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二)一、(2012·珠海市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墨妙亭记苏 轼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郡守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注 本文为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其好友孙觉(字莘老)时任吴兴(湖州)太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自抚循劳来 劳:劳动B.而莘老益喜宾客益:更加C.推是意也推:推究D.是亭之作否作:建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争出谷以佐官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B.今乃以此托于彼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物之有成必有坏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7/7\nD.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穷山之高而后止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是表述孙莘老“不知命”的一组是( )①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③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 ④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⑤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 ⑥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A.①②⑤B.①⑤⑥C.②⑤⑥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兴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百姓生活丰足,寡求无争,社会安定,外地宾客不是有事非来不可一般很少到这里,所以以往的太守大都政务清闲。B.莘老勤政爱民,抗洪救灾,加上朝中正推行新法,他无暇而顾碑刻。虽然他在政事之余尽力搜罗,但还是有大量尚存文字的碑刻被抛在荒坡野草间。C.苏轼因事来到湖州,受莘老所求写下此文。他认为建亭藏碑刻的做法是“不知命”,他主张既要尽力进取,又要知命乐天,从而阐明了儒道互补的思想。D.就莘老建亭搜集碑刻之事,本文一、二段重在记叙,第三段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记叙层层转折,跌宕多姿;议论精辟警策,辩证深刻,发人深思。5.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7/7\n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②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弯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节选自《聊斋志异·妖术》,有删改)注 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决人生死 决:判断B.阖户挑灯阖:关闭C.烛之,则纸人烛:燃烧D.手弓而腰矢腰:腰里插着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乃自卜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将代问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审视,则土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D.皆为犬血模糊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7\n8.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④公方骇,鬼则弯矣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⑥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C.于公面对狡诈可怕的纸人、土偶、木偶的攻击,毫不畏惧,奋起搏斗,既表现出大勇又表现出大智。D.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最终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10.断句与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7\n答案1.A 2.B 3.D 4.B 5.(1)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2)①自从莘老来到任上,这年恰好碰上发大水,上等农田都没有收成。②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会很快变坏,至于功名文章,流传后世,还算是比较长久一点。参考译文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从广德移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官邸的北面、逍遥堂的东面建造墨妙亭,把吴兴境内从汉代以来遗留的古文碑刻都收藏在亭内。吴兴自从东晋以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号为山水清丽广远。吴兴百姓享受丰足的鱼虾、稻米、蒲苇、莲藕等物产,欲求少而无所争执。外地宾客不是有事非来不可一般很少到这里。所以历任郡守,大都过着风流啸咏、投壶饮酒的清闲生活。自从莘老来到任上,这年恰好碰上发大水,上等农田都没有收成,湖乡百姓大饥,准备一起出门逃荒。莘老大力开仓赈灾并劝民互相救济,亲自安抚慰劳灾民,一片至诚。家里富裕有余粮的人家,都争着拿出自己的谷物来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灾民不可胜数。当时,朝廷正推行改革变法,负责实施新法的使者纷繁来往,人们认为莘老会日夜处理各种文书,到处开会,不可能再有闲情,像往日太守那样雍容自得优哉游哉。可是莘老更加喜欢交结宾客,赋诗饮酒,他还在余暇时,网罗遗闻逸事,得到前人赋咏数百篇,编为《吴兴新集》,那些古诗词文章还留存着但是却倒卧在荒坡野草之中的碑刻,又全都搜集在这个亭子里。这一年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在墨妙亭里)详尽地观看并赞叹不已,莘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文章。7/7\n有人对我说,所有的东西必然归于消亡,那些依靠有形之物以求坚固的东西,尤其不可能长久,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会很快变坏,至于功名文章,流传后世,还算是比较长久一点。现在孙莘老竟然把这些长久的功名文章托给不能长久的金石来保存,这是保存久长的反而向坏得快的寻求帮助。这早已是古人的糊涂处了,莘老用深檐大屋来保存文物,推断他的用意,难道不是有点不知天命吗?我认为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人,一定能够知晓自己从事的工作、事业,这以后就懂得道理而没有遗憾了。事情有成功必有失败,譬如人有生必有死,国家有兴盛必有衰亡。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君子保养身体,凡是可以使生命长久延缓衰老的法子没有不尽力去做的,他们治理国家,凡是可以保存国家免于灭亡的法子没有不尽力去做的,一直到无能为力了才罢休。这就叫知天命。这座亭子该不该建造,不值得争论,但是其中的道理不能不辨别清楚。所以我把这些情况全部记载下来,并且把墨妙亭里的各种文物记录如下。6.C 7.D 8.B 9.B 10.(1)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2)①爱护于公的人,都替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人(给予解救)。②这时他才醒悟过来,三个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致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参考译文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明朝崇祯年间,他在北京参加殿试,仆人病得卧床不起,他很忧虑。刚巧市上有个高明的算卦先生,能判断人的生死,他想去替仆人问问吉凶。到了算卦先生跟前,还没说话,算卦的就问他:“你不是想问仆人的病吗?”他大吃一惊,就照实回答了。算卦的说:“病人倒没有什么妨害,你可危险了。”于公就让他给自己算算。算卦的给他算了一卦,很吃惊地说:“你三天之内会死!”于公惊讶诧异了半天。算卦的不慌不忙地说:“敝人有个小小的法术,你给我十两银子做报酬,我可以替你祈祷消灾。”于公心想,生死已成定局了,一个小小的法术,怎么能解救呢。没有应声就站起来,想要往回走。算卦的说:“舍不得这么一点小钱,你不要后悔,不要后悔!”爱护于公的人,都替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人(给予解救)。于公不听。一转眼就到了第三天,于公端端正正地坐在旅店里,静静地窥测动静,直到天黑也没有什么灾祸。到了晚上,他关上房门点上灯,倚着一把宝剑,还是端端正正地坐着。忽听窗缝有响声。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了。于公抓过宝剑跳起来,急忙迎头一击,剑飘空而没有击中。那个小人想要逃走。他迅速砍去,小人应手倒在地下。拿灯一照,原来是个纸人,已经被拦腰砍断了。7/7\n于公不敢躺下睡觉,继续坐在凳子上等着。过了一个时辰,一个怪物穿窗而入,面目狰狞,像个恶鬼。它刚刚跳到地上,于公眼疾手快,挥剑一击,怪物断成两截儿,还都在地上蠕动着。于公又连续砍击,剑剑都砍中了,而且中剑的声音不像是击在柔软的人体上。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泥塑的偶像,一片一片的,已经砍碎了。于公就把座位移到窗下,不眨眼地盯着窗缝。过了好长时间,听见窗外呼哧呼哧的好像牛在喘息,有个东西正在用力推窗户,房梁和墙壁都摇摇晃晃的,好像要倒塌。于公奔出门外。只见窗外站着一个大鬼,和房檐一样高;上身没有穿衣服,脚上没有穿鞋子,手里拿着弓,腰里插着箭。于公刚一愣神,大鬼就射了一箭。于公用剑拨一下箭,箭就掉到地上。刚要挥剑还击,又射来一箭。于公迅速跳到一旁躲开,箭头穿进墙壁,发出响声。大鬼恼怒了,从腰上拔出佩刀,挥动得呜呜风响,朝着于公大力劈下来。于公从它两腿之间钻过去,挥剑砍削它的脚踝骨,发出铿铿的响声。大鬼更恼火了,吼声如雷,转身又剁了一刀。于公又弯腰钻过去,大鬼的刀落下来,砍断了于公的袍襟。于公已经钻到它的肋下,猛然砍了一剑,铿的一声,大鬼一个跟头跌倒了,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拿灯一照,原来是个木偶,又高又大,像个人形。弓箭还缠在腰上,被刻画得面貌狰狞;被剑砍伤的地方,都流出了鲜血。于公害怕还有鬼怪前来伤害他,就点着灯烛等待天亮。这时他才醒悟过来,三个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致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第二天,于公把这个情况告诉给所有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到算卦的地方。算卦的老远看见了于公,就隐蔽起来让人看不见。有人说:“这是隐身法,用狗血可以破解。”于公迅速把狗血泼到他刚才站着的地方,只见那个家伙,头上和脸上全被狗血浇得模模糊糊,眼睛亮闪闪的,像个鬼似的站在那里。于公就把他抓起来,交给官府把他杀掉了。异史氏说:“有人曾经说过,花钱算卦的人是傻子。世上有些人想从卦里得知吉凶,可是算了一卦之后,跟自己的生死丝毫不差的,有几个人呢?算一卦,如果和生死实际不符,就像没算一样。而且即使明明白白地告诉自己死期已经到了,算一卦又能怎么样呢?何况还有借别人的性命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的,那不是更可怕吗?”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