。\n?非书意也:不是原来信里要说的意思。?受书:收到书信。⑷白:禀白,告诉。⑴说之:即解释它的意思。⑴说:通“悦”⑶举:推举。⑺类:像。⑵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崇尚。⑹治则治矣:治理是治理好了。⑸国以治:国家因此治理的很好。治:太平,指治理好。翻译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在信上写“举烛”两字。其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理解为:举烛的意思就是,要推行开明的政治,就要推举德才兼备的人并任用他。燕国的宰相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信的意思。寓意燕国的宰相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作者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学者望文生义的浮躁的治学态度,并告诫人们: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郢书燕说”后来成为成语,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解释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n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用法贬义词;联合式;作宾语。走进文言文走进文言文5第25单元5.1陶侃尝出游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作色大怒曰:“汝既不田,而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耕,家给人足。译文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用这来做什么呢?”那人说:“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你不耕田,却去盗窃人家的稻谷!”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然后鞭打他。老百姓听了这消息后都努力耕种,每户人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注释陶侃:东晋名将。游:巡视。为:做。尝:曾经。持:拿。聊:随意。作色:改变脸色。\n贼:破坏。鞭:鞭打给:富裕。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田:名词作动词,意为“种田”。执:捉拿,拘捕。是以:因此。足:足够,充足。5.2木屑竹头zhútóumùxiè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晋书·陶侃传》比喻可利用的废物。寒冬腊月、饮冰茹蘖、整年累月、明参日月、羞花闭月、翻箱倒箧、近水楼台先得月、开阔眼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谑而近虐、......东晋时期江西官吏陶侃秉公执法,诚恳待人,在担任武昌太守期间,处处以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十分注重节约,把造船剩下的木屑用作冬天铺在雪上垫路之用,把剩下的竹头做成战船的竹钉又重新用到船上,人民纷纷称赞他原文\n1、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等到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走进文言文类也。2、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等到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注释1、尝:曾经。3、令:命令。5、籍:登记。8、及:等到。2、竹头:指废弃的竹根。4、掌:掌管。5、正会:指农历正月初一。7、布:铺满。9、伐:讨伐11、贮:贮存。13、装:装配。15、桓温:东晋的大将6、厅室:官府办公的大堂。10、桓温:东晋的大将。12、钉:指竹钉。14、咸:都。译文1、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n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2、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课后练习一、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1:尝:曾经。2、布:铺满。3、贮:贮存。\n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侃皆令籍而掌之: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管理起来。2、人咸不解所以:人们都不明白。三、成语“励精图治”的意思是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走进文言文5.3墨子怒耕柱子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子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故怒之,耕柱子悟。译文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注释1子墨子:即,前一个“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意思2.耕柱子:墨子的门生。3.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4.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5.怒:对发怒。7.足:值得。\n9将:准备。6.策:鞭策。8悟:明白。10.骥:好马。13何故:为什么11.谁驱:即“驱谁”,赶哪一种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翻译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这中间死里逃生的不止一次,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百余次之多了.”于是,他把所取出的走进文言文走进文言文5.5芒山盗临刑第一版: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n第二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盗临刑,母来与之诀。盗谓母曰:“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怜之,与之乳。不意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行刑者曰:“尔何毒耶?”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翻译第一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小偷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时。小偷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奶,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母亲答应了,露出奶头,不料盗贼却咬断了母亲的奶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盗贼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的这种不良行为感到高兴,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我怀恨她,就把她杀了。”唉!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开始”这一点不假啊!第二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小偷要行刑,母亲来与他诀别。小偷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你的奶,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母亲对他感到可怜,露出奶头。没想到盗贼咬断了母亲的奶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行刑的人说:“你为什么这么狠毒呢?”盗贼因此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感到高兴,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我怀恨她,就把她杀了。”唉!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开始”这一点不假啊!注释\n1.:的年号。2.芒山:山名,在河南省东部永城市最北部,北接安徽省砀山县。3.盗:小偷。6.且:将。9.毒:狠毒。12.教:教育。15.薪:柴。4.烛:照亮。7.乳:奶头。13.少:年少。16.故:所以。5.吮:吸。8.啮:咬。11.因:于是。14.诀:最后的告别。17.喜:高兴。19.愿:希望。21.虚:假。24.检:检点。10.检:约束、检点。18.夫:,表示后面有所议论。20.盗一菜一薪盗:偷。薪:柴草。22.临:将。23.行刑者:执行死刑的人。启示体现了父母的责任,教育孩子要从小时抓起。要注意从小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否让他们以后能够健康的成长。愿天下父母以此为戒!说明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并要教育有益于孩子健康良好的知识。一词多意走进文言文母来之诀和母怜之,之乳露出文言知识\n愿。“愿”在文言中多作“希望”解释,也可解释为“愿意”。上文“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意思是希望像小孩时那样吸一口母亲的乳汁。如果理解为愿意像小孩时吸一口母亲的奶汁就不通。走进文言文6第26单元6.1读书与作文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其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为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文章译文:家乡的朱梅崖先生,每次写好一篇文章,一定先把草稿贴在墙上,每天反复地看,每次去掉十多个字。十天后,觉得文章没有再可以去掉的字了,之后完稿给人看,这个后来学习都应当采取的方法。注:1)朱梅崖:清朝人,字斐瞻。3)熟视:反复地看。5)法:效仿。2)就:完成。4)辄:每次。6)旬日:十天。走进文言文句子翻译1.逐日熟视:每天仔细地反复看。2.而后脱稿示人:之后完稿给别人看。寓意我们修改文章时要这样做,也要以这样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作品,以这种方法和态度对待学习。6.4歧路亡羊\n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多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详版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于儒,孰是而孰非?”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n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未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译文杨子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他的亲友,还请杨子的僮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逃跑了。”问:“为什么会逃跑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杨子听了邻人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他眉头紧锁、脸色灰暗、一言不发。那一天大家再也没有见到他露出一丝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不说话,他的门客也不知道。注释:1..杨子:对的尊称。,战国时哲学家。3.亡:丢失。4.既……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5.率:率领,带领。2.反:通“返”,返回。走进文言文走进文言文练习①\n补出省略部分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②“之”字的解释1.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3.何追者之众4.亡之矣面对众说纷纭,我应冷静分析作出正确判断,否则就会无所适从、“歧路亡羊”理由:6.5二叟钓鱼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译文我曾经步行到横溪,溪流边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石头的两旁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十分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终日无所收获。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巨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想到的是鱼,神态变,鱼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好啊!这意义成为了规律了。”注释叟:老人至:非常尝:曾经\n方:当分石:各自蹲在一块石头上逝:逃离竟日:终日意:在意分:各自如:按照投:扔下逝:逃跑乎:是瞬:转动眼珠奚:什么,怎么,哪里走进文言文道:规律如:像旨:味美,这里引申为赞美横溪:水名,在今江西省崇义县北哲理点拨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冷静、沉着,不可轻浮、躁动和急于求成,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事物,强求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即使无法做到气定神闲、举重若轻,起码也要专心致志,这是能做好事情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启示我们只有掌握科学规律、讲究方法,才能取得成效。走进文言文7第27单元7.1张飞横矛当阳桥先主背曹公,依刘表。表卒,曹公犯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猝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张翼德在此,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翻译\n刘备背叛曹操,投靠刘表。刘表死了,曹操攻打荆州,刘备逃往江南。曹操追刘备,追了一天一夜,在当阳县的长阪坡,追赶上了刘备。听说曹操马上到了,抛弃妻子子女逃跑,让张飞带领二十个骑兵在后面对付。张飞凭着水道在桥头拦截敌人,瞪大眼睛横放长矛说:“张飞在这里,可以过来决一死战!”敌人都不敢靠近,于是他们得以免难了。注释1.先主:指刘备2.曹公:指曹操4.江南:指长江中游的南部地区6.据水断桥:凭着水道在桥头拦截敌人8.卒:死9.及:到,至。11.瞋:瞪大眼睛3.荆州:故州名,今湖北一带7.背:离开10.猝:突然12.免:免难5.当阳之长坂:即当阳县的长阪坡9.弃妻子走:抛弃妻儿离去练习1、上文“张翼德在此”中的张翼德是谁?2、上文“故遂得免”的主语是什么?;“免”指什么?3、翻译: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练习答案:1、张飞2、刘备;免难3、抛弃妻子子女逃跑,让张飞带领二十个骑兵在后面对付主旨要勇于面对强敌,化险为夷7.2次非斩蛟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船人曰:“未\n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众,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分》)译文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遂得到一把宝剑。在返回渡江途中,到了河中央,有两条蛟龙左右围绕着他们的船。次非对摇船人说:“您曾见过被两条蛟龙缠绕住的船上的人有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放下宝剑保全自己,我哪能那么爱惜自己的生命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注释1.于:在。2.荆:古代楚国的别称。3.干遂:地名;吴国当时生产名剑。今江苏省吴县西北。4.反:通“返”,返回。。5.中流:江中心。6.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即水蛇。7.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8.尝:曾经。9.攘臂祛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10.全:保全。12.复:又。14子:你。16皆:都。18得:得到。11.余奚爱焉:我吝惜什么呢?13.涉:。15已:说完。\n17谓:告诉,对……说。重点译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你曾经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而船上的人能活下来吗?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文言知识:说“奚”“奚”是个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上文“余奚爱焉”又可说“余何爱焉”,句意为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又,“君奚自”,意为你从什么地方来。又,“奚不问其何来”,意为为什么不问他从什么地方来。又,“吾奚知其为盗”,意为我怎么知道他是小偷。于:反:全:复: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走进文言文次非杀蛟中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靠的是什么?答案1.在同“返”,回,归保全又2.答:你曾经有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而船上的人能活下来的吗?答:这只是江河中的腐肉朽骨而已!3.答:靠的是次非的勇敢和自信。7.3溺鼠\n鼠好夜窃粟。有人置粟于盎,鼠恣啮,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主人患之。人教以术,乃以糠易粟,浮水面。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不意咸溺死。翻译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有个人把粮食装入缸内,老鼠放肆地吃,而且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缸里。到了月底,粮食将要没有了,主人十分担心,有一个人告诉他一个办法,于是就用糠皮代换粮食,浮盖在水面上。到了晚上,老鼠又来了,兴高采烈地进入,不料都被淹死了。寓意这则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付一些类似于老鼠之类的动物,不要担心老鼠的为非作歹,关键要注意处理好细节上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诱鼠,让其自以为是,令其自取灭亡。主旨贪婪的人,总会有报应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抓住他人的弱点,就能制服他们角度思考老鼠角度思考——告诉我们无限贪欲最终没有好下场的道理;越人角度思考——告诉我们聪明人总能够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制服对手。老鼠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鼠的贪婪与愚蠢。字意鼠夜窃粟,好:喜欢。\n夜,是:这。呼群类入焉,且:而且。人教以,术:方法。且呼群类入,焉:于之,在这里。粟尽,且:将。乃以糠粟,易:换。鼠,恣:放肆。啮:吃有人置粟于,盎: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主人之:主人十分不溺死,咸:都。意:意料。欣欣入,然:……的样子。乃以糠易粟:于是就用糠皮代换粮食走进文言文7.4鸡感恩有旅者夜行值雨,遂赴友人家投宿焉。友人见不速之客,甚喜,将杀鸡遇之。旅人怜鸡,佯言茹素。遂不杀鸡。夜宿至三更,忽闻鸡鸣甚急,以为黄鼠狼来也,遽起逐之。俄而墙倒,适在客房。主人惊而起,以为客毙矣,举烛而索,客乃在鸡笼旁。盖鸡感恩,促其起床也。译文有个旅行者半夜赶路下起了雨,于是就到友人家里借住。朋友见突然有客人来,很高兴,想要杀鸡招待他。旅行者可怜鸡,假装说自己吃素,于是主人就不杀鸡。晚上睡觉,到了半夜时,客人突然听到急促的鸡叫声,以为黄鼠狼来了,于是起来想赶走黄鼠狼。不久墙倒了,正好压向客房。主人被惊醒,以为客人已经死了,举起蜡烛找客人,发现客人竟然在鸡笼的旁边。大概鸡因客人不让主人杀它而感谢他,才叫他起床的。解释\n1遇:招待。5.乃∶竟。9.毙:死。11.遂:于是。13.索:寻找。茹吃。2.佯:假装;茹吃。4.适∶恰巧。6.三更:半夜。8.逐:驱赶。10.三更:半夜。12佯:假称。14.乃;竟然。3.俄而∶不久。7.盖:通“概”,大概。词语解释不速之客:不邀请而自到的客人。速:邀请启示连一只鸡都懂得报答别人救命之恩,更何况我们人呢?我们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文言知识“速”一般都解释为“迅速”,但它在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要理解为“邀请”。上文“不速之客”的意思是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文言文中的“盖”常用在句子的开头,作发语词。它多数情况下不需解释,无义,有时则需根据上下文解释为“大概”、“恐怕”、“原来是”等。上文“盖鸡感恩”中的“盖”,可理解为“大概”。7.5猫儿索食猫生儿,稍大①。猫儿问母:“当何所食②?”母曰:“人自教女③。”猫儿夜至④他家,隐瓮器⑤间。有人篇四:\n32走进文言文《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2011年02月17日走进文言文杨修啖酪人饷①魏武②一杯酪③,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④“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⑤至⑥杨修⑦,修11便啖,曰:“公教⑧人啖一口也,复⑨何疑?”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①饷:同“飨”,泛指请人受用。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③酪:牛、羊等的乳制品。④题:写上⑤次:传递⑥至:到⑦杨修:曹操的谋士。⑧教:让。⑨啖:吃。复;又便:就1、问:杨修为什么敢吃?答:“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王戎识李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⑥枝,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⑨然。1.王戎:晋朝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2.尝:曾经。3.诸;众多。4.游:玩耍。5.子:果实。6.折:压弯。7.竞走::争相跑过去。走:跑。\n8.唯:只有。9.信:果真,的确。然:这样。信然:确实这样。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弯了枝条。小朋友都争相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确实这样。王戎为什么不去和别的小朋友摘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答:如果李子甜,早就被别人摘光了。1、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2、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诸葛恪得驴〖原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权乃以驴赐恪。〖译文〗\n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简要评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一场闹剧、转危为安的。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聪明、机智的人。〖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的面对,换一种方法和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注释〗?瑾:指诸葛瑾,他是诸葛亮的兄长。?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会:聚集,汇合?题:书写,题写?听:听从?举:全部|7)以:相当于“把,拿,将。”谢道韫咏絮原文: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译文: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注释:①内集:将家中子女集合起来。②辈:们。③\n骤:突然。④差可拟:大约可比拟。⑤因:乘。⑥兄子:侄儿;兄女:侄女练习1、的比喻为什么不好?答:因为盐呈粒子形,所以盐不可能在空中慢慢飘落下来。谢道韫是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曹冲称象原文: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注释:智意:聪明才智致:送给群下:部下,下属校:考察,衡量太祖悦,即施行焉:祖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陆绩怀橘[原文]: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n[译文]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他曾经担任过庐江太守,他精通天文和历法。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把三个橘子藏在怀中,等到告别的时候,跪着向袁术拜谢。不料这三个橘子从袖口里滚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为什么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橘子很甜,我想带几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陆绩十分与众不同,后来经常向别人称赞陆绩怀桔的美德。[点评]陆绩的孝行史记记载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他的为人。所谓“当年桔子入怀日,正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成性忘小节,英雄自古类如斯。”黄香温席[原文]: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译文: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九岁时,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注释:“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年“方”九岁:正当“令”枕席清凉:使以待亲之安“寝”:睡安:舒服的,安心的。\n“至于”冬日严寒:到了于是名播“京师”:京城;国都待:等待播:传播,流传,散步则: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就”,“便”,“那么”。暖:属词类活用的词,这里形容词作动词用。帷帐:帐子.蚊蚋: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注释临:临贴,照着字画摹仿。日:每天。以:把率:标准。书:写字,书法。进:进步遂:于是,就。于:对,对于。尝:曾经。苟且:这里是马虎草率的意思。或:有时。简札:信件,书信。少:同“稍”。稍微。易:改变,这里是改写的意思。厌:厌烦,厌倦。故:因此。愈益:愈加,更加。译文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以每天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要再次改写,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越发精致巧妙。启示对待学习要像文征明一样具有认真写作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智永退笔冢原文: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选自《书断》注释:穴:洞,孔瓮:口小腹大的容器石:旧时重量单位户限:门槛瘗:埋号:称为\n觅书:寻找书冢:坟墓秃笔头:指毛笔用久了,笔头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一个笔头。吴兴:古地名,今浙江湖州。积年:多年。书:书法。皆:都,全。数:几觅:寻求题:写为:被穴:小洞乃:就叶:皮,片谓:称永公:即智永;公:对人的敬称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关于智永:智永,僧法极,字智永,王右军七世孙,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号永禅师,山阴人。他是陈,隋间著名书法家。智永善书,书有家法。智永还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智永书法,誉满华夏,于阁上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时求书者纷至,所居户限为穿,遂用铁裹之,人谓之铁门限。人称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启示:做事要适当的学会拒绝,不要都听从答应.一箧磨穴砚原文\n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译文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一直用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精通了他的技艺。注释箧:竹箱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去:离开置:放受:接受启:开启,打开视:查看穴:凹陷,眼,孔,低洼至:直到夙:一直启示学无止境,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及时改正就行了。王羲之书六角扇原文: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译文:\n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王羲之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注释:蕺: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姥:老妇人王右军:即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又名王右军。愠:生气、恼怒但:只书:写字竞:争着他日:过了几天掩耳盗钟原文:范氏之亡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译文: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人得到一口钟,想要背着跑,可是钟大背不动;就用椎子来砸毁它,钟发出宏亮的声音。他怕别人听到响声来跟自己抢钟,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注释1.范氏之亡也:指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范氏,晋卿范武子之后2.钟:铜制的打击乐器3.负:背4.况然:即锽然,形容钟声宏亮5.椎:锤子6.遽:立即,急忙寓意掩耳盗钟的人自以为掩上了耳朵就听不到钟响了,实际上钟响是客观事实,你把耳朵掩上了,钟还是要响,你听不到,别人照样会听到。这则寓言的本意是劝告人们: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这是没有用的。寓言把掩耳盗钟者的愚蠢,描写得很生动。这个故事后来衍化为成语,改为“掩耳盗铃”。还比喻自己害怕就把耳朵捂上。红毛毡原文:\n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译文:红毛国过去是被允许与中国进行相互贸易的。守边主帅看见他们来的人太多,便禁止他们上岸。红毛人坚持要求只要给我们一块毡毯大的地方就够了。主帅想,一块毛毡毯大的地方容不下几个人,便答应了。红毛人把毡毯放在口岸边,上面只站得下两个人;他们拉了拉毡毯,就可以让四五个人站在上面了;一边拉一边就不断有人登上岸来,一会儿时间,毡毯就变得约有一亩地那么大,上面已站着几百号人了。这些上了岸的红毛人忽然一起把短刀抽出来,出其不意发动进攻,抢掠了方圆好几里地才离开。注释:①红毛国:旧时一些人对英国人以及荷兰人的简称②固:坚持③请:请求④无几:没多少⑤并:同时⑥且??且??:一边??一边??⑦刃:刀“神钟”辨盗原文:陈述古密直,曾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述古绐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及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黑,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以即服。\n译文:陈述古密直,曾在建州浦城县当过县令。有家富人丢失了东西,捉住了几个人,不知道谁是真正偷盗的人。陈述古就哄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非常灵验,能辨别真正偷盗的人。”就打发人去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祭祀供奉,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告诉他们说:“没32走进文言文_二犬情深有做盗贼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了盗贼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非常严肃,祭祀完了用帷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暗派人用墨汁涂钟。很久,让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帷幕里去摸钟。出来检验他们的手,都有墨迹,独有一个囚犯没有墨迹,这就是真正的盗贼——因为他怕钟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经过审讯,这个强盗立即认罪。盲子窃钱案〖原文〗有瞽者?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五千,次晨相哄?鸣官。官即提讯,问贩者钱有无记认,贩者曰:“此乃日用之物,有何记号!”问瞽者,对曰:“有记。吾钱系字对字,背对背穿成。”对之良是。贩者不服。官命瞽者伸手,则两掌青黑,铜痕宛然,其为摸索一夕而穿无疑。乃责瞽者,而令贩者取钱去。〖注释〗1瞽者:盲人。瞽,gǔ。2钱:铜钱。3:哄:争吵。4鸣官:到官府去告状。5讯:审问。6记认:记号。7乃:是。8字:有文字的一面。9背:无文字的一面。10对之良是:\n核对铜钱确实是这样。11则:果然。12宛然:清晰的样子。13为:是。14去离开。15.宿:住宿16。对:回答。17.是:正确的。18.系:是。19.为:是。20.宛然:果然。〖译文〗有个瞎子和小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瞎子偷了小贩5000个铜钱。第二天早上他们互相争吵着报告县官。县官当即提审,问小贩铜钱上有没有做过记号。小贩说:“这是我每日买卖要的钱,怎么会去做记号呢?”县官问瞎子,瞎子回答说:“我做记号。我的铜钱是有字的一面对着有字的一面,没字的一面对着没字的一面穿起来的。”县官叫人验证,确实是这样。小贩怎么也不服。这时县官命令瞎子伸开两手,只见他掌上留着青黑的颜色,铜绿的颜色十分清晰。瞎子:是他摸索了一夜才穿成。县官便责罚瞎子,并命令小贩拿钱离开。张佐治遇蛙原文: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公\n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一讯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译文金华县郡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青蛙在道路旁鸣叫,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张佐治感觉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到了一田边,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便讲起了经过:“我是名商人,在路上遇见两个人担着筐,里面是青蛙,在哀鸣着。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个放生池。’\n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我的仆人在我后面不远,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把他们杀死了,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郡里,逮捕那杀人的两人。不久,便人赃俱获。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抢夺的钱财归还给商人。注释1金华:古地名,今浙江金华市。2郡守:郡的长官。3挈:提。4从:跟随。5斤:斧头。6导:引路7并:一起。8清渊:深水。9市:到市场上去。10汤:热水。11适:去到12前导:在前面开路焚猪见真情原文: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①。邑②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③“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译文:张举,吴国人,是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女子杀丈夫,再放火烧毁自家房屋,谎称丈夫是被\n大火烧死。夫家的人感到怀疑,将女人诉讼到张举那里。女人不服罪.于是张举牵来两头猪,一头杀死,一头活的.均用柴火焚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接着将女人丈夫尸体检验,口里果然没有灰,断定是先杀死再焚尸。女人只好俯首服罪。注释:1县官。2县,当地。3说,扬言。4.吴:即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5.句章:古地名6.举:指张举7令:县令8.邑:同乡9.鞠:审讯10.为:是11.令:县令12.者:······的人13.因:趁机14.舍:房屋15.称:谎称16.讼:告状17.服:认罪18.因:于是19.积:堆20.薪:柴蜜中鼠屎案孙亮①出②西苑⑿,方食生梅,使黄门③至宫中藏取蜜渍⑩梅,蜜中有屎。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从汝求蜜耶?”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侍中④刁玄、张邠启⑤:“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⑥推尽⑦。”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⑧,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⑨,左右⑩莫不惊悚⒀。\n孙亮路过西边花园,正在吃生梅,就派太监到宫中拿蜜来浸泡梅子。蜜里有老鼠屎。孙亮把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赔罪。孙亮问藏吏说:“太监向你要过蜜吗?”藏吏回答:“太监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宫中官员刁玄、张邠陈述:“太监、藏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知道。”孙亮叫人破开鼠屎,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太监所做的。”太监自认服罪,左右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①孙亮:吴国皇帝。②出:路过。③黄门:太监。④侍中:官职名称。⑤启:说。⑥狱:司法机关。⑦推尽:彻底查问。⑧矢:同“屎”。⑨首服:自认服罪。⑩渍:浸泡⑾左右:指左右的大臣⑿苑:指种植树木的地方⒀悚:害怕太监陷害藏使的原因:曰:“向求,实不敢与。”谜语一则王荆公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吉甫解云:“东海有\n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译文:王荆公出了一个谜语:“画出来的是圆形的,写出来是方形的:冬天出来的时间比较短,夏天则比较长!”吉甫解释谜语说:“东海有一条鱼,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再除掉脊梁骨,就是你的谜语!”这个谜语是字谜,谜底是:日鹦鹉灭火原文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感,即为之灭火。注释1.集:栖息2.念:想3.沾:沾湿4.辄:总是5.去:离开6.濡:浸7.何足云也:怎么能扑灭火呢8.然:但是9.侨:寄居10.区区:小,细微11.志:愿望;指灭火的心意12.见:文中指禽兽们受火灾之苦13.虽:即使14.是:这15.善:好的16.皆:都17.对:答18.即:就19.他山:别的山头;指不是自己常居的山头。20.相:帮助21.相爱:喜欢它。\n22.尝:曾经译文有一只鹦鹉飞到别的山上,栖息在那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很喜爱它。鹦鹉心想:这里虽然快乐,却不是我长久停留的地方,就离开了。山里的动物都很不舍。过了几个月后,山中失火了。鹦鹉远远看到,心中很着急。便把羽毛在水里沾湿,飞到山上洒水救火。天神说道:“你的心意虽然好,但又怎么值得一提!”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这么点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在这座山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我们都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烧毁啊!”天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马上替它把火扑灭了。启示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2.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似,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3.人要有毅力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持之以恒的应对一定会有回报的与“水滴穿石”同一个道理。5.要知恩图报。鳝救婢原文\n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译文高怀中经营鳝鱼面在扬州小东门,他每天要杀几千条鳝鱼。有一位女佣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一部分鳝鱼,由后窗抛入河中,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女佣匆匆忙忙地逃出,被火所烧伤了,她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才睡着了。等到醒来以后,发现伤口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愈合了。看伤口,有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高怀中被女佣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停止行业。拆除锅炉,下面有洞,将洞中的无数条鳝鱼,全部放到河里。注释: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悯:怜悯。比:等到。业:以??为职业。婢:女仆周:四周。诸:之于。\n滨:边。向:从前。罢业:停止营业。累年:过了几年。纵:放走。始:才。困:疲倦。婢:侍女;此指女佣。扬州:今江苏扬州市。选自《虞初新志》启示从婢的角度来说: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从鳝的角度来说:别人对你有恩,应寻找合适时机报恩。二鹊救友原文原文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儿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译文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n去。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注释鹳:一种凶猛的鸟。匝:周。盖:原来是。顷之:在原文中等同"未几"’’俄而’’,一会儿的意思已:停作:发出雏:幼鸟集:栖止。启示要助人为乐,帮助他人。要团结。当问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就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加以解决,要学会求助。知恩图报原文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n译文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会对身体不利。”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启示: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知道自己是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注释:秦穆公:秦国国君尝:曾经.亡:丢失.求:寻找.是:这是.惧:害怕.去:离开.居:过了.卒:最终.方:正在.起:站起.溃:击溃蝙蝠[原文]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①?”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②\n,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笑府》[注释]①踞傲——骄傲自大。②生诞——这里指诞辰。③与——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④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译文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启示]\n人们现在还常常把两面派的人物作为蝙蝠。这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杀驼破瓮①[原文]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③。有一老父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先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把头伸到了这瓮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骆驼的头出不来以后,这个人为此事忧愁。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忧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这个人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后来已经杀死了骆驼,又把瓮打破了。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注释①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n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譬喻故事只有98篇。它是一部以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②曩:从前。③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④盛:存放。⑤患之:为此事发愁。⑥其:那个。⑦老父:老人⑧用:采纳。⑨先翁中盛谷:先在翁中装满谷子。启示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第十六单元樊重种树原文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先种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嘲笑他。这样过了些年月,都有了它们的用处。之前笑他的人。都来请求借些木头。这些的种植是不可以停\n止的啊。谚言说:“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就是说这个道理啊。加点字解释作:制作器:器具,家具樟漆:樟树和漆树,都是做家具的必需品然:这样咸:都假:同“借”,借寓意做事应从长远考虑;种植树木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一生之计在于勤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见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对贤不若彼者乎?加点字解释:治生:谋生邵子:即邵雍,宋朝人无如:可惜恶:讨厌逸:安适愒:荒废易耨:把杂草除尽功:效果士:读书人笃:专心行:实行户枢不蠹:门轴因为经常转动而不生蛀虫徒然:白白地\n蠹:蛀虫化:变化敝:旧物:人陶侃:东晋政治家彼:他们译文:谋生的原则,没有比勤更重要的了。因此邵子说:“一天的作为决定于早晨,一年的作为取决于春天,一生的作为取决于他是否勤劳。”说法虽然浅显而道理却很深远。可惜人的一般情况是,喜欢闲散而厌恶辛劳,希望能吃得好穿的好,整天整年的游玩荒废年月。用这种态度去务农,就不能彻底耕种把杂草除尽,以这种态度去当工匠,就不能每日工作有进展,以这种态度去当商人,就不能抓住时机追逐利润,以这种态度当读书人,就不能专心行事。活在世上只知道吃吃喝喝,就是一个蛀虫!这天地变化,每天更新才不显得衰老,因此门轴因为经常转动而不生蛀虫,水因为流动不会腐臭,做人实在是不能够长期苟且偷闲。人的心灵、行为,什么东西不是这样的呢?劳苦才能思考,逸豫就会忘记自己的本分,事物都是这样的。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陶侃这样的贤人尚且珍惜每一分,何况我们这些贤能不如大禹、陶侃的人呢?张溥与“七步斋”原文: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n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传》译文: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定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过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拿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用热水浸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张溥作诗写文章思路敏捷,各地有人向他索取诗文,他不用写草稿,当着客人面挥笔写作,马上就写成了。因此,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注释:1.钞:通“抄”。2.嗜:好,喜欢。3.已:毕,完。4.始:才。5.管:笔管。6.皲:皮肤因受冻而开裂。7.沃汤:用热水浸。汤,古代指热水。8.斋:书房。9.索:索取。10.立就:马上完成。11.名高一时:名声在当时最响。12.即:立刻13.汤:热水14.名:命名15.俄顷:时间词,一会儿用力多者收功远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n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讽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32走进文言文_二犬情深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注释: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患:担心。既:已经。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迨:等到。乃:才。尝:曾经。或:有时。\n咏:吟咏。倍诵:“倍”通“背”,背诵。若:如。游息:玩耍休息。为者常成原文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翻译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学问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你怎么能赶不上我呢?”注解梁丘据:齐国大夫。至:到达。为:做。置:放弃。而已矣:罢了。不及:比不上。婴:晏婴寓意“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说,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就永远成功不了;走路未必能走到目的地,但不走就永远到不了。因此,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要付出行动而不是空谈。做与不做就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事在人为,坚持不懈.望梅止渴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n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译文:魏武帝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把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寓意:“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刘庭式娶盲女原文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取盲女,与之偕老。翻译齐国人刘庭式还没考上科举时,他的父母为他讨论要他娶他们同乡的女儿,虽\n然两家已经形成婚约,但还没给女方送礼。后来,刘庭式考上科举考试,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疾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即使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忠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注释1.未及第:没考上科举;科举考试中未获得名次。2.成约:约定婚姻关系。3.纳币:送聘礼。4.或:有人。5.偕老:和好到老。6.既:已经。7.笃:深厚。8.许:答应。9.卒:终。10.偕:同。韩云门与盲女偕老项城韩云门,名堳,聘戚氏女。未几,两目失明。戚谓韩郎年少能文,必成远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毁婚而终女子于家。韩之父母将许之,云门毅然不可,如礼迎娶以归。戚不得已,媵以美婢。云门曰:“人情见则欲动,不若无见,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还。后于壬子出为教谕。挚妇偕行,伉俪无间。豫人称其笃行,以为宋之刘庭式再现于今。项城有个韩云门,名叫堳,聘娶戚家的女儿。不久。戚家的女儿双目失明了。戚家认为韩云门年纪轻轻就能作文章,以后肯定会成大器,但是许配一个瞎女,瞎女是不适合作他配偶的。打算退婚来使得女儿终老在家里。韩云门的父母准备答应。但韩云门断然不肯。仍然按照礼数将迎娶回家。戚家无奈,只好陪嫁了一个美丽的婢女。韩云门说:“人看到就会动情。还不如不见。这样能保全家庭美满。”于是把婢女退了回去。后来韩云门在壬子年在乡试时中举,去外地作了一个叫教谕的官。带着妻子一同上任。夫妻亲密无间。河南人称赞韩云门品行纯厚。以为是宋朝刘庭式的做法再次显现于今日。娉:约定婚姻关系。未几:不久。谓:认为。远:大。\n偶:相配成双。许:答应。如:按照。遣:打发。笃:忠厚。项城:古地名,今河南商丘市.孙泰原文: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服泰之义。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译文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他的表妹。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瞎了,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正义。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寓意善良诚实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二犬情深原文咸溪县童镛家,畜二犬,一白一花,共出一母。性狡狯①,解人意。日则嬉戏,夜则守门。后白者倏目盲,不能进牢自食。主人以草藉②檐外卧之。花者衔饭吐而饲之,夜则卧其侧,几③二年余。及白者死,埋之山麓。花犬乃朝夕往,至埋葬处则默哀,若拜泣状。卧其旁少顷,良久乃反④。译文\n咸溪有个人叫童镛,家中养了两只狗,一条白的一条花的,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生性聪明活泼,善解人意,白天嬉戏,晚上则守门。后来,白狗两只眼睛都瞎了,不能回笼照料自己的饮食。主人用草垫着,让它睡在房檐外。花狗便衔了食物吐出来喂它吃,夜里就睡在它的身旁,将近过了两年。白狗死了以后,主人可怜它,把它埋在山麓间。花狗仍朝夕去看望它,转几圈,像悼念的样子。在墓旁卧一会,才返回。注释①狡狯:聪灵②藉:垫③几:将近④反:通“返”,返回5及:但是启示写出了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感与关爱之心,告诉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同时讽刺了现在社会的人因为金钱的腐蚀而变得冷酷与无情。雁冢原文:无锡荡口镇,有人得一雁,将杀而烹之,有书生见而悯焉,买以归,畜之以为玩。惧其逸去,以线联其两翅,使不得飞。雁杂处鸡骛间,亦颇驯,惟闻长空雁唳,辄昂首而鸣。一日,有群雁过其上,此雁大鸣。忽有一雁自空而下,集于屋檐,两雁相顾,引吭奋翅,若相识者,一欲招之下,一欲引之上。书生悟此二雁必旧偶也,乃断其线,使飞。然此雁久系,不能奋飞,屡飞屡堕,竟不得去。檐上之雁,守之终日,忽自屋飞下,相对哀鸣。越日则俱毙矣。书生感其义,合而葬之,名曰“雁冢”。译文无锡县荡口镇有一个老百姓得到一只大雁,准备杀了烧着吃,有一个书生看见觉\n得很可怜,就买下它回家后养着玩。但是怕它逃掉,就用绳子缚住大雁的两翅膀,使它不能飞。大雁寄居在鸡和鸭之中,变得很温顺,只有听到空中大雁叫时才抬头叫喊回应。一天,有一群大雁在上空飞过,这只大雁大叫,忽然有一只大雁从空中飞下来,栖在屋檐上,两只大雁互相看着,都伸长脖子鸣叫,努力展翅欲飞,像认识的一样,一只要请它下来,另一只请它上去。书生看了后悟出两大雁必定旧相识,就剪断了绳子让它飞走。但是这只大雁垂下翅膀很久了,不能展翅飞翔了,每次飞起又掉下来,始终不能飞走。屋檐上的大雁守了一天,忽然从屋檐上飞下来,两大雁相对悲哀地鸣叫。过了一天,书生来查看,两只大雁都死了。书生被大雁的情义所感动,把它们葬在了一起,墓名为“雁冢”。加点字解释:竟:终骛:鸭子悯:同情,可怜颇:很惟:只有辄:就集:栖逸:逃驯:温顺唳:鸣叫引吭奋翅:伸长脖子鸣叫,努力的想要飞翔启示大自然的万物都是有情谊的,动物也不列外。在感情方面,人类并不比动物好到哪里去。义犬报火警原文: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羸。一夕,邻火卒发,延及民家。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起曳其被,寝犹如故。复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民始惊。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民遂谓所亲曰:“吾家贫,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译文:\n城的东边,有一个人家里养了一条狗,非常瘦弱。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突然着火了,漫延到了这一家。家里人正睡得沉,以至于狗连声大叫也听不见。狗就起来拖他们的被子;他们还像原来一样睡着。狗又蹲在床上把嘴贴着那人的耳朵大叫,那人才惊醒过来。看到烟已充满了整个房屋,急忙喊妻女出来,屋子却被烧成了灰烬。那人对他们的亲友说:“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那些天天吃着别人的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和狗相比又怎么样呢?”解词:羸:瘦弱卒:同“猝”,突然曳:拖;拉陈谏议教子原文: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陈谏议,姓陈,谏议是职官名称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n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还不能管住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准再卖出。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人仁人之风。注释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驭:驾驭马匹。啮:咬。也。”万年乃不复言。[译文]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你的父亲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这是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说:“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晓得,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陈万年就不再说了。[注释]①咸:陈咸,陈万年之子。②戒:同“诫”,告诫。③大要:主要。④乃公:你的父亲⑤尝:曾经。⑥具:通“俱”。全部,详细的。⑦谢:道歉⑧语:说话⑨显:显赫⑩杖:打[启示]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千万要做一个合格“产品”.但是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2在这个世界上有长辈教唆小辈学会阿谀奉承的,陈万年就是这类反面角色的代表之一,但也有一些好的长辈。\n3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不要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卞庄子刺虎原文有两虎争牛而斗者,卞庄子将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倾,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译文有两只老虎争夺牛而打斗,庄子正要刺杀猛虎,旅馆有个童仆阻止他,说:“两只虎正在吃牛,等它们吃出滋味来的时候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会打起来,一打起来,那么大的就会受伤,小的就会死亡,追逐受伤的老虎而刺杀它,这一来必然获得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站在旁边等待它们。不久,两只老虎果然打了起来。结果大的受了伤,小的死了,卞庄子追赶上受伤的老虎而杀死了它,这一来果然获得了杀死两只老虎的功劳。字词解释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馆竖子:旅馆的童仆。竖子,童仆。方且:正要。立须之:须,等待。之,代词,这里指这件事。止:劝阻食甘:吃得有滋有味。须:等待。有顷:表示时间的词语,指过了一会儿。毙:倒地死亡。旋:一会儿。功:效果。\n然:道理。从童仆的角度上看: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掌握的时机、处理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两只老虎身上看: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势利鬼吴生原文有吴生者,老而趋势。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意色殊傲。已而①见主人代之甚恭,私询之,乃②张伯起也。吴生更欲殷勤致③礼,张笑曰:“适已领半揖,但乞补还即可,勿复为劳。”时人嗤④之。译文有一吴姓人,老是趋炎附势。有一次的聚会,见到一位穿著普通的人,只是马马虎虎的向他作了个揖,神情非常傲慢地打了个招呼。然后却看到主人非常恭敬地对待他,偷偷的问起旁人,这人是谁?得知原来是著名戏曲家张伯起,于是便想向前弯曲身体敬礼问候。张伯起笑笑,说:“你刚才已经鞠过半个躬了,只希望向你讨还另外半个就可以了,不要再辛苦了。”人们都讥笑他。注释略酬其揖:马马虎虎的向他作了个揖。意色殊傲:神情非常傲慢张伯起:明朝著名戏曲家\n但乞补还即可:只希望向你讨还就可以了1.已而:然后2.乃:是3.致:献给4.嗤:讥笑成语表示趋势:趋炎附势:偷鸡贼辩解今有人日攘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②非君子之道③。”曰:“请损④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⑤然后已⑥。”如知其非义,斯⑦速已矣,何待来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种事情,不是有道德的人该有的行为。”那个偷鸡的人说:“,请允许减少一点儿,每月偷一只鸡,等到了明年再停止。”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①日:每天。攘:偷;盗。②是:这③道:行为。④损:减少⑤来年:明年。⑥已:停止。⑦斯:这;这样。宋濂苦学:\n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还之,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余:我;宋濂自称。嗜:喜爱致:取得。这里指买到。假:借。手自:亲手自:亲自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放松抄写的事。走:快跑逾约:超过约定归还的期限。以是:因此。因得:于是能够。葛洪苦学原文: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葺,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所藏典籍尽。乃负笈徒步,不远千里,假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译文:葛洪,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也不修理,他常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野草回家。家中数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背起书篓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到别人家抄书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读书。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n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事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备王冕任由他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不久就又像当初那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牧:放牧牲畜。窃:偷偷地,暗中。诸;许多。辄:总是、就。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痴:此指入迷;如此:这样。曷:通“何”,为什么。去:离开潜:暗暗地、悄悄地步。执策:策通“册”,拿着书。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达旦:到早晨,到天亮。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恬:安静的样子。安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被:通”披”,这里是穿戴的意思已而:不久或:有的人痴:痴迷欧阳修苦读原文:欧阳公四\n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颂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读书是唯一的任务。他从小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注释: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3孤:幼年丧父。4资:财务,钱财。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祖母.6荻: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7以:用??办法8书:写。9闾里:街坊,乡里,民间。10士人家:读书人家11或:有时。12因:借:??机会。13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14务:致力,从事。15文字:文章16资:财务,钱财。启示:欧阳修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n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司马光幼时原文:司马光生七年,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群众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译文: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就讲给家人听,马上知道了它的大意。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不知道饥饿。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瓮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不管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水涌出,小孩得救了。带点字解释:1.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2.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3.足跌:失足。4.迸:水涌出。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①记问不若②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③矣;独下帷绝编,迨④能倍诵⑤乃⑥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⑦言:“书不可不成诵。或⑧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⑨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及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32走进文言文_二犬情深\n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收获就多了”!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既:已经。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这里借此指指勤奋读书。①患:担心。②若:如。③游息:玩耍休息。④迨:至,到。⑤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⑥乃:才。⑦尝:曾经。⑧或:有时⑨咏:吟咏。10独:12绝:13所:14寝: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立学习的准则。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昼耕夜诵,囊萤映雪”等等。程门立雪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译文:\n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他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杨时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四声。俗称水老鸭,喜欢吃鱼。回翔:盘旋飞翔刍人:草人慑:恐惧、害怕分析:鷧鸟之所以被人抓住,是因为他自以为是,不善观察,不会变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人千万不可以自以为是,要善于观察,要学会变通。镜喻原文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①而目不知,乌在②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③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未尝以④镜之助目而咎⑤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也,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注释①黑子:黑痣②乌在:何在③假:借④以:因为⑤咎:责备⑥.任:信任⑦.客:某人⑧.匿:偷偷的⑨:鲜意:新鲜翻译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n眼睛可以看见物体,却看不见自己的脸,于是借用镜子来看。镜子可贵在不知道有眼睛,也求于眼睛。而眼睛有求于镜子。这世上没有过因为镜子协助了眼睛而使眼睛失去了光明。镜子有什么对不住眼睛的地方呢?!某人因有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使我好痛苦,我有眼睛,要镜子有什么用!”时间长了,他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像自己漂亮。周边的人都偷偷的笑,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启示告诉人们要善于通过借鉴发现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的不足。枭将东徙原文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译文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将要到哪里去?”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徙。”斑鸠问:“什么原因?”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为所以我要向东迁徙。”斑鸠说:“要是你能改变叫的声音,那就行了;要是你不能改变叫的声音,那么就是你搬到东边去,那儿的人还是会讨厌你的叫声。”枭:同“鸮”,又称鸺鹠,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东徙:向东迁徙。东,动词,指向东。徙,迁徙鸠: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子:对对方的尊称。将:打算、准备。安,哪里。之,去。故:原因。皆:都,全部。恶:厌恶,讨厌、憎恨。以:以为。更:改变。犹:仍然。世无良猫原文:\n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翻译:有个人十分讨厌老鼠,倾家荡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食那只猫,用棉垫毯子做猫窝。猫吃的又饱睡的又舒服,大都不去捕鼠了,有的时候猫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猖狂!这个人十分的恐慌,把它赶走了,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啊!是没有好猫吗?是那个人不会养猫。词意:恶:厌恶。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厌:饱食。以:用腥膏:鱼和肥肉。罽:羊毛织物且:既??又?率:大都。蓄:养。以为:认为。天下无良猫也: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鼠以故益暴:老鼠因此更加猖狂。寓意:故事告诉我们:溺爱不可取,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猫如此,人亦如此:环境过于安分,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河豚之死原文: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竖鳍。鼓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n翻译:河里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豚,在桥墩之间游动,撞到桥的柱子,不知道离开桥远点。恼怒那柱子撞了自己,张开面颊立起鱼鳍,吸了一肚子的气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动。飞过的老鹰抓住了它,撕裂它的鱼腹把它吃了。喜欢游却不知道停,因为游而碰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过错,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以至于被撕裂肚腹而死,多么可悲啊!寓意:想到很多人受到打击后,特别是那种被冤枉的打击后,通常都会有自暴自弃的举动。如此举动非常象这河豚的。很多邪教首先蛊惑的,都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者,他们最后浑浑噩噩,避世消沉还算好点的。一旦为人所用,成为教主的帮凶甚至牺牲品时,实在比那河豚还要可悲啊!河豚之死的主要原因:欢游却不知道停,因为游而碰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过错,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道理: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刻舟求剑原32走进文言文_二犬情深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2.自--从。3.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4.契--雕刻。5.是--指代这里。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掉落。8.若--像。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1.求--寻找12.之--代词,代“剑”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14.遽契其舟,其:这15.从其所契者,其:他16.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17.是吾剑之所从坠,之:结构助词,不译\n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编辑本段]方——正在。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甘——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支——支持,即相持、对峙拑——同“钳”,夹住。喙——嘴,专指鸟兽的嘴。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即——就,那就。谓——对??说。舍——放弃。相舍——互相放弃。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禽——捕捉\n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两人不肯互相放弃,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本文记载辩士苏代借用寓言故事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即从此演化而来。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陈在衡啐鬼陈在衡先生,和蔼而风趣,年六十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爇。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畏?”曰:“畏啐。”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也?”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译文\n陈在衡先生,和蔼又风趣,六十多岁了。傍晚时在野外行走,看到二个人打着灯笼往前走。蹭火点烟,很久都点不燃。其中一个人问:“你过了首七了没有?”陈在衡很奇怪他的话,就谎称:“没呢。”这个人就说:“这就对了,阳气未尽,所以阴火点不燃。”陈在衡就知道他们是鬼了。就假称:“世人都说人怕鬼,真的么?”鬼说:“不是!鬼其实怕人!”陈在衡说:“人有什么怕的?”鬼说:“怕口水。”陈在衡于是吸气用力吐他们口水。二个鬼后退到三步外,睁大眼睛很生气的说:“你不是鬼?”陈在衡笑着回答:“实话不骗你,我是和鬼很相近的人而已!”然后又向他们吐口水,两个鬼都变小了一半;第三次吐他们口水就灭了他曹竹虚族兄遇鬼原文: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耶!”鬼技穷,倏然灭。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动。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译文:\n曹竹虚说:他的族兄从安徽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时节,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友人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曹兄不管,一定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作吊死鬼的样子。他笑着说:“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摘下自己的头放到桌子上。曹兄又笑着说:“有头的我尚且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一瞬间就消失了。待到他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刚露出它的脑袋,曹兄就唾骂到:“又是那个倒霉的东西吗?”鬼最终没有进去。疑鬼原文:毛氏者,越人也。值雨夜行,左顾右盼,心悸焉。忽一人自后及,言未具伞,乞假之而同行。毛氏无奈,强应之。二人默然良久。毛氏疑为鬼,至桥上,遂挤坠河中。遽狂走而去。未几,天微明,有售饼者启门,往投焉。店主问其所以,曰遇鬼。顷之,又有一人至肆,浑身淋漓,自言为鬼推坠河中。两人相视,哑然失笑。译文:《疑鬼》:姓毛的是越国人。当时他冒着雨在晚上赶路,左顾右盼的,心中非常害怕。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带雨具,请求与他同行。毛氏没有办法,勉强答应了他。两个人沉默了很久。毛氏怀疑这个人是鬼。到桥上时,便将他挤了下去,随后疯狂地跑了。没过多久,天微微亮,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门了,便去投这家店。老板问他这是怎么了,他说遇到了鬼。没过多久,又有个人来到这家店,浑身湿透了,自言自语地说被鬼推到了河里。两人相互看着,哑然失笑。畏鬼致盗原文: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盗知之,于是宵潜其垣,作鬼音。惴,弗敢睨也。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焉。或诳之曰:“鬼实取之也。”中心惑而阴然之。无何。其宅果有鬼。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弗信有人盗也。郁离子曰“——馋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来,乘隙而入。由其明之先蔽也。”\n译文:有一个怕鬼的楚国人,他听到枯叶落地与蛇鼠爬行的声音。没有不认为是鬼来了。小偷了解到这一点,便乘着夜晚潜伏在墙边装作鬼叫。那楚人心中恐慌,连瞟一眼都不敢。像这样搞了四五次,然后进入他的房间,偷光了他家收藏的财物。有人骗他说:“这的确是鬼拿去了。”他虽然有些疑惑,但暗地里却认为讲得对。没多久,他的住宅中果然有了鬼。因此,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拿了出来也总认为是鬼偷了给他的,不相信是偷的。郁离子说:“谗言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先有疑心才会相信它;离间、挑拨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因为有空子可钻才会发生作用。这都是由于聪明早已被蒙蔽住了。”本文的中心意思是说人不可有疑心,否则将会像文中的那个人一样相信“鬼”话。人也不可以有仇恨,只有友情有了破裂,才会使挑拨找上门来。字词解释:致zhì送给,给予:致仕。致辞。致电。致力。致哀。致命。招引,使达到:致病。致使。以致。专心致志。意态,情况:大致。别致。景致。兴致。细密,精细:致密。精致。畏影恶迹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n有一个赶路的愚人,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脚印。为了甩开脚印和影子,他越走越快。可是他不知道,无论走得多快,影子始终寸步不离脚跟;他不知道,自己走得越多,脚印也就越多。他更不明白,只要走到树阴里,影子就没了;只要坐着不走,脚印也就没了。他还以为是自己走得不够快,于是拼命狂奔,终于力竭而死。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想摆脱它们,便快步跑起来。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自己认为还跑得太慢,更加拼命地跑下去,最后精疲力竭累死了。这个人不知道在阴暗的地停下来,就不会有影子;静止不动,就不会有脚印,可悲呀,真是太愚蠢了!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不抓根本而抓枝节,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被问题压倒。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鸲鹆噪虎原文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注释女几之山:虚构的山名。乾鹊:喜鹊,因其厌湿喜晴,故叫乾鹊。朴蔌:小树。鸲鹆:八哥鸟。鹎鶋:寒鸦。木末:树梢。何以噪为:为何鼓噪呢?翻译\n有座山叫女几之山,喜鹊都喜欢在这里筑巢。有老虎出没在树丛之中,喜鹊群聚向它大叫,八哥鸟听到后,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寒鸦见了问道:“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动物,跟你们有什么瓜葛,而对它大叫?”喜鹊答说:“它一吼叫起来会产生风,我们怕风会把我们的窝从树上掲下来,所以才大叫赶跑它。”然后问道八哥鸟,八哥鸟竟无法应对。寒鸦笑道:“喜鹊的巢在树梢上怕风,所以畏惧老虎;你们是住在树洞里,怎么也跟着乱叫呢?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无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遂居焉。孟子小的时候,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在此住下了!字词解释:游戏,玩耍。在街上做买卖迁移。搬家。从故事我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成语辨析\n“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解释:舍:住处嬉:游戏所以:用来处:安顿复:在,又是:这焉:在那里孟母戒子原文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④。其母知其喧⑤也,呼而问之:“何⑥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n⑦”其母引⑧刀裂⑨其织,以此戒⑩之。自是之后⑾,孟子不复喧矣。注释①诵:背诵。②方织:正在织布。③辍然终止: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⑤喧:遗忘。⑥何:为什么⑦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⑧引:拿来。⑨裂:割断。⑩戒:教育⑾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译文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不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孟母不欺子原文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译文\n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秦西巴纵麑鲁之贵人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亏吾子乎?”孟孙君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于是让秦西巴先带回去,准备杀了吃掉。结果秦西巴走在路上,一只母鹿一直跟随着他,并且啼叫。秦西巴不忍心,于是把小鹿放了,还给了它的母亲。孟孙君回来后,找那只打来的小鹿。秦西巴说:“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孟孙君很生气,把秦西巴逐出了鲁国。到了第2年,又把他请了回来,并且做自己儿子的老师。左右亲近的人于是问孟孙君:“秦西巴曾获罪于您,现在您却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君说:“秦西巴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何况是对人呢?”孟公角度:我们要知人善任。秦西巴角度: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①纵麑:放走小鹿。麑,小鹿。②窃:私自。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④使:派,命令,让。⑤猎:打猎。⑥烹:烧,煮。⑦啼:啼叫。⑧忍:忍心⑨\n居:过了屠夫杀狼原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译文: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零时住房,他就跑进去埋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带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大嘴无法闭上。于是把它背回去了。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三个故事都出在屠夫身上;可见屠夫的残忍,但杀狼还是可用的。郢书燕说原文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翻译有个郢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说了便写到信上“举烛”。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意。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以明察为贵;以明察为贵的人,能够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n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得到了治理的方法就去治理,但并不是书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字词解释遗:送给相国:官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火:烛光云:说过:误书意:书信的本意受书:收到书信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举:举拔白:禀白,告诉寓意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待人、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主观臆想,随意曲解,断章取义陶母责子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却用公物赠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本故事是说世上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孝敬他们,但孝敬要正当。把公家的财物赠送给父母,这是不应该的,陶母拒收一坛腌鱼,并回信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是母亲教育有方。字词解释:陶公:名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陶渊明的曾祖。少时:青年时代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以捕鱼的一种装置。鱼梁吏:监察鱼梁事务的官。坩:盛物的陶器。鲊: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饷:以食物赠送。官物:公物益:好处尝:曾经书:这里做书信讲责:责备汝:你也: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陶侃尝出游\n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作色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陶侃惜谷出自《资治通鉴》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很生气的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便命令衙役捉拿那个人并用鞭打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格,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1、尝:曾经2、聊:随便3、贼:损害,伤害4、田:种田5、鞭:用鞭打6、持:拿着7、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8、田:种田9、耳:罢了10、执:捉拿11、是以:因此12、之:不译13、汝:你\n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木屑竹头木屑竹头原文: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译文: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1、竹头:指竹的根部。2、正会:指农历正月元旦墨子怒耕柱子原文:耕柱第四十六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架,32走进文言文_二犬情深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故怒之。”耕柱子悟。译文: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哪一匹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足够负得起责任的”。耕柱子大悟。李存审诫子原文:\n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译文:李存审出生贫寒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九死一生的险事不止一件,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一百多次了。”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给孩子们,吩咐他们珍藏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他的子孙都答应了。启发:创业要靠自己,依赖父辈是没出息的表现。加点字:出:出身破:剖镞:箭头尔曹:你们膏粱:指富裕的生活寒微:家庭贫穷,地位低微极:到李存审:五代时著名将军。出:经过。去:离开。芒山盗原文芒山盗临刑宋宣和年间,芒山有盗临刑,母来与之诀。盗对母曰:“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不意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行刑者曰:”尔何毒耶?”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译文\n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盗贼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盗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乳,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母亲十分怜惜他,露出乳头,不料盗贼却咬断了母亲的乳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行刑的人说:”你为什么那么狠毒!”偷盗的人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怀恨我杀了她。”哎!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这真不假啊!字词1.宋宣和:宋徽宗的年号。2.芒山:今河南境内。3.盗:小偷。4.吮:吸。5.且:将。6.乳:奶头。7.啮:咬8.毒:狠毒。9.检:检点。10.因:因此。11.教:教育。12.少:年少启发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愿天下父母以此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