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文言 147页

  • 4.17 MB
  • 2022-08-22 发布

高考文言文-文言

  • 14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课件\n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君恩深似海臣节坚如山矣乎\n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n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n总结经史子集何其多,常见虚词二十个。之乎者也乃焉矣,因为所以与然而。若属先得识规则,且于文中辨差别。文言功夫当日进,书海扬帆定自得。\n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1.分清虚实学法指导\n2.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n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3.通晓古今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n4.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2)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而已矣\n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用法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使用频率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语法功能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发展变化大。\n【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文言常用虚词\n虚词词性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n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②指示代词。③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代词\n例如: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n例如:①公【为我】献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③请【以剑】舞。④【以资政殿学士】行⑤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n①(公子)欲以客往复秦军,与赵俱死。②夸父与日同走。③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⑧(于)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张)巡。\n例如:①“而”②河水清且涟漪。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连词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n“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n助词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它一般分为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焉”“为”)、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叹词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n蟹六跪而二螯假设:如果,假如1.连词并列:又或不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是,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顺承:就,接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并且,而且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因果:因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修饰:地或不译\n而2.第二人称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助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不久与“已”组合,罢了(你,你的)\n【而已】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后】才,方才。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n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一丝而累,以至于寸儿妾食麦而已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转折承接并列修饰语气词代词练一练\n1.代词表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大王来何操豫州今欲何至然则何时而乐耶?作谓语:为什么,是什么原因作定语:什么,哪徐公何能及君也妇啼一何苦开国何茫然作宾语:什么,哪里哪里怎么(表反问)这么多么(表程度)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占襟,何其衰也多么,怎么这样何\n3.代词与“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今日之事何如此为何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n【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何以战?【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n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B.如太行、王屋何?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豫州今欲何至?E.作计何不量?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G.何不试之?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语气助词,相当于“啊”;H通“呵”,呵问。G副词,怎么;F代词,为什么;E副词,怎么;D代词,哪里C代词,什么;B怎么样,把……怎么办;\n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然则何时而乐耶?4、何敢助妇语。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n乃1.第二人称代词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n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才于是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才,仅2.连词(副词)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表顺承表逆转:却,竟,反而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就是\n【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例:无乃尔是过与。【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n指出下列各句“乃”的意义(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2)至七月,乃扶病入觐()(3)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良乃入,具告沛公()(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竟然才仅再你的是\n1.代词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他(们)我自己这那其中的\n其其皆出于此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其孰能讥之乎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2.副词(推测)大概(希望)应当,一定还是(反问)难道、岂(强调)真的\n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假设如果转折然则、那么夸夸其谈路漫漫其修远兮相当于“而”3.连词4.助词音节助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择连词是…还是,\n1、秦王恐其破壁。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鲁肃曰)今肃迎(投降)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官名)。4、今存其本不忍废。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n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9、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n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1.副词暂且姑且将近将要\n河水清且直猗先生且喜且愕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连词表并列、递进、选择况且又又……又一面…一面而且表让步,尚且\n【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n1、解释下列“且”字的意思(1)不出火且尽()(2)兽相食,人且恶之()(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4)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且引且战()(5)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6)且行千里,其人不知()将尚且暂且一面---一面并且况且\n1.代词若入前为寿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你你们你的2.动词曾不若孀妻弱子病未若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及,比得上及,至于像,似\n3.连词天若有情天亦老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如果或者和4.副词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n4、助词,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若何】怎么样。【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n指出下列“若”的用法和意义(1)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再拜君赐()(2)开天辟地以来,随寿而死若寿夭而亡----()(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4)若是其甚与()(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连如果连或代你们动像动如\n1.所+动词表……的人(事、物、地方)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4.名词表处所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吾知所以拒子矣用此,用来表原因凭借,……的东西……的方法2.为+所表被动行将为人所并\n【所谓】所说的。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在】1.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2.所在之处,处所。例: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n1.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为之,则难者亦易矣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2).以为,认为。例: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语曰:“孰为汝多知乎?”(3).判断词,是。谁为大王为此计?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如今人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为\n2.介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给,替因为为了被3.语气助词何……为;奚……为夫子何命焉为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反诘不足为外人道也表对象:向,对\n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如姬为公子泣()(4)为人谋而不忠乎?()(5)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被替对给因为呢\n2、指出“为”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既解貂覆生,为掩护C注释:C表被动,其余是介词替\n一.助词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硿硿焉,余故笑而不信也不于是余有叹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既富矣,又何加焉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疑问表陈述词尾,然;表肯定表感叹,啊表反问\n1.疑问代词(副词)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哪里怎么3.兼词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剑溪之水出焉在这里在那里从那里2、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之”二、代词\n指出下列“焉”的意义(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啊于之哪里于之\n1.动词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皆以美于徐公用认为、以为2.副词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通“已”3.复音虚词(是以/已是):因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以是人多以书假余\n4.介词以刀劈狼首何以战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赵王岂以一璧之固欺秦也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秦亦不以城与秦拿、用凭、靠和、跟在由于表时间(地点)界限把\n5.连词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四人拥火以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为用来以便并且就而,修饰注意:“以”作连词时,不用于转折\n六、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n【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例: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n1.介词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利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依靠,凭借趁着,随着通过由于2.动词蒙故业,因遗策沿袭\n3.副词相如因持璧却立秦军解(松懈),因大破之于是、就4.连词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为因此\n介词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战于长勺青取之于蓝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然后解而送之于官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业精于勤荒于嬉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在……方面在从到比对于给向被由于由于,因为与于\n二、复音虚词“于是”(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例: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n1.动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胡虏易与耳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蹇叔之子与师结交亲附赞成援助对付等待当,敌如,比得上推举给予参加,读yù\n2.介词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遂与勾践禽要离力微,坐与上风跟,同替,为被在,于3.连词吾与汝毕力平险与人刃我,宁自刃和与其4.副词天下之君子,与谓之不祥皆,都\n解释下列“与”的意义(1)与斗卮酒()(2)桓侯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3)颇与中国同俗()(4)何其爽与?()(5)不为者与不能者何异也()(6)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给予结交同欤呀同交往欤吗\n2、找出“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B、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C、相如闻,不肯与会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DD为“给”其它为“同”\n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于是至则围王离1.副词就是却是立即⒉连词无苗时采,则实而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免也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中皆石穴罅表因果,就;那么表对比,就表转折,却;而表已然,原来已经;原来是\n解释下列“则”的意义(1)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2)芙蕖则不然()(3)非死则徙耳()(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5)学而不思则罔()(6)《书》不云乎?好问则裕()(7)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8)孔子,千古之则()于是却就是已经就就是榜样\n2、下列句中的“则”与“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B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C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D入则无法家拂士A注释:表示假设关系的结果那么\n(一)、结构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2、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n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夫晋,何厌之有?\n二.代词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君将哀而生之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三.动词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他(们)它(们)我(们)这这种往、到\n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他代词到动词取独宾前标志定后标志\n苏回为郎,二人劫之其母就与之决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顷之,上行出中谓桥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代词主谓之间助词时间名词后定语前置标志助词的代词练一练\n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3、作《师说》以贻之。4、輮使之然也。5、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7、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8、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1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n乎吾又何怨乎今之人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其志可以行乎天下不亦说乎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1.介词相当于“于”2.助词表语气停顿(形容词词尾)疑问或反问感叹揣测\n找出“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B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C欲安所归乎?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D为介词其余为语气词\n也1.句末语气助词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何以能鼓乐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屈平疾王之不聪也判断疑问或反诘呢感叹,呀陈述2.句中语气助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停顿连举停顿\n指出下列“也”的用法意义(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金城千里,子孙万世之业也()(3)身死人首,为天下笑者,何也?()(4)斯诚后死者之羞也()表判断表陈述表疑问表感叹\n者助词代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者主语+者用实者成实时采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时间词+者数词+者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相当于“现在”,可不译)此数者用兵之患也(个、样)常与“也”配合表判断\n小练习1、写出下列“者”的用法意义(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此五者,制胜之道也()(4)轻辞古之夫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语助舒缓语助判断代总括代---的原因\n推断文言虚词八法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参考。\n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n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n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n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n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n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n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n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   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n常见复音虚词一览\n1、比及:由两个同义介词并列构成的复合结构,做介词,意思是“等到……时候”。例:比及三年,可使足矣。2、不然:由副词加复指上文的代词构成,做连词,表示否定前文所说,意思是“如果不如此”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3、不啻:由副词加动词构成.①做状语,表示不限于某范围,意思是“不止”、“不仅”。例如:不啻增二十倍焉;②做谓语,意思是“不及”、赶不上。例如:虽连城拱璧不啻也。\n4、不亦,由副词加语气词构成,做副词,常构成“不亦……乎”的句式,表示反问,意思是“岂不是……吗”。例如:吾射不亦精乎。5、得无,由助动词加上动词构成,相当于一个副词,表示委婉反问。①意思是“是不是”、莫不是。如:得无教我猎虫所也?②意思是“难道能没有”、“怎么能没有”。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6、而后,由连词加动词构成,意思是“然后”,做连词,表示承接,意思是“如此”、“以后”。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n7、而已,由连词加动词构成。①意思是“就停止”。如:臣请三言而已矣;②虚化为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急读则为“耳”,意思是“罢了”、“就是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8、尔来,由代词加动词构成,意思是“从那以来”。如:尔来有二十有一年矣。9、否则,由否定副词加连词构成,意思是,否定的是上文所说的整个内容,相当于“不+前句”,所以,“否”实际上是个否定性假设分句;“则”是个连词,引出下句结果,意思是“如果不这样,就……”,“否则”凝固成一个关联词,连接的两部分是正反并列关系。如: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n10、何况,由副词加动词构成,意思是“怎么能”,做连词,用于后一分句,引出进一层的意思,与“而况”同。如: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11、何其,由疑问副词加动词构成,有疑问句中或感叹句中表性状至极,意思是“怎么这样”、“多么”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12、何如、何若,由疑问代词加动词构成的偏下词组,表示询问,意思是“怎么办,怎么处置,怎么对付等”,也可倒置为“如何”、“若何”,表示强调。①做状语,译为“怎么”。如:山节藻悦,何如其知也?②做定语,译为“什么”、“什么样”。如:此为何若人也?③做谓语,也写作“如之何”、“若之何”,意思是“怎么办”、“怎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寇深矣,若之何?④做谓语带宾语,译为“……比……怎么样”、“哪赶上……”如: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n13、何所,是由“所”字结构作主语和疑问代词作谓语的判断句构成的倒装,表示询问。如:问女何所思?14、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表示强调,用以表示询问或反问,包括两类:①是由动词“为”加疑问代词构成的动宾结构,意思是“……一干什么”,用反问表示否定,既可以加在另一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后,做句子的另一个连动谓语,这时“何”也要提到另一个动词前,构成“何+动+为”的格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也可以加在用“以”构成的介宾词组后做句子的谓语,这时“何”也要提到介宾结构前,构成“何以……为”的格式,表示“用……做什么”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②是由介词“为”和疑问代词“何”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意思是“为什么”。如:若何为生我家?15、何也、何者、何则、何欤,疑问代词加语气词构成,由判断句式“……则何”发展而来,做判断谓语,询问原因,意思是“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如:独五人之徼徼,何也?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欤?\n16、何以,由疑问代词加介词构成的介宾结构,是“以何”的倒置,表示疑问,以示强调。①做状语,译为“凭什么”、“怎么”如:何以战;何以至是乎?②做谓语,译为“怎么样”、“怎么办”,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吾欲辱之何以也?17、既而、已而、俄而、久而、始而、继而,由动词加连词构成,表示在前一个动作之后不久的动作18、可得,由两个助动词构成的复合结构,做状语,表示可能,意思是“可能”、“可以”。如:可得闻与?\n19、可以,由助动词和介词组成。①做状语,相当于“可以”+“以(之)”,意思是“可以用(它)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②相当于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许可,意思是“可能”、“完全可以”如:可以无悔矣;③与“可以”同类的结构还有“足以”、意思是“是用来”或“能够”如:火尚足以明。20、奈何,由疑问代词加动词构成的偏正结构“何奈”的倒置,表示询问,以示强调,意思是“怎么对付”。①做状语,译为“怎么”、“为什么”。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做谓语,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对付”如:市义奈何?③做谓语,宾语要插入中间,构成“奈……何”,译为“对(把、拿)……怎么办”如:虞兮虞兮奈若何?④做“无”的宾语,意思是“什么办法”、“对付的办法”。如: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21、且夫,由连词加语气词构成,做连词,用于句首,表示进层,意思是“再说”。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n22、然而,由指示代词加连词构成,连分句,表示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却……”、“可是”如: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23、然则,由指示代词加连词构成,连接分句。①表示承接,用以推理,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如:然则何时而乐也;②表示转折,同“然而”,意思是“但是”,如:然则北通巫峡。24、若夫、若乃,由动词加指示代词构成的动宾结构,做连词,用于句首,表示另提,意思是“如果说到”、“像那”、“至于”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n25、是故。①由介词“故”加代词“是”构成的介宾结构“故是”的倒置,以示强调,用于后一分句前,引出结果,意思是“因此”、“所以”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②由代词加副词构成,意思是“这乃是”、“这就是”如: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6、是以、是用,介宾结构“以是”、“用是”的倒置,以示强调,做连词,表示顺承,引出结果,意思是“因此”、“所以”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敢用是为怨望。27、孰若,由疑问代词加动词构成的偏正结构。①表示比较,意思是“哪赶上”如:为两郎童,孰若为一郎童也②表示选择,意思是“不如”、“哪如”如:与其坐而待毙,孰若起而拯之。\n28、孰与。①“与……孰……”的倒置,“孰”是疑问代词做充当谓语的主谓词组的主语“与”及其宾语做状语,意思是“……与……比谁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由疑问代词加动词构成的状谓词组,义同“何如”,做谓语,表示反问,“怎么能”如:百姓是,君孰与不是?③做连词,表示选择,意思是“不如”如:惟坐待亡,孰与伐之。④由疑问代词加介词构成的介宾结构“与孰”的倒置,表示疑问,以示强调,意思是“跟谁……”如:正气丹心孰与俦。29、谁者,由者字结构作主语加疑问代词作谓语组成的判断句式的主谓倒装格式,以示强调,意思是“……者是谁”如:谁为哀者?30、谁何,谁能奈何,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说,“谁”通“孰”,“何”通“呵”,指诘问如:今我垒上,谁何不绝。\n31、虽然,由转折连词加指示代词构成,“然”复指前一分句,“虽”表示转折,意思是“虽然(即使)是这样,但是……”如:善哉,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胜。32、遂乃,由两个副词并列构成的复合结构,表示承接,意思是“于是就”如:遂乃研核阴阳。33、所自、所从,“所”同“何”,由疑问代词“所”加介词构成的介宾结构倒置,做状语,意思是“从哪里”如:抚军不忘所自;乃令吏官记地动所从方起。\n34、为……所……本是动词加“所”字结构组成的动宾结构,后“所”虚化为助词,遂为表示被动的格式,故“为”乃读wéi。“为”后可引出主动者,也可不引出如:恐为操所先;若属皆且为所虏。35、未几,否定副词加不定量数词构成,意思是“没有过多少时间”、“没多久”如:未几,敌果舁炮至。36、无何,由动词加疑问代词构成的动宾结构,意思是“没有多长时间”、“不久”如:无何,宰以卓异闻。\n37、无乃,也作毋乃,由两个副词并列构成,意思是“岂不乃是”,做状语,表示猜测,意思是“岂不是”、“莫不是”、“或许”、“只怕”、“恐怕”如:无乃不可乎?38、无非,意思是“没有什么不是”如:所见无非牛者。39、无所,意思是“没有……的”如:财物无所取。\n40、相与,表示双方共同的关系,意思是“互相”、“彼此”或译为“一齐”、“共同”如:卒相与欢。41、向使,表示假设,意思是“假如”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42、行将,表示未来,意思是“将要”如:行将为人所并。\n43、要之,意思是“总之”,用于总结全文,引出结论或点明要旨如: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44、以为。①由两个动词构成的兼语式结构,意思是“使(让)……成为……”如:舜以为乐正;②由动词加系词构成的兼语式结构,只是兼语省掉了,意思是“认为是”,如: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③由介词加动词构成的状谓结构,介宾常省略或前置,意思是“把(拿、用)……作为(当作)……”,如: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④由连词加动词构成,“以”顺承前一动作,相当于“而”,“为”译为“作”、“作为”、“成为”,如:柔以为轮,其曲中规。45、已而,做副词,表示时间,意思是“不久”、“随即”如:已而得舟,避渚洲。\n46、犹若,意思是“仍旧”、“仍然”、“还是”如: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47、于是。①由介词加代词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或补语,要根据上下文恰当译出,如:于是(在这时)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吾祖死于是(在这件事上);②虚化为连词,表示因果承接。如:于是废先王之道。48、有所、有以,表示“有……的”、“有用来……的”。如:臣乃得有以报太子。\n49、无所、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如:河曲智叟无以应。50、至于,①由动词加介词构成,做谓语,意思是“达到”、“到”,如: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②虚化为介词,同“至”,如: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③虚化为连词,表示转折,可不译,如: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51、之谓,由复指宾语的代词加动词构成的宾语前置,“之”虚化为提示宾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多用来总括判断。①后边无宾语时是一般宾语前置,可译为“说的就是……”如:夫子之谓也②后边有宾语时是兼语式宾语前置,意思是“叫……为……”也可译为“把……叫做……”这类的“之”也可视为主谓之间表示强调的助词。如:如此之谓失其本心。\n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3、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7、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n(3)动词,如,如同(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的\n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4、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6、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1)语气助词\n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4、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2)介词。相当于“于”\n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她、它(们)”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1)代词\n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2)副词\n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3)连词音节助词,不译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n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河水清且涟猗。(《伐檀》)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1)连词\n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副词\n①表议论,不译②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n这样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1)代词,这样可是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的样子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着”“……的样子”等\n是的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是”等正确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起义》)(5)形容词,正确,对认为……正确“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促织》)(6)动词,认为……正确\n①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②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③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7)复音虚词\n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1)助词处所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2)名词,处所\n大概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3)表概数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复音虚词,所以\n①做,干②引申为“治理”“管理”③成为,变成④担任⑤作为,当作⑥是,算是⑦以为,认为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读音一:wéi(1)动词\n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读音一:wéi(2)介词,表示被动语气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3)助词,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n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读音二:wèi(1)介词\n①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了”等,有时也可不译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1)语气助词\n①表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②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代词在这里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殽之战》)(3)兼词,可理解为“于是”,“是”代人、事或处所\n①表示判断语气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③表示疑问语气④表示感叹语气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n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用”等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用)……身份”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1)介词\n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又”“而且”“并且”等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2)连词,和“而”有很多相似点,只是不能表示转折\n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3)副词,通“已”,已经①“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4)复音虚词①用②以为,认为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5)动词\n①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②用于感叹句末,相当于“啊”“呀”“啦”等③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④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殽之战》)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3、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语气词\n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可译为“凭借”“依靠”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通过”“经由”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1)用作介词\n因为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①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②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3)副词\n①依靠,凭借②遵循,沿袭益州险塞,……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4)动词机会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5)名词,机会\n(1)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在”“从”等(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到”“在”“从”等(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4)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5)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1、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3、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n(6)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10)复音虚词“于是”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上”“对此”“从此”等6、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7、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8、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10、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殽之战》)介词\n跟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1)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同”“跟”等和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2)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为“和”吧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通“欤”,语气词,可译为“吗”“吧”等。此时读yú\n①给与②结交③赞同④参加,参与,此时读yù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屈原列传》)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4)动词\n①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②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③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④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啊”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语气词\n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等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③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1)连词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可译为“就是”\n①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情况)”②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面,起提顿作用③放在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④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⑤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⑥与“若”“似”“如”等词语呼应,表示“像……的样子”⑦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⑧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助词\n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③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1)代词\n①结构助词,定语标志。相当于“的”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得”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⑤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2)助词到……去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动词,往,到……去\n祝同学们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