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23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副标题题号—•总分得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0分)1.(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F1:“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爭,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鄂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口:“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郸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Z数,将立具上Z;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庁,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徳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n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郛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Z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吋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Z数,他也能作出回答。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吋,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徳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②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盛应期,字思徵,吴江人。弘治六年进士。授都水主事,出辖济宇诸闸。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会南京进贡内官诬应期阻荐新船,广从中构逮应期及主事范璋下诏狱。璋管卫河,亦忤中贵者也。狱具,谪云南驿丞。正德初,历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其妻摄府事,子朝鸣为寇。应期单车入其境,母子惶怖,归所侵。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平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会泉江燹蛮普法恶作乱,富顺奸民谢文礼、文义附之。法恶死,指挥何卿等先后讨诛文礼、文义。应期贵银币,以忧归。嘉靖二年,起故官,巡抚江西。宸濠乱后,疮痍未复,奏免杂调缗钱数十万,请留转输南京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以食饥民。又令诸府积谷备荒至百余万。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将行,籍上积谷数。帝以陈洪谟代,而奖资应期。后洪谟积益多,亦被费。应期至广,偕抚宁侯朱麒督参将李璋等,讨平思恩土目刘右,复资银币。朝议大征岑猛。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会御史许中劾应期暴虐,麒等因相与为流言。御史郑洛书复劾应期贿结权贵。应期已迁工部侍郎,引疾归。六年,黄河水溢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数十里,粮艘为阻,侍郎章拯不能治。尚书胡世宇、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于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为经久计。议未定,以御史吴仲言召拯还,即家拜应期右都御史以往。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IH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丄未成,会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帝遽令罢役。应期请展一月竟其功,不听。初,应期请令郎中柯维熊分浚支河,维熊力赞新河之议,至是亦言不便。应期上章自理,帝怒,诏与维熊俱夺职。后更赦,复官致仕,卒。(节选自《明史•盛应期传》)(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B.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I口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C.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仙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IH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D.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宫中;贵,地位显贵。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帝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宦官、内侍等。\nA.擢,提拔,是古代升任官职的常用词语。“擢右副都御史”意思是“提拔为右副都御史”,本文屮与“擢”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起、进、迁等。B.忧即居丧,多指为父母居丧。居丧应遵循相应的礼仪,官员在家守丧期间,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之情。C.致仕意为辞官退休。致,交还;仕,官职。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还有致事、致政等词,与乞骸骨、乞归等意思较为相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盛应期颇有政名。李广的家人贩私盐,怕盛应期知晓,扔掉私盐后跳入水中离开;在盛应期只身来武定时,知府凤应的妻儿吓得惶恐不安。B.盛应期关爱黎庶。为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奏免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申请了数以万计的救灾钱粮,并安排各府积极储备粮食以备荒年。C.盛应期仕途坎坷。得罪了太监李广,遭诬陷被贬为云南驿丞;开罪了抚宁侯朱麒,招来他们的流言;御史郑洛书还弹劾他以钱物结交权贵。D.盛应期治河未竟。盛应期接替章拯治水,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却遇旱灾,皇帝采纳大臣们的建议下令停工,最后还免去了他的治水权。(4)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策风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②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徳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F1:“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Z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Z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Z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Z屮,任卿以枢要Z职,见朕Z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Z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白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F1:“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说,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吋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tl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H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庞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Z责也?自斯己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B.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口/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C.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nA.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口/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2)下列对文屮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以及对必修四古文单元涉及的古文化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髙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B.在《过秦论》中,作者贾谊有“合从缔交,相举为一”的表述,“合从”指的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政策。C.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颛臾“是社稷之臣也”。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D.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国家在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后,就要“谨庠序之教”,庠序:是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征礼遇有加,每次和魏征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B.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Z功无人可比,贞观Z后以魏征的功劳最大。C.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D.太宗放弃了自己建造一座小殿的打算,把材料用来替魏征建造正堂。(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②公独不见金Z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1.(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H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冇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Z乌衣Z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还谢氏。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廩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Z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铠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収,自以私禄营葬。H:“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屮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口/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n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來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收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②而曜好威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屮书令安按Z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廩••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口:“臣伏见比年以來,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棋。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己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Z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I・倍其息,至有鬻了割FH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泳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口:'严刑峻法。‘太宗笑H:'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盜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擢翰林都林牙,诏谕Z曰:“授卿以翰林Z职。朕Z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蜴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口:“穆宗嗜酒,••\n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口:“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Z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I:[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1)下列对文屮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氏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c.寇盗所以滋者/rh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己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B.帑廩,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廩”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屮是“史官”的意思。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Z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盜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②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FI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谢绛,字希深,其先阳夏人。祖懿文,为杭州盐官县令,葬富阳,遂为富阳人。父涛,以文行称,进士起家,为梓州榷盐院判官。李顺反成都,攻陷州县,涛尝画••守御之计。贼平,以功迁观察推官,权知华阳县,累官至太子宾客。绛以父任试秘书省校书郎,举进士中甲科,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善议论,喜谈时事,尝论四民失业,累数千言。天禧屮,上疏谓宋当以土徳王天下。吋大理••寺丞董行父,请用天为统,以金为徳。诏两制议,皆言:“用土徳,则当越唐上承于隋;用金德,则当越五代绍唐。而太祖实受终周室,岂可弗遵传继之序?”绛、行父议皆黜不用。杨亿荐绛文章,召试,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丁母忧,服除,仁宗即位,••••迁太常博士。用郑氏《经》、唐故事议宣祖非受命祖,不宜配享感生帝,请以真宗配之。翰林学士承旨李维以为不可。寻出通判常州。天圣中天下水早蝗起河决滑州\n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徙三司度支判官,再迁兵部员外郎。上言:“迩來用物滋侈,赐予过制,禁中须索,去年计为缗钱四十五万。自今春至四月,己及二十余万。比诏裁节费用,而有司移文,但求咸平、景德簿书。簿书不存,则无所措置。总以谓不若推近及远,递考岁用而裁节之,不必咸平、景德为准也。”使契丹,还,请知邓州。距州百二十里,有美阳堰,引湍水溉公出。水来远而少,利不及民;滨堰筑新土为防,俗谓之墩者,大小又十数,岁数坏,辄调民增筑。奸人蓄薪莢,以时其急,往往盗决堰墩,百姓苦Z。绛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迹,距城三里,壅水注钳庐陂,溉田至三万顷。请复修之,可罢州人岁役,以水与民,未就而卒,年四十六。(选自《宋史•谢绛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圣屮/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Z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B.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C.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D.天圣中/天下水早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咱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家,即从家中征召岀來,授以官职,又如陆游“起家来牧民,窃语笑丞掾”屮的“起家”B.土,是五行之一,“土徳”是五徳之一;古以五行相生相克附会王朝命运,谓土胜者为得土徳。C.擢,文中是提拔、提升的意思。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说法还有“迁”超迁”进”等。D.丁母忧,即遭遇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绛出身官宦,善写文章。他父亲不仅品行好,而且文章写得好,他也曾因为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提拔。B.谢绛关心时局,积极谏言。他为官任上,所到Z处常能就实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将看法呈报皇上。C.谢绛实事求是,敢于革新。他发现宫廷越来越奢侈,赏赐过度,有司无措,他主张根据现实采取正确态度。D.谢绛兴修水利,仁政惠民。任邓州知州,他正视“远水不解近渴”之现实,建成了六门堰,惠及广大百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比诏裁节费用,而有司移文,但求咸平、景徳簿书。②臣以谓不若推近及远,递考岁用而裁节之,不必咸平、景德为准也。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常衮,京兆人也。父无为,三原县丞,以衮累赠仆射。衮,天宝末举进士,历太••子正字。宝应二年,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知制诰。衮文章俊拔,当时推重。性清直孤洁,不妄交游C时朝廷多事,西北边序,连为寇盗。衮累上章陈其利害,代宗甚顾遇之,加集贤院学士。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n恩宠莫二,各有亲威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与杨细同掌枢务,••代宗尤信重馆。给•弘通多可,衮颇务苛细,求清俭之称,与给•之道不同。先是百官俸料寡薄館'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己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然太子洗马,实司经局长官,文学为之武。其轻重任情,不通时政,多如此类。无几,杨绡卒,衮独当政。故事,每日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衮特请罢之,迄今便为故事。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政事堂有后门,盖宰相时到中书舍人院,咨访政事,以自广也,衮又塞绝其门,以示尊大。既惩元载为政时公道梗涩,贿赂朋党大行,不以财势者无因入仕,衮一切杜绝Z。屮外百司奏请,皆执不与,尤排按非文辞登科第者。衮与绡志尚素异,嫉而怒之。有司议谥绡为文贞,衮微讽比部郎中苏端令驳之,毁绍过甚,端坐黜官。吋既无中书侍郎、舍人崔祐甫领省事,衮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得总中书省,管综中书胥史、省事去就及英案牍,祐甫不能平之,累至忿竟。遂令祐甫分知吏部选事,所拟官又多驳下。建中四年正月卒,时年五十五。(节选自《旧唐书•常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绡与衮/奏请加Z/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B.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细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考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C.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缤与衮奏请加Z/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D•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结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俵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己/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兆原是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也是古代行政单位,隋唐均设京兆尹管理该地区。B.贡部是主持贡举的部门。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例的“贡举”和皇帝因事临时设置的“制举”。C.“领省事”中“领”一般指高级官员兼任低级职务,也可指低级官员暂时代理高级职务。D.卒指人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tl不禄,士tl卒,庶人日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衮出身不高,后来历任要职。他父亲只是县丞,他凭借科举走上仕途,前后担任多个官职,最终位居宰相。B.常衮关注边嗨,严守科举公正。他陈述边嗨利害的奏章受到皇帝重视,在科举选拔中严拒权贵亲属请托。C.常衮务求清廉,为政不讲私情。他在处理政事时对各方面要求严格且琐碎,相比之下,杨细则宽宏通达。D.常衮心胸狭窄,有时做事武断。他即使在杨缩死后也一直对其心存怨恨,在选官任人上比较武断,违背常情。(4)把文屮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衮文章俊拔,当时推重。性清直孤洁,不妄交游。②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太祖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n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广顺初,拜滑州副指挥。世宗即位,典禁兵。北汉来寇,世宗率师御之,战于高平。将合,指挥樊爱能等先遁,军危。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乘胜攻河东城,焚其门。左臂中流矢,世宗止之。还,拜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呈徳四年春,从征寿春,拔连珠斡,遂下寿州。唐主畏太相威名,用间于世宗,遣使遗太祖书,馈白金三千两,太祖悉输之内府,间乃不行。六年,世宗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恭帝即位,改检校太尉。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视tl下复有_日。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点检为天了。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罗,即掖太租乘马。诸将皆裁拜,肃队以入。副都指使韩通谋御之,王彦升遽杀通于其第。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鸣咽流涕F1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相顾計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己,服衮冕,即皇帝位。(节选自《宋史•太祖本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F1/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B.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Z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c.有顷储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Z/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A.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于开国帝王的庙号。开国之君,功劳甚大,故而维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B.五鼓,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鼓,又叫五更或五夜;亦指第五更,即丑时。C.黄衣即黄袍,古代帝王的袍服,“黄袍”往往被看作皇权的象征。后来,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黄色亦为皇帝专用。D.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一般是指翰林学士。唐宋时期,皇帝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骁勇矫健,敢于挑战。他曾试骑烈马,不用马嚼口和笼头,马跑上城墙斜坡道,致使他额头触碰门框,摔到地上,但他起来后追上马腾跃而上。B.太祖英勇善战,屡建军功。高平之战,后周军队危急之时,太祖指挥部队冲溃敌军;显德四年春天又随世宗出征,攻克了连珠磬、占领了寿州。C.太祖不贪钱财,巧破离间。南唐主畏惧他的威名,使用离间计,派遺使臣送给太祖书信和白银,太祖把送来的白银全部送到内府,使南唐的离间计失败。D.太祖顺天应命,黄袍加身。太祖率军驻扎陈桥驿时,有人看到天空出现双日奇观,军中将士把黄袍加在他身上,在后周将士的一致拥立下,他顺利登上皇位。\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②军士集驿门,宣言点检为天子。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吴及,字几道,通州静海人。年十七,以进士起家,为候官尉。闽俗多自毒死以••诬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为诫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点刑狱移其法于一路。辟■大理寺检法官,徒审刑院详议,累迁太常博士。是时,仁宗春秋既高,无子,及因••推言阉寺以及继嗣事。书奏,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嘉佑三年,始擢秘阁校理,逾月。改右正言。管勾登闻检院。又上书论政事,谓:“仓席空虚,内外匮乏,其弊在于官多兵冗。请汰冗兵,省冗官,然后除民之疾苦。”因条上十余事,多施用之。明年,曰食三朝,及言:“曰食者,阴侵阳之戒。在人事,则臣陵君,妻乘夫,四夷侵中国。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都来尽屏也。后她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疆场无虞。#所调四夷侵屮国,失在将帅非其人,为敌所轻也。”因古孙沔在并州,苛暴不法,燕饮无度。沔部此坐废。久之,迁右司读,管勾国于监。在职数年,以动正称,遇事无小大辄言。谏官陈升之建请裁节班行补授。下两制。台谏官集议。主铁冶者,旧得补班行。至是,议罢之。既定稿。及与御史沈起辄增注兴国军磁湖■铁冶如旧制。主磁湖治者,大姓程叔良也。翰林学士胡宿等即劾及与起职在台谏,而为程氏经营占锢恩例,请诏问状,皆引伏。及出为工部员外郎、知庐州,进户部、••知桂州。卒。及当官有守,初为检法官,三司请重铸铁钱法至死,下有司议。及争不可,主者志日:“立天下法,当由一检法邪?”及日:“义理为先,安有高下?“卒不为话。(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B.今大臣/无姑息Z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C.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D.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佚在陇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能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通称为进士。B.路、军:宋代行政区划名,"路”相当于今天的省,“军”从属于“路”。C.春秋,因古代先民重视春、秋的祭祀而衍生出很多含义,文中指“年龄”。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户籍、土地、赋税、军需、俸禄、工程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及办案有方,得到认可。处理闽地i巫陷仇家的官司时,救了五十三人,他的做法被提点刑狱推广。B.吴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他上书指出国库空虚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上书十多件事,均被采纳。C.吴及重视义理。不屈不阿。在做检法官时,他反对三司对法令的改动,即使触怒上级也始终坚持看法。D.吴及为官有失,遭劾被贬。在集议定稿屮,他与沈起增加了有利于程叔良经营\n的内容,被弹劾,遭贬。(4)把文屮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书奏,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②后妃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1.(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杨光远,字德明。唐天祐中,庄宗令光远隶于周德威麾下,拒契丹于新州,一军以深入,因伤其臂,遂废。庄宗即位,思其战功,命为检校尚书右仆射。长兴中,••契丹败,生擒其将李和等人,其后契丹既通和,遣使乞归之,明宗与大臣谋议,特放还蕃。召光远言其事,曰:“李和等北土之善战者,彼失之如丧手足;又在此累年,备谙中国事,若放还非便。”明宗遂止,深嘉其抗直。范延光据邺城叛,高祖命光远率师讨之。将济河,会滑州军乱,军众欲推光远为主。光远曰:“自古有折臂天子乎?且天子岂公辈贩弄之物?今若为之,直反贼也。”由是其下惕然,无复言者。高祖闻Z,尤加宠重。寻授魏博行节度使。兵柄在手,稍干预朝政,或抗有所奏,高祖亦曲从之。桑维翰弹射其事,光远衔之。及延光降,光远面奏维翰擅权,高祖出维翰镇相州,光远为西京留守,因罢其兵权。光远市此怨望,潜贮异志,私养部曲,挠法犯禁。时范延光致仕,居于河阳。光远利其奇货,且虑为子孙••之讎,因奏延光不家汴、洛,出舍外藩,非南走淮夷,则北走契丹,宜早除之。高祖以许之不死,铁券在焉,持疑未允。光远乃遣子承勋以甲士围其第,逼令自裁。••延光口天子在上安得如此乃遣使者乞移居洛下行及河桥按于流而溺杀之矫奏云延光自投河朝廷以适会其意弗之理。逾岁入觐,高祖为置曲宴,伶人以光远暴敛,因陈戏讥之。光远殊无惭色。高祖以光远为平卢军节度使,及赴任,仆从妓妾至千余骑,满盈僭侈,为方岳之最。下车之后,唯以刻剥为事。少帝嗣位,册拜太师,••封寿王。光远益骄,因此构契丹,述少帝违好Z短,且言大饥Z后,国用空虚,此时一举可以平定。开运元年正月,契丹南牧,陷博陵。三月,契丹退,少帝命守贞以师东讨,光远素无兵,惟婴城自守。守贞以长连城围之。冬十一月,承勋见城中人相食将尽,知事不济,劝父乞降。光远不纳,承勋劫其幽于私笫,以城纳款,光远亦上章自首。少帝命守贞便宜处置。守贞遣人杀之,以病卒闻。(节选自《旧五代史•杨光远传》)(1)下列对文屮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延光曰/天子在上/安得如此/乃遣使者/乞移居洛下/行及河桥/抵于流而溺杀之/矫奏云延光自投河/朝廷以适会其意/弗之理/B.延光曰/天子在上/安得如此/乃遣使者乞移居洛下/行及河桥按于流/而溺杀之/矫奏云延光自投河/朝廷以适会其意/弗Z理/C.延光曰/天子在上/安得如此/乃遣使者/乞移居洛下/行及河桥/拣于流而溺杀Z/矫奏云延光自投河/朝廷以适/会其意/弗之理/D.延光曰/天子在上/安得如此/乃遣使者乞移居洛下/行及河桥號于流而溺杀之/矫奏云延光自投河/朝廷以适会其意/弗之理/(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年号是中国帝王即位后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氏兴、开运等。B.致仕,交还官职。典籍屮习见的“下车”“移病”“挂冠”等,均指“还禄位于君”。C.铁券是由皇帝赐给功臣的凭证,使其世代据此亨有优厚待遇,亦可免除死罪。D.太师,官名,历代相沿以A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3)\n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杨光远刚直敢言,洞悉情势。契丹战败,将领被捉,明宗与众臣商议讲和事宜,准备破例放还李和等人,他分析利弊,持反对意见,深得皇上嘉纳。B.杨光远竭尽忠诚,恪守职责。抵御契丹时,他率领军队深入敌阵,臂膀受损而废;高祖时,时局混乱,军中士众想推举其为君主,他断然拒绝。C.杨光远重财轻义,喜好华靡。杨光远贪图范延光的奇珍界宝,又担心他会成为子孙的仇敌,奏请皇上尽早除之;就任节度使,奢侈无度,为地方长官之最。D.杨光远里通外国,不得善终。他与契丹交好,叙说少帝违背盟约的过失和国用情况;被困城屮,知事不济而被迫投降,皇帝命守贞将他处以死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光远由此怨望,潜贮异志,私养部曲,挠法犯禁。②逾岁入觐,高祖为置曲宴,伶人以光远暴敛,因陈戏讥之。答案和解析【答案】1.D;C;A2.A;B;A3.D;C;B4.D;B;B5.C;B:D6.C;C;D7.C;D;C8.C;B;D9.A;D;B10.D;B;D【解析】1.(1)D“初”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除B、C;“选者”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留难。(2)C“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近侍”仅是亲近帝王的侍从之人,并没有特别高的职位。(3)A“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错,原文为“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并没有说要“割让代州”。(4)①申饬:斥责;何以:为什么,哪里用得着;对:回答。句子翻译为:许将说:“这件事,斥责守边疆的大臣难道不行,哪里用得着使者出面?”萧禧不能回答。②为:做;肆:大肆;发:打开。句子翻译为:章悖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罗织罪名,贬谪了很多元祐时期的臣子,上奏章要求打开司马光的棺材。答案:(1)D(2)C(3)A(4)①许将说:“这件事,斥责守边疆的大臣难道不行,哪里用得着使者出面?”萧禧不能回答。②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罗织罪名,贬谪了很多元祐时期的臣子,上奏章要求\n打开司马光的棺材。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入对,任集卖校理、冈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留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塞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於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冋答。回來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他以龙图阁待制起知秦州,改扬州,又改郛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屮,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祁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改变。召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圃,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访问枢密大臣,却冋答不上来。绍圣初年,章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佑时的大臣,上奏挖司马光的墓。哲宗以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盛徳的人所做的事。”知颍昌府,移到大名。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谧号文定。(1)木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耍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冃,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屮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H,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1.(1)A“北进江家口”与“南出留城口”两句对称,屮I'可断句,排除C、D;“六万五千”为数量短语,修饰“夫”,其后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盛应期于是商议在昭阳湖东,北起江家口,南到留城口,开掘疏浚一百四十余里,比疏通原河道省力并且一劳永逸,民工六万五千,白银二十万两,限期六个月。工程还未完成(2)B起,举用、起用,不是提拔、升任的意思。(3)A"投盐水中去”理解错误,只是'‘将盐投入水屮”而"人未入水”。\n(4)①策:料想;降:降低;秩:品级;制:辖制;寝:搁置;卒:终于。句子翻译为:(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风氏)终于叛乱了。②条:陈述;恚:怨恨。句子翻译为: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答案:(1)A(2)B(3)A(4)①(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终于叛乱了。②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参考译文:盛应期,字思徵,是吴江人。弘治六年考収进士。任命为都水主事,出京(赴任)管理济宁诸闸。太监李广的家人贩卖私盐到济宁,害怕盛应期,把私盐扔到水中离开。正好南京负责贡品的官员诬陷盛应期阻挠进献新船,李广从屮陷害,逮捕盛应期和主事官范璋进了监狱。范璋管理卫河,也是不顺从当权太监的人。罪案已定,(盛应期)被贬为云南驿丞。正徳初年,担任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了,他的妻子代理知府事务,儿子凤朝鸣为非作歹。盛应期只身进入武定境内,凤氏母子非常恐惧,归还了位占的财物。(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终于叛乱了。(盛应期)提任右副都御史,管理四川。讨伐平定了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正逢泉江焚蛮人普法恶暴乱,富顺刁民谢文礼、文义依附于他。普法恶死了,(盛应期)指挥何卿等人先后讨灭诛杀了谢文礼、谢文义。应期被赏赐银币,因居丧而辞官冋家。嘉靖二年,以原来官职起用他,管理江西。宸濠之乱后,人民遭受战祸未曾恢复,盛应期上奏请求免除了儿十万缗钱的赋税,请求留下调拨给南京的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来解决饥民问题。又命令各府储存了百余万的谷物以备荒年。不久(他)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管两广军务。将要赴任吋,登记呈报储存谷物的数目。皇帝用陈洪谟代替他,并且奖励赏赐盛应期。后來陈洪谟积储的粮食更多,也被赏赐。盛应期到了两广,偕同抚宁侯朱麒监管参将李璋等,讨伐平定了思恩的土冃刘召,又被赏赐银币。朝廷商议大规模讨伐岑猛,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正好御史许中弹劾盛应期暴虐,朱麒等人趁机共同制造流言。御史郑洛书又弹劾盛应期贿赂结交权贵。盛应期已经转任工部侍郎,称病辞官回家。嘉靖六年,黄河水泛滥涌入运粮河道,沛北庙道口淤积几十里,粮船被阻,侍郎章拯不能治理。尚书胡世宇、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求在昭阳湖东另外开凿运粮河道,作为长久打算。商议还未决定,因为御史吴仲言召回章拯,于是盛应期在家被授任右都御史前往(治理)。盛应期于是商议在昭阳湖东,北起江家口,南到留城口,开掘疏浚一百四十余里,比疏通原河道省力并且一劳永逸,民工六万五千,白银二十万两,限期六个月。工程还未完成,正逢旱灾(上面责令)修身反省,言官大多认为开渚河道不是好办法,皇帝就立即下令停工。盛应期请求宽限一个月完成工程,不被准许。当初,盛应期请求让郎屮柯维熊分管疏通支河,柯维熊全力支持开凿新河的决议,到这时也说工程不适宜。盛应期上书请求自己负责治理,皇帝大怒,下诏,(盛应期)与柯维熊一起被免职。后来又赦免了,恢复了官职,(直到)退休,(后)去世。(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n(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帰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1)D“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排除A;“朕”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故”表总结,位于句首,其前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了吗?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2)C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3)BA.“一开始”不正确,根据原文“召征责ZE1”可知,一开始并不是对魏征礼遇有加C.“假托生病”错误,根据原文“寻以疾乞辞所职”可知,是真的生病了;D.“放弃自己建造小殿”错误,文屮只是说“辍英材为造”,意思是“就留下自己的材料來替魏征建造正厅”,并没有说“放弃自己建造小殿”。(4)①所谏:谏铮的事情;称:称合;非:如果不是;若是:像这样。句子翻译为:你谏i争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像这样?②独:难道;为…所:表被动;宝:名词作动词,看做宝贝。句子翻译为: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答案:(1)D(2)C(3)B(4)①你谏i争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像这样?②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屮,怎么值得重视呢?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参考译文:魏征,是河北巨鹿人。不久前搬家至河北相州内黄。武德末年,他担任太子洗马,看见太宗和太子暗屮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A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的处境担心,魏征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难,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很高兴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浄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一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深谋远虑,对朝廷有很大帮助。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琏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解除职务,只挂一个散官的头衔。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中央枢要之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谗的。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子,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才停止辞职申请。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n“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不久魏征生病了。魏征家里本來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替魏征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褥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儿天,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受的租户为九百户。太宗经常对左右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能经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了吗?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所以我一方面虚心听取群臣意见,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过失。如果臣子提出的意见我没有采纳,那是我咎由自取。如果我准备采纳意见却没人提出,是谁的责任呢?从今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冋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1)D“所继”为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修饰“叔父”,其前停顿,排除BC;“佳器”为动词“成”的宾语,其后停顿,排除A;译文: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嗣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Z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Z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故选D。(2)B“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血亲是有血统关系的亲属,姻亲是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故选B。(3)B“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错,原文“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主语为“混”,是谢混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不是“弘微”,张冠李戴。故选B。(4)①严正:严肃正直、谨严端方;礼度:礼节法度;事:侍奉;恭谨:恭敬谨慎;译文: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一举一动必定遵循礼节法度,侍奉嗣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②臧否:褒贬、评价;言论:言谈谈及;以:用;舌L:扰乱;译文:而谢曜则喜欢评议别人,每当谢曜在言谈中谈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扰乱(岔开)。答案:(1)D(2)B\n(3)B(4)①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一举一动必定遵循礼节法度,侍奉嗣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②而谢曜则喜欢评议别人,每当谢曜在言谈中谈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参考译文:谢弘微,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从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嗣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嗣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嗣父产业却很半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嗣父的儿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所居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妻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高祖允许她回归谢氏。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廩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出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來看东乡君回归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嗣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宜都壬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I'可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屮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多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长如同事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屮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巨万,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i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要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做题讲究技巧,可用排除法。(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应关注课本,重视积累。(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比较核实。(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分析和概括题设误特点: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把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或无屮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地点、行为、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命题者把两者Z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文中主人公本來只有某一方面的优缺点或只有一件事做得妥与不妥,但选项中却将其过高褒扬或全盘否定;本来只有个别人对之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5.(1)C“内省嗜欲”“外罢游幸”结构相同,中间停顿,“外罢游幸”后停顿,排除ABD;译文:盗贼Z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n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盜贼自然就没有了。(2)B在古代,“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廩”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3)D“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皇上见到,命他删去。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4)①“假”,借;“鬻”,卖;“逋”,逃脱;“物故”,去世;译文: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②“省”,减省;“戮”,杀;“过”,超过;译文: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m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答案:(1)c(2)B(3)D(4)①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冋,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②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E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文言文译文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扌专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晓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屮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便退了钱取回了牛。二十八年(1010),为右通进,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迁天成军节度使,徙为彰愍宫使。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曾经从容地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诏令做《四时逸乐赋》,皇上夸奖他做的好。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制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廩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臣伏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的利息之高,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者。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屮死去,那么就以少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况且又有渤海、女真、高丽的合纵连横,以至于不时要去征讨。富家从军,贫穷的人当探子。加上又有水灾旱灾,大豆和谷子歉收,百姓因此日益困苦。这大概要算是外部条件造成他们这样的了。”提升为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又下诏晓谕之:“文辞之职,乃是国家之荣耀,非才子不得担任。以你的文才学识,堪称一时大儒,所以我将翰林Z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日见亲信,每当入内侍候,都要侍坐。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n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去掉。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笔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圧。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出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要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做题讲究技巧,可用排除法。(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应关注课本,重视积累。(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屮心意思,从原文屮找到对应的语句比较核实。(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岀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來。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6、(1)C“之”为代词,指代“建议”,作“嘉纳”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绛”为人名,作“陈”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天圣年间,全国水灾、旱灾、蝗灾不断发生,黄河在滑州决口,谢绛上疏,宋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时正好郭皇后被废,谢绛陈说《诗经•白华》,引申后的故事来讽谏,言辞非常恳切。(2)C“迁”指官职变动。(3)D“建成了六门堰”错误,原文为“请复修乙可罢州人岁役,以水与民,未就而卒”,没有修成。(4)①比:近来;移文:传达文书;但:只是。句子翻译为:近来下诏裁减节省费用,但官吏传达文书,只是去寻找咸平、景徳时期的账簿。②以谓:以为,认为;递考:逐年考察;为准:做标准。句子翻译为:我以为不如推近及远,逐年考察每年的费用来进行裁减,不一定要以咸平、景德年间的数字做标准。答案:(1)C(2)C(3)D(4)①近来下诏裁减节省费用,但官吏传达文书,只是去寻找咸平、景德时期的账簿。②我以为不如推近及远,逐年考察每年的费用来进行裁减,不一定要以咸平、景德年间的数字做标准。参考译文:谢绛,字希深,他的祖先是阳夏人。到他的祖父谢懿文,做杭州盐官县令,葬在富阳,于是后裔成为富阳人。他的父亲谢涛,以文学、品行著称,从进士起家,做梓州榷盐院判官。李顺在成都造反,攻陷州县,谢涛曾筹划守御的计策。叛军被平息后,他因功升观察推官,代理华阳知县,\n屡次升迁做到太子宾客。谢绛因父亲的庇荫任秘书省校书郎,参加科举考试屮进士甲科,授任太常寺奉礼郎、汝阴知县。善于议论,喜谈时事,曾上疏论说四民失业的事,累计数千言。天禧屮,上疏说宋朝应当以五行中的土德来统治天下。当时大理寺丞董行父,请求以天为统,以金作为宋朝的品徳象征。皇上下诏两院讨论,两制院都说:“用土徳,则我朝应越过唐朝继承隋朝;用金徳,则应越过五代继承唐朝。而太祖实际上是承受后周的政权,怎么可以不遵循传继的顺序呢?”谢绛、董行父的建议都被废黜不采用。杨亿推荐谢绦的文章,谢绛被召去接受考核,随后升任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遇上母亲去世离职,服丧完毕,宋仁宗即位,升他为太常博士。他根据郑玄注的《礼经》和唐代旧例认为宣祖皇帝不是受命正式做过皇帝的祖先,不适宜与感生帝一起受祭祀,请求用真宗皇帝来配它。翰林学士承旨李维认为他的建议是错的。不久他就被调出朝廷,降为常州通判。天圣年间,全国水灾、旱灾、蝗灾不断发生,黄河在滑州决口,谢绛上疏,宋仁宗赞许并釆纳了他的建议。这时正好郭皇后被废,谢绛陈说《诗经•白华》,引申后的故事来讽谏,言辞非常恳切。调任三司度支判官,再升兵部员外郎。上奏说:“近来用东西越來越奢侈,赏赐别人的东西超过制度,宫中需要的费用,去年共计是四十五万缗钱。自今春到四月,则己达到二十余万。近来下诏裁减节省费用,但官吏传达文书,只是去寻找咸平、景德时期的账簿。账簿没有保存下来,就不知怎么办。我以为不如推近及远,逐年考察每年的费用来进行裁减,不一沱要以咸平、景德年间的数字做标准。”出使契丹,回朝后,请求任邓州知州。离州城一百二十里,有个美阳堰,引湍水灌溉官水來得远,水量又小,百姓沾不到利;在堰边筑新土做防堤,俗称为墩,大小墩又有几十个,一年坏多次,每次墩坏总要调百姓筑。奸人储蓄筑墩用的柴草,为了制造急用柴草的时机,往往偷决河堰堤墩,百姓深受其苦。谢绛考察出历史上召信臣所建六门堰的遗迹,在距城三里的地方,曾堵蓄河水注入钳庐陂,灌溉粮田多达三万顷。谢绛请求重新修复此工程,说它可以免除州内人民每年的徭役,将水给予百姓,但未修成他就去世了,年仅四十六岁。(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吋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儿点: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吋、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7.(1)根据句意断句。“寡薄”不能断开,一个同义复词,都指百官俸禄少,排除A;“加之”是奏请的内容,“之”指代俸禄,不能断开,应在“之”后断句,应是“绍与衮奏请加之”,排除BD,选C项。这段话翻译为:在这之前,百官的俸禄较少,杨绡与常衮一起奏请皇帝给百官加俸禄,当时的韩滉是官吏判定百官薪水的户部官员,常衮与韩滉各怀私心,给百官加薪水的多少全凭个人喜好,常衮有一个在文学馆为官的亲戚,给他加了十二千的薪水,却只给太子洗马加了十千的薪水。(2)D项“大夫死日不禄,士日卒”表述有误,应是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3)C项“常衮务求清廉,为政不讲私情”表述有误,据原文“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可知,他徇私情,加俸禄时给自己任职小官的亲戚加得比太子洗马还高,可见爱为政徇私。\n(4)①“俊拔”,卓异出众;“清直”,清廉正直;“孤洁”,孤傲高洁;“妄”,随意。句子翻译为:常衮文章卓异出众,在当时备受推重。他本性清廉正直、孤傲高洁,不随意与人交往。②“所以”,用来……的;“不能”,指没有才干;“辞”,辞谢;“禄食”,俸禄待遇。句子翻译为:议政的人认为丰厚的俸禄和赏赐是用来优待贤才、重视国政的,如果没有才干,应当辞职,而不应当辞谢俸禄待遇。答案:(DC(2)D(3)C(4)①常衮文章卓异出众,在当时备受推重。他本性清廉正直、孤傲高洁,不随意与人交往。②议政的人认为丰厚的俸禄和赏赐是用来优待贤才、重视国政的,如果没有才干,应当辞职,而不应当辞谢俸禄待遇。(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吋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耍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吋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H,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7.(1)“太祖见之”为完整主谓宾结构,前后停顿,排除AB;“乃”一般用于句首,前面停顿,排除D;故选:C.译文为:过了不久,将领们拥着宰相范质等人前来,太祖见了他们,低声哭泣着说:“我违背天地,今天到了这种地步!”范质等人互相看看,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于是退到台阶下列队下拜.(2)B五更相当于寅时,即拂晓时候.(3)D“在后周将士的一致拥立下”说法有误,不是“一致拥立”,从文中“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可知.(4)①豁如,旷达;非常,不同一般.译文为:(太祖)长大后,相貌雄伟,心胸豁达,有见识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②宣言,宣告;迟明,天快亮时.译文为:军中将士集中在驿门前,当众宣布要让点检做皇帝.天快亮时,将士们来到太祖寝室外,太宗进去向太祖报告(外面发生的事情),太祖起身.答案:(DC(2)B\n(2)D(3)①(太祖)长大后,相貌雄伟,心胸豁达,有见识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②军屮将士集屮在驿门前,当众宣布要让点检做皇帝.天快亮时,将士们来到太祖寝室外,太宗进去向太祖报告(外面发生的事情),太祖起身.参考译文:宋太祖名匡胤,姓赵氏,涿郡人.后唐天成二年,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太祖)长大后,相貌雄伟,心胸豁达,有见识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太祖)学习骑马射箭,总在常人Z上.曾经试骑一匹烈马,不用嚼口和笼头,烈马奔上登城楼的坡道,太祖的额头撞上门框的横木而从马上摔到地下,人们都认为太祖的脑袋一定撞碎了,(只见)太祖慢慢站起来,再次追上烈马飞身跳上,一点也没受伤.正好周太祖以后汉枢密使的身份征讨李守真,太祖应募在周太祖军帐下供职.后周广顺初年,太祖任滑州副指挥•周世宗即位,太祖执掌禁军.北汉來侵犯,周世宗率领军队抵御来犯之敌,在高平摆开战场.战斗将要展开的时候,指挥樊爱能等人首先逃跑,后周军队I•分危急.太祖指挥同伴骑上马迅速冲向敌人前锋,北汉军队大败溃逃.太祖乘胜进攻河东城,焚烧城门.(太祖)左臂被流箭射中,周世宗没有让他再战.回到京城后,太祖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兼任严州刺史.显德四年春天,跟随周世宗出征寿春,攻克连珠薯,乘势攻下寿州.南唐主畏惧太祖的威名,在周世宗那里使用离间计,派遣使臣送给太祖一封信,馈赠三千两白银,太祖把白银全部送到内府,南唐的离间计失败.显德六年,世宗任命A祖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周恭帝即位,太祖改任检校太尉.显德七年春天,北汉勾结契丹进犯后周,朝廷命令太祖率领军队抵御敌人.大军驻扎陈桥驿,军队里一名懂得天文的人苗训招呼门吏看太阳下面还有个太阳.这天下半夜,军中将士集中在驿门前,当众宣布要让点检做皇帝.天快亮的时候,将士们來到太祖寝室外,太宗进去向太祖报告(外面发生的事情),太祖起身.军校们手里拿着兵器排列在庭院中,说:“现在军队没有主人,我们愿意拥立太尉当皇帝.”太祖还没有来得及答话,就有人把黄袍加在太祖身上,大家围着他下拜,高喊万岁,立即扶太祖上马.将领们都罗列而拜,整肃队伍返回开封城.后周副都指挥使韩通计划抵抗,王彦升情急之下把韩通杀死在他家中.过了不久,将领们拥着宰相范质等人前來,太祖见了他们,低声哭泣着说:“我违背天地,今天到了这种地步!”范质等人互相看看,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于是退到台阶下列队下拜.太祖召集文武百官,到了黄昏时,文武官员已排定了位置•翰林承旨陶谷从袍袖中拿出周恭帝的禅位制书,宣徽使引导太祖到了殿前庭里,北面下拜接受制书后,换上皇帝的衣帽,登上皇帝宝座.(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屮,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分析和概括题设误特点: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把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或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地点、行为、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命题者把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某一方而的优缺点或只有一件事做得妥与不妥,但选项中却将其过高褒扬或全盘否定;本来只有个别人对Z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7.(1)A翻译:现在,大臣没有苟且求安的为政表现,就不是所说的臣子欺侮君主,\n过失在于陛下临朝处理政事时总是沉默不言,使阴险邪恶没有完全被摒弃。“无姑息之政”是“大臣”的谓语部分,与前面不可断开,故排除BC.“渊默临朝”译为“处理政事时总是沉默不言”,意思上不可断开,故选:A。(2)D“工程”由工部负责。(3)B“均被采纳”错,原文为“多施用Z”,大多被采用。(4)①异,“对……感到惊异”或“认为……与众不同”皆可;为,任用;以,因为;忧,去世。译为:奏章呈上,皇帝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想要任用他做谏官,吴及却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②所谓,所说的;乘,“欺凌”或“操控”或“在……之上”皆可;亲幸,亲近、宠爱的人;亡,没有。译为:后妃中没有依恃权势专横跋扈的人,不是所说的妻子欺凌丈夫,过失在于身边亲近宠爱的人,骄傲放纵而没有节制。答案:(1)A(2)D(3)B(4)①奏章呈上,皇帝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想要任用他做谏官,吴及却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②后妃中没有依恃权势专横跋扈的人,不是所说的妻子欺凌丈夫,过失在于身边亲近宠爱的人,骄傲放纵而没有节制。【参考译文】吴及,字几道,通州静海人。十七岁时,凭进士的身份踏入仕途,担任(福州)侯官县尉。闽地民间多有服毒自杀却诬陷仇人的情况,官府不能明察,吴及全部重新审判、纠正,前后使五十三人活命,提点刑狱官将他的做法推广到整个两浙西南路。吴及后来被征召为大理寺检法官,又调任审刑院详议,多次升迁至太常博士。这时,宋仁宗年纪已经很大了,没有子嗣,吴及趁着论说宦官问题的机会,谈及帝位继承人的事情。奏章呈上,皇帝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想要任用他做谏官,吴及却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嘉佑三年,(吴及)起初被提拔为秘阁校理,过了一个月,又改任右正言。任管勾登闻检院一职。(吴及)又上书议论政事,说:“国家粮库空虚,内外用度缺乏,造成这种状况的弊病在于官僚机构庞大,军队人数太多。请求朝廷裁汰军队中多余的人员,精简无固定职事的散官,这样才能消除百姓的疾苦。”于是分条上书谈到十多件事情,大多被采纳和实施。第二年,正月初一出现了口食,吴及说:“日食天象的出现,是对阴侵犯阳的告诫啊。在人事上,指的是臣子欺侮君主,妻子欺凌丈夫,四方各族侵扰中原。现在,大臣没有苟且求安的为政表现,就不是所说的臣子欺侮君主,过失在于陛下临朝处理政事时总是沉默不言,使阴险邪恶没有完全被摒弃。后妃中没有依恃权势专横跋扈的人,不是所说的妻子欺凌丈夫,过失在于身边亲近宠爱的人,骄傲放纵而没有节制。边境上没有令人忧虑的事情,不是所说的四方各族侵扰中原,过失在于将帅的人选不当,被敌人轻视。”于是又议论孙沔在并州,苛刻残暴不守法度,饮酒娱乐毫无节制的情况。孙沔由此获罪被罢官。过了很长时间,(吴及)升任右司谏、管勾国子监。在职多年,因刚劲正直而著称,遇到事情无论大小总会直言进谏。谏官陈升之建议请求削减朝官补授的人员,下到两制、台谏官员共同评议。承办铁冶的人,过去是能够补授朝官的。到这时,大臣们商议废止这一规定。在集议定稿之后,吴及与御史沈起随即又增加了兴国军磁湖铁冶仍按旧制执行的内容。承办磁湖铁冶的人,是出身于当地世家大族的程叔良。翰林学士胡宿等立即弹劾吴及与沈起职责在于台谏,却替程氏谋求专享圣上为彰显恩德而颁行的特权,请求皇帝下诏查明情况,吴及和沈起全都认罪。吴及被外放为工部员外郎、庐州知州,后又升任户部、桂州知州。(嘉祐七年)去世了。吴及当官有操守,当初做检法官时,三司请求加重铸铁钱法到死刑的地步,下达给有关官员商议,吴及争论认为不可以,主事的官员怨愤地说:“立天下法,应当任由一个检法官来决定吗?”吴\n及说:“原则和道理是应该首先考虑的,哪有什么职位高下的分别呢?”最终没有向主事的官员屈服。(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7.(1)D“乞”的主语为“使者”,这是“延光”指使的,“乞”前不停顿,排除AC;“河桥”为“行至”的地点,结构完整,其后停顿,排除B;译文:范延光说:“天子在上,岂能如此!”杨光远便派使臣向高祖请求把范延光移居到洛阳,走到河桥时,把范延光抛入急流中淹死了,他又欺君上奏说范延光口己投河而死,朝廷为顺应他的用意,不予治罪。(2)B“下车”指官员到任。(3)D“被困城中,知事不济而被迫投降,皇帝命守贞将他处以死刑”错,原文“承勋见城中人相食将尽,知事不济,劝父乞降。光远不纳,承勋劫其幽于私第,以城纳款,光远亦上章自首。少帝命守贞便宜处置。守贞遣人杀之”,知事不济,投降的是“承勋”,皇帝命守贞自行处置,守贞派人杀死了杨光远。(4)①“怨望”,怨恨;“异志”,叛变意图;“部曲”,军队;译文:杨光远从此(因此)怨恨(心怀不满),暗中存有叛变(篡逆)的意图,私自收养军队,扰乱法律,违反禁令。②“置”,置办;“暴敛”,强行征收赋税;“因”,趁机;译文:过了一年,杨光远入朝朝见,高祖为他置办(安排)私宴,乐官认为光远强行征收赋税(搜刮财物),趁机演戏讥讽他。答案:(1)D(2)B(3)D(4)①杨光远从此(因此)怨恨(心怀不满),暗屮存有叛变(篡逆)的意图,私自收养军队,扰乱法律,违反禁令。②过了一年,杨光远入朝朝见,高祖为他置办(安排)私宴,乐官认为光远强行征收赋税(搜刮财物),趁机演戏讥讽他。参考译文:杨光远,字德明。唐天祐年间,庄宗让杨光远划归在周德威部下。后来又与周德威一起在新州抵御契丹,他率领一支军队深入敌阵而战败,因臂膀受伤,于是成了残废。庄宗即位,记念他的战功,任命他为检校尚书右仆射。长兴年间,契丹被打败,活捉了李和等将领几十人,后来与契丹互通和好之后,契丹派使臣乞请送还李和等人,明宗与大臣谋划商议,准备特赦放回蕃地。明宗在便殿召见杨光远谈起这件事,杨光远说:“李和等是北蕃善于打仗的人,他们失去了李和等人就像丧失了手足一样,再加上这些人在朝廷有了好儿年,备知中原的情况;如果放归是没有好处的。”明宗便屮止了这件事,很是嘉奖他的耿直。范延光凭借邺城叛乱,高祖命令杨光远率兵讨伐,将要渡过黄河,又\n碰上滑州军队叛乱,当时军中士众想推举杨光远为君主。杨光远说:“从古至今有断借的天子吗?再说,天子难道是你们这些人随意改换玩弄的东西?现在如果那样做,当是反叛贼寇。”从此他的部下提心吊胆,不再说这事。高祖听说后,更加宠幸重用他。不久被任命为魏博行府节度使。他兵权在握,逐渐开始干预朝政,有时违抗朝命上奏,高祖也屈从他。桑维翰指责影射这件事,杨光远便怀恨在心。到范延光投降后,杨光远当面上奏桑维翰专横擅权,高祖便派桑维翰出镇相州,让杨光远担任西京留守,顺便罢免了他的兵权。杨光远从此怨恨在胸,深藏异心,私自收养家兵,扰乱刑法违反禁令。当时范延光辞官退休,住到河阳,杨光远贪图他的珍宝奇货,乂担心他将是子孙后代的仇人,便上奏说范延光不在汴、洛安家,而居住到外邑,不南奔淮夷,则会北逃契丹,应该及早除掉他。高祖因已经答应不治范延光死罪,丹书铁券保存在他手里,就迟疑未决。杨光远便派自己的儿子杨承勋率军队包围范延光的宅第,逼着让他自杀。范延光说:“天子在上,岂能如此!”杨光远便派使臣向高祖请求把范延光移居到洛阳,走到河桥时,把范延光抛入急流屮淹死了,他又欺君上奏说范延光自己投河而死,朝廷为顺应他的用意,不予治罪。一年多后入朝觐见,高祖为他准备了私宴,教坊伶人因杨光远暴敛重税,便演戏讥刺他,杨光远全无羞惭的脸色。高祖让杨光远为平卢军节度使,等到前去上任,仆从妓妾达到一千多骑,满载充盈,过分奢侈,为地方长官之最。上任之后,只以苛刻收敛为事。少帝即位,册拜为太师,封为寿王。杨光远更加骄横,因此与契丹交好,叙说少帝违背和好的过失,并且说大饥荒Z后,国库费用空虚,这时一举可以平定后晋。开运元年(944)一月,契丹南侵,攻破后晋博陵。三月,契丹退冋,少帝命令李守贞率兵东征。杨光远平常就没有兵马士众,只有绕城自己防守,因此李守贞把城池长期围困起来。冬十一月,杨承勋见城中人民相互蚕食殆尽,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便劝杨光远请求投降。杨光远不予采纳,杨承勋劫持他的父亲杨光远,幽禁在私宅里,献城投降,杨光远也上表自首。少帝命令李守贞自行处置。李守贞派人杀了杨光远,以病死的名义上奏朝廷。(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要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做题讲究技巧,可用排除法。(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应关注课本,重视积累。(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比较核实。(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來。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