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5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翻译方法\n教学目的:掌握翻译要领\n文言文翻译的标准:1、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没有语病;2、体现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时可辅以意译。\n翻译的具体方法有:一、加字法。文言的单音词占优势,有些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只能做语素,而不能构成一个词,翻译时可以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与现代汉语相应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句中的兵、利、战、赂、秦等均为单音词,翻译时可改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兵器、锋利、作战、贿赂、秦国。又例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要作用)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n二、解释法。这种方法,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它主要是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联系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确切地加以解释。例如: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4.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吴之民方痛心焉。6.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7.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8.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9.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n鬼侯有子而好,入之于纣,纣以为恶。(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n三、区别法。解释和翻译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把解释的当做翻译。这种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例如:1.(楚灵王)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2.焚百家之言。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4.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四、转述法。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是比喻的,要翻译成“像……什么”,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的,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是委婉说法的,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如将国王或王后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等。\n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再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亦以命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这就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例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n五、抄录法。文言文中凡人名、地名、物名、帝号、年号、国号、朝代、官名、书名、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都可以保留不译。又如《孟子》二则中“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这一句就可译为“梁惠王说:……”。再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崤之战》)六、改写法。各种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除”“拜”“迁”等,可按现在的说法译出。例如:\n又嘱学使俾入邑庠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为吾子之将行也。今秦乃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释质,束手,得善相遇。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太祖临兖州,辟为从事。司马旦知祁县,天大旱,人相食。(宗悫)乃除振武将军。(郑浑)召为掾,复迁下蔡长。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仿此。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n亚父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更以恶草具进楚使。张文桎梏诣部。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诸葛亮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周新微服行部,忤县令。臣恐握兵者生心。玄宗许以衡轴处之。昔马周起徒步,谒圣主。且臣为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井元庆豪欺乡里,莫敢谁何。一日视事,旋风吹叶落案前。\n七、补充法。文言文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句子成分,为使译文通顺,应在翻译时添加必要内容,将省略的句子成分适当补上。例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有的一句可译作两句,如:仓廪实而(民)知礼节。\n八、调序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比较,在句式上有许多特点,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词组后置等,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依照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它们调整过来。大王来何操?求人可使报秦者。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何施之为?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何后之有?何厌之有?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n九、扩充法。对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并序)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十、凝缩法。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n十一、删减法。文言助词“之”只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或作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标志,无实义,可删略。凡是无实在意义,只是表示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的虚词,都可以省略不译。句读之不知。孤之有孔明。宋何罪之有。\n文言文阅读中的难句翻译文言难句是文言词按照一定的文言句式组成,文言难句翻译之“难”,主要在于对文言词义和句式的理解有困难,其中,文言词义的理解难度更大,因为有很多文言词意跟现代汉语词义不—样,学生不容易理解。词义不能理解,句意也就不能正确译出。要解决好文言文阅读中的难句翻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注意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和教育部对外公布的信息显示,文言文翻译的文字量会增加,分值增至8分。考试中心张伟明老师在《考试说明》的解说中提到“句式虽然不考,但会隐性考查”,所谓“隐性考查”,无疑是隐含在文言文翻译中进行句式考查。\n固定格式是各种句式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表达特有的语气和词语间的特定关系,熟悉和掌握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判断句式,帮助译句。现撮举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固定结构作如下剖析:1.何所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②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2.如何、奈何、若何①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赤壁之战〉〉)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n3.何如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如……何、若……何、奈……何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③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④三老不来还,奈之何?5.有以……,无以……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柯刺秦王》)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③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④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n6.有所……,无所……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③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④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7.是以〔以是〕、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命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前出师表》)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个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n8.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此世所以不传也。③吾知所以拒子矣。9.不亦……乎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③以此为政,不亦感乎?10.何……焉为夫子何命焉为?11.何……为、何以……为、奚以……为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③身且死,何以货为?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n12.庸……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13.其……乎,译为“难道……吗?”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14.得无……乎①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④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⑤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15.无乃……乎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论语》)③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④无乃不可乎?\n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④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17.……孰与(若)……、与……孰……、孰若……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吾与徐公孰美?④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柳宗元(《童区寄传》)⑤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n19.有……者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20.唯(惟)……之(是)……①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②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21.何……之有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18.然则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n(二)注意词的古今意义由于词义的发展变化,有的词古今意义有所不同,需仔细辨别,准确理解。例如:“去”的现今的常用意义是“到……去”,古代的常用意义是“离开”,动作趋向古今恰恰相反。(《荀子-致士》):“川渊枯则鱼龙去之。”此句应译为:河流干枯了,那么鱼和蛟龙就离开这些地方。又如:“偷”今义常指“偷窃”,古义常解为“苟且”、“马虎”。(《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实,不偷于农。”此句应译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粮仓即使充实,对农业也不马虎。\n(三)注意一词多义有的文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果理解有误,也容易导致文言难句翻译的失误。例如:同是“兵”这个词,在汉代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句中,“兵”指的是“兵器”;在(《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兵四十万”中,指的是“军队”,这就需仔细辨别。(四)注意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意动、使动;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意动、使动;动词的使动用法等。(五)注意文化知识有的文言文段常涉及到古代礼俗、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文化知识,在文句翻译时也要留意,以免弄错。\n坚持四个步骤,确保翻译准确要确保文言文句翻译的准确性,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坚持如下四个步骤。①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②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文介绍的11种翻译方法逐一地加以解释。③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不能有病句出现。\n④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n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