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孔子马逸分析知识钩玄[通假字]说说通悦,高兴;如“野人大说”。[古今异义]野人今常用义:指未开化的人。文中古义:种田的人,农民;如“野人取其马”。鄙人今常用义:谦词,对人称自己。文中古义:指边远地区的人;如“有鄙人始事孔子者”。辩今常用义:辩论。文中古义:清楚;如“说亦皆如此其辩也”。[一词多义]行(1)动词,行走;如“孔子行道而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2)动词,做事;如“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动词,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息(1)动词,休息;如“孔子行道而息”。(2)动词,叹息;如“北山愚公长息曰”(《愚公移山》)(3)动词,平息;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请(1)动词,请求;如“子贡请往说之”。“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2)动词,请问,请示;如“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事(1)动词,侍奉;如“有鄙人始事孔子者”。(2)名词,事情;如“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得(1)动词,能够;如“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2)动词,得到;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独(1)副词,岂,难道;如“独如向之人!”(2)副词,只,仅仅;如“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向(1)副词,刚才,不久;如“独如向之人”。\n(2)名词,原先,从前;如“向为身死而不顾”。(《鱼我所欲也》)与(1)动词,给予;如“解马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2)介词,跟,同;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词类活用]动词用如使动词“毕辞”中的“毕”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完毕”,“说尽”;该分句可译为“什么话都说了”。[文言句式]1.省略句(1)省略主语①“食人之稼”之前省略主语“马”,即“(马)食人之稼”;该分句可译为“(他的马)跑到地里吃了人家的庄稼”。②“因谓野人曰”之前省略主语“鄙人”,即“(鄙人)因谓野人曰”;该分句可译为“他就对那个农民说”。(2)省略宾语“野人不听”之后省略宾语“之”,代子贡,即“野人不听(之)”;该分句可译为“那个农民不听子贡的话”。(3)省略介词“孔子行道而息”之中,谓语动词“行”的后面省略介词“于”,即“孔子行(于)道而息”;该分句可译为“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2.定语后置“有鄙人始事孔子者”之中,“始事孔子者”是“鄙人”的定语,定语后置,该分句正常语序是“有始事孔子者鄙人”;该分句可译为“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3.状语后置“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之中,介词短语“于东海”和“于西海”分别作谓语动词“耕”的状语,状语后置,这两个分句正常语序是“子不于东海耕,吾不于西海耕也”\n;这两个分句可译为“您不是在东海耕地,我不是在西海耕地”。n翻译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他的马逃脱了束缚,跑到地里吃了人家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他的学生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个农民也不听他的话。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跟他说吧。”他就对那个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耕地,我不是在西海耕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那个农民听了说:“说话都像你这么清楚就好了,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nn自能测试[参考答案]1.D.(A.动词,走;B.牵走,拉走;C.请允许我……)2.B.(代词,代那个种田的人。其他三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3.B.(说:shuì,劝说)4.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职业、不同区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征,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乡就要随俗,不能凭已有知识经验判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别人交流,就得了解对方的种族、文化、年龄、职业、区域等文化特征,找到对话交流的平台,用对方熟悉的事物、道理去交流,这样才能成功。曲突徙薪 n知识钩玄 [通假字] 不,不通否,不是;如“不者且有火患”。 息,息通熄,熄灭;如“幸而得息”。 坐,坐通座,座位;如“余各以功次坐”。 亡,亡通无,没有;如“终亡火患”。\n [古今异义] 突,今常用义:猛冲;突然。文中古义:烟囱;如“见其灶直突”。 薪,今常用义:薪水。文中古义:柴火;如“旁有积薪”。 录,今常用义:记载,抄写。文中古义:邀请;如“而不录言曲突者”。 [一词多义] 过,(1)动词,拜访,访问;如“客有过主人者”。 (2)动词,经过,走过;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动词,犯过错;如“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更,(1)gēng,动词,改,改变;如“更为曲突”。“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gèng,副词,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患(1)名词,祸害,灾难;如“不者且有火患”。“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2)动词,忧虑,担心;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应(1)动词,反应,理睬;如“主人默然不应”。“桓侯不应”。(《扁鹊见蔡桓公》) (2)动词,响应,回答;如“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3)动词,应征,应召;如“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坐(1)名词,通“座”,座位;如“余各以功次坐”。“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陌上桑》) (2)连词,因为;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言(1)名词,言语,话;如“向使听客之言”。“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说,讲;“而不录言曲突者”。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n 终(1)副词,最终,终究;如“终亡火患”。 (2)动词,终了,结束;如“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3)动词,死;如“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为 (1)动词,成为;如“焦头烂额为上客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2)介词,表示被动。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见其灶直突”之前省略主语“客”,即“(客)见其灶直突”;该分句可译为“(客人)看见他家的灶是直烟囱”。 ②“于是杀牛置酒”之前省略主语“主人”,即“(主人)于是杀牛置酒”;该分句可译为“(主人)于是杀牛摆设酒宴”。 (2)省略宾语 “主人乃寤而请之”之中,“寤”之后省略宾语“之”,指别人分析的道理,即“主人乃寤(之)而请之”;该分句可译为“主人马上明白其中的道理赶紧去请那客人”。 n翻译 有个客人拜访主人家,(客人)看见他家的灶是直烟囱,旁边存放着柴火,客人对主人说:“(烟囱要)改成弯曲的烟囱,柴火搬到远的地方放,不然将会有火灾隐患。”主人沉默没搭理。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门共同救火,幸好熄灭了火。(主人)于是杀牛摆设酒宴,感谢他的邻居,灼伤的人安排在上座,其余的按照功劳排定座次,但没有请那说要做弯曲烟囱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原来要是听那客人的话,就不必花费杀牛摆酒宴的代价了,最终没有火患。今天论功请客,说做弯曲烟囱搬开柴火的人没有得到恩惠,焦头烂额的成为上宾吗?”主人马上明白其中的道理赶紧去请那客人。 nn自能测试\n[参考答案]1.A.(B.动词,堆积;C.动词,成为;D.副词,果真) 2.A.(副词,将,将要)B.(副词,共同,一起)C.(动词,摆,设)D.(动词,排定) 3.A.不然将会有火灾隐患。B.邻居门共同救火,幸好熄灭了火。C.灼伤的人安排在上座。D.主人马上明白其中的道理赶紧去请那客人。4.本篇寓言告诫人们:防患于未然比灾难发生以后的抢救更为重要,即防灾重于救灾,本文师旷劝学)2009-07-2917:42n知识钩玄[古今异义]公今常用义:公家,公共。文中古义: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如“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年今常用义:年份。文中古义:岁数;如“吾年七十”。闻今常用义:用鼻子嗅。文中古义:听说;如“臣闻之”。[一词多义]暮(1)形容词,晚,末;如“恐已暮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2)名词,日落时;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何(1)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如“何不炳烛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2)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如“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3)副词,多么;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n安(1)副词,怎么,哪里;如“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形容词,安稳,安全;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动词,安享,受用;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壮(1)名词,壮年;如“壮而好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2),形容,雄壮,大;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好(1)hǎo,形容词,美丽,美好;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好鸟相鸣,嘤鹦成韵”。(《与朱元思书》)(2)h鄌,动词,喜爱;如“老而好学”。“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明(1)形容词,明亮,明媚;如“如炳烛之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2)形容词,次,下一个;如“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善(1)表示同意;如“公曰:‘善哉!’”(1)形容词,好,善良;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2)动词,擅长,善于;如“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词类活用]形容词用如名词“少而好学”、“壮而好学”、“老而好学”中的“少”、“壮”、“老”都是形容词用如名词,即“年少的时候”、“壮年的时候”、“老年的时候”;这三个分句可译为“少年的时候好学”、“壮年的时候好学”、“老年的时候好学”。\n[文言句式]1.判断句“吾年七十”中的“吾”是判断主语,“年七十”是判断谓语;该分句可译为“我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2.省略句省略主语(1)“欲学”之前省略主语“吾”,代晋平公自己,即“(吾)欲学”;该分句可译为“(我)想学习”。(2)“恐已暮矣”之前省略主语“吾”,代晋平公自己,即“(吾)恐已暮矣”;该分句可译为“(我)恐怕太晚了吧?”(3)“何不炳烛乎”之前省略主语“君”,代晋平公,即“(君)何不炳烛乎”;;该分句可译为“那么(君王)为什么不赶快把蜡烛点起来?”3.状语后置“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之中,介词短语“于师旷”在句中作谓语动词“问”的状语,状语后置,该句正常语序是“晋平公于师旷问曰”;该分句可译为“晋国的国君平公有一天对一个名叫师旷的著名乐师说”。n翻译晋国的国君平公有一天对一个名叫师旷的著名乐师说:“我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师旷说:“那(君王)为什么不赶快把蜡烛点起来?”晋平公认为师旷很不礼貌,生气地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就认真地对他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nn自能测试[参考答案]1.B.(A.介词,向;C.疑问代词,怎么;哪里;D.形容词,明亮) \n2.A.(动词,恐怕,担心)B.(疑问代词,为什么)C.(动词,喜欢,爱好)D.(形容词,光明,明亮) 3.(1)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2)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4.学习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活动,是积极消费人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少壮”要努力,“老大”不伤悲,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谁不学习谁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成为落伍者,终被社会所淘汰。[通假字]不不通否,用在问句末尾,表示询问;如“汝见我不?”嘿嘿通默,暗中;如“嘿然大喜”。[古今异义]可以今常用义:表示可能或能够。文中古义:可以用它来……;如“可以隐形”。不见今常用义:不见面;不在了。文中古义:看不见;如“绐云:‘不见。’”对面今常用义:对过;正前方。文中古义:面对面;如“对面取人物”。人物今常用义: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文中古义:别人的物品;如“对面取人物”。不治今常用义:无法医治。文中古义:不予治罪;如“放而不治”。[一词多义]居(1)动词,处于;如“楚人贫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n。(《岳阳楼记》)(2)动词,停,止;如“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复(1)副词,又,再;如“不能复分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2)动词,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3)动词,重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经(1)动词,经历;如“经日乃厌倦不堪”。(2)名词,经书;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言(1)动词,说,讲;如“妻始时恒答言‘见’”。“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陌上桑》)(2)名词,话语;如“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受(1)动词,接受;如“县官受辞”。“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2)动词,遭受;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辞(1)名词,言辞;如“县官受辞”。(2)动词,辞别,告别;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说(1)shuō,动词,叙述;如“自说本末”。(2)shuō,名词,一种文体,可议论,可记事;如“故为之说,以侍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n(3)yuè,形容词,同“悦”,高兴;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文言句式]省略句1.省略主语(1)“遂于树下仰取叶”之前省略主语“楚人”,即“(楚人)遂于树下仰取叶”;该分句可译为“(楚人)就站在树下仰头找叶子”。(2)“嘿然大喜”之前省略主语“楚人”,即“(楚人)嘿然大喜“;该分句可译为“(楚人)暗中非常高兴”。2.省略宾语(1)“吏遂缚诣县”之中,谓语动词“缚”之后省略宾语“之”,代楚人,即“吏遂缚(之)诣县”;该分句可译为“当差的便将他绑了去见县官”。(2)“放而不治”之中,谓语动词“放”和“不治”之后省略宾语“之”,代楚人,即“放(之)而不治(之)”;该分句可译为“县官释放了他而没有治他的罪”。3.省略介词(1)“叶落树下”之中,谓语动词“落”之后省略介词“于”,意思是“在”,即“叶落(于)树下”;该分句可译为“那树叶落到树下”。(2)“赍叶入市”之中,谓语动词“入”之后省略介词“于”,意思是“到”,即“赍叶入(于)市”;该分句可译为“(楚人)带着叶子来到市场上”。n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处境贫穷,读到《淮南方》(传说中的方术书籍)的话:“得到螳螂伏击蝉时隐藏自己的叶子,可以隐形。”就站在树下仰头找叶子——螳螂用以藏身伏击蝉的叶子——便摘那叶子。那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就有落叶,无法分别,(就)扫了几斗(的叶子)回家。(将叶子)一一用来隐蔽自己,问他的妻子曰:“你看见我吗?”妻子开始一直说:“看见。”经过一天便疲倦不堪,哄骗道:“看不见。”(楚人)暗中非常高兴,带着叶子来到市场上,面对面拿别人的东西,当差的便将他绑了去见县官,县官听取他的口供,(那人)自己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县官(听了)大笑,县官释放了他而没有治他的罪。nn自能测试\n[参考答案]1.B.(A.动词,区分辨别;C.动词,拿;D.动词,捆绑)2.A.(处境贫穷)B.(自己遮蔽自己)C.(不能忍受)D.(来龙去脉)3.A.县官听取他的口供。B.县官释放了他而没有治他的罪。4.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利欲熏心,一心想不劳而获,巧取他人钱财,就会像这个楚人一样干出自欺欺人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