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68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读、译、品”有机融合让古文教学更高效——2014年初中语文学科校际展示课活动之想2014年3月份,初中语文学科组织了课堂教学校际展示评课活动。这一活动的主旨是探索研究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式、新举措。以此宗旨,我们提出如下评价要求:1•突出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做到读背结合、文意结合、积累与运用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能体现出课内教方法,课外能运用)。(30分。评价方法:看整个课堂思路、教学设计;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效果)2•阅读安排合理、科学、有效。能恰当选择朗读方式方法,学生读得充分,大部分能当堂熟练朗读,应该背诵的,能背诵的学生达到80%。(30分。评价方法:进行课堂相关教学环节计时、计数;观察学生情绪和学习状态;评估学生学习达成度;可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调查)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表现出乐学、爱学的态势。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20分。评价方法:课堂观察、分析、评估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4.教学模式有所创新,能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做法,能解放学生。教师能够认真研究文本,恰当选择切入点,有效引导学生思维,注重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20分。评价方法:观察教师教学设计,品析教师教学语言及身体语言的运用;把握授课老师的基本思路)\n根据上述标准,反思这次展示活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思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有意义的尝试,但是敢于尝试改革的人较少。即便是在我们反复强调、明确思路的前提下,仍有不少老师只敢在形式上用点变化,课堂实质少有变化。为了进一步明确今后文言文教学的走向,我们这次总结,多谈问题,少谈成绩。从工作情感的角度,希望老师们不要对号入座,影响工作积极性;从工作质量的角度,希望老师们积极对号入座,大胆变革课堂,创造出更加科学、高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来。统而言之,本次听课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1•关于课堂教与学的目标的问题。(1)表述仍有差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这是个在大范围的教研活动中,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表述不清的原因猜想为:许多老师在平日上课过程中没有目标意识,只注重内容和任务。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没有目标意识,会造成在教学任务上没有重点,教学内容上没有取舍,面面俱到,浮光掠影。我们看到,因为没有目标意识,有的课堂乏乏用力,没有灵魂;因为没有目标意识,有的课堂点到为止,浅尝辄止;因为没有目标意识,有的课堂什么都讲,容量超标,讲不完,学不完。目标很重要,它能让我们的课堂“毕其功于一役”,“集团作战”,“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课堂重点突出,让学生真正有体验,有收获,有积累,有训练,有提高;目标很重要,它能让我们明确课堂中每个举动\n和措施该不该有,能不能有,怎么用,什么时候用。(1)形式仍有差异:有分三维的,有不分三维的。现统一明确一下,望今后不再出现这个问题:三维目标是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提出来的。虽然三维目标的实现,着落于每节课,但每节课是不是都能实现三维目标,得视教学内容而论。因此,就一节课而言,目标不宜过多,一个也行,二个正好,最多三个,再多了,就成形式了,落实不了,更落实不好。所以教学目标表述不用再分三维了。(2)叙述角度存在混乱现象。教学目标是给谁看的,指导谁的,认识不清。学习目标是从学生角度树立奋斗目标的,教师却从教育者的角度出示目标,还让学生大声朗读,很不和谐。2.关于导课的问题。导课的作用是什么,目的和方式都存在不合彻的问题。为导而导,所用手段、所述内容都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或者联系牵强;导课不能设疑,不能激趣,不能管理,成了摆设,甚至成了干扰。导课很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日常课堂的导课也很重要。导课要关注两点:一是感情铺垫,要关照学生的情感、情绪、情趣,让学生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来;二是知识能力引领,要利用导课,让学生思维跟进。好的导课就以这两点为标准,能做到其中一点,也是好的。3•对读的认识及运用的问题。\n让学生多读,这个都知道,但是,达到什么目的,采用什么方式,确定读的数量和时机等诸方面,都存在考虑不周的问题。要求多读就多读,至于读多少,为什么读,很少去思考。4•关于“译”的问题。对为什么让学生“译”认识不足,以为“译”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读通读精,所以把译作为学生理解文本的先决条件,不译不品,先译后品,译了再品,这样的课堂很常见。其实,古文阅读,在很多时候是在读得文章大意,弄清了作者情感之后,才逐步明白难字、难句的意义的。译的作用更在于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深刻理解的,译与品应该有机结合。5•对“录音”的使用问题。课堂放"录音”的目的是什么?教生字、教断句,这样的目的放录音有必要吗?选用录音是因为录音读得好,读得吸引人,能让我们通过听读,更深刻地理解文本。那么这种认识下的“录音”应该怎么用。以《木兰诗》录音为例:在学生熟读了诗歌之后,再放录音。让学生听读并总结:录音中的朗读用了哪种语速语调,为什么要用这种语速语调,以此引领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之后再让学生试读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声音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还可以让学生注意配乐的变化:配乐有几种,为什么是这几种,有什么作用,给听者怎样的感受。这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甚至可以问问学生,如果让你配乐或配声,你会配以怎样的音乐和声光背\n景。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用录音,才是审美的教学,我想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应该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基本背诵诗歌To下面对课堂中的“读”,做更深的分析总结。读存在的问题:1.读得吝啬。表现为读的数量不足。只读一两遍,学生字音读不准,节奏读不对,没有为理解文本奠定基础。原因在于教师怕讲不完。这种意识有两个误区:误区一,占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是学生的读。实际情况是,课堂大部分时间是被教师的讲占据的,而不是学生的读。要想让课堂顺利完成,压缩的不应是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而应该是教师讲的时间。误区二,课堂最有价值的是教师的讲。其实亦不然,“语文是实践性学科”,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实践,换句话说,课堂最有价值的活动恰恰是学生的读(包括朗读、悟读、赏读)。2.读得浮躁。表现为读的花样安排太多,比如男一句女一句、齐读一句再单读一句、跟读、模仿读,等等。这些读的形式,让人看不明白其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读,恐怕讲课者也说不明白,唯一的想法就是让课堂热闹吧。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读的作用,没有明确读的目的。文言文教学读应该至少有三个层次的目的或意义:一是读准,二是读懂,\n三是读味。所运用的主要器官为口、脑、情感。不管哪种目的,都应该是以学生读的体验为最基本任务。男一句,女一句,齐一句,独一句,那些没有读过的那一句怎么办?一读就大声喧喧,一读就声情并茂,科学吗?高效吗?古文学习尤其需要学生安安静静,沉下心思地读,把自己融入文中地读,我们称之为"神读”,将自己穿越,与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1.读得标准化。表现为教师先入为主,为学生定下了读的基调,课堂上不遗余力地让学生复制教师(录音)的读法,让学生做教师(录音机)的复读机。凭啥这个字你重读,就必须让学生重读?凭啥你这句拖腔拉调就非得让学生也拖腔拉调。朗读是一种创造,你的读未必就是最美的、准确的,学生理解未必就不优于教师,凭啥在怎么读,读成啥样方面,也要牵着学生鼻子走。在读的方面,也应该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好在课堂中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朗读,这才显示教师教学的本事。那种标准件的做法应该彻底摒弃。由此,关于读,我们明确以下几点:①读音。要求:准确。这个必须统一,而且要人人达标。熟练、不嗑巴,这个也必须统一,而且也要人人达标。②读懂。要求:把握文章内容,明白写了什么。这里包括初步解决词、句子翻译,这个任务应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就像读现代文遇到生字生词就想到查字典、词典那样。③读情。要求:用自己的生活\n体验,结合相关信息,对作者的精神世界、情感生活进行探究,并把自己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综上所述,我们提出文言文教学基本模式为“读品”教学。基本步骤是:一读,二品。设想依据:读是根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字词的翻译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不能绝对地排出谁先谁后;字词翻译有助于内容理解,内容理解更有利于准确把握字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他们溶为一体,更有利于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解决问题:文言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明确任务是基础,知道如何完成任务是关键。文言文教学任务比较多,一节课要完成哪些任务,这个要根据教学内容搞清楚,教师必须明确。这之后,更应该知道去怎样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比如,读是任务,让学生用什么方法读,怎样让学生读得有趣有味有效,如何检验、展示学生的读,这是核心,也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让学生会读、理解、会品。什么叫会读?读准了、读通了,就叫会读吗;什么叫理解,翻译通了,就叫理解吗;什么叫会品,得到了书上的、教参上的、教师讲的,就叫会品吗。基本做法: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不设课时限制。一读:(1)反复多读几遍几遍课文,把握大意。至少四\n遍:第一遍找出难字、难句;第二遍读通顺;第三遍读文意;第四遍读感情。(2)找至少三个学生读课文(这三个学生最好是个性鲜明,敢于坚持己见,不会轻易被别人同化的)。让学生比较三人读课文的异同,找出断句、语调、语气不一样的地方,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就间接理解字词、文意了。(3)全体通读课文,统一句读。二品:简单做法,针对文章提几个问题:(1)从题目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解决“辱”“使命”的译,概括文意。(2)唐雎使秦的原因是什么?理解文章第一段。基本思路:学生答出,教师追问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再针对语句中的重点词探究意识、规律、用词。再问,从本段中你还得到哪些信息?比如秦与安陵的国家地位等,揣摩秦王提要求时的语气,理解“其许寡人”的“其”的意思。依此类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三结:课堂小结,总结出:(1)重点字词;(2)人物形象;(3)语言描写。以上为基本思路,不是标准,领会精神为要。另,文中表述语气拿捏不当之处,肯请各位老师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