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拓展阅读 9页

  • 83.50 KB
  • 2022-08-22 发布

文言文拓展阅读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七上文言文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章《论语》,完成1、2两个小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注解】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会举一反三。喟然:叹息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之,指孔子之道,亦指孔子其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在前在后,喻恍惚不可捉摸。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次序貌,诱,引导。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文约礼,孔子教人,唯此二事。卓尔,峻绝。末由也已:末,无,无路可由。1、从以上两章《论语》中找出三个成语。2、阅读这两章,谈谈你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认识。二、阅读下面两章《论语》,完成1、2两个小题: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注解】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北辰:北极星。所:处所,位置。共:同拱,环绕的意思。兵:军队,战备,兵力信:信任;信仰子:孔子,字仲尼斯:这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对朝廷缺乏信任,国家政权就立不住。1、通过第一章,我们不难发现,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是依靠,他是通过(修辞手法)来说明这道理的。2、阅读第二章我们了解到,治理国家要重视、和,其中最为重要,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n三、纪文达智对乾隆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直南书房,每出,至直庐,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又短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著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悦。——《清稗类钞·老头子》【练习】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的意思:①纪文达体肥而畏暑②始见之③时已不及著衣④高宗坐二小时不去⑤老头子去耶?⑥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2.翻译句子:①时入直南书房,每出,至直庐,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②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3.从这个故事里面看出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四、纸上谈兵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③,而括易言之④。使⑤赵⑥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⑦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⑧,佯败走,而绝⑨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⑩之。(选自《史记》)【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④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⑤使:假使。⑥赵:赵国。⑦易置:撤换。⑧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⑨绝:截断。⑩坑(kēng):活埋。【练习】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语。①以天下莫能当()②括母问奢其故()③赵括既代廉颇()④悉更约束(改变,更改)⑤赵括出锐卒自搏战()⑥佯败走()2.翻译下面句子。①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②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n3.赵奢认为儿子赵括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4.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五、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练习】1.请在下列字词解释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钱氏据两浙时(据:占据,统治)B.但逐层布板讫(布:铺设;讫:完毕)C.匠师如其言(如:好像)D.方两三级(方:才)2.解释下列画线字词,并注意它的用法。患其塔动()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便实钉之()盖钉板上下弥束()人履其板()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匠师如其言,塔遂定。(2)人皆伏其精练。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5.“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六、王戎识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子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2)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3)取之信然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文中看,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司马光(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退为家人讲________(2)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3)同列语之曰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4、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王戎、司马光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郭伋传(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儿曹何自远来:________(2)故来奉迎:________(3)先期一日:________2.翻译句子。(2分)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简要的语言说说郭伋是怎样一个人?(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学者有四失①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注释: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而不去实践)。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1、解释句中字体加粗的词。(1)学者有四失()(2)或失则多()(3)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A、教者必知之B、虽与之俱学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D、学而时习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4、假如你是一名教者,针对学者存在的缺点,会运用什么方法来教育他们?十、远公诲弟子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者①,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②!”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③。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注释:①堕者:同“情者”,懒惰的人。②桑树之光:照在桑榆、榆树梢上的落日余辉,比喻老年时光。朝阳之晖:比喻年少时光。③词色:同“辞色”,言辞和表情。苦:指恳切。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1)讲论不辍(2)执经登坐(3)肃然增敬2、翻译句子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3、远公用_______的劝说方式,桑榆之光”指。“朝阳之晖”指。教育弟子要。十一、程门立雪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1),稍长,潜心(2)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3)。于熙、元之际,河、洛(4)之士翕然(5)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6),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7)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n注释:(1)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2)潜心:用心专而深。(3)绝学:宏伟独到的学术。(4)河、洛:黄河与洛水,也指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5)翕(xì)然:统一或调协的样子。(6)寝门:内门。唐白居易《哭诸故人因寄元八诗》:“昨日哭寝门,今日哭寝门,借问所哭谁?无非故交亲。”(7)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并理解其用法。(1)河、洛之士翕然师之:(2)吾道南矣: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虚心真诚。请你用文中的具体文字说明杨时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真诚。你能再说两个类似的故事吗?七上文言文拓展阅读一、《论语》两章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颜渊喟然叹息:“仰望孔子及其道,高不可及;钻研孔子及其道,坚不可入;看看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了。夫子教人循循善诱,用文章博大我,用仪礼约束我,我想停下来都不能,我竭尽才力,但孔子及其道,如峻绝高山立在面前。虽然想跟从它,但我无路可以到达啊。”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或“一隅三反”、“循循善诱”“高山仰止”2、孔子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并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学生,应该懂得学习贵举一反三,善于从已知中推及未知事物。二、《论语》参考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n“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评析第一章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第二章里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要让百姓信任。可见取信于民,在孔子眼里是很重要的。参考答案1、德治2、富民国防取信于民取信于民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国将不国三、【译文】纪昀体态肥胖,特别怕热,每到夏天,常汗流浃背,衣衫都湿透了,每次去南书房(乾清宫西南,又名南斋)值班,总要赤膊纳凉,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高宗(乾隆)从太监口中听说纪昀有这种情况后,就打算设法戏弄他一番。一天,纪昀与几位同僚,又在书房里赤膊谈笑。忽然间,乾隆走出内宫,直朝书房而来,同僚们远远望见,慌忙披上衣衫,唯独纪昀因为近视,直到乾隆走到他面前时,才发觉,可是却来不及穿衣了,情急之下,便趴躲在乾隆座位后边,喘着气,一动也不敢动。乾隆坐了两个小时,亦不说话。那天暑伏酷热,纪昀直热得急汗淋漓,实在熬不住了,便伸出头来向外窥探,问同僚们:“老头子走了吗?”乾隆听了不觉闷笑,同僚们亦忍俊不禁。乾隆终于发话:“纪昀,你好无礼,怎么能讲出这般轻薄的话!为何叫我‘老头子?如果你解释得体,就饶恕你,否则就砍你的脑袋!”纪昀说:“我没穿衣服。”乾隆就吩咐太监帮他把官服穿好。乾隆再一次用严厉的口气问:“‘老头子’三字,到底怎么解释?!”纪昀不慌不忙地脱下顶戴,磕过头,解释道:“陛下万寿无疆,这就叫做‘老’;您顶天立地,至高无上,这就叫做‘头’;天与地是皇上的父母,故而叫‘子’。”这一番巧妙的恭维答对,说得乾隆哈哈大笑,纪昀就得到了饶恕。【参考答案】1.①怕②才③穿④离开⑤语气词,相当于“吗”⑥脱下顶戴2.①每次去南书房值班,总要赤膊纳凉,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②(那天暑伏酷热,)纪昀直热得急汗淋漓,实在熬不住了,便伸出头来向外窥探,问(同僚们):“老头子走了吗?”3.这个故事里的纪晓岚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不愧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四、【译文】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n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参考答案】1.①认为②原因,缘故③已经④改变,更改⑤亲自⑥逃跑2.①(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②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3.赵奢认为儿子不能做大将带兵打仗,从“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这句话可以看出;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4.根本原因是赵括虽然善于谈论一些用兵打仗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的带兵打仗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实际作战。启示:做任何事情,不能只有理论而不要实际(实践),要把理论和实际(实践)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或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就只是空头理论,不仅无益,而且害人。纸上谈兵现用来比喻: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五、【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参考答案】1.C2.患:意动用法,以塔动为患。密:形容词做状语,秘密地贻:名词动用,送给实:形容词做状语,牢固地束:动词用为形容词:捆得紧履:名词做动词,踩3.(1)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2)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4.匠师分析的是“未布瓦,上轻”,喻皓分析的是木塔的上下不约束。启示:不同的方面看待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应该综合各种因素,统观整体,全面地认识问题。5.“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匠师的用苦良心是好的,但他怕难堪,不正面求教,是有待改进的。六、【译文】\n纪昀体态肥胖,特别怕热,每到夏天,常汗流浃背,衣衫都湿透了,每次去南书房(乾清宫西南,又名南斋)值班,总要赤膊纳凉,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高宗(乾隆)从太监口中听说纪昀有这种情况后,就打算设法戏弄他一番。一天,纪昀与几位同僚,又在书房里赤膊谈笑。忽然间,乾隆走出内宫,直朝书房而来,同僚们远远望见,慌忙披上衣衫,唯独纪昀因为近视,直到乾隆走到他面前时,才发觉,可是却来不及穿衣了,情急之下,便趴躲在乾隆座位后边,喘着气,一动也不敢动。乾隆坐了两个小时,亦不说话。那天暑伏酷热,纪昀直热得急汗淋漓,实在熬不住了,便伸出头来向外窥探,问同僚们:“老头子走了吗?”乾隆听了不觉闷笑,同僚们亦忍俊不禁。乾隆终于发话:“纪昀,你好无礼,怎么能讲出这般轻薄的话!为何叫我‘老头子?如果你解释得体,就饶恕你,否则就砍你的脑袋!”纪昀说:“我没穿衣服。”乾隆就吩咐太监帮他把官服穿好。乾隆再一次用严厉的口气问:“‘老头子’三字,到底怎么解释?!”纪昀不慌不忙地脱下顶戴,磕过头,解释道:“陛下万寿无疆,这就叫做‘老’;您顶天立地,至高无上,这就叫做‘头’;天与地是皇上的父母,故而叫‘子’。”这一番巧妙的恭维答对,说得乾隆哈哈大笑,纪昀就得到了饶恕。七、【参考答案】1.①怕②才③穿④离开⑤语气词,相当于“吗”⑥脱下顶戴2.①每次去南书房值班,总要赤膊纳凉,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②(那天暑伏酷热,)纪昀直热得急汗淋漓,实在熬不住了,便伸出头来向外窥探,问(同僚们):“老头子走了吗?”3.这个故事里的纪晓岚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不愧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七、参考答案:1、(1)退:回来、回家(2)持:拿(3)语:告诉,对……说2、从此,(司马光)对于书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3、勤奋好学、聪明机智、生活朴实。4、王冕四岁作画;曹植七岁作诗;曹冲称象。八、参考答案:1(1)从(2)因此,所以(3)约定2郭伋为了不失信于这些小孩,于是就在野外亭子里歇宿。3郭伋是一个重承诺守信用的人。九、译文: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参考答案:1、(1)过失,缺点(2)有的人(3)发扬 2、C 3、(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4、围绕“因材施教”谈即可。十、译文:远公住在庐山,虽然年老,讲论经书却从不停止。他的子弟中有的人很懒惰,远公就说:“我是桑榆之光,不会照太久,只是希望你们这些像朝阳光辉一样的年轻人能越来越明亮。”拿着经书坐上座榻,吟诵洪亮流畅,但言词神态吃力。因此,他的徒弟们都更加肃然起敬。参考答案:\n1、(1)停止(2)通“座”,座位(3)…的样子2、我是桑榆之光,不会照太久,只是希望你们这些像朝阳光辉一样的年轻人能越来越明亮。3、“桑榆之光”指照在桑榆、榆树梢上的落日余辉,比喻老年时光,这里指远公自己。“朝阳之晖”比喻年少时光,这里指弟子们。设喻说理(比喻说理)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刻苦勤学十一、译文:杨时,字中立,南建州将乐人。幼年时期聪颖异常,能写文章。年纪稍长后,用心专而深于研究诗经和史书。熙宁九年,杨时中了进士门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宏伟独到的学术,在黄河洛水之间的地区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左右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睡觉,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参考答案:1.(1)师从,拜某人为师(2)向南2.(1)(杨时)从小就异常聪颖,能写文章。稍大一些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2)杨时当时调动官职,但没有前去赴任,而是到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颢,相处非常愉悦。(3)那一天拜见程颐时,程颐正偶然闭目养神,杨时便与游酢等人侍立在旁边,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看看门外积雪已有一尺深了。3.从以下三句中可以看出: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韦编三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