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8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一、 文学常识。1、宋濂,字 ,号 , 朝人。有《宋学士文集》。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3、解题: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二、 解释下列加线字。余幼时即嗜学 致书以观 假借于藏书之家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稍逾约因得遍观群书 益慕圣贤之道 无硕师名人尝趋百里外 执经叩问 德隆望尊稍降辞色 援疑质理 礼愈至 俟其欣悦卒获有所闻 负箧曳屣 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寓逆旅主人 日再食 腰白玉之环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緼袍敝衣 禀稍之供 岁有裘葛之遗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冻馁之患 博士为之师非天质之卑 流辈甚称其贤 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 言和而色夷 故道为学之难四、解释下列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4、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5、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6、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7、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8、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9、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10、 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11、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1、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4、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6、“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7、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8、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9、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1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n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15、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16、“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17、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8、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19、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20、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21、“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22、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23、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24、.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2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26、 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27、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28、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9、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30、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送东阳马生序》答案1、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2、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3、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4、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5、嗜学 家贫6、○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2“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7、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8、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9、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0、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11、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12、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13、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14、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5、 \n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16、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17、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18、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19、 ○1“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20、 ○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鲜明而有说服力。21、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22、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我赞成“中有足乐”。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23、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4、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25、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 26、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27、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8、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9、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30、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出师表》练习题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①涉罚臧否( )②中道崩殂( )③以遗陛下( )④行阵和睦(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引喻失义( )③察纳雅言( )④性行淑均(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亲/贤臣,远川。人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nb)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二、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23题。(一)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故五月渡沪()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1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六出: 东和: 收二川:七擒: 北拒: 排八阵:《出师表》答案1.(1)pi3(2)cu2(3)wei4(4)mu42.①发扬光大②适宜、恰当③正④善。3.(1)D(2)B(3)C4.C5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6.B二、(一)7.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9.三顾茅庐临崩寄大事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10.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七擒:七擒益获③东和:东和孙吴④北拒:北拒曹魏⑤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岳阳楼记试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谪守( ) 霪雨霏霏( )( ) 岸芷汀兰( )( )樯倾楫摧( )( ) 浩浩汤汤( ) 阴风怒号( )2.解释加点的词。①增其旧制( )②前人之述备矣( )③沙鸥翔集( )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n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用课文原句填空。①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②从时空两个角度描写洞庭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③“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____________”一句照应。④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古仁人内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然则:②去国怀乡:③南极潇湘:④连月不开:6.写出上文中的对偶句。7.阴晦凄凉的景致带给登楼者的感受是什么?8.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第二段所表达的览物之情。9.文中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简要说说原因。(二)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0.翻译画线的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微斯人,吾谁与归?11.“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1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13.最后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14.作者动静结合描写月夜美景,请你描绘一幅“盛夏月夜图”。☆27 岳阳楼记一、1.zhé yín fēi zhǐ tīnɡ qiánɡ jí shānɡ háo2.①规模 ②详尽 ③栖止 ④做太守3.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二、(一)5.①既然这样,那么。②离开国都。③尽。④放晴。6.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日星隐曜,山岳潜形。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8.感极而悲。9.文章重在表述作者的见解,不着重在写景状物。(二)10.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n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12.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13.抒发作者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14.可用现代汉语,也可仿文言风格。《醉翁亭记》一、基础训练4、速配(请将下列加点的词语与它们相应的释义连线搭配!)蔚然 遮盖翼然临于泉上 茂盛的样子醉翁之意 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佳木秀 靠近颓然 情趣阴翳 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10、来,做个小翻译!(你一定能准确翻译下列句子!)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11、填空。①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②本文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________;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自然结合。③写出本文的四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写太守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写山间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习题。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2、《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我国_____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________。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4、归纳第②自然段的段意。5、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核心为________。6、《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一、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2、chúlánɡyázhéfēixuéyáosùyìyìyìliè3、壑蔚潺潺颓暝晦伛偻觥筹酣10、①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③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④\n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们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去,宾客跟从着。⑤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⑥早晨进山,晚上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11、①《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宋文学家历史学家②乐写景抒情③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④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二、1.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2.宋欧阳修3.(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2)太守之乐其乐4.写山间早晚和四季的景色及其带给游人的无穷乐趣。5.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6、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小石潭记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ɡ) 清洌(liè) 为嵁(kān)B.为坻(chí) 幽邃(suì) 差互(cī)C.参差(cēn) 佁然(yǐ) 寂寥(liáo)D.俶尔(shū) 翕忽(xī) 悄怆(chuànɡ)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忽然(2)愣住的样子(3)轻快敏捷(4)随风飘荡5.按照提示填写恰当的语句。(1)《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石潭记》中明写潭中鱼,实写潭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2)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阅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至“乃记之而去”,回答问题。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记之而去 (到……去)B.犬牙差互 (互相交错)C.蒙络摇缀 (覆盖、缠绕)D.悄怆幽邃 \n(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解析】选A。A项中的“去”应为“离开”。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2)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8.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句子: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9.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意在表现孤寂凄凉的思想感情。10.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处,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延伸提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词语解释:邹忌修八尺有余()王之蔽甚矣()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朝服衣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时时而间进()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皆以美于徐公()期年之后()皆朝于齐()长受蒙蔽确实土地方圆接受仔细穿戴偏爱偶尔、间或过失、过错指责使……听到、传认为满一年朝见二、翻译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漂亮、英俊)?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偏爱我啊。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n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四、文章内容理解1、邹忌以己身之事设喻类比国家大事,讽劝齐威王纳谏,写出三组类比的句子。 ①臣之妻私臣— ②臣之妾畏臣—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4分)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5、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6、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7、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8、从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9、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10、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11、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用现代汉语回答)12、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13、讽谏的结果如何?14、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15、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四、1、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朝廷之臣莫不畏王③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3、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4、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1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1分)。5、表明了齐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或表明了齐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6、切身经历齐王纳谏7、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8、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9、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10、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11、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12、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13、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14、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15、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1、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都采取了设喻的方法来巧妙地进谏。2、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n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4、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5、邹忌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谏成功的?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6、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7、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8、讽谏的结果如何?齐王接受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9、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0、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有自知之明。11、“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12、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13、文中交代邹忌与徐公比美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劝谏齐王做铺垫,以求告诉齐王他是君王,所受的蒙蔽会更加严重。14、文章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15、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6、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邹忌以事设喻,委婉规劝。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17、“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看,齐威王除“弊”取得了什么效果?蔽,受蒙蔽,这里指受蒙蔽而不能兼听。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战胜于朝廷。18、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君着想,晓以利害。19、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① 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并立刻下令: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②群臣纷纷进谏。一年后,人们都找不到意见可提。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20、邹忌:是一位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善于发现问题的谋士,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政治家。21、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22、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2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n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第二问:答案示例:①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②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③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④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24、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示例1: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嗯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 示例2: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25、妻、妾、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①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②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③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26、请你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谈谈邹忌进谏成功的关键因素。①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是一位责任感强、有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良臣,可见大胆含蓄的进谏是进谏成功的首要因素;②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进谏成功的次要因素。27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28、“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①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而含蓄地指出国家治理的问题所在-----君主备受蒙蔽;②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使四方臣服。这样就做到了不动兵卒,“战胜于朝廷”。29、学完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①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齐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30、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忠言不一定逆耳。在生活中,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获建议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31、在历史上你还知道有哪些君主能像齐王一样纳谏,而有所作为呢?①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②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32、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33、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故: 任: 曾: 过: 23.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3分)答: 24、填空:文中的划线句属于 论据。作者从个人 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 的方略,最终提出了“ \n”的中心论点。(4分)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25、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3分)答: 22、故:所以 任:责任、使命 曾:通“增”,增加 过:犯错误(4分)23、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3分) 24.事实 成才 治国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4分)25、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3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饿其体肤。(2)人恒过然后能改。18、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3分)16、(4分)(1)选拔 (2)这 (3)通“横”,堵塞 (4)指在国外(各1分) 17、(4分)(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每句2分) 18、(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 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n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