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33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述宾短语目录:1、受动述宾短语:1)受事述宾短语;2)处所述宾短语;3)对象述宾短语;4)原因述宾短语;5)“以为”类述宾短语。…………………………………………………………………………………12、致动述宾短语:1)使动述宾短语;2)意动述宾短语。……………………………………………………63、双宾述宾短语:1)间接宾语类;2)直接宾语类;3)使动宾语类。………………………………………84、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是”、“之”复指宾语前置。……………………………………………………………………………………………10述宾短语在谓词性短语中,述宾短语是前中心短语。通常,普通宾语可以分为:受动宾语受动宾语:在句子里,当主语是施事时,由施事主语发出述语所表述的行为、活动,而宾语是与这些行为、活动有某种关系的人、物、事,这样的宾语就叫做受动宾语。和致动宾语致动宾语:致动宾语是与受动宾语不同的另一类宾语。在句子中,主语是施事,但这个施事主语并不发出述语所表述的变化、行为,而是发出另一个行为;这个行为能使宾语所表示的人、物成为述语所表示的变化、行为的话题,这样的宾语就是致动宾语。两大类。这里,主要以这两类宾语为基础,来介绍述宾短语。以下分为四个问题说明:1)受动述宾短语;2)致动述宾短语;3)双宾述宾短语;4)宾语前置。一、受动述宾短语受动述宾短语中,常见五种短语:1)受事述宾短语;2)处所述宾短语;3)对象述宾短语;4)原因述宾短语;5)“以为”类述宾短语。以上五种短语中,受事述宾(受事述宾短语简称受事述宾,下同)最常见,通常由及物动词,尤其是真他动动词真他动动词:典型的及物动词。构成;处所、对象和原因述宾则常常由不及物动词构成,其中有少量由及物动词构成;而“以为”类述宾则主要由动词“以为”构成。1、受事述宾短语受事述宾中的宾语表示受事。在行为活动中,承受某种行为并相对消极、被动的一方是受事。受事述宾中的动词通常是及物动词,常见的受事宾语主要有以下四种。1)无生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通常是消极、被动承受行为的一方,所以它们常充当受事宾语注意:这里从宾语的词性为无生名词来判断受事述宾。。生活动词、支配动词常带无生名词做宾语,并构成受事述宾这里从动词谓语为生活动词和支配动词常带无生名词来判定受事宾语。。例如:○《礼记·曲礼上二》:有疾则饮酒食肉。本例中的“饮”、“食”是生活动词,其后分别带无生名词“酒”、“肉”作受事宾语。○《左传·昭公元所》:后子享享:<动>宴请,以酒食待客。后作“飨”。晋侯,造舟造舟:源于:周文王成婚时,曾并船为桥,纳聘于渭水。于河于河:介词宾语作状语后置。。本例中的“造”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无生名词“舟”作受事宾语。○《左传·文公十年》:宋公违命。本例中的“违”也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无生名词“命”作受事宾语。2)有生名词也常是受事宾语。与无生名词构成受事述宾不同的是:有生名词所表示的人物等是有意志的,有的受事是被迫承受述语所表述的行为,有的受事则是情愿承受述语所表述的行为。支配动词和人事动词带有生名词做宾语后,常构成受事述宾。例如:○《左传·桓公十一年》:宋人执郑祭仲。本例中,“执”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有生名词“郑祭仲”,但宾语是被迫承受行为。○《公羊传·僖公元年》:公子庆父弑闵公。本例中,“弑”是人事动词,其后带有生名词“闵公”,但宾语是被迫承受行为。12\n○《左传·桓公六年》:郑太子忽帅师救齐。这句例句很有意思,“郑太子忽”是体词性的同位短语;而后“帅师救齐”是谓词性的连谓短语。本例中,“救”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有生名词“齐”,但宾语是情愿承受行为。○《左传·成公三年》:王送知罃。本例中,“送”是人事动词,其后带有生名词“知罃”,但宾语是情愿承受行为。注意:及物情态动词也可以带由有生名词充当的受事宾语。例如:○《韩非子·说林上》:卫君怨吴王。本例中,及物情态动词“怨”,其后带有生名词“吴王”充当受事宾语。○《荀子·大略》:晋人欲伐卫,畏子路。本例中,及物情态动词“畏”,其后带有生名词“子路”充当受事宾语。2)感知动词、情态动词中的及物动词后边带的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之字短语、其字短语等抽象宾语注意:由此可见,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之字短语、其字短语等,都可以作宾语,是抽象宾语,通常也是受事宾语。,通常也是受事注意:由此可见,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之字短语和其字短语都可以充当宾语。。例如:○《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将谋救燕“谋”与“救”都是动词,注意与连谓短语的区别。而例句是谓语与谓词性词语构成的宾语。。本例中的宾语“救燕”是谓词性宾语,动词“谋”是情态动词。○《史记·殷本纪》: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本例中的宾语“圣人心有七窍”是主谓性宾语,动词“闻”是感知动词。○《荀子·儒效》:是以周公屏屏:<动>庇护、保护。成王而及及:<动>继承。武王以以:<连>表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注意:这里用连词”以“很有意思,一定要注意这点。属天下,恶恶:<动>厌恶,引申为担心。天下之离周也。(所以周公护卫成王继承武王之位来统治天下,是担心天下人背叛周王朝。)本例中的宾语“天下之离周也”是之字短语作宾语,动词“恶”是情态动词。○《韩非子·难四》:子产憎其为人也,且以为不顺。本例中的宾语“其为人也”是其字短语作宾语,动词“憎”是情态动词。注意:代词“之”等所指代的如果是事实,这样的宾语也是抽象受事宾语注意:这里所讲的“之”是指代而不是指称。并且是指指代具体的事实,而不是乏指。。例如:○《左传·成公五年》:(重人)曰:“梁山崩,将召伯宗谋之。”本例中的“之”指代的是“梁山崩”,是抽象宾语。○《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卫君之晋,谓薄疑曰:“吾欲与子皆行”。薄疑曰:“媪也在中,请归与媪计之。”本例中的“之”指代的是“吾欲与子皆行”,是抽象宾语。4)引语动词所带的引语也是受事宾语,最常带引语宾语的是“曰”和“云”。其中“曰”可以带各种引语。引语的内容可以说没有什么限制,日常对话、书面语言、转述已有的话等都可以用在它的后面。例如:○《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本例中的引语,所引用的是日常对话。○《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二子书曰:“尔以谗慝谗慝:邪恶奸佞。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不辜:指无罪之人。例如:《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寧失不经。”孔传:“辜,罪。”。余必使尔罢于奔命奔命:奔走应命以以:<连>表递进,可译为:而。死。”本例中的引语,所引用的是书面语。○《孟子·梁惠王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本例中的引语,所引用的是转述。注意1:“云”后的引语是有限制的,一般用来引用已经存在过的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如文献、熟语、他人的言语等。换句话说,“云”后的引语往往是转述或重复已有的话。例如:○《荀子·大略》: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顺人的子子孙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永远恩赐那些孝顺的人)本例中所引用的是《诗经》,这种用法很常见。12\n○《左传·僖公五年》:(卜偃)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本例中所引用的是童谣。○《庄子·寓言》:庄子曰:“孔子云:‘夫受才乎乎:<介>相当“于”的意思。大本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础。例如:《荀子·强国》:“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本例中所引用的是孔子的话。注意2:由于“云”常是引用已有的话,所以其后的引语有时可以不出现。此时,“云”后所涉及的内容一般在前文已经出现过。例如:○《韩非子·说难》: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亦云。(亦云:也是这样说(“不筑,必将有盗”))○《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行人子朱曰:“朱也当御。”三云,叔向不应。(三云:说了三遍(“朱也当御”))注意:从以上可以看出:有生名词、无生名词、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之字短语、其字短语和引语均可以充当受事宾语。2、处所述宾短语处所述宾的宾语主要表示处所,有的表示时间。常带处所宾语的主要是不及物动词的居止动词、运动动词,其后的宾语一般是可以表示处所的名词和方位短语。例如:○《韩非子·十过》:(平公)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坐师旷之旁”是述宾短语作补语。参见“谓词性补语”。本例中的“坐”是居止动词,“师旷之旁”是方位短语。○《庄子·定公五年》有渔夫者,下船而来。本例中的“下”是运动动词,“船”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庄子·人世间》:孔子适楚。本例中的“适”是运动动词,“楚”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左传·成公二年》:丑父使公下,如如:<动>运动动词,可译为:到、去、往。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又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华泉取饮。本例中的“如”是运动动词,“华泉取饮”是方位短语。注意:“适”一般表示长期停留在所到之处,而“如”则表示到某处去后,完成任务即返回。○《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兵十万,在霸上。本例中的“在”是居止动词,“霸上”是方位短语。注意:个别的居止动词和少数的运动动词可以带时间宾语。例如:○《左传·昭公二年》:死在死在:连谓短语。朝夕,无无:祈使语气副词,可译为:不要、别。助天为虐。本例中的“在”是居止动词,带时间宾语“朝夕”。○《墨子·尚贤中》:万民从而誉之曰圣王,至今不已。本例中的“至”是运动动词,带时间宾语“今”。○《左传·成公五年》:祭之,之明日而亡。本例中的“之”是运动动词,带时间宾语“明日”。3、对象述宾短语对象述宾的宾语主要表示对象,少数表示与事。在行为活动中,承受行为,同时又并非完全消极、被动的一方是对象,动词带有对象宾语后构成对象述宾。对象宾语一般由有生名词来充当,可以构成这种述宾的,通常是不及物人事动词和准它人事动词。对象宾语所表示的人,可以是情态对象、交际对象,有的是与事。1)情态对象做宾语时,它主要承受的是包含有某种情态的行为,同时这个宾语所表示的人物,大多还决定了施事主语完成该行为时的意志。在多数情况下,施事都是顺从情态对象的意志,少数是违背情态对象的意志,不及物人事动词常带这种宾语。例如:12\n○《史记·管蔡世家》:十五年,楚围郑,郑降楚注意:在“孔子适楚”例句中,“楚”是表示处所的宾语。而在这例中,“楚”却是表示对象的宾语。由此可见,有生名词“楚”作宾语时,是依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改变自己所表示的不同宾语。。本例中的施事“郑”,顺从了宾语“楚”的意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戊午,晋侯朝王。本例中施事“晋侯”与情态对象“王”之间的关系与上例中的关系类似。○《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举:<副>皆;都。,刑人如恐不胜胜:<副>尽;完。,天下皆叛之。(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刑人惟恐不能罚尽,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本例中的施事“天下人”与“之”(指代秦王)的意志相背。2)交际对象做宾语时,它主要承受某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要求承受行为的一方总要有某种反映,至少这个对象是在听,所以也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准它动人事动词可以带这种宾语。例如:○《左传·僖公十五年》:公号庆郑庆郑:春秋时晋国大夫。。本例中,“号”是准它动人事动词,所表述的是言语行为。宾语是对象宾语。○《左传·哀公十一年》:吴子呼叔孙曰:“而事何也”。本例中,“呼”是准它动人事动词,所表述的是言语行为,宾语是对象宾语。○《公羊传·文公十三年》:鲁祭周公。本例中“祭”是准它动人事动词,在古人看来,被祭的周公是有反映的,宾语是对象宾语。3)在行为过程中,与事与事:指介入、参加。这里是指共同参与的事。比对象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他们通常要直接参与动词所表述的行为;不及物人事动词中的“盟”、“会”可以带这种宾语。例如:○《左传·成公十一年》:晋郤犫郤犫:秦秋时晋国大夫。盟秦伯于河西。○《左传·襄公十九年》叔孙豹会晋士丐于柯。上两例中,“盟”与“会”都不是纯单方的行为,宾语所表示的人也参与其事,所以它们的宾语是与事宾语。4、原因述宾短语注意:在下例的例句中,用于表述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的动词,是抽象动词中的不及物情态动词。而在表述事情的某种目的的动词,则是具体动词中的形态动词,是准自动动词。原因述宾短语表示原因或目的,经常带这种宾语的主要是不及物情态动词。例如:○《战国策·赵策一》:甘露降,风雨时至;农夫登,年谷丰盈,众人喜之。本例中,“喜”是因为“之”,而“之”指代的是前面加·的部分。宾语“之”表示原因。○《礼记·杂记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本例中,“耻”是因为“之”,而“之”指代的是前面加·的部分。宾语“之”表示原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子产)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令德:美德。而闻重币重币:指厚赠;厚赂。,侨侨:公孙侨,字子产。孔子的弟子。也惑之。”本例中,“惑”是因为“之”,而“之”指代的是前面加·的部分。宾语“之”表示原因。注意:其后宾语表示目的的动词不多,主要是可以带多宾语的动词“死”、“鼓”等。例如:○《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召忽死之:召忽为公子纠而死。)本例中“死”的目的是为“之”,而“之”指代“公子纠”。宾语“之”表示“死”的目的。○《左传·庄公十年》: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在长勺交战,庄公将要为开战击鼓。)本例中“鼓”的目的是为了“之”,而“之”指代“开战”。宾语“之”表示“鼓”的目的。5、“以为”类述宾短语12\n动词“以为”、“以……为……”是个比较特殊的动词,它既可以表示“使……为……”、“用……做……”,又可以表示“认为……”、“把……看作……”。注意1:一般地说,“以为”后的宾语如果是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常表示“认为”。例如:○《战国策·齐策四》: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注意:“贪”:谓词;“不知足”,谓词性词语,即述宾短语。“贪而不知足”连谓短语作宾语。。○《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以上两例中的宾语分别是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以为”都表示“认为”。注意2:如果用“以……为……”,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词分别处在“为”的前后。例如:○《韩非子·存韩》: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本例中的“以秦为不义”,大体相当于“以为秦不义”。○《韩非子·说林下》:郑人以其子为智。本例中的“以其子为智”,大体相当于“以为其子智”。注意3:“为”的宾语如果是名词性词语,则存在两种可能。这两种可能与名词的语义特点有关。1)如果“为”后名词所表示的人,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为的,或通常不是人力所能成为的,这里主要表示“认为”。例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晏子之晋,至中牟,睹敝冠反裘负刍负刍:背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晏子出使晋国,到中牟,看见一个头戴着破帽子、翻穿着皮衣、背负着柴草,在路边休息的人,认为他是君子。)本例中的“君子”主要是靠自己努力之后才能成为的,所以表示“认为”。○《战国策·楚策三》: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衢闾:街道里巷;当街的里门。例如:《管子·轻重甲》:“民人之食,有人若干步亩之数,然而有饿馁於衢閭者何也?”,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那郑国和周国的女子,打扮得十分漂亮,站在大街巷口,如果不知道,初次见她的人,还认为是仙女下凡呢。)本例中的“神”,非人力所能成为的,所以表示“认为”。2)如果“为”后名词所表示的人、物,是他人的力量所能致使的,尤其是表示某种身份,“以为”、“以……为……”常表示“使……为……”、“用……做……”。例如:○《战国策·楚策四》: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本例中的“上卿”是可以任命的,“以为”表示“使……为……”。○《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人质,兵乃出。本例中的“人质”是人力能致使的,“以……为……”表示“用……做……”。注意4:有时单用一个“以”可以表示“认为”,例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策·齐策一》: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于:<副>表示比较,可译为:比。“皆以美于徐公”译为“都认为比徐公美”,其中“于徐公”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徐公。二、致动述宾短语致动述宾可以分为使动和意动两类。1、使动述宾短语使动述宾常用动词、形容词构成,此外数词、名词有时也能构成这种短语。1)动词使动述宾(其难点是如果区分和判定动词的属性)12\n状态动词、准自动动词常构成使动述宾,此外少数及物动词也能构成这种短语。注意1:状态动词通常只带使动宾语,所以它们最常构成使动述宾注意:这里讲清楚了动词使动述宾短语的组成原因及条件是:动词是状态动词。这是因为状态动词是不及的动词,通常只能带使动宾语。。例如:○《孟子·尽心下》: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立于天下的中央,使天下的百姓安定。)本例中的状态动词“定”,与加·的定中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左传·僖公三十年》:焉用亡亡:状态动词,可以用使动法。郑以以:<连>表结果或目的。可译为:来、用来。陪陪:通“倍”邻?(怎么能用使郑国灭亡的方法来强大邻国呢?)本例中的状态动词“亡”,与加·的名词构成使动述宾短语。以上二例都是状态动词构成使动述宾。注意2:准自动居止动词、运动动词、不及物情态动词、不及物人事动词都常构成使动述宾。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晋鄙:战国时期魏因国将领。军。(魏王很害怕,派人让晋鄙停止进军)本例中的居止动词“止”与加·的主谓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使动用法,即:晋人使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归于楚,以以:<连>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求知罃知罃:字子羽,亦称荀罃,是晋大夫荀息的后裔,晋悼公时中军帅。。(晋国军队将楚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连尹襄老:春秋时楚庄王时期的大将,连尹是官名,楚国主射之官。的尸体归还楚国,用来换取知罃)本例中的运动动词“归”与加·定中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左传·昭公二十年》: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必忧楚国”,使动用法,即“使楚国必忧”。本例中的不及物情态动词“忧”与加·有生名词构成使动述宾短语。○《战国策·齐策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朝诸侯”。使动用法,即:“使诸侯朝”。本例中的不及物人事动词“朝”与加·有生名词构成使动述宾短语。注意3:及物动词中的生活动词,及某些介于及物和不及物之间的及物动词也可以构成使动述宾。从语义上看,这些可以构成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是些未成年人就可以完成的基础生活行为。这样的动词常用的有:饮、食、衣、枕、观、视、见、从等。例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太史敫女太史敫女:太史敫的女儿。奇法章状貌,以为非桓人,怜而常窃衣食之“衣食之”,使动用法,即“使之衣食”本命中的生活动动词“衣食”,与加·的他称代词构成使动述宾短语。○《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止子路宿”,其中:“止子路”为述宾短语作主语,“宿”为谓语。而且“止子路”为使动述宾短语,即“使子路止”,因为“止”是准自动居止动词,与“子路”构成使动述宾短语。,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见其二子”,使动用法,即:“使其二子见”。本例中的生活动词“见”,与加点的其字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从百馀骑”,使动用法,即“使百馀骑从”。。本例中的生活动词“从”,与加·的数量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以上的及物动词都构成使动述宾。2)形容词使动述宾形容词的性质与状态动词接近,它们也常构成使动句。例如:○《国语·齐语》: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齐桓公知道诸候都归向自己,所以使诸候减少礼物而注重礼节)○《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儒者在朝内做官就会使政治美善)○《史记·李斯列传》:贫者富之,贱者贵之。(贫穷的人使他富裕,卑贱的人使他高贵。)3)其他使动述宾12\n注意1:数词与形容词的性质接近,所以有时也能构成使动句,例如:○《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己百之”的使动用法为“己使之百”;人十能之,己千之注意:“百之”、“千之”是典型的基数词作谓语。而“一能”、“十能”则是典型的基数词作状语。。(别人学做一遍就会了,我就学做一百遍;别人学做十遍就会了,我就学做一千遍。)○《史记·货殖列传》:枣栗千石者三之“枣栗千石者三之”的使动用法为“枣栗千石者使之三”。其中基数词“三”作谓语。可译为:三千担枣子、栗子。。注意2:名词一般不做谓语,所以它构成使动是活用。例如:○《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客我。“孟尝君客我”,使动用法,即“孟尝君使我为客”。(孟尝君收我为门客。)○《左传·定公十年》:尔欲吴王我乎“尔欲吴王我乎?”,使动用法,即:“尔欲使我为吴王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以上二例都是名词活用后构成使动述宾短语。2、意动述宾短语注意1:与使动述宾相比,意动述宾主要表现为一种主观认识,所以常由形容词构成注意:这里已经非常明确地讲明了,意动述宾的构成主要是形容词。,此外名词活用也能构成意动述宾,而动词则一般不构成意动注意:这里已经讲明了,动词一般不构成意动述宾短语。。以下是形容词构成意动述宾:○《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东山才认为鲁国小;登上泰山才认为天下小。)○《吕氏春秋·适度》: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人主自认为智慧而认为别人愚蠢,自认为灵巧而认为别人笨拙。)注意2:名词活用后构成的意动述宾比较罕见。例如:○《榖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可”是能愿动词,而“以”加在能愿动词之后,类似于词的后缀。比如:可以、得以、能以等。不夫人之乎?注意:罕见的名词活用转意动的特殊例句。(人们认为她是夫人,我能不认为她是夫人吗?)注意3:有人用“以为”来确定意动,其实用它来确定意动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已经肯定是形容词构成致动的前提下,才能用它来确定意动。如果是名词活用作致动,可以转换为“以为”的,其实许多是使动。关于这一点请参看前边的“以为”述宾短语。三、双宾述宾短语双宾语:是指动词之后,先后出现近宾语远宾语两层宾语的句子。其特点是:1、动词要有“给予、接受、询问、称说”等意义。2、近宾语指人或人的等价物,远宾语一般指物,也可指人或事。3、双宾句有的可变换为非双宾句同义句,多数用介词将远宾语或近宾语提前。根据近宾语的不同,带双宾语的述宾短语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间接宾语类、直接宾语类和使动宾语类。1、间接宾语类间接宾语:在带有双宾语的句子中,凡是指人(或动物)的宾语就是间接宾语。间接宾语通常表示处所、对象、原因、目的和与事。指出谓语动作的方向(对谁做),或动作的目标(为谁做)。其位置一般也紧靠动词后。注意:不能按距离动词的远近来判别间接或直接宾语。在双宾语类的述宾短语中,近宾语属于间接宾语的最为常见,也比较复杂。常带这类双宾语的是赐予动词、祈令动词和引语动词中的“谓”、“问”等。在这类双宾语中,近宾语一般是体词性词语,而远宾语则有两种类型,其一远宾语是体词性的宾语,即:“体+体”类双宾语;另一种宾语则是谓词性宾语,即:“体+谓”类双宾语。1)赐予动词通常只带“体+体”类双宾语。在赐予动词中的与夺类动词作述语时,近宾语和远宾语分别是对象和与物。例如:○《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本例中的“授”是赐予动词,而宾语“孟子”是对象,宾语“室”是与物。○《孟子·滕文公下》:汤使遗遺(wèi):〈动〉给予;馈赠。之牛羊。12\n(汤派人送给他牛羊。)本例中的“遗”是赐予动词,而宾语“之”是对象,宾语“牛羊”是与物。注意1:作为类的赐予动词带双宾语时,近宾语常表示服务的对象,而远宾语则表示受事注意:这里的远宾语是直接宾语,承接受事。:“立”等个别状态动词有时也可以这样用。例如:○《战国策·齐策二》:(一人)夺其卮卮:古代酒器。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一个人夺取了他的酒杯说:“蛇原本就没有脚,你怎么能为它画上脚呢?”)本例中“为”是赐予动词,而宾语“之”表示服务对象,宾语“足”表示受事。○《公羊传·文公二年》:作僖公主何者?为僖公作主也。(“作僖公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为鲁僖公制作供奉的牌位。)本例中的“作”是赐予动词,而宾语“僖公”表示服务对象,宾语“主”表示受事。○《左传·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立”状态动词,“立之君”使动用法,即“使之君立”(上天生下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本例中的“立”是状态动词,而宾语“之”表示服务对象,宾语“君”表示受事。以上例句中的近宾语都是服务的对象,远宾语是受事。注意2:同样是间接宾语+直接宾语,有时在“为”等动词之后,近宾语还可能表示处所,而远宾语则表示受事。例如:○《左传·哀公元年》: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为之庖正:在那里做庖正。)本例中的“为”是赐予动词中的作为类动词,宾语“之”表示处所,宾语“庖正”表示受事。○《左传·哀公十一年》:树吾墓槚槚(jiǎ)〈名〉古书上指楸树或茶树。,槚可材也。(树吾墓槚:在我的坟墓种槚树。)本例中的“树”是赐予动词中的与夺动词,宾语“吾墓”表示处所,宾语“槚”表示受事。上例中,近宾语都表示处所。2)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类动词作述语带双宾语时,大多既能构成“体+体”类双宾语,也能构成“体+谓”类双宾语。这种短语中的近宾语和远宾语也分别是对象和与物。不过这里的对象是言语交际的对象,而与物则表示比较抽象的事物。例如:○《左传·哀公十四年》:公告之故。(故:名词,本义缘故、原因。体词性词语。)(鲁哀公告诉他了原因。)本例中的“告”是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类动词,宾语“之”是对象,宾语“故”是与物。○《庄子·在宥》:(广成子)曰:“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至道:名词。体词性词语。)本例中的“语”是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类动词,宾语“女”是对象,宾语“至道”是与物。以上例句中的“告”、“语”都属于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类,远宾语是体词性词语。注意1:以下例句中祈令动词“告”、“语”的远宾语是谓词性词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注意:“公语之故”是祈令动词“语”,带双宾语。其所带的远宾语是体词性词语“故”,且告之悔。(悔:动词。谓词性词语。)○《墨子·鲁问》:国家淫僻淫僻:邪恶不正。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尊天事鬼:谓词性词语。)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等对于对象有强制性,给这些动词做宾语的对象通常要施行远宾语所表述的行为,所以近宾语和远宾语兼可组合为主谓短语,以陈述相应的事实注意:这里讲的内容非常重要,其表述了“体+谓”双宾语的另一含义。。由这些动词构成的句子属于递系句(请参看第八章第四节紧缩复句的内容)。注意2:在可以带双宾语的动词中,“谓”的用法比较复杂。“谓”可以是分类动词,也可以是行为动词。关于分类动词的用法,在第六章第六节分类句中介绍。“谓”12\n作为行为动词,常见的用法有三种:首先,它可以是感知动词感知动词是行为动词中的抽象动词。不带双宾语,但能带主谓性宾语,意思是“认为”、“说”,这里它可以带主谓性宾语;其次,还可以是祈令动词祈令动词同样是行为动词中的抽象动词。能带双宾语。中的命令类动词,意思是“告诉”、“嘱咐”、“劝”等;最后,它还可以属于祈令动词中的命名类动词,意思是“称为(作)”。例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谓:认为或说。)本例中的“谓”是感知动词,带有主谓性宾语。○《左传·宣公十二年》:逢逢:<动>遇到大夫与其二子乘,谓其二子无顾无顾:不要回头看。。(谓:告诉或嘱咐。)本例中的“谓”是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类动词,带双宾语。○《左传·昭公二年》:少姜有宠于晋侯,晋侯谓之少齐。(谓:称……为(作)……。)本例中的“谓”是祈令动词中的命名类动词,同样带双宾语。2、直接宾语类直接宾语:直接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也就是受事者。但在个别动词中,也有带直接宾语并表示处所、对象等。这类双宾语类短语的近宾语是直接宾语,远宾语是间接宾语,可以带这种宾语的是及物的行为动词。这种短语常可以见到两种类型。注意1:一种类型是:近宾语表示受事,远宾语表示处所。例如:○《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执絷马前前:<名>指空间位置。,再拜稽首。○《史记·滑稽列传》: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儿河上河上:送女儿的大概位置。。注意2:另一种类型是:近宾语表示与物,远宾语表示对象注意:这里所指的“与物”是全句的受事对象。所以是直接宾语。。例如:○《战国策·赵策四》:范座献书魏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得璧,传之美人。(得到宝璧后,传它给姬妾们观看。)3、使动宾语类注意:由此可以得出:双宾述宾短语的分类是按近宾语的不同所属来分类,比如:近宾语是间接宾语类;近宾语是直接宾语类;近宾语是使动宾语类。当近宾语是使动宾语时注意:近宾语是使动宾语,这是双宾述宾短语中,使动宾语类的最主要特点。,远宾语可以是直接宾语,也可以是间接宾语。远宾语是直接宾语时,动词最常是生活动词,也可以是其他类别的动词。例如:○《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赐酒给赵盾喝)本例中的“饮”是生活动词,近宾语“赵盾”是间接宾语,而远宾语“酒”是直接宾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均均:<动>权衡、比较。之二策,宁许以以:<连>表承接,可译为:而负秦曲曲:<名>通“屈”,即理屈、理亏。。(权衡这两种方法,宁愿答应(秦国)注意:这里是蒙后省,即因后面有“秦”,而前面则省略了“秦”而让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本例中的“负”是其他类别的动词,近宾语“秦”是直接宾语,而远宾语“曲”是间接宾语。注意:远宾语是间接宾语时,常表示处所,动词则常是运动动词,这样的双宾语比较罕见。例如:○《韩非子·十过》:一哄而散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一哄而散地想要辅助重耳,因此而让他们进入晋国)本例中“入”是运动动词,近宾语“之”是直接宾语,远宾语“晋”是间接宾语表示处所。四、宾语前置前面我们所谈的宾语,一般是置于述语之后,在一定条件下,宾语还可以置于述语之前,这种用法普遍称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的基本条件是要使用代词,或者说不用代词就没有宾语前置。具体地说,宾语前置主要有下述三种形式。12\n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否定句主要由否定副词“不”、“未”、“无”、“毋”及无定代词“莫”构成,这些句子中的代词常前置。注意1:“不”的前置宾语可以是人称代词“我”、“吾”、“女”(汝)、“尔”、“己”等,有时也可以是指示代词“是”,一般不用“之”注意:“之”是他称代词,其与“是”这类指示代词所不同的是:“之”不但具有指示的作用,还具有指代作用。。例如:○《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注意:“不吾知也”是谓语“曰”的引语,即引语的受事宾语。参见前节“受事宾语”的内容。。本例中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人称代词“吾”作宾语前置。○《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本例中的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人称代词“己”作宾语前置。○《国语·楚语下》: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称赋:犹举兵,用兵。,不是过也注意:指示代词“是”在这里的用法,与后面“复指”宾语前置的用法有什么不同。。(天子、诸侯所畜养的马匹,要足够行军、作战之用,不能超过这个限度。)本例中的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前置。注意2:“未”构成否定句时最常用“之”做前置宾语注意:他称代词“之”在这里的用法,与后面“复指”宾语前置的用法有什么不同。,有时也可以用人称代词做前置宾语。例如:○《战国策·赵策四》:王曰:“未之闻也。”本例中是用他称代词“之”做宾语前置。○《左传·昭公二年》:使吏数数:<动>数落;责备。之,曰:“伯有之乱,以以:<连>表原因,可译为:因此、由于。大国之事,而未尔讨也。”(派官吏责备他,说:“伯有那次动乱,由于当时正致力于事奉大国,因而没有讨伐你。)本例中是用人称代词“尔”做宾语前置。注意3:“无”、“毋”构成宾语前置,不及以上两个副词常见,它们较常用人称代词作前置宾语,有时也用“是”。例如:○《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国语·楚语上》:必交修交修:《书·说命下》:“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孔传:“交,非一之义。”孔颖达疏:“令其交更修治己也。”后用为天子要求臣下匡助之词。余,无余弃也。(一定要教诲帮助我,不要抛弃我。)○《左传·为襄公十四年》:惠公蠲蠲(juān):明示、显示。其大德,谓我诸戎诸戎:古代称众少数民族。,是四岳之裔胄裔胄:后代。也,毋是翦弃翦弃:翦除抛弃。。(毋是翦弃:不要丢弃这些人。)注意4:“莫”构成宾语前置时,宾语最常用“之”,也可用人称代词。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注意:无定代词“莫”与他称代词“之”连用,最容易误读为“复指”。。(从前天下(文集)散乱,没有谁能统一它。)本例中“莫之能一”可理解为“莫能一之”,而不能理解为“莫能之一”。○《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余掖掖:<动>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杀国子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莫余敢止。(我挟持杀了国子,没有人敢来阻止我。)本例中“莫余敢止”可理解为“莫敢止余”,而不能理解为“莫敢余止”。注意5:在古代汉语中,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常前置,不前置也较常见。例如:○《左传·襄公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荀子·性恶》:天下不知之。以上代词做宾语都没有前置。2、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12\n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都要前置。例如:○《公羊传·庄公十六年》:管子曰:“然则然则:连词。连接句子,表示连贯关系。犹言“如此,那么”或“那么”。也可以译成:既然如此,那么,或者“既然这样,那么”君将何求?”本例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然则君将何求?”可理解为“然则君将求何?”○《荀子·非相》: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本例中疑问代词“孰”作宾语前置。“吾孰法焉?”可理解为“吾法孰焉?”○《孟子·离娄上》: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天下人的父亲都归附西伯了,他们的儿子还能到哪里去呢?)本例中疑问代词“焉”作宾语前置。“其子焉往?”可理解为“其子往焉?”3、“是”、“之”复指宾语前置名词性词语的后面用“是”、“之”复指,常构成宾语前置。注意:这里讲明了过去“之”和“是”作宾语前置标志的原因。由于“之”和“是”是复指,所以可以不译。这里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之”、“是”定性为代词,而并非助词。注意1:用“是”复指的前置宾语通常是名词性词语,用在“是”的前面;有时前置宾语也可以是代词。在前置的名词性词语和“是”之间一般没有停顿,有时在前置宾语和“是”之间有间隔。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城(chéng):〈动〉筑城。于郢城于郢:“于郢”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应为“于郢城”,即:在楚国的郢筑城。。(当前害怕吴国而在楚国的郢筑城)本例中的前置宾语是名词“吴”,前置宾语在“是”之前。○《论语·季氏》:孔子曰:“求!无乃无乃:<副>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可译为:不是,岂不是,恐怕是。尔是过与?”(尔是过:即过尔)(孔子说:求!恐怕要责备你们了吧?)本例中的前置宾语是代词“尔”,前置宾语在“是”之前。○《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包茅: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匣中,故称。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徵:索取。)(你们贡献的包茅不按时送来,不供应周王祭祀的用品,没有渗酒的东西。我要向你们索取这些包茅)本例中的前置宾语“尔贡包茅”,前置宾语与“是”之间有间隔。共:通“供”注意2:用“之”构成的复指时,前置宾语经常是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是代词,有时还可以是谓词性词语。例如:○《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吾以子为异之问”其中:"以…为…"可视为“以为”。“之”复指“异”,而“异”是代词,“别的人”的意思,作宾语前置。,曾由与求之问?注意:句例解决了过去将“之”作为助词来理解而无法解释的困难。。(我以为你问别人呢。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啊?)本例中的前置宾语是名词性词语“由与求”,并与“之”构成复指短语。○《论语·公冶长》:吾斯之未能信。(我恐怕未能做好这件事。)本例中的前置宾语是代词“斯”,并与“之”构成复指短语。“斯之未能信”可理解为“未能信斯”。○《左传·僖公七年》:郑将将:<副>快要、就要、将要。覆亡覆亡:挽救败亡。例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之不暇不暇:来不及、没时间。例如:《书·酒诰》:“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岂敢不惧?(郑国快要来不及挽救败亡了,怎么敢不害怕呢?)本例中的前置宾语是谓词性词语“覆亡”,并与“之”构成复指短语。注意3:偶尔也可以用“焉”、“斯”、“于”复指,构成宾语前置注意:这段是过去没有的宾语前置的内容。例如:○《左传·隐公元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我周朝东迁国都,依靠晋国和郑国)本例中前置宾语“晋郑”是名词性词语,并与“焉”构成复指短语。“晋郑焉依”可理解为“依晋郑”。○《尚书·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12\n(则罪人斯得:就捕捉到了罪人。)本例中的前置宾语“罪人”是名词性宾语,并与“斯”构成复指短语。“则罪人斯得人”可理解为“则得罪人”。○《左传·昭公十一年》:王贪而无信,惟蔡于感感(hàn):〈动〉假借为“憾”。可译为:怨恨。。(惟蔡于感:唯独怨恨蔡国。)本例中的前置宾语“蔡”是名词性宾语,并与“于”构成复指短语。“惟蔡于感”可理解为“惟感蔡”。以上三例都是宾语前置。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