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总结 16页

  • 168.00 KB
  • 2022-08-22 发布

中考文言文总结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5.《醉翁亭记》名句积累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文言词汇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高踞)颓然乎其间(……的样子)临临溪而渔(靠近)然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执策而临之(对着)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临表涕零临(面对)野芳发而幽香(开放)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家)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内容理解1.《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2.第一乐:山水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n艺术特色3.第二乐:宴酣之乐。这一段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层次,其中“滁人游”为后文做铺垫,而“太守醉”是本段的核心。4.第三乐:乐人之乐。“众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都点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艺术特色1.叙事、抒情和写景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骈散结合。2.动静结合。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是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与一画,各具情致。阅读启示旷达是人生的阳光,有了旷达的心态,就会坦然地走自己的路,生命的内涵就会更加厚重。写作意图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及其附近优美的环境及变幻多姿的自然风光,以及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以及借纵情山水来排遣由于被贬官而造成的郁闷心情。6.《记承天诗夜游》名句积累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言词汇入月色入户(照进)欲解衣欲睡(想要)便舍船,从口入(进去)从民所欲(愿望)念念无与为乐者(想到)寻随之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念鬼(考虑、思索)未果,寻病终(不久)庭下如积水空明(空灵)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耳(只是)空而或长烟一空(消散)但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皆若空又无所依(在空中,介词)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内容理解1.开头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夜游起因、同游之人。2.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层层设喻,将月色比为透明之水,将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对月色的描述空灵澄澈。\n艺术特色1.叙事和抒情、写景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2.运用比喻写景。阅读启示人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坎坷曲折,但只要心胸阔达,淡泊名利,就能化犹豫为释然,以平和之心享受生活的乐趣。写作意图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本文通过记叙夜晚在承天寺无眠约人同游的经历,表现了作者阔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7.《公输》名句累计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4.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文言词汇公输盘为初造云梯之械(替)见见公输盘(会见)为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制造)胡不见我于王(引见)以牒为械(当作)类不可谓知类(事理)说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为与此同类(种类)请说之(陈述)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所以吾之所以距子矣(用来)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原因)然,胡不已乎(停止)将以攻宋(凭借)已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以牒为械(把,用)参考译文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用它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n  公输盘说:“您将对我有什么吩咐呢?”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公输盘不高兴。墨子说:“我愿意献给你十镒黄金。”公输盘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说:“请向你说说这义。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智慧。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争辩  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公输盘服了他的话。  墨子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公输盘说:“不能。我已经对楚王说了。”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盘说:“行。”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的华丽的丝织品,邻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却打算去偷;舍弃他的美食佳肴,邻居只有糟糠,却打算去偷。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说:“这人一定患了偷窃病。”  墨子说:“楚国的地方,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这就象彩车与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大泽,犀、兕、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富甲天下;宋国却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象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就象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相比。从这三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与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种类型。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一定会伤害了道义,却不能据有宋国。”  楚王说:“好啊!即使这么说,公输盘已经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公输盘九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进攻。公输盘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公输盘受挫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楚王问原因。墨子回答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二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侵略军呢。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内容理解本文先写墨子以理说服公输盘;其次指责楚王攻宋之不智,楚王虽穷词夺理,但攻宋之心仍不死;末写挫败公输盘的进攻,并揭穿其阴谋,告以宋国早有准备,迫使楚王放弃用兵,层次清楚,结构紧密完整。本文采取类推的说理方法,加之排比、比喻,使文章生动活泼,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末段写墨子与公输盘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全文通过墨子的言论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艺术特色1.运用排比、对比、比喻等方法,增强说服力。2.文章主要采用对话形式,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热爱和平,热爱祖国,他这种为和平,为祖国不怕艰险、坚忍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使我们民族永不泯灭的灵魂,他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n阅读启示写作意图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形式,记叙了墨子用道理说服公输盘,迫使楚王不得不放弃对宋国的侵略意图的经过,出色地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是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生动而又具体的体现。8.《邹忌讽齐王纳谏》名句积累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词汇朝服一管(早晨)间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朝如朝见威王(朝廷)又何间焉(参与)皆朝于秦(朝见)美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徐公不若君之美(漂亮,好看)不宜偏私(私情)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有周忌修八尺有余(通“又”)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欲有求于我也(与“无相对”)参考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n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内容理解1.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2.妻子偏爱他,妾畏惧他,客有求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这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有不同。3.邹忌发现受蒙蔽后,由家事联系到国事,用暗喻和类比的方法向齐威王进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上下莫不畏王,地方千里莫不有求于王,得出之蒙蔽甚矣的结论,令人信服。4.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映与效果,与前相比,这一段时简略的。这一略一详,实在是恰到好处。写了后者,前面写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细具体生动,略的余味无穷。艺术特色1.文章中讽喻手法的运用表现在邹忌善于进谏,以自己切身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2.文章中类比手法的运用表现在“受蔽”这一点上,邹忌在进谏中把生活中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类似地进行类比,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人物分析邹忌: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足智多谋,擅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齐威王:开明、从谏如流,勇于改革,有作为的君主。阅读启示1.邹忌的劝说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人际交往中实事求是,要做到以己推人,以理服人,巧用比喻,委婉含蓄,带有启发性和说服力,令人乐于接受,效果良好。2.齐威王最终能使齐王“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断进步,就要善于采纳别人不同的意见,理智地改正错误,这样才能有所提高。写作意图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句积累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文言词汇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拂行拂乱其所为于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给)入则无法家拂士征于色(从)所以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在)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n过人恒过然后能改(犯过错,动词)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过错,名词)不复出焉(出去)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指有所为作为)皆出酒食(拿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参考译文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内容理解1.短文开始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寒,但他们在经受了艰难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事实,作者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结论。2.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艺术特色1.举例与说理相结合。2.善用排比和对比,增强说理的气势。阅读启示逆境成就人才,人要能经受住挫折的考验;在挫折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柳暗花明;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只能消沉下去。我们当代中学生,生活优裕,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浸于安逸、享乐之中,要努力进取,充实自己。写作意图文章说明人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只有经受住贫困和挫折,经得起考验,才能成为担当起“大任”的人。客观环境的险恶,正是培养和增长这种精神的有利条件,是“生”的必要条件;如果避难就易,苟且偷安,安与享乐,则会自取灭亡,“死”是必然结果。10.《曹刿论战》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n名句积累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文言词汇从战则请从(跟随)故公问其故(公问其故)民弗从也(服从)故克之(所以)鄙肉食者鄙(鄙陋,指没见识)察虽不能察(明察)先帝不以臣卑鄙(鄙俗)察纳雅言(辨别)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按照实情相报。”曹刿回答:“小的信用,不能被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去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等到)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可以了。”(于是)齐军大败。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以。”曹刿从车马上下来查看齐国军队车轮辗出的痕迹,登上车马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其中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出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内容理解1.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是为下文“曹刿请见”做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2.“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站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民从”和“弗”的重要性。3.第二段,叙述齐鲁工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同,胸有成竹,善于掌握哦时机,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4.第三段,写曹刿叙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即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这段论述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艺术特色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楚。2.运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曹刿:关心国事、自信、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沉着果断、善于把握战机。鲁庄公:虚怀若谷,唯才是用,勇于纳谏。\n人物分析阅读启示1.曹刿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但当国家有难时,他没有因为自己地位卑微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表示出了高度的爱国热忱。这种“位卑未敢忧国”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激励。我们应该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做一件事要一鼓作气,把握最佳时机,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写作意图本文通过记录曹刿论述和亲自辅佐鲁庄公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抒发了曹刿的爱国情感,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技术,掌握好时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11.《伤仲永》名句积累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文言词汇并自为其名(自己)余闻之也久(听说)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闻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宾客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受受之天也(接受)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客人)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接收)然父利其然(这样)材贤于材人远矣(才能)泯然众人矣(的样子)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屋舍俨然(的样子)得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得无异乎(难道)参考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n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内容理解1.文章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矣”,变得平庸无奇。2.文章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3.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为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4.“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子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5.“日攀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艺术特色1.本文寓理于事,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2.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后互相印衬,对比鲜明。阅读启示学习《伤仲永》后,我真正认识到刻苦学习的重要性。方仲永,那么聪明的一个儿童,就是由于后天没有认真学习,才成为一个普通的人。而本身就是普通人的我们,如果再不刻苦学习,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写作意图本文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人光有天资还不行,后天的学习非常重要。12.《孙权劝学》名言积累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文言词汇卿今当涂掌事(正在)蒙乃是就学(从事)当但当涉猎(应当)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见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但但当涉猎(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参考译文\n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一样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天下大事。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的老大粗)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一道理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内容理解1.本文可分为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是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2.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是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3.从孙权劝学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的善全,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4.写鲁肃“与蒙议论”,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侧面表现出吕蒙经过学习后才略的惊人长进。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表现出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表现出吕蒙的自信和自得。6.文末鲁肃主动与吕蒙“結友”,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也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艺术特色1.本文主要通过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2.侧面描写:鲁肃与蒙议论大惊,侧面烘托了吕蒙才略大进。3.对比:吕蒙“蒙辞以军中多务”与“蒙乃是就学”对比,表现了孙权劝学成功;鲁肃对话中的“吴下阿蒙”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对比,表现了吕蒙才略大进。阅读启示读了这篇文章,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首先是认识到了人不学习是不行的;其次是认识到只要肯学,就能挤出时间,就会有所收获,学有所成。写作意图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是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13.《口技》名言积累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文言词汇以为妙绝(极)手有百指(手指)群响毕绝(消失)指指其一端(指出)猿则百叫无绝(停止)指通豫南(直)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争高直指(向上)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中断)天下独绝(极点)名名其一处(说出)\n哀转久绝(消失)有仙则名出名,著名)名之者谁(命名)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毕众妙毕备(全,都)又何间焉(参与)群响毕绝(全,都)时时而间进(偶尔)毕力平险(命名)遂与外人间隔(隔开)意宾客意少舒(心情)鸣知之不能通其意(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参考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丈夫说着梦话,开头不怎么答应她,妇女把他摇个不停,于是两人的说话声逐渐间隔混杂,床又从中发出“戛戛”的响声。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叫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丈夫起来小便,妇女也抱着孩子起来小便。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床发出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小便解入瓶中的声音,解入桶中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内容理解1.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继续精彩表演做铺垫。2.“京中有善口技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3.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n第一层(第二段),表演:梦中惊醒;宾客:由衷赞叹。第二层(第三段),表演:由醒复睡;宾客:情绪变化。第三层(第四段),表演:失火救火;宾客:以假为真。1.第二段至第四段,都是先正面写表演的内容的精彩,正面表现口技者技艺的高超;紧接着写宾客的反应,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的高超。2.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前后呼应,以道具的简单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艺术特色1.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口技艺人技艺高超:一方面正面描写口技艺人技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另一方面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2.课文首尾两次清楚了交代了及简单的道具,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在内容上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阅读启示口技是我国传统的表演的艺术,文中的表演可谓是炉火纯青。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精湛的技艺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学习知识亦然。写作意图本文描述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只以简单的道具,将一幕幕时而静寂时而喧闹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与艺术才能,也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14.《鱼我所欲也》名言积累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文言词汇二者不可得兼(得到)则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如果)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那么)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苟苟富贵,勿相忘(苟且)弗敢加也(以少报多)苟全性命于乱世(如果)参考译文\n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内容理解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作者先从正面来讲: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惊醒人心的作用。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做出进一步的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第二段运用的举例论证法。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探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艺术特色1.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方法。2.运用正反对比,说理深刻,论证严密,层次清晰。3.善用排比,语句流畅,气势充沛。阅读启示1.做人不应该苟且偷生,假如要背信弃义地过完长久的一生,那还不如舍弃生命的长久,选择道义,充分地利用短暂的一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道义,为了求生而不择手段,那这样就算活下来也没什么意义。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写作意图本文用比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说明“义”比“生”更重要,同时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是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号召人们始终保持一颗向善之心。15.《陋室铭》\n名句积累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文言词汇有仙则名(出名)斯斯是陋室(这)名之者谁(命名)登斯楼也(这)名故虽有名马(有名的)微斯人(这)能名其一处(说出)乱无私竹之乱耳(使……扰乱)劳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吾视其辙乱(混乱)劳其筋骨(使……劳累)之无丝竹之乱耳(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水路草木之花(助词,的)花之隐逸者也(的)参考译文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内容理解1.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2.类比:不高之山,有仙则名;不深之水,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德馨不陋。3.描写陋室分为三层:一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二写交往人物高尚;三写生活情趣高雅。4.最后,连举三位古人证明“陋室”不陋。再引孔子的话作结,反诘点题,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5.“无私组之乱耳”表示了他对官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艺术特色1.托物言志2.运用了类比、对偶、反问手法阅读启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以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写作意图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类比和例证的方法,有力的分析证明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n16.《爱莲说》名言积累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言词汇鲜陶后鲜有闻(少)宜宜乎众矣(应当)芳草鲜美(鲜艳)不宜偏私(应当)净亭亭净植(洁净)益香远益清(更加)风烟俱净(消失)斟酌损益(增加)益慕圣贤之道(更加)独陶渊明独爱菊(唯独)予独爱莲(唯独)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只是)参考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内容理解1.第一段:细致描绘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暗比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通达正直、芳名远扬、端庄洁净的美好品德,说明了自己爱莲的原因。2.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以菊花正衬莲、以牡丹反衬莲,彼此对照,突出主旨。以莲喻己,寄予作者的理想和操守。艺术特色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文章从始至终以“菊之爱”正衬“莲之爱”,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