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思考 3页

  • 42.91 KB
  • 2022-08-22 发布

文言文阅读思考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思考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们的一块“鸡肋”,重要而难啃。我个人认为,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停留在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识记积累的记忆层面是教学的一大损失。对照新课标,我以为文言文教学尤其是传记类文言文还是应该立足于三个层面:一是记忆层面,文言词汇的积累;二是思维层面,通过文质兼美的文言阅读材料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三是表达积累层面,利用文言文经典名篇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利用文言文的言简意丰、谴词造句的考究等特点来涵养学生,让学生进行思想认识的积累和写作素材等的积累。这三个层面要真正落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做到了,学生的进步将是非常显著的。这三个层面的落实关键是要贯穿一条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   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想尽一切办法促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自己去参与,自己去吸收,自己去消化。其次,每一位语文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阅读的方法和层次有多种,但“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的目的性阅读是最高效的,因为我们自己在阅读时,许多想不清楚的东西,思维的零散的片段一旦诉诸文字往往明晰化,条理化了;与此同时,写的过程中,混沌的思维又会反过来促使写作者回过头去仔细揣摩、研究文本。这一过程其实是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理解的“实体化”过程,充满了探险般的喜悦。而“满堂灌”的教学可能有实际的“知识收获”,但仅仅可能是记忆层面的,思维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同时这种教学其实在暗示学生“你不行,离开了老师,你什么也不会”,不利于学生的意志力和情感的开发。富兰克林也如是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也许记得;让我参与,我一定学会。”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善“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得到的提高,而且独立意识,求知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等心理素质也必然得到同步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文言文学习的良性循环道路。  下面,以选修九《项羽本纪》(节选)为例,谈一谈自己在传记类文言文教学中的做法:  第一步,激发兴趣,反复诵读,让传主的初步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立”起来。  传记类文言文也好,现代文也罢,阅读教学的过程都是让学生在头脑中接触语言文字的符号,运用形象思维再现形象的过程,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逐渐“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感情,使之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的满足。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如果不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去感受形象,不关注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只注重文言的语言积累,会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因为文言文阅读过程也是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同学写作总是没有素材,文言文中那么多活跃在历史的天空中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历史人物如晏子、唐太宗、司马迁、李密、段太尉、郑伯、公叔段、王安石、苏武、马钧、刘禹锡、徐霞客、谭嗣同、张中丞、王勃等等只能出现在极少数同学灵动的笔触中,因为我们教师没有让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在所有学生心中“立”起来!要让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立”起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  激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愿学的热情。激趣的方式多样,可以是相关背景的介绍,可以是音乐,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创造性问题的讨论……如,我利用上现代文的间隙抽空在堂上播放屠洪刚的歌曲《霸王别姬》,引导学生赏析歌词,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拜、景仰之情,让学生的心开始向往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又将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人对项羽的评价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思考“你如何评价项羽呢?”这种正式上课前的提前预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前的去主动探究课文,为后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路。  接下去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晚读反复诵读文章。我的原则是不读个七、八遍,不读到朗朗上口,坚决不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注重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n,朗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在铿锵的朗读声中体现出来,读,是开启文言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  第二步,自主积累,自主检测,夯实文言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罗里罗嗦,能合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高中学生。因为他们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上文言文时一定要放手,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不要包办,将繁琐串讲的时间还给学生直接进入阅读实践,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为了保证落实,一般堂上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做到“三读一抄一查”。“三读”指读课本,读课文下注释,读课后问题;“一抄”指将课文的重要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的位置;“一查”指利用工具书查出注释没有自己不解的地方。这样做,既疏通了文意,又加深了印象,且便于以后复习。并且明确要求: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第二,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自己投入阅读实践,直接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只要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进行适当点拨便可以轻松完成文言字词的梳理,有效避免繁琐串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减轻了课堂文言字词教学的负担。  大概一节半课可以完成全文的字词疏通。剩下半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出测试题来检测。这样检测虽然是对前面文言知识的“重复”,但这种“重复”区别于机械的重复,是一种有意义的主动重复。给同学们一个出题的样板,规定考察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数量,同学们互出试题,往往积极性特别高,除了刚开始个别同学把握不准考点,误将地名、人名出出来,大部分同学出得不错。从答题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掌握得也不错。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同学们有兴趣去做,他们体会到了“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小组探究,适当点评,让传主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如果真正落实到文言文的课堂上,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如何有效操作了。小组探究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在多向的信息交流中收到最大的学习效益。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探究,创新思维慢慢就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学生粗略看懂文章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指点”,使其开窍,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生毕竟是学生,虽有课上的充分自习,也有自主的生生互动,聚集体之智慧,但其结果也只能是“有所知”,而不能“深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做适时的综合提升。如关键句的点拨,段或篇思想内容的的明确,人物评析的方法等,教师的这种提升,无疑会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做法是:提出传记文言文的具体阅读目标——“学会评论人物的方法和写作人物评论”,有目标的阅读,因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往往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讨论的兴趣。然后给学生分组,推选组长,确定每一个小组研习的具体内容。教师只是三言两语提出,评人物可以评单个人物,也可以两两对照,可以和历史人物对照,也可以和文本中人物对照,可以评主帅,可以评谋臣,也可以评部将。自由发言阶段,有的学生从“相籍少时,……竟学”材料中总结到相羽少时的不肯学与其有勇无谋的关系,分析他失败的原因;有学生谈项羽杀会稽守通的果敢;有的学生从“楼烦欲射之,……不敢复出”谈到对项羽气势的理解;有的从“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尽走险阻”\n谈主帅的能力和两大军事集团内部将领的才能与战争成功的关系;有的谈“垓下悲歌”中项羽的儿女情长,谈项羽的眼泪;有的学生从“相王至阴陵,迷失道……乃陷大泽中”这段材料中,分析项羽的丧失民心与其失败的关系,分析普通人物在某些时候的关键作用,有的谈细节如反复出现“瞋目叱之”中可以看出太史公对所写人物的情感倾向等等。  学生的发言异彩纷呈,语文科代分析“垓下悲歌中四次突围详略得当的安排对英雄人物的塑造的作用”,他说“同是写突围经过,第一次是夜里潜行,未和敌方发生正面冲突,只一笔带过。第二次是马上作战,实际上是项羽第一次同汉军正面厮杀,作者用了浓墨重彩来突出项羽的个人形象。有正面着笔‘大呼驰下’、‘瞋目而叱之’;有侧面衬托‘汉军皆披靡’、‘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就使得项羽的形象突显,由形而神的完成了这个英雄的刻画。第三次也是马上作战,有了第二次的详写,这里不用展开。第四次强调是‘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科代的发言将课堂引向高潮。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因为有了“写”的任务,说的学生慷慨陈词,听的学生有的凝神沉思,有的奋笔疾书。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所有的发言都像科代那样较深入,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的评析走向深入。比如学生谈项羽杀会稽守通的果敢,因为是节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点课外延伸,司马迁写项羽“杀会稽守”和“杀宋义”不一样:“籍遂拔剑斩守头”,“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二者主体过程完全相同,表现出项羽英勇果决;而更多枝节的不同则表现出他在战斗中逐渐成熟起来,杀会稽守,起主导作用的是项梁,从事前预谋到事后收拾局面,都是他一手操办,而项羽除了听从项梁的安排杀人之外,更无作为。到了杀宋义时,项梁已战死。杀宋义后,他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再‘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比起项梁在杀会稽守事件中的表现,此时的项羽考虑周密,态度从容,手段老道,启发学生在评中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性。  总之,这节课比较成功,项羽的形象活脱脱地战立在学生的心中,叩动他们的心弦,震撼他们的灵魂,但真正要促进思维的完整、深入还得通过写作。  第四步,课后习作,堂上讲评,让传主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实体化”。  学生如果想要把自己堂上的口头发言、把自己的思维成果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一定离不开再一次对课文的深入探究,甚至还会通过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开启自己的思维,文言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而扩大阅读面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样做其实起了“一箭双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写的过程中,项羽的形象在每一个人的笔下真正成型,“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少,项羽在学生心中“实体化”了,每一个人笔下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项羽”,虽然不见得个个都“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