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词类活用 8页

  • 60.00 KB
  • 2022-08-22 发布

文言文 词类活用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法知识概述一、词类活用。二、动词的语法特点。三、名词用作动词。四、使动用法五、意动用法六、为动用法七、对动用法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辨识九、名词作状语十、其他编排说明:利于总结各种用法的特点及技巧语法知识一、词类活用1、什么是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划分的词的类别。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划分基本一致。古汉语也有:名、动、形、数、代、副、介、连、助、叹、拟声词等等。2、什么是词类活用?——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子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灵活运用便是词类活用。3、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不同。①词类活用是临时、偶然的用法,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原来属于什么词类,仍属于原有词类。②词的兼类则不同,它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各种用法是其自身所固有的。如,a诸﹛之于;之乎﹜b盍:“何不”等4、名词、形容词、名词性(词组)短语都可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如:a策蹇驴,囊图书。(分别是“用策赶”和“用布袋装”之意)b皆少之。(形作动。“轻视”)\nc衣冠而见之(名补作动补。“穿好衣服呆上帽子”)一、介绍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的前面一般都能受副词的修饰。如“[不]生、[没]完成”②动词一般都能带宾语。(“动+宾”结构)③动词的前面一般可以用能愿动词(助动词)修饰。(欲、可)④动词(谓语)后面可以跟介宾词组⑤中间用“而”连接,组成连谓结构。(“而”为并列关系的连词)衣冠而见之(穿戴好衣服)⑥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⑦骈句对应部分,词性应相同。具备以上用法之一的词,即为动词。二、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①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王:名作动,为王,作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名作动,登记)③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者有在者乎。(侯:名作动,封侯)1、普通名词用如动词。①范增数目项王。[副(数)+目+宾(项王)]②左右欲兵之。[助动词(欲)+兵+宾(之)]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④馆于虞。⑤衣冠而见之。⑥驴不胜怒,蹄之。※怎样确认名词等活用为动词。((一)、意义,(二)语法结构)(一)从意义方面考察:某个名词、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或数量词)在意义上已不再一般地表示原来的意义,而是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变化,就要考虑它们活用为动词。[数目项王]即:要结合上下文义来了解这些词或词组表示为什么意思。[“兵之”不是“兵器的”,“衣冠而见”不是“衣冠见”](二)分析该词(名、形)的语法地位。即:是否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见前面“动词的语法特点”)如:日渐暮,[遂]前其足——“伸向前方”。2、方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将表示某方位的名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表示该方位的行为变化。如:①秦师遂东。译:秦国的军队终于朝向东方开去。②江水又东。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n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基本规律,大致有下列几条,可作为识别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参考。1、名词后面若有代词,则这个名词多用作动词。如:1②即是。2、名词后面连用同一名词或别的名词,如果这个句子没有谓语动词,则其中有一名词往往用作动词。如:1①即是。3、名词前名词前若有能愿动词,则这个名词往往用作动词。如:1②、1③即是。4、名词前面若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则这个名词必定用作动词。如:1③、2①②。5、名词前面或者后面若有介宾结构,则这个名词必定用作动词。如:1④又如:a晋师军于庐柳B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6、连词“而”常常连接前后两端的动词,如果“而”有一端是动词,另一端是名词,这一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如:1⑤、2③7、名词前面若有助词“所”字,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如:1⑥。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可分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凡是由使动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兼语句式(就是前一个动宾结构和后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动宾结构的宾语兼作主谓结构的主语。即“主+谓+兼+谓+宾”或“主+谓+兼+谓”这样的句式。※古代汉语表示使动意义的动词有“使、另、遣、召、拜”等。1、句中直接出现使动词。如: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②、令女居其上。2、在古代汉语里,有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它可以不用“使、令”等动词,而用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或其它别的词来代替,把代替它的词放在宾语前面,构成“主+谓+宾”的结构形式,从而简化了“主+谓+兼+谓+宾”或“主+谓+兼+谓”的句式,而所表示的意思却完全一样。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某事物”。(一)、名词的使动用法。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②固扁鹊不能肉白骨。③异时尚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通常形容词能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通常是用作定语来修饰后面的名词的,但当它在句中用如动词并且是使动用法的时候,它就不再修饰后面的词语,而是使后面的词语作宾语。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n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②既来之,则安之。③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④凄神寒骨。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⑥国家富之。注意:古汉语中,“可”“得”字后面一般是要跟动词的,这一点可帮助我们判断它后面的词是否用如动词。(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②异时尚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③项伯杀人,臣活之。④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大凡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即它后面有了名词或代词,那个不及物动词就一定是用作使动动词(要使动)。但是,古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也偶有省略宾语的现象,这从上下文的意思上完全可以看得出来。例如:⑤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代表的人或物(即主语)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如:我们学习古汉语。这是无使动的形式。武丁使诸侯朝见。古代汉语及物动词使动用法和一般的及物动的用法,在结构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带有宾语。但在意义上是有所不同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把握下面三个基本点:(1)谓语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和一般句子的主谓关系不同(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2)谓语动词的行为动作时宾语发出的。(3)不是宾语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使宾语发出这个动词。例:武丁朝诸侯。※使动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武丁使诸侯朝见。五、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主语)认为(以为)(宾)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意动用法,可以分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n即形容词带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例如:①渔人甚异之。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③又安敢毒(之)邪?④古人贵朝闻夕死。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为了更好地理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也可以归结为二点:(1)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与一般的描写句不同,它不是描写主语的,而是描写说明宾语。如:她很美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主语主观(或意念)上认为宾语如何,并不一定宾语就是这样,所以才称之为意动。如:上面的几个例子均可以说明这一点。1②⑥(二)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也就是说:宾语被当作(著作)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友风而子雨。③孟尝君客我。④邑人奇之,稍稍(渐渐)宾客(其)父。⑥侣鱼虾而友麋鹿。六、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为”字可以翻译为“给、替、对”等。按为动用法使用的,一般都是动词。如:①夫人将启之。②提弥明死之。七、对动用法。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对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如:①庄公誓之。②既泣之三日。③良人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辨识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不用为意动,这是首先要注意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常见既用于使动,也用于意动,这就需要加以分辨,视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而定。使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①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分析:两个动宾关系的该理解为“使国广大(扩大)、使民富”\n。假如当意动用法理解,那便成为:以国为广、以民为富。这样就不符合各自上下文的文义所以该是使动而不是意动。又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分析:“小鲁、小天下”当理解为“以鲁为小”、“以天下为小”。鲁国和天下之所以小了,是由于孔子登上东山、泰山后的感觉,是其主观认识。假如把“小鲁、小天下”当作使动,该理解为“使鲁国小,使天下小”,这是孔子办不到的,不符合上下文的文义。※使动用法的两种省略(一)是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其后的宾语有时省略。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病”后省略宾语“之”,即“天不能病之”,可以理解为“天不能使之病”,“天不能使人生病”。不能当作一般句式,否则便成为“天不能生病”了。(二)是形容词用作使动时,其后的宾语有时省略。如:“强本节用,则天不能贫(之)”。不能当作一般句式,必须看做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否则便成为“天下不能贫困”了。怎样辨认某一名词是否用作状语:用作状语的名词和用作主语的名词的位置一样,都在谓语的前面,因此,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作句子的主语(而另有主语)的,则这个名词必然用作状语。九、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名词常常直接用在谓语前面做状语,直接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词,可以不借助于介词的介绍。现代汉语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借助介词的介绍。①{在大学生活中},有这种想法的人可不少。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意见还没有统一。当然也有的状语可不借助介词的介绍,这多为时间状语。③{明天}你再来吧。④{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地学习着。(一)普通、人事名词作状语。1、用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可译成“像。。。。。。一样”。①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③豖人立而啼。④陈涉首难,豪杰蜂起。⑤操刀换盾,猱进鸷击。⑥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暗可见。⑦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例如: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②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④齐将田忌善(之)而客待之。\n3、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例:①叩石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失期,法皆斩。③布囊其口。④秦王车裂商君以徇。⑤肩举驴上。4、表示对人的态度。如:吾得兄事之。(二)方位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①内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③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2、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例: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④扶苏以数谏固故,上使外将兵。补:关于“向”“面”的词性。古代汉语中,有两个经常与方位名词相结合的动词,它们的词性常常被误解,应注意辨识:“北面”是“{向北}面坐着”,即“面朝北”。“北”是方位名词,作动词“面”的状语;“面”不是名词,是动词——“朝着”、“对着”。同理,“西向”也是动词性偏正词组,“西向”是“面向西对着”,即“面朝西”。(三)时间名词作状语1、古代汉语时间名词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例如:①朝而往,暮而归。②(冯谖)长驱至齐,晨而求见。③时敌军以近寨,枪声隆然。2、“日、月、岁”作状语的情况。(1)“日、月、岁”单用于动词前,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有“每日”“每月”“每年”之意。[形式:“日、月、年+动”]例:①日饮食得无衰乎?②句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⑤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n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2)“日”单独用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当“一天一天”(一天天)讲。如:①于是与亮情好日密。②而(吾)乡邻之生日蹙。③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④臣欲奉诏奔驰,而刘病日笃。(3)“日”字单独用作状语(或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有“往日”或“日”的意思。①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日卫不睦,故取其地。今日睦矣,可以归之。”(4)“时”字用在主语或动词前面,表示“及时”“按时”或“当时”等意义。例: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②谨食之,时而献焉。③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十、除了上面讲到的以外,词类活用还有其它一些情况。(一)动词用作名词。(该动词不再具有动词语法特点,而作了主语或宾语)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二)形容词用作名词①吾与汝毕力平险。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④将军身被坚持锐。(三)形容词用作动词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国,自若也。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③毛蔷,李姬,人之所美也。④苟富贵,勿相忘!(四)数词用作动词①六王毕,四海一。②孰能一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