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素材 5页

  • 42.50 KB
  • 2022-08-22 发布

《文言文断句》素材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断句》教学实录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自学。将学案上的文言文文段通读几遍,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典》弄清文段意思。不懂的地方画出来,上课时一起讨论。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句子。请问“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个句子有谁听过?能不能讲讲和这句话相关的一个故事?生:从前有一个书生,入山遇雨,又值黄昏,便投宿一人家。但主人却有意拒绝,并写了一行字给书生:“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是说,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看了后,却赶忙拜谢,并大声朗读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主人见此无可奈何,只好留宿了。师:这个句子还有好几种断法,大家试试还可以怎么断?生: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师:大家很聪明,找出了这么多种断法。由于断句不同,这意义也就迥然不同,相差甚远了。所以,我们真的不能小看断句。那么,什么是断句呢?师: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我国古典书籍上本无标点符号,古人诵读时根据文义停顿,在一句话末了用“。”断开,叫“句”,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师:咱们一起来读一遍这段文字,感知下什么是断句。(生齐读)(板书:文言文断句)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断句的?生:读一下,弄清楚文章意思。生:先把简单的断了。生:还可以结合文段标题、注释来理解文段意思并断句。师:看来大家都知道断句的基本步骤了。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断句,先易后难。其实,文言文断句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只要找到了规律,断句就更轻松了。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断句的规律,探究下断句的技巧。师:请看看例1和例2,小组内自读,例1、例2文段中各有哪些人、物?请找出来并把这两个句子读出来。(全班读)生:例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例2、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师:你是根据什么来断句的?生:语段1根据沧州南、寺、山门、石兽、僧这些人、物语段2找出匡衡、邻舍等就很容易把这段话读通了。\n师:这位同学断句是对的,也很善于找方法。谁能总结一下,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找出什么断句的规律?生:沧州南、寺、山门、石兽、僧、匡衡,这些不是人名就是地名,可以根据这些来断句。师:这些人名、地名、时间等都是名词,我们也可以说,根据名词来断句。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常见的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物名、时间等师:请将规律一抄在学案相应的地方。(生抄写规律)(板书: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师:再看看例3、4,小组内互读,依照文言文的阅读习惯,找出句子中间停顿的标志词语并断句。(生在小组内互读)生:例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例4、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师:读得不错,句子的停顿是对的。你能说说你断句的依据吗?生:例3、“也”、“乎”、“矣”一般在句尾,“虽”“且”“安”一般在句首,例4根据文段意思,再根据“乎”、“矣”“之”也可以判断出停顿。师:这样的词还有哪些?生:句首有“夫”“盖”“至若”“若夫”句尾有“者”、“哉”、“焉”、“耶”、“耳”等。师:这些都是什么词?生:语气词。师:这些是虚词,它们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师:谁能根据例3、4总结出文言断句的又一个规律?生:我们可以找出虚词,以此作为断句的标志。师:很好。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二条:找虚词,定句读。把它抄写在学案上。(板书:规律二:看虚词,定句读。)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常见虚词,积累一点虚词。(生齐读,抄写规律)师:刚才同学们都归纳得很好,很善于发现。接下来我们再看两个例子。读一读例5、6的文段,读通后在小组分角色朗读,找出人物对话的标志性词语并断句。(学生分角色朗读)师:谁能来读一读秦王和唐雎的对话?(一组学生起来分角色朗读)师:唐雎读得不错,秦王的气势还弱了点。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辨人物对话的?生:例5反复出现“曰”,例6的“曰”“谓”凭这些词语很容易找出对话。还可以看看名词。师:能结合其他规律综合判断很好。谁来总结下规律?生:可以根据对话标志词语“曰”、“对曰”“谓”来断句师:这些词语确实可以标志对话,还有别的词语吗?生:“云”、“语”、“道”、“谓”。师:“言”、“白”对”也是帮我们快速断句的好帮手。根据对话,我们可以明辨句读。(板书:规律三:依对话,定句读。)\n(生抄写规律)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例7、8。读一读,例7、例8文段的句式有何特点?请找出来并断句。(生自读例7、8)生:例7、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例8、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师:你是根据什么来断句的?生:例7的句式很对称,例8的每句句尾和下句开头是一样的。师:谁知道这是什么修辞?生:对偶和顶真。生:还可以根据名词来断句,运用规律一。师:很好。这两个例子确实可以从名词判断。综合运用各种规律,更容易断句。谁来总结下这里的规律?生:运用修辞可以断句。师:归纳得不错。请大家把规律四抄在学案上。尽量和前面几个规律的表达一致。(板书:规律四:据修辞,定句读。)(生抄写规律)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刚才所学,把四个规律总结一下。(生齐读四个规律)师:大家今天通过分析例子总结了四个规律,现在我们来看几个例子,读一读文段,感知文意,试着用所学规律断句,并说说你用了哪个规律。前面三组做练习一和练习二,后面三组做练习三和练习四。师:谁能来说说练习一和练习二怎么断句?生: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夕,有盗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断句的吗?生:根据文段里面表时间地点的词语,还有人物就可以判断。比如去杭州百里许、古刹、一夕、有、盗、犬、僧这些词语,还有遂、乃这些虚词。师:很好,那可以说说你用的规律吗?生:主要是规律一,也结合了规律二。师:谁来说说练习二?生: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师: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生:了解了文章的意思以后,分辨虚词就可以判断了,夫、欤、其、已、也、则、若夫、乎等词很容易找出来。师:规律二掌握的很不错。谁来说说练习三?生: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师:你是凭借什么来断句的?生:上与信的对话很容易判断,再结合文段意思和虚词。\n师;这段对话不难,对话中间的停顿就要结合文意和虚词来判断了。师:最后一则练习我们该怎么断呢?生: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师:说说你是怎么判断句子停顿的。生:很多句子对仗很工整,有两组对仗。还可以根据名词来判断。师:运用了规律几?生:规律四和规律一。师;大家都能灵活运用规律,对于断句好像也有了一点感觉了。师:除了以上规律,还可以依据借助句子成分及固定结构断句。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古文断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就应该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师:学案上的练习是课下的作业,请大家认真完成。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附1:教导处副主任魏益文老师点评汪老师这堂课目标明确,既注重基础又注重拓展,查学情,重思考,注重朗读和讨论。这堂课目标设置合理,以学习并掌握课外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律和断句技巧为目标,整节课都紧紧围绕当堂的目标来进行。环节非常清晰,有归纳,有落实,有练习,点拨干净利落,学生通过这堂课能真正学有所得。这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与思考,感悟与实践的结合也把握得较好。朗读在这堂课运用得比较多,形式多样,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感知停顿,让课堂不会变得沉闷,也符合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附2:教后反思初三的学生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阅读的经验,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断句,但是还没有弄清文言文断句的规律,缺乏断句的技巧。因此,这节课以学习并掌握课外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律和断句技巧为目标。鉴于以前的复习课以老师讲的居多,学生大部分是被动接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这次的课堂,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自己归纳技巧,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去运用规律,这样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积极性会更高,\n对于上课的内容才能真正掌握。另外,整堂课都贯穿“读”这一活动,采用自读、互读、分角色朗读、诵读这几种形式,既符合文段特点,也可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文意,在朗读中明白规律。上完这堂课,我还是颇感欣慰的。整堂课学生很有热情,参与度也很高,从练习的反馈来看,绝大部分学生会运用一些规律来断句了。在素材的选择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难易适中,有些文段很有趣,让学生不会望而生畏,反而很有兴趣去读,去弄清文段内容。几种读的方式也让全班同学能参与进来,分角色朗读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归纳规律变得更容易了。在分析例句的时候,引导到位,讲解也比较仔细,不拘泥于某一条规律,注重学生的发现,及时点拨,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规律。这堂课在学生的读和悟上,如果能再多一点时间,课堂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对于文言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这堂课参与度还不太理想,应该对课堂的提问再做一些调整,使每个层次的同学都能学有所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