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怎样断句(上)什么叫“断句”?古代书籍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意所作的停顿,或在古书上按停顿加的圈点,就叫“断句”。怎样断句呢?第一,通读全文断句。要理解文章完整的意义,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断句打好基础。读到一篇文言文,先不要急于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篇文章,大体上弄清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结构,它属于什么文体等。说到文体,不同的文体往往侧重不同的表达方式,使用不同的表达顺序,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使用不同结构的句式。弄清这些,对我们断句帮助很大。1.先易后难。具体到真正的断句,应该从文章段落开始,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力量分析难断的句子。2.从结构下手。文言文中,往往有总分、分总、并列等结构形式,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1.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这是先总后分结构。例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这是先分后总结构。例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游褒禅山记》)这是并列结构。在断句过程中,如果看清了文中的结构关系,断句就不困难了。3.利用对话、引文。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等作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断句。\n例4.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鯫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尽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都属于对话提示词语,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4.利用文体断句。分辨文体也可以帮我们解决断句问题。记叙文从环环相扣的叙事情节下手,说明文从说明事物的顺序下手,议论文注意从论点、论证上下手。请看下面的例子:例5.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掠地,至燕南界。(《荆轲刺秦王》)例6.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活版》)例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例5是记叙,例6是说明,例7是议论。第二,分析句子断句。1.分析句意、成分断句。一句话表达完了,其意义完整,而且与下一句没有成分的关联,就可以在此断句。例8.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例9.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在这两个例句中,前一句、后一句意义都完整,前后句之间没有成分的关联,在“临汝”“太后”的后面就可以断句。2.利用文言特殊句式断句。学习文言文时,学习到不少文言句式,也掌握了不同特殊句式的不同特征。可以根据句式特征来判断某一个特殊句式,据此来断句。例10.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传》)例1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例10是个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是一个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在“者”“也”后面断句。例11是个主谓倒装句,因此可以在“矣”“惠”的后面断句。\n3.利用固定句式的词语断句。利用文言文固定句式的词语,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例如:与其……孰若……,得无……乎,如……何,何以……为,无乃……乎,奈……何,况……乎,若……何,谁……者,不亦……乎,这些表示文言固定句式的词语都对我们断句有很好的帮助。例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亦……乎”这一句式就能帮助我们断句。文言文怎样断句(下)第三,辨别词语断句。1.找名词或代词。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而断句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找名词或代词,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标出阅读篇段中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或指代这些物称的代词。它们一般是文章陈述、说明或议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2.找虚词。虚词往往是断句的重要标志。尤其在一些语气词的后面,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在文言文里,“夫、惟、盖、凡、初、窃、请、敬”等发语词、副词等,常常用在句子的开头,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多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在这些关联词前一般要断句。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如: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句。而“以、于、为、则”等连词、介词等经常出现在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则”有时放在句首,它的前面需要断句。)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所连接的词或短语,作句子的成分,而且连接得很紧密,一般在其前后不断句。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在其前面要断句。\n例1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看加点的虚词,放在句末的有:焉、也、焉、也;放在句首的有:夫、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3.找相同的结构。有时作者喜欢使用结构相同的词句来完成表达,增强语势。我们可以在相同结构的句子后面断句。例14.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例1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例16.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颜氏家训》)第四,辨明修辞断句。文言文也使用修辞方法,现代汉语使用的修辞方法大多可以从文言文中找到。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很好地断句。如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等,都对我们断句有一定的帮助。1.找顶真断句。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17.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童区记传》)例18.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词语,按照顶真修辞句式特点,在相同的词语之间断句。2.据排偶断句。排比、对偶、对比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句内字数大多相同或相近,这是文言文句子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19.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庖丁解牛》)\n例2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例2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在例21这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修辞特点,确定断句就容易多了。3.察反复断句。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但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从文言断句的试题要求上看,一般是用“/”断句。相对而言,这比给文言文加标点难度小,因为给文言文加标点,还要牵涉到对标点符号准确掌握和运用的问题,而给文言文用“/”断句,就不必考虑这些问题了。(\n用实例教会您文言文怎样断句(下)第三,辨别词语断句。 1.找名词或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而断句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n 找名词或代词,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标出阅读篇段中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或指代这些物称的代词。它们一般是文章陈述、说明或议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 2.找虚词。虚词往往是断句的重要标志。尤其在一些语气词的后面,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在文言文里,“夫、惟、盖、凡、初、窃、请、敬”等发语词、副词等,常常用在句子的开头,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多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在这些关联词前一般要断句。 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如: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句。 而“以、于、为、则”等连词、介词等经常出现在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则”有时放在句首,它的前面需要断句。) 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所连接的词或短语,作句子的成分,而且连接得很紧密,一般在其前后不断句。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在其前面要断句。 例1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放在句末的有:焉、也、焉、也;放在句首的有:夫、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3.找相同的结构。有时作者喜欢使用结构相同的词句来完成表达,增强语势。我们可以在相同结构的句子后面断句。 例14.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岳阳楼记》) 例1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n 例16.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 (《颜氏家训》) 第四,辨明修辞断句。 文言文也使用修辞方法,现代汉语使用的修辞方法大多可以从文言文中找到。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很好地断句。如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等,都对我们断句有一定的帮助。 1.找顶真断句。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17.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童区记传》) 例18.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邹忌讽齐王纳谏》)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词语,按照顶真修辞句式特点,在相同的词语之间断句。 2.据排偶断句。 排比、对偶、对比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句内字数大多相同或相近,这是文言文句子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19.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庖丁解牛》) 例2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例2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在例21这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修辞特点,确定断句就容易多了。 3.察反复断句。\n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但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 从文言断句的试题要求上看,一般是用“/”断句。相对而言,这比给文言文加标点难度小,因为给文言文加标点,还要牵涉到对标点符号准确掌握和运用的问题,而给文言文用“/”断句,就不必考虑这些问题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