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备考策略 18页

  • 93.69 KB
  • 2022-08-22 发布

文言文备考策略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中考文言文备考策略随着中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向课外的延伸,文言文似乎又成为继现代文阅读理解后又一难以操作的版块。仔细分析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设题角度和考点分布,主要釆用选择题和翻译题的考查方式,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为重点,兼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好多学生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中考文言文的命题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下面谈谈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希望能对考生有帮助。第一、以本为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中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有的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儿乎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第二、整体感知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而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n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等等。如2006年南通市中考文言文《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拜将》段,依次写了韩信离去、萧何追赶、萧何力荐韩信、韩信拜将几个情节,其中重点写了萧何力荐韩信的原因。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第三、善于归纳1.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是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而要从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加强记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所谓常用词,是指课本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尤其是多义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1)古今异义。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如《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古义指“交错相通”,现在指“交通运输”的意思。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2)—词多义。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J只须强调“见”有同“现”表现以及探望的意思,如“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和“其将归见其亲也”,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掌握了\n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1.文言虚词。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虚词的范围虽小,但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冃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如“太医以王命聚之”,“以”后跟名词性短语“王命”作谓语“聚”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以伤先帝之明”。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2.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羌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漠非……吧,恐怕……吧。)等。3.句子翻译。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注意:(1)力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凡属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可照录,不必翻译。(3)要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翻译。\n第四、善于推断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如2006年南通市中考文言文第一项释词,“诸将亡者以十数”中“数”,联系语境,不能发现,应是“计算”或“计数”的意思。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第五、信息整合1.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n综合后分析再综合。1.筛选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如2006年南通市中考文言文《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拜将》段笫三题,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不难发现,D项所阐述的内容与文意不符,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并非言听计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就是刘邦。2.归纳要点。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岀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如2006年南通市中考文言文《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拜将》段第四题,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纵观文段,原因有:(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也谈诗歌赏析诗歌赏析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几乎\n成为各地中考的必考内容,鉴于此,本文就诗歌赏析谈点自己的见解。诗歌赏析应体现在两个层面:欣赏和鉴赏。它们的差别在于:欣赏的层次低一些一一读一首诗歌觉得写得好,知道好在哪里;鉴赏的层次高一些一一不只是觉得好,还能说出为什么好,即所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先谈诗歌欣赏。如何欣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整体阅读,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立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所在。我们欣赏诗歌,首先就要弄懂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这也是重要的考点之一。如何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者说这么多的诗歌我们怎么分得清、记得住哪些有不一样的思想感情呢?综合运用以下方法,或许对我们有所帮助。1.看诗歌标题,初探诗人的情感表现。不少诗歌的题目就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题中含有“送别”字样的,往往表现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比如《口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有些诗题一眼就可以看出表现何种情感。比如《春夜喜雨》中,一个“喜”字就把诗人的内心感受表露无疑。再如《钱塘湖春行》,在春天里游湖踏青,能不欣喜?所以,读诗先得好好读诗题,这有助于你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2.了解诗人个性,深入理解诗人的情志抒发。\n我们都懂“诗言志”,“志”是什么?“志”是指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抱负、志向、理想、情怀等等,这个“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虽然同一个诗歌流派里的诗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是,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乃至于创作风格、创作背景,甚至于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等,都是有其个人特点的,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而这正是我们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的参考点。比如陶渊明崇尚自然,向往自由,不想受拘束,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过隐居生活。《归园田居》、《饮酒》就是反映了这种心态。同属豪放派诗人的苏轼和辛弃疾,也不可能只是一个“豪放”之词就能概括的。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思想感情,也有很大差别。1.巧借关键词,分类理解记忆。诗歌众多,思想感情复杂,给我们记忆带来不便。我们可借助关键词进行概括,将表达相似情感的诗歌归为一类。比如:关键词:忧国忧民一一《泊秦淮》、《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理想壮志一一《行路难》、《望岳》、《登飞来峰》、《观沧海》、《己亥杂诗》等。喜悦赞美一一《钱塘湖春行》、《西江月》、《秋词》、《如梦令》等。离愁思乡一一《相见欢》、《夜雨寄北》、《秋思》、《黄鹤楼》、《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等。友情惜别一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揭露同情一一《石壕吏》、《卖炭翁》、《山坡羊》、《观刈麦》等。\n悲愤凄凉一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用一些简短的关键词语来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后,理解记忆也就不难了。在回答具体问题时,只要围绕关键词语组织语言就行了。二、熟悉类别,感知诗歌的内容欣赏诗歌起码要读懂诗歌写些什么内容,诗歌的内容又由于诗歌类别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所以,准确感知诗歌内容就要熟悉诗歌的类别。叙事诗要知道所写的是什么事,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还要看懂所写之事和诗人情感抒发之间的关系。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叙写了一件以烧炭谋生的老人被宫市掠夺的事。通过烧炭老人这一形象,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老人的同情,对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痛恨与批判。而《琵琶行》一诗中,虽然叙述的是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但也有对作者自己命运的联想,有对妇女的同情,对社会的控诉,更有同病相怜的感伤。咏史类诗要知道诗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诗人咏史一方面往往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抒写个人的情怀;另一方面也是借古伤今,对现实表示不满。咏史诗内容一般比较深刻,初中阅读材料涉及不多,只是个別诗作有相关内容。比如杜牧的《江南村绝句》,从字面上看全是写景,实际上却蕴含诗人怀古讽今的情怀一一风景依旧,寺院尚存,而笃信佛教的南朝统治早已灭亡,同样信佛的唐王朝是不是应该吸取点教训呢?诗人在怀古中含蓄地表达了忧国之情。诗人的另一首《泊秦淮》也是这样,借商女唱亡国之音,怀古伤时,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担忧。\n送别诗常在写景中表达对友人的关怀、依恋之情。比如岑参的《口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对雪景的描写来衬托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我们看到的雪越大,天越冷,越能感知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不舍之情。写景类诗歌要明白诗人借景抒情的特点,这样的诗歌很多。生活中花花草草这样的小景,往往是愉悦欣喜情感的抒发;高山大海这样的巍峨壮阔之景,通常是诗人理想志向的寄托。比如杜甫的《望岳》,泰山的高大神秀,正是为诗人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作陪衬。诗歌的分类并不绝对,我们只要基本熟悉其类别特点,对帮助我们感知诗歌内容就有作用。三、理解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欣赏诗歌,不能一点不懂意象。何谓意象?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个人感情不是直接流露的,诗人也不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强加于读者(可能没哪个诗人在吟诗时先要考虑别人怎么理解自己的感情)。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讲究的都是含蓄。以下儿种常见意象的含义应该记住:夕阳一一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念思乡之深切。所以,诗歌中夕阳往往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比如《黄鹤楼》中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天净沙秋思》中“夕\n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就是如此。月一一思乡的代名词。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口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这时,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月”还表现对亲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比如王建的《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刀,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菊花一一坚强的品性(傲霜),清高的气质,隐逸、不随流俗。比如陶渊明的诗。梧桐树一一凄凉、悲伤、愁苦。比如李煜的《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所以,只有熟悉诗歌中的意象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倾向。四、体会意境,描述画面的内容意境是诗人截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很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诗歌,尤其是抒情诗,一般都会借助景物描\n写来达到抒情的目的,景美而情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而美妙。我们欣赏一首诗歌,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将一个个具体的景物构成一幅画来看,临其境,感其情。二要能将意境所构成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就应试来说,这一点也很重要。不少地方的考试,就将学牛能否看懂画面作为考点,要求学生用语言描写或描述诗歌中层现的画面。比如:山居秋螟[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本诗所描绘的画面很美,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对画线句子的画面内容作描述。这种考题的目的就是看看学生有没有看懂诗人所写之景,有没有立体地欣赏诗歌画面的能力,去感受画面之美,进而感受诗人的情。我们如果没有这种欣赏能力,那就很可能将画面描述做成了诗歌句子的翻译,那么诗歌的美也就无从说起了。在画面的描述上,要注意画面的色彩、景物的层次,甚至还能听到景物发出的声响。比如例诗中的“清泉石上流”一句,在体会意境时,就仿佛听到水流动时潺潺的声音,这样描述起來才切合诗歌的意\n五、认识修辞,正确理解诗意从语言的层面来看,欣赏诗歌,还必须认识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方法。一般的修辞方法,比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等,诗歌中也是常用的,我们认识这类修辞问题不大。但有些修辞如果不认识,就会带来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偏差。比如“互文”这种修辞方法。互文,又称互言、互见、错举等。其特征是上下文(句)的文义互相呼应,互文见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体说来,就是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文句里(有些同一个句中也有),上文省去了下文要出现的内容或词语。比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一《岳阳楼记》②“林寒涧肃。”一一《三峡》例①中“物喜”与“己悲”互文。意为“物喜物悲,己喜己悲”。例②中“寒”与“肃”互文。意为“山林山涧清冷寂静”。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用互文,能使文句精炼含蓄、节奏明快,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我们欣赏诗歌,如果不辨互文,就会对内容理解错误,甚至闹笑话。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不能理解为“秦朝时的月亮照着汉朝的关隘”。如何认识互文?一要掌握特征,二要多看多积累,三要在阅读具体诗歌时,出现内容上不好理解,或对具体的对象理解出现矛盾时,或感觉在叙事写景中分述太明显或分工太细时,要有意识地用互文对照,这样对诗意的理解才准确。比如:\n“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鞘……”;“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将军百战死,壮上-I•年归”。一一《木兰诗》如果不用互文理解,就会对具体对象的理解产生矛盾一一开了东厢房的门,却要跑到西厢房里去坐,难道东厢房无凳可坐?又如:“烟笼寒水月笼沙。”一一《泊秦淮》分工太细,如果不用互文,则无法理解一一难道寒水有烟笼罩,月光只笼罩沙地?再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一《春望》“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一一《观刈麦》“牛困人饥口已高一一《卖炭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一一《孔雀东南飞》“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琵琶行》运用修辞特别是互文的修辞,对欣赏诗歌、理解诗意是很有帮助的。至于鉴赏诗歌,虽然这不是初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但是,懂得一些简单的鉴赏方法,无论对欣赏诗歌,还是应答诗歌阅读考题,都有好处。如何鉴赏?下面仅以写景诗为例,作简单介绍。写景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诗人是借景来抒情。看出“借”的技巧,看出“借”的方法,鉴赏诗歌才能有所依据。我们可从以下角度来鉴赏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技巧:一、抓住特征刻画\n诗人写景,必须写出景物的特征来,特征越明显,情感的抒发也就越发的真切,情和景也才能达到交融。所以鉴赏一首好诗,如果能从景物的特征人手,诗歌的妙处也就能看出来。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借秋天之景,写岀“红枫叶”这一特征,抒发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二、动静结合描绘绘画从色,是静态的艺术;音乐从声,是流动的艺术。能绘声绘色才是妙笔。诗人写景动静结合正是这样的妙笔。从动静结合的角度鉴赏诗人的写景之法,更能体会到所写之景的生动与形象。比如,刘放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好一方“明镜”,好一个“万点声”。雨后池塘水平如镜,湖光山色尽映镜中,静谧得如同仙境。春风忽起,杨柳似有知,欣喜中乘风起舞。身上雨珠纷纷抖落,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之声。动景和静景相结合,构成了,幅绝妙的有声有色的雨后春景图,诗人的喜爱之情自不待言了。三、虚实结合点染眼中所见为实景,想象之像为虚景。诗人写景由眼前所见之景铺开,以想象之景点染,虚实结合,使得景物更为美丽,画面更为开阔,意境更为深远。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九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n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眼前的春雨,已令诗人欣喜不已,而天晓之后沾满春雨的红花姿态,那又该是如何的迷人呢?四、多方衬托衬托是诗人写景常用之法,艺术效果强烈。比如:1.以声衬静。比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九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n禅院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1.以乐衬悲。以美景衬悲情,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见到这些景物本应是愉悦而欣喜的。但因感时恨别,所以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因为国都沦陷,山河破败,昔日的繁华景象被一片荒凉所替代,诗人见到如此美景反而顿生悲情。这种以乐景衬悲情的手法,就使悲情更悲了。2.以悲衬悲。以悲景衬悲情,比如马志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四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短短28字,以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衬托得淋漓尽致。五、修饰语言体现在两个方面:1.巧用修辞。\n上文说过,写景诗儿乎都要用到修辞方法。限于能力,初中学生鉴赏修辞,主要放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上。诗歌中这些修辞的作用和在散文中的作用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借鉴对散文修辞手法运用作用的分析方法,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运用。比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九茅檐常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画送青来。拟人化的手法,主动地写出了山水的多情有义。2.推敲词语。贾岛为了到底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揣摩了很长时间,后人便有了运用词语的“推敲”之说。诗人推敲词语是狠下一番工夫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鉴赏诗歌,不能放过对词语的分析,最好抓住最具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来分析。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儿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体会一下“争”字的表达效果一一不仅描写几只早莺争占朝阳的树枝的情态,画面生动活泼,而且,一个“争”字,使我们仿佛听到了悦耳的鸟鸣声,更体会到春天带来的蓬勃生气。古人说“诗无达诂”,同样,赏析诗歌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必拘泥于所谓的方法,只要多接触诗歌,多阅读诗歌,敢于说\n出自己的理解,并且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积累,赏析诗歌也不是件难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