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00 KB
  • 2022-08-22 发布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 2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n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  3.译准句子语气和句间关系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②\n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  被动句:  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  意念被动:兵挫地削  省略句:  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定语后置:  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n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n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  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专页)  文言文阅读  一读懂选文  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有的时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  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  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二答题技巧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表恢复的:复、还  表兼代的:兼;领;权,行,假,署;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有关的官员。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9、游击:掌管军队\n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兼词:诸焉盍旃叵  1.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做题时要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诗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如粜;籴;穰;禳;觐。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也。  附一: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狐乃引弓送而射之”。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⑤\n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附二: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附三: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课秩逸禁对如掾工僭容贷狱白与多遽尤给按赡典令差执延省谢第折赧竟坐甫寻造过弑用  2.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把这个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判断词义是否相同时可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n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  (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  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  (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该类题型通常会给出若干句子,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一组。做该类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n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n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和“示”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  4.内容归纳题  该题通常或给出若干事件,要求找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做该类题时可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此类题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混在一起,或把属两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温情提示: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注意细节。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n强加因果关系。  5.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断句类题型:该类题可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文言文翻译题: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关键提示:  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  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  保持译句流畅通顺。  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不随意改变顺序。  翻译完要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顺。  做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  3.译准句子语气和句间关系  附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动词的活用:①\n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②\n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附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  被动句:  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  意念被动:兵挫地削  省略句:  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定语后置:  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附3:常见固定结构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n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n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2016届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2016届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n文言文阅读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n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点拨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点拨:文言文断句四步法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也就是给古书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  那么如何来给古文断句呢?下面我们以xx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为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n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真是  贬官闲居的好地方。《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n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训练习题:  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n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参考答案:  1、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n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xx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n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又是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  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易错点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平治”同义。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实战演习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n,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注]①太祖:曹操。②从妹:堂妹。  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n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  [注释]①不馆:没有预备住处。  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参考答案  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但没有首先发难的。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把堂妹嫁给他。救济急事,接济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多多参预筹划。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n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文言文阅读文言理解题解密  文言文阅读中有一个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是对考生分析、理解文意能力的综合考查。应对这一考点,训练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上。学会分析,又须从研究试题是如何“设障”(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开始。、  综观xx年十八份高考试卷,命题者没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元史·贺仁杰传》):  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原文中写“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n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这里所谓“辞不许”,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答应,最终他收下了银两;如果我们联系后面的“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判断起来就容易了。  2.福建卷第7题A项【选文为《书博鸡者事》(节选)]:  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文中说博鸡者“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这个“下”是“服从、退让”的意思。高中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有“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释为“谦逊地对待”,可见A项背离了原意。  3.上海卷第23题A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选项错误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这句话(主要是句中的“道”与“一”),原文意思是“文、武的规律是相通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4.上海卷第23题C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选项错误理解了“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大凡后世所说的文和武,只是个名称罢了”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全国卷Ⅱ\n第10题B项(选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这一说法夸大其词,因为依据原文,当安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曾一度“姑息重荣不能诘”(即“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  2.重庆卷第11题C项(选文出自《明史·李东阳传》):  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原文只说“臣访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询问”),那么选项中“各种意见”属夸大其词,事实上,李东阳是通过调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灾异情况的。  三、张冠李戴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1.全国卷I第10题D项(选文出自《后汉书·宋均传》):  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原文中写“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说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洁守法,却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命题人有意张冠李戴,设置陷阱。  2.全国卷新课标卷第6题C项(选文出自《新唐书·韦丹传》):  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比照原文,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n们一月之内如数补还——相关原文为“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  四、颠倒事实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  1.北京卷第10题D项(选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训》):  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淮南子.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项的表述与文章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2.辽宁卷第12题A项(选文为《冉氏烹狗记》):  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原文中说得很清楚——“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而非“并不赞赏”。  3.湖南卷第12题B项(选文出自《韩非子新校注》):  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作者所赞成的——文中说“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意思是“君主听取言论时欣赏说话人的口才,君主观察行动时赞赏他们远离实际,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讲话都深远阔大,行为也远离实际”),它不属于治国有“术”的表现。  4.广东卷第8题C项(选文为《聊斋志异。郭生》)  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选项中“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与文意相悖,原文为“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孤”。  5.上海卷第23题D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与原文“吾鄙人也,剑栝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相矛盾,作者明确表示“非其所习”、“又非所长”,即自己不擅文武。  五、无中生有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  1.安徽卷第10题D项(选文为《古砚说》):  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实际上,《古砚说》一文并没有谈到“仿古、造假的风气”,只是谈及“真好古”与“假好古”;另外,“体现了作者„„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也属无中生有。  2.江西卷第12题B项(选文为《催科》):  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原文为“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这个“欲”是“想要”、“打算”的意  思,显然“告到了官府”一说在文中是找不到依据的。  六、偷梁换柱  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是很常见的。  1.天津卷第14题D项(选文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错在“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n类非而是„,选文中讲得明白——“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D项将“言辞”偷换为“事例”,添加上原文中没有的“类非而是”的“事例”,这样的理解和分析自然不准确。  2.湖北卷第12题C项(选文为《先祖事略》):  颍川公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  “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原文的说法是“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  3.浙江卷第14题B项(选文为《王定国诗集叙》):  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本项错在“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n”。“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表达的是报答“天子之恩”的愿望,本文作者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浅也”,即对自己“期人之浅”的行为感到遗憾。  4.江苏卷第lO题A项(选文出自《三十国春秋》):  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高进之十三岁„„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说法有误,原文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也就是说,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的具体时间,原文并未涉及。所以正确的表述应是“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他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5.山东卷第12题C项(选文出自《晋书·王戎列传》  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选项因果关系不当,“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本身相当牵强,不合常理;其实,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依据原文“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这一点不难判断。  此外,命题人还可能“综合设误”,即在同一个选项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误法。  文言翻\n译  所谓的翻译,指的是用现代汉语词汇语法来译出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高考说明中要求:能阅  读浅易的古代诗  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翻译的基本标准: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  达:明白流畅,无语病;  雅: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文采。  二、总体要求: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字字落实。  三、基本方法:  对、换、留、删、补、调。  四、注意的地方  翻译文言句子,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虚词、实词和相  关的语法知识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不必翻译。  例如:  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译文: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人呢?  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译文:于是颁赐给王罴铁劵,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刺史一职。  句中的“尧”“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词语,句的“铁劵”“刺史”是分别表示物名、官职名的词语。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  注意增补  原文如果是一些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  例如: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皆为他竭尽哀悼。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隐居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定居的有百余家。  句中“知与不知”的后面省略了“之者人”,“为”的后面省略了“之”;句中“处”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就”后面省略了宾语“其”。上述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均应注意补充完整。  注意删减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删除。  例如: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有牵牛而过堂者。  译文: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  句中的“也”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句中的“而”表修饰,相当于“地”,不译。  注意对换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词,翻译时应当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  例如:“吾、余、予”译为“我”,“尔、汝”译为“你”,  单音词译为双音节词。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译文:象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句中的“终日”在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整天”;句中“寡人”译为“我”,“民”译为“百姓”。  注意选择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义词,翻译时应注意从其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例如:范氏富,盍已乎?  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今皇帝久病不已。  译文:现在皇帝病了很好长时间,不能治愈。  祸如矢发,不可追已。  译文:祸患如射出的箭,不可追回。  句中的“已”有多个义项:a、取消,停止;b、已经,  C、治愈,病愈;d、语气词,同“矣”;e、通“以”。  句选\na项,句选C项,句选d项。  注意活用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语,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  例如: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上喝酒并以此为乐。  句中的“廷”“面”属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当廷”“当面”;句中的“乐”属意动用法,应译为“以„„为乐”。  (七)注意通假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译时应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  例如: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给或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饭晚食。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译文:不久他把吴郡百姓阻止官府逮捕周公的事变向朝廷禀报,追查并处死了五人。    句中的“裁”是通假字,通“才”,应译为“仅仅”;中的“按”是通假字,通“案”,译为“追查、考察”。  注意固定  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  例如:  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敬重,但没有得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句中的“为„„所”是固定格式,表被动;句中的“得无„„乎”或“得无„„耶”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n注意调整  原文是正常语序的文言句子,翻译时应逐字逐词一  一落实,即“对译”。  例如: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  余立侍让我他们的援疑质理,左右,  俯身倾耳以请。  弓着身子倾着耳朵请教。  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装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  语序。  例如: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想要的东西已经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能“铿铿”的发出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句中的宾语“何”前置;句中的介宾短语“于其族”“于其友”作状语后置;句  中“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上述倒装句式应首先调整成正常语序进行翻译。  注意意译  原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格,翻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  例如: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译文:官吏的专横,衙役的粗俗太过分了。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文:然后就派大将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镇守边防,把匈奴赶退了七百多里。  句中的“乌纱”用了借代修辞,其本体是“官吏”。翻译时应意译为“官吏”,而不能直译为“乌纱帽”;皂、隶原指奴隶的等级,这里指衙门里的差役。句中的“藩篱”用了比喻修辞,其本意是“篱笆”,这里比喻“边防”,翻译时应译为“边防”“边疆”。  翻译步骤  1、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2、斟酌字义,揣摩语气。  3、方法通变,合情合理。  4、如无标点,审慎断句。  5、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翻译原则  一  信: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  雅: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方式方法:  直译  意译  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从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方法。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n  译文: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译文:门前种有槐树一株,树叶繁茂,时常煮粥给饥民吃在树下。  ↓  一株槐树↓在树下  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自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2、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译文: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被动句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译文:秦孝公已经去世,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受已有的基业,沿袭  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鼓鼓  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者多异之。  ↓  于  乃召其群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  之  主语、宾语、谓语、介词  总结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为: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2.以今义当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古文翻译,补充技巧:  §★一定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②\n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  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技巧  考点要求  1、《考试说明》:\n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教学要求:  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  掌握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  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学习目标  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  《考试说明》120实词:  爱、安、被、比、本、兵、病、朝、乘、诚、除、  传辞、从、殆、怠、汉、道、得、度、发、方、  非、复负、盖、故、顾、固、过、胡、患、或、  及、疾、即既、假、间、见、就、举、绝、克、  类、名、莫、内期、奇、迁、请、穷、劝、如、  若、少、稍、胜、识使、是、适、书、孰、属、  数、遂、率、说、私、素通、徒、图、亡、王、  望、恶、微、闻、相、向、谢悉、信、兴、行、  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已、易、  意、阴、引、右、逾、狱、再、造、知直、置、  至、致、质、治、诸、族、足、卒、走、左、坐  教材积累是前提  n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  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  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  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同学们把各册教材翻看一下,  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归纳总结很重要  n例:拜(授予官职)除(授职)擢(提拔)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徙  (调动,流放)辟(征召)左迁(降职)谪(贬官,降职或流放)窜(放逐)掾(古代属官的通称)黜(贬退);遣(贬谪)举(提拔,推举)下车(新官初  到任)乞骸骨(告老还乡)乞身(告老还乡)  掌握一词多义,强调多词一义  n如:  n\n“造”、“诣”、“之”、“适”、“徂”、“至”、“往”等词,它们除了有其各  自意思外,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到。  n如:“寻”、“旋”、“须臾”、“俄而”、“俄”、“俄顷”、“既而”、“未  几”等都有不久的意思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二、引申推断法  三、字音推断法  四、结构推断法  五、联想推断法  六、语法推断法  七、语境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例1:“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论》)析:“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        \n”。(竹质)马鞭  例2:“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  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治玉  1、通过分析形旁来推测词义  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旨”与美味关;“隹(zhuī)”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攴声。本义:玉女、茑萝一类的蔓生草名。草性贱,丛则覆地,由此引申为“覆盖”“蒙蔽”等义。  三、字音推断法例:“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总结: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例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娶  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①\n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例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  思也是“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    ”的意思。疲劳\n年幼  五、联想推断法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一般词语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六、语法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  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n“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          之意。险固的地方  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    ”之意。腰佩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坚”解“    ”,“锐”解“    ”才能搭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七、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A“城”作主语,是“攻取”还是“被攻取”?  C需要“老弱女子”“巡视”城楼吗?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①\n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            ”。随着,和着  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动作对象为“诸侯”,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  ”。\n应答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  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n代入法推断法  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表恢复的:复、还  表兼代的:兼;领;权,行,假,署;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兼词:诸焉盍旃叵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③构成复音虚词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n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n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  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②\n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表恢复的:复、还  表兼代的:兼;领;权,行,假,署;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兼词: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的本义。如“狐乃引弓送而射之”。  ②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  ④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  ⑤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附录: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n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二、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n强加因果关系。  三、文言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  3.译准句子语气和句间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②\n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  被动句:  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  意念被动:兵挫地削  省略句:  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定语后置:  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n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n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文言文真题汇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  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  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  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馀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  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    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      期:约定时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n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  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  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  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纪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  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n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  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  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  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  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  [注]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  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D.时人许以远致.  堪:能够。器:看重。许:答应。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分)()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n)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n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  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  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  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n.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不对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叱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7.\n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  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  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  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  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  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  【注】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  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翼:保护趣:归顺徇:掠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n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  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  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  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  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读懂选文  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有的时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  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  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二:答题技巧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  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n代入法推断法  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表恢复的:复、还  表兼代的:兼;领;权,行,假,署;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掾丞洗沐乞骸骨\n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兼词:诸焉盍旃叵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③构成复音虚词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  ⑼为介词:①\n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  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n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②\n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        高考语文各板块答题技巧(文言文)  高考语文各板块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答题口诀】  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一、预备知识预备知识一  如何读懂选文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  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  预备知识三  其他高频词汇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二、如何答好每一道题1、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n词的本义。如“狐乃引弓送而射之”。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  ⑤\n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120常见文言实词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课秩逸禁对如掾工僭容贷狱白与多遽尤给按赡典令差执延省谢第折赧竟坐甫寻造过弑用  2、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n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⑴而  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③构成复音虚词⑵何  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⑶乎  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n代词:“你”、“你的”。  ⑸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  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  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  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  ⑼为  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n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  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③兼词“于之”  ④作形容词词尾  (11)也  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  ②表疑问语气  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  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  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  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  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  介词①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②表比较,“比”;③\n被动,“被”。  (15)与  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  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  则  ①副词:表判断,“就是”  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者  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  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  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之  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②\n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3、评价题,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  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n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和“示”  常见古今异义亲戚;妻子;中国;所以  无论;更衣;殷勤;卑鄙  其实;春秋;结束;约束  中原;烈士;牺牲;虽然  不好;根本;学者;地方  山东;县官;致意;从容  便宜;故事;南面;可怜  以为;从而;至于;祖父  不必;因而;智力;前进  即使;向来;因为;老大  4、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n强加因果关系。  5、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a.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等虚词。  b.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c.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d.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e.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a.译准词义:实词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b.译准句式。  c.译准句子语气和句间关系  三、备查知识【备查知识一】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一】常见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  2、被动句:  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  意念被动:兵挫地削  3、省略句:  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4、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5、定语后置:  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  【备查知识三】常见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  ②何所……?(所……是什么?)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  ⑤孰与……?(与……比,哪个更…?)  ⑥独……耶?(难道……吗?)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n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n其……?其……?(是……呢?还是……呢?)  6、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  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  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然而:这样却;但是。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  虽然:虽然如此;即使如此,但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向使:假使,如果。  之谓:说的就是。  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表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表恢复的:复、还表兼代的:兼;领;权,行,假,署;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n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有关的官员。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9、游击:掌管军队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n兼词:诸焉盍旃叵1.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做题时要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诗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如粜;籴;穰;禳;觐。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也。附一: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狐乃引弓送而射之”。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附二: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n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附三: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先课秩逸禁对如掾工僭容贷狱白与多遽尤给按赡典令差执延省谢第折赧竟坐甫寻造过弑用2.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把这个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判断词义是否相同时可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n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3.信息筛选题:该类题型通常会给出若干句子,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一组。做该类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n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古今异义几种情况:②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和“示”常见古今异义如下: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4.内容归纳题该题通常或给出若干事件,要求找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做该类题时可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此类题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n法,就是把两件事混在一起,或把属两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温情提示: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注意细节。【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强加因果关系。5.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断句类题型:该类题可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等虚词。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文言文翻译题:\n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关键提示: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不随意改变顺序。翻译完要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顺。做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n3.译准句子语气和句间关系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又是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①\n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易错点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平治”同义。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实战演习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注]①太祖:曹操。②\n从妹:堂妹。  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  [注释]①\n不馆:没有预备住处。  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参考答案  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但没有首先发难的。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把堂妹嫁给他。救济急事,接济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多多参预筹划。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n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含笑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表恢复的:复、还  表兼代的:兼;领;权,行,假,署;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跟俸禄有\n关的:俸、禄、秩、饷  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n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籴;穰;禳;觐。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n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词的本义。如狐乃引弓送而射之。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成语有引吭高歌。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n1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n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训练习题:  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  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n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③\n  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④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n  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化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  参考答案:  1、  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n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xx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n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3  综观xx年十八份高考试卷,命题者没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元史  [回复此楼][回到顶部]3楼2016-06-08  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  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boy275\n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  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  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  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  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  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  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  红榴白莲罗生池砌”,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  《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训练习题:  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n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  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①  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n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③\n  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n  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化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  参考答案:  1、  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n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xx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3  综观xx年十八份高考试卷,命题者没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元史        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3——文言文阅读(下)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3  文言文阅读  5.性格表现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  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n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和“示”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  6.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n强加因果关系。  7.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  3.译准句子语气和句间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②\n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  被动句:  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  意念被动:兵挫地削  省略句:  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定语后置:  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n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n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2——文言文阅读(上)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2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表恢复的:复、还  表兼代的:兼;领;权,行,假,署;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籴;穰;禳;觐。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n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狐乃引弓送而射之”。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n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课秩逸禁对如掾工僭容贷狱白与多遽尤给按赡典令差执延省谢第  折赧竟坐甫寻造过弑用  4.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n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③构成复音虚词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n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n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  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②\n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        值得一看:语文答题技巧和万能文言文背诵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不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段意的概括归纳\n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点\n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n: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另补充:高中文言文背诵 古文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n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n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李密《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n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王勃《滕王阁序》:   \n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n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n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杜牧《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侯不齐。   \n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苏洵《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n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n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n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兰亭集序  \n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诗词曲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n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屈原《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操《短歌行》:\n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陶潜《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里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n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蜀道难》:\n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兵车行》:\n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白居易《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n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n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答题举例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专页)  文言文阅读\n一:读懂选文  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有的时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  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  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二:答题技巧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n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表恢复的:复、还  表兼代的:兼;领;权,行,假,署;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有关的官员。\n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9、游击:掌管军队\n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兼词:诸焉盍旃叵  1.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做题时要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诗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如粜;籴;穰;禳;觐。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也。  附一: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狐乃引弓送而射之”。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⑤\n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附二: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附三: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课秩逸禁对如掾工僭容贷狱白与多遽尤给按赡典令差执延省谢第折赧竟坐甫寻造过弑用  2.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把这个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判断词义是否相同时可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n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n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  (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  (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该类题型通常会给出若干句子,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一组。做该类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n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和“示”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  4.内容归纳题  该题通常或给出若干事件,要求找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做该类题时可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此类题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混在一起,或把属两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温情提示: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注意细节。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n强加因果关系。  5.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断句类题型:该类题可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文言文翻译题: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关键提示:  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  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  保持译句流畅通顺。  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不随意改变顺序。  翻译完要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顺。  做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  3.译准句子语气和句间关系\n附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n附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  被动句:  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  意念被动:兵挫地削  省略句:  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定语后置:  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附3:常见固定结构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n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n„„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口诀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一:读懂选文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n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有的时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二:答题技巧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表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表恢复的:复、还表兼代的:兼;领;权,行,假,署;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n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有关的官员。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9、游击:掌管军队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兼词:诸焉盍旃叵1.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  类活用等知识点。做题时要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诗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n【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如粜;籴;穰;禳;觐。第  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如:1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  重用、任用。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也。附一: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狐乃引弓送而射之”。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附二: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1爱安被倍本  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附三: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n先课秩逸禁对如掾工僭容贷狱白与多遽尤给按赡典令差执延省谢第折赧竟坐甫寻造过弑用2.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把这个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判断词义是否相同时可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  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  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n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  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  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  时衣食无所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  焉2朝野服  焉3尤且择师而问  焉4咸私哂其矫饰  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  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  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  之第四组:1吾将  以身死白之2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第五组:1  因谓其友曰2所谓  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  其待君王乎?2尔  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  其戒之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  也3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  之,拜受为少傅2久  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  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  若不闻者\n(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  为不用力焉2果  为马所颠仆。第二组:1视其沼,  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  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  所言不实2山峦  为晴雪所洗  (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  其待君王乎?2  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  也?2能设而不能动  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  也。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  乎?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乎?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3.信息筛选题:该类题型通常会给出若干句子,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一组。做该类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n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  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古今异义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  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和“示”常见古今异义如下: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4.内容归纳题\n该题通常或给出若干事件,要求找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做该类题时可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此类题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混在一起,或把属两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温情提示: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注意细节。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强加因果关系。  5.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断句类题型:该类题可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等虚词。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文言文翻译题: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n关键提示: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  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不随意改变顺序。翻译完要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顺。做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  3.译准句子语气和句间关系        文言文编组题解答技巧    文言文编组题通常有两种命题方式:一种如湖北卷2016、2016年第10题,另一种如2016年湖北卷第11题,前者较为普遍。  一、命题陷阱通常有:对象错位、内涵含混、手法误导等。  二、答题的基本原则是:紧扣题干,吃透选项,理清二者间的逻辑关系;关照全文,反复比对,排除认定,双向保险。  三、答题的基本技法:  紧扣题干中表明“谁”的信息,直接看选项的结构。是主谓结构的,看其陈述对象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切勿把定语误做主语,如2016年湖北卷第10题,“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陈述对象是“公之兄弟”而不是“公”;是动宾结构的,将选项放回原文,顺藤摸瓜,找出主语再判断。同上题,“⑤及出,愧赧无人色”,在原文第4段,省去的主语是“刘整”,\n二者属对象错位,所以,确认含②⑤的选项是错的。再如2016年湖北卷第10题,“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⑥卿家痴叔死未”带入原文得知说此话的是“武帝”,不符合题干中“家人”的要求,即可排除含⑥的选项。  全面、准确把握题干中表明陈述对象“怎么样”的信息,理清对象属性与选项间的关系。一要准确把握题干和选项的意义关系。命题中通常出现事件和观点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必然与偶然混淆等陷阱。如2016年湖北卷第10题,“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其中C项上句“以北山石为椁”,带入原文第1段可知,此句写的是孝文皇帝对厚葬的一种“想法”,而不是写薄葬的方式,我们易把未然当已然。D项下句“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厚葬的表现。再如2016年天津卷第11题,“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其中“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是陈述的既有事实,而不是作者的观点。  二要准确把握题干中有关陈述对象的属性与选项的内涵的关键词的含义。除了关照全文意思,还要掌握有关古代官职升降等文化常识,切勿与相近概念混淆或片面理解。如2016年江苏卷第6题,“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首先应扣住题干“严”和“不残”的含义,前者言其执法严明,有威严,后者说其严而有度,不残酷,从两方面表明他“恩威并施”的做法,审查选项是否兼具这两层含义。“②公禁之,民不敢犯”,是言其禁巫之事,虽体现了“严”的一面,但没有照应“不残”;“③\n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承前文是言其治军保民之事,侧重体现陈公弼治市有方,不能充分体现其“严而不残”。再如2016年新课标Ⅱ卷第5题,“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据前文是李揆“罢相”、被“贬”几年之后,通过考核担任了地方官,是不受朝廷重视的表现。有些题干难以理解,要结合文章主题及选项大意细心揣摩,如2016年广东卷第7题,“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应首先理解“实心任事”的含义,参考上文“择贤任事”得知,是以诚实务实之心去担任某件事,“①总督蒋攸�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治行”是言其政治操守,与“任事”不符,“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是作者对陶澍的评价,不属于陶澍“任事”的“具体表现”。答此类题,必须全面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多层或深层含义,再仔细推敲各选项文句关键词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相符相应。  留意题干中有关表现手法的词语,如“正面”“侧面”“具体”“概括”“全都”“分别”等,辨析选项的表现手法,谨防手法误导。如2016年山东卷第11题,“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这就要求我们紧扣“直接体现”,在选项中锁定表现阴兴的言行举止的句子,“②是以世称其忠平”是“世称”,“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是明帝的话,不是阴兴的言行举止,都不能“直接体现”。再如2016年福建卷第3题,“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①是中极暗”、“②烟郁勃满洞中”、“④如是,仅里所”,都是“直接”表现,则应排除。\n  对于题干涉及两个信息指向、选项将8个句子编为四组的题,要紧扣“分别”,依次对应,反复比对。如2016年天津卷11题,选择“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A项下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只是表现母女的怀疑,不能表现后母的虐待,B项上句“膳其肉,味倍常鱼”,只凭鱼肉的鲜美不能确认该鱼的“神奇”,C项上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据语境说的是“履”的神奇,不是鱼的神奇。再比较B、D两项的上句,D项上句“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承前文明确表现“鱼”的“神奇”,故而选D。  答题有法,但无定法。上述做法,仅供参考。特别强调一点,不能因时间仓促或自作聪明,而断章取义,顾此失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n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全都符合作者“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的进谏方法的一项是  ①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  ②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  ③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④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  ⑤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n  ⑥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A.①③⑥B.②④⑤  C.①④⑥D.②③⑤  C的统帅之下,或者说不符合题干要求;选“是”题,先判“非”,六个句子编为四个选项,一般准确排除两句即可。第四,将“是”项回归原文再确认,以求“双保险”)        文言文编组题解答技巧  文言文编组题解答技巧  作者:裴昌梅张立芝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2016年第12期  文言文编组题通常有两种命题方式:一种如湖北卷2016、2016年第10题,另一种如2016年湖北卷第11题,前者较为普遍。  一、命题陷阱通常有:对象错位、内涵含混、手法误导等。  二、答题的基本原则是:紧扣题干,吃透选项,理清二者间的逻辑关系;关照全文,反复比对,排除认定,双向保险。  三、答题的基本技法:  紧扣题干中表明“谁”的信息,直接看选项的结构。是主谓结构的,看其陈述对象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切勿把定语误做主语,如2016年湖北卷第10题,“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陈述对象是“公之兄弟”而不是“公”;是动宾结构的,将选项放回原文,顺藤摸瓜,找出主语再判断。同上题,“⑤及出,愧赧无人色”,在原文第4段,省去的主语是“刘整”,\n二者属对象错位,所以,确认含②⑤的选项是错的。再如2016年湖北卷第10题,“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⑥卿家痴叔死未”带入原文得知说此话的是“武帝”,不符合题干中“家人”的要求,即可排除含⑥的选项。  全面、准确把握题干中表明陈述对象“怎么样”的信息,理清对象属性与选项间的关系。一要准确把握题干和选项的意义关系。命题中通常出现事件和观点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必然与偶然混淆等陷阱。如2016年湖北卷第10题,“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其中C项上句“以北山石为椁”,带入原文第1段可知,此句写的是孝文皇帝对厚葬的一种“想法”,而不是写薄葬的方式,我们易把未然当已然。D项下句“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厚葬的表现。再如2016年天津卷第11题,“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其中“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是陈述的既有事实,而不是作者的观点。  二要准确把握题干中有关陈述对象的属性与选项的内涵的关键词的含义。除了关照全文意思,还要掌握有关古代官职升降等文化常识,切勿与相近概念混淆或片面理解。如2016年江苏卷第6题,“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首先应扣住题干“严”和“不残”的含义,前者言其执法严明,有威严,后者说其严而有度,不残酷,从两方面表明他“恩威并施”的做法,审查选项是否兼具这两层含义。“②公禁之,民不敢犯”,是言其禁巫之事,虽体现了“严”的一面,但没有照应“不残”;“③\n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承前文是言其治军保民之事,侧重体现陈公弼治市有方,不能充分体现其“严而不残”。再如2016年新课标Ⅱ卷第5题,“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④后累年,揆量  移歙州刺史”,据前文是李揆“罢相”、被“贬”几年之后,通过考核担任了地方官,是不受朝廷重视的表现。有些题干难以理解,要结合文章主题及选项大意细心揣摩,如2016年广东卷第7题,“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应首先理解“实心任事”的含义,参考上文“择贤任事”得知,是以诚实务实之心去担任某件事,“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治行”是言其政治操守,与“任事”不符,“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是作者对陶澍的评价,不属于陶澍“任事”的“具体表现”。答此类题,必须全面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多层或深层含义,再仔细推敲各选项文句关键词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相符相应。  留意题干中有关表现手法的词语,如“正面”“侧面”“具体”“概括”“全都”“分别”等,辨析选项的表现手法,谨防手法误导。如2016年山东卷第11题,“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这就要求我们紧扣“直接体现”,在选项中锁定表现阴兴的言行举止的句子,“②是以世称其忠平”是“世称”,“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是明帝的话,不是阴兴的言行举止,都不能“直接体现”。再如2016年福建卷第3题,“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①是中极暗”、“②烟郁勃满洞中”、“④\n如是,仅里所”,都是“直接”表现,则应排除。  对于题干涉及两个信息指向、选项将8个句子编为四组的题,要紧扣“分别”,依次对应,反复比对。如2016年天津卷11题,选择“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A项下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只是表现母女的怀疑,不能表现后母的虐待,B项上句“膳其肉,味倍常鱼”,只凭鱼肉的鲜美不能确认该鱼的“神奇”,\nC项上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据语境说的是“履”的神奇,不是鱼的神奇。再比较B、D两项的上句,D项上句“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承前文明确表现“鱼”的“神奇”,故而选D。  答题有法,但无定法。上述做法,仅供参考。特别强调一点,不能因时间仓促或自作聪明,而断章取义,顾此失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  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全都符合作者“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的进谏方法的一项是    ①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  ②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  ③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④\n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  ⑤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  ⑥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A.①③⑥B.②④⑤  C.①④⑥D.②③⑤  C的统帅之下,或者说不符合题干要求;选“是”题,先判\n“非”,六个句子编为四个选项,一般准确排除两句即可。第四,将“是”项回归原文再确认,以求“双保险”)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注意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揣摩文意。  一篇课外文言文,在考场上,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明了其整篇的意思,几乎不可能,但如果把整篇文章肢解,就会断章取义,不利于正确答案的选择。如同解答现代文阅读题一样,要想答好题目,也要经过从泛读到精读的过程。由泛读到精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的过程。文言文阅读题如果从整体上把握了这段文言文的意思,虽然在答题时多少会出现一点小问题,但能够得高分是肯定的。第一遍泛读,不求掌握全部文意,或40%、50%,或60%、70%,只懂大概就可以了。可采取提取主要信息法,即通过速读,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干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弄懂了文章的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再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第二遍精读,大有技巧可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充分利用选项的注解作用,降低阅读难度。  对照选项阅读是精读的前提,每个题干下的选项都相当于给文言文语段加了注解,特别是如果题干中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那么四个选项中就有三个正确,这等于给了你大量的注解,毋庸置疑,这对于正确理解文意作用是相当大的。  2、  注意整体语言片段阅读,不能顾此失彼。  众所周知,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属句末标点,应用到文言文,一个句末标点才意味着一个最小完整语言片段的终结。而现实中,很多考生不是以此为最小阅读单位,而是死扣每句话每个生词的意思,结果顾此失彼,断章取义,造成整篇文意不能贯通的不良后果。因此,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千万要注意句末标点的位置,只有到句末标点,才是一个最小的语意片断,据此连成段,连成篇,以此才能读懂全文。  3、  \n注意联系上下文,增强语境意识  许多考生解题时,往往只注重选项本身的比较,而不去对照原文,更不去看它的上下文,这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表现。注重语境,根据上下文做出合理的推断,把问题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是整体把握文意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  二、注意研究选项特点。  1、“望文生义”的选项往往是错的。  “望文生义”即把文言实词的解释,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从文言实词本身的特点讲,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的特点,而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往往有较大区别,因此,以现代汉语的解释去替代文言文的解释,答案往往是错误的。从考查目的讲,命题人呈现给考生的四个实词,通常是不能用现代汉语解释的,否则,考试还有什么价值呢?从干扰项的设置上讲,命题者要在四个选项中故意把一个词解释错了来迷惑考生,通常的做法就是对这个词“望文生义”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解释文言文的含义。  2、“张冠李戴”的选项往往是错的。  “张冠李戴”的选项往往出现在“文言文分析与综合”这个考点上,文言文的人物传记,大多通过几个事件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由此,我们必须弄清每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与事件的前后关系,因为命题者经常会就某一事件去发问,或者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命题者往往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故意混淆视听,即把他所做的事情错位到题干所要表现的人物上,或者让事件的发生顺序前后颠倒。        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掌门1对1教育\n高中语文  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n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客观题部分  ㈠\n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技巧归纳】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高考题设错的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错误原因是先入为主,只知其一,不顾其二。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一定要注意那些古今意义不同和古用今废的词语。同时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课本上的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从本义来看,考查的四个字在课本中均出现过,另外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理解。  文言实词的题目解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2、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中有考生不熟悉的生僻词,那么对这个词的解释一般就是正确答案,它只不过是干扰项罢了;反之,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是常用词,题中给出的解答又正好与现代汉语的常见用法吻合,一般情况下,这类选项有可能就是错的。  3、有的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4、利用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常见方法进行推断,比如古今对照法、邻字辅助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对句判断法(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成语印证法、课文迁移法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等。  ㈡、文言虚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辨明虚词在所给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从题型来看,近几年来高考文言虚词考查较多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分别由一个加点的虚词,考生须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每题用来做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出自高考文言阅读材料,有4个例句出自中学课本。  【技巧归纳】考生复习虚词时不仅要注意虚词的用法,而且要注意虚词的意义,尤其是语境义。在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的考查中,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同一意义,可有多种不同的表述;而文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具有稳定性。因此,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解答文言虚词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n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思考角度;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注意检查,  即把解释的意思代人原文,联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当。  2、先理解翻译课内句子中的虚词,再比较推断文段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4、\n通过分析语句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是否相同。  ㈢、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汉语特有的句式上,从近几年来看,大多数是考查倒装句式的特点,省略句式的补充成分等方面。  ㈣、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的设题技巧相对较多,近几年来看常用的技巧有:  1、断章取义。也就是说对内容、中心的概括片面。  2、张冠李戴。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强,选项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均在原文中有所体现,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正确的。  3、无中生有。  从试题考查项来看,大多数试卷注重对原文的“人物才智品行的分析归纳与内容分析理解与概括”的考查,这也是近几年来文言文考查的重点。  【技巧归纳】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标准愈明,答案才愈有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做出选择。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考查,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  1、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将几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建议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2、要注意审题,例如如果题中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  ㈤、对作者观点的评价这类题型。  【技巧归纳】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题答题技巧:  1、注意区分“作者观点态度”与“所述事件”、“所主,这是做此类题的大忌。  2、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3、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遇到这种情况,切忌以偏概全,只见数目,不见森林。  4、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二、主观题部分  这部分表面上只是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因为要做好这类题目,考生要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以及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有较充分的理解。  【技巧归纳】要做好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翻译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其次要注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按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意译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译,即允许在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话和表达方式表示。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兼用,视原文情况而定。凡是遇到古今异义、词义通假、词序颠倒、句式特殊的句子,直译后语意不通顺,表达欠准确,则可练习上下文,适当用意译。当然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留、换、补、删、调、贯。留,即保留原词。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即改换词语顺序。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增补词语。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即删略词语。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即调整句式。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即修饰句子。指文句中带修辞意味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看到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n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臵、状语后臵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②作判断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①是:这件;②如:去,到。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  以光先帝遗德  B.学而时习之\n腰白玉之环  C.斟酌损益  晏子对曰  D.薄暮冥冥  凄神寒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            ②惟欲清净  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古镜  沈\n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n渔人甚异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从文中可以看出杨子是个怎样的人?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n任:承担责任。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  C.值岁荒,人相食  D.或阻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  咸:      ②中济,船破,皆游济:      ③有顷,益怠  怠: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n遂: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言文阅读与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部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最常见的有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以及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  浏览题目,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细读题干,重读文章\n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遵从规律,弄清词义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对于文言实词,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虚词是公认的难点。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是“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n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阅读文言文还要密切注意词语的具体环境。  结合语境,把握句意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直译为主,准确翻译\n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  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真题演练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俄顷立就        (\n2)日沃汤数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3、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钱若水为同州推官》,完成习题。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女奴父母讼①于州,州命录事参军鞠②之。录事尝贷于富民不获,乃劾③富民父子共杀女奴,富民不胜榜楚④,自诬服⑤。具狱上,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⑥之不能,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知州,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⑦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知州曰:“推官之赐,非我也。”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论奏其功,若水固辞。于是远近称之。  (节选自宋•李元纲《厚德录》)  [注]①讼:诉讼,打官司。②录事参军:州府低级官职,一般掌管文书。鞠:审讯犯人。③劾:审决讼案。④榜:泛指各种酷刑;楚:痛楚。⑤诬服:含冤服罪。⑥趣:催促。⑦械:枷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所之(  )      (2)皆以为得实(  )  (3)上下皆怪之(  )      \n(4)微使君之赐(  )  2、翻译下列句子。  (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上面这则故事后,说说钱若水有哪些高尚品格。  比较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  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郑龙谏勿伤百姓  赵简子①出畋,命郑龙射野人②,“使毋惊吾鸟。”  龙曰:“吾先君晋文公③伐卫④,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                      【注】①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②野人:农夫。③晋文公:即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④\n卫:春秋时的卫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  赵简子出畋  故缘木愈高者愈惧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人爵愈贵者愈危。  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4、同样是“谏”,邹忌和郑龙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父母俱存  俱        俯不怍于人  怍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