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 6页

  • 38.00 KB
  • 2022-08-22 发布

高考文言文复习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文言文复习一、强化基础基础过关是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包括:(1)实词120个;(2)虚词18个;(3)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包括单音并列、偏义复词)约80个,如:结束、开张、可怜、所以、卑鄙、指示、绝境、中间、作息、父兄等;(4)古今同形异义单音词若干,如:寻、币、、坐、易、购等;(5)常见通假字约90个;(6)词类活用的10种主要类型;(7)特殊句式:判断、被动(包括动词本身表被动)、倒装(4种)、省略、疑问;(8)复音虚词和固定格式,如:所以、以为、虽然、然则、因而等(古今同形异义)、“得无…乎(耶)”、“无乃…乎(与)”、“岂(得)非…与”、“如…何”等。第二轮复习应缩小范围,根据前段复习的情况,筛选出学生不太熟悉或掌握不好的部分加以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通过训练,加强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切实提高解题能力,严守得分点。二、实词、虚词要归类复习,集中掌握,注意词的“文中义”(一)、设计练习,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于比较中熟练掌握。如:1、解释下文中5个“非”字的意思。李斯非(1)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2)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3)秦记皆烧之。非(4)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5)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答:(1)驳斥;(2)责怪;(3)(4)不是;(5)认为……不对。(这是同中见异)2、比较下文中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看有无异中见同?正光中,雍为丞相,给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贵极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其竹林鱼池,侔于禁苑,芳草如织,珍木连阴。雍嗜口味,厚自奉养,一食必以数万钱为限,海陆珍羞,方丈于前。陈留侯李崇谓人曰:“高阳一食,敌我千日。”(高阳,即高阳王元雍)(1)富兼山海(兼:兼有)(4)匹于帝宫(匹、侔、敌均为等同、(2)丝管迭奏(迭:交替、轮流)(5)侔于禁苑相当的意思。这是异中(3)连宵尽日(连:连接)(6)敌我千日见同)3、下列句中的“以为”、“可以”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分别是(3)和(7)(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以为:把(它)做成(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以为:用(它)谋取(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以为:认为(4)不韦贤之,任以为郎以为:让(他)担任(5)刿曰:“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可以靠(它)(6)“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可以:能因为(7)故夫取天下之计,不可以不先定也。可以:能\n(二)精选例句或文段,集中复习,掌握规律。如: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规律:青,取之于蓝“于”十名词译为“在”、“从”、“到”屈贾谊于长沙以吴民之乱请于当朝孟子谓于王曰动词十“于”译为“向”、“对”、“被”而君幸于赵王其势弱于秦形容词十“于”译为“比”皆以美于徐公吾不能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吾不能……受制于人“受…于”表被动下文集中了“其”字的不同用法和意义,让学生逐一辨别,“其”这个虚词也就基本掌握了。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6)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1)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3)代词,译为“其中”(4)代词,译为“你的”(5)代词,译为“那”或“我们”(6)代词,译为“它的”(7)、(8)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9)代词,译为“它们”(羊)(10)代词,译为“那”(11)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一定”或“可要”(12)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规律:“其”作主语、宾语、定语,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三)对实词的理解,要强调两条:一是词的古代意义,二是词的多义性,避免以今训古或以一义通解。还要注意词在文中的动态意义。下文是郑国宰相子产给晋国范宣子信中的一段话,其中对几个加点词的解释就很可能以今训古或以一义通解。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1),侨(子产名)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2)者,非无贿(3)之患,而无令名之难(4)。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5);若吾子赖(6)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1)币:钱财(应为“礼物”)(2)国家:诸侯之国与大夫之家(3)贿:用以买通别人的财物(应为“财物”)(4)难:困难(应为“忧虑”)(5)贰:有二心(6)赖:依靠(应为“谋取”)说明:“币”有货币(钱)和帛(相互赠送的礼物)两解,“钱”这一义保留至今,而作“礼物”讲,今已不用,不能以一义通解或以今训古。“贿”的古义为“财物”,不能用今义去解释。“难”在文中与“患”互文同义,有了动态义。“赖”也有了动态义,是以权谋私的意思。\n词的“文中义”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词语解释、文句翻译、文意的把握都必须注意这一点,一定要根据上下文“以境定义”。下列语句都是06年高考选文中的,其中加点的词怎么解释,关系到答题的正误和文意的理解。(1)全国(一)卷: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动词,看不起)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副词,最、极)(2)全国(二)卷:高祖购求布千金(不能解释为“买”,应为“悬赏捉拿”)季布匿濮阳周氏(不能解释为“隐瞒”,应为“隐藏”)(3)北京卷:兼于涂而不能逮(不能解释为“逮捕”,应为“赶上”)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不能解释为“任命”,应为“交给”)(4)天津卷:北通上党,南迫洛阳(不能解释为“逼迫”,应为“靠近”)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不能解释为“陷害”,应为“侮辱”)三、提高词义推断能力掌握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词义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考试又不能查词典,这就需要具备词义的推断能力。推断是有规律可循的,应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以文定义。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意义只有一个,因此可以根据这个词所在的上下文来推断其意义。如05年山东卷要求翻译“奇之,立许字以女”,其中“字”是个难点。根据上下文,该句所在的这一层是写周丰对父母的孝道。父亲死后,十多岁的他学做生意,奉养母亲。“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说明老人看重了周丰的孝道、勤勉和谈吐,认为他很出众,立刻许诺“以女字”,可见这个“字”当作“嫁给”讲。这次省的高三适应性考试,要求翻译“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不少同学把“犯颜”译为“触犯龙颜”,这是不准的,为什么?这句话是唐太宗在宴会上听了长孙无忌的话后说的,他不可能自称“龙”,因为“龙”是敬称。因此,这里的“犯颜”应译为“冒犯我”或“不顾情面”才恰当。由此可见,“以文定义”是多么重要。2、成分定义(搭配定义)。根据词在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或词的搭配情况确定其词性,推断其意义。如:(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谓语——动词——打柴)(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吹爨(宾语——名词——木柴)(3)问樵樵不知,问牧牧不言(宾语——名词——打柴的人)(4)焚之者何?樵之也(谓语——动词——用柴烧、烧毁)(5)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主语——名词——行旅的人、特指商人)3、结构定义。根据词的组合结构来推断词义。如:“童牛角马,不伦不类”中“童”字作何解释,可根据“童牛”和“角马”都是偏正结构,再联系下面的“不伦不类”,就可以推断出“角马”是“有角的马”,而“童牛”当是“无角的牛”,“童”的意思便是“秃”,“童山濯濯”中的“童”也就是“光秃秃,不长草木“的意思了。4、以形推义。由字形看是何种造字法,象形、会意、形声都可大致推断出该字的意思。如:\n生而眇者不识日(会意字,少目——眼瞎)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06年浙江卷)(形声字——叮、咬)5、以音推义。文言文中某个字按字义无法讲通,就要考虑是否通假现象,利用音同、音近找到相应的本字,便可知道该字的意思。如:(1)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06年浙江卷)(“麾”是古代的军旗,这里讲不通,如换成同音字“挥”就讲通了,可见“麾”与“挥”相通,是“挥舞”的意思)(2)待间,果言如朱家指。(06年全国二卷)(“指”的字义在这里讲不通,原来它是“旨”的通假字)6、对称推义。古人行文讲究句式的整齐、匀称,常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这种句法中,对称位置上的字眼的意思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推断词义。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和“用”互文见义,可知也是“被任用”的意思)(2)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06年天津卷)(“全”与“杀”互文反义,可见“全”的意思是“让他活着回去”)(3)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06年浙江卷)(“盬”与“吮”互文同义,可知“盬”的意思是“吸吮、吸饮”)四、翻译坚持“对应原则”,直译为主,强调准确高考从05年开始,文言翻译题已增为10分,考生丢分现象严重,一是没读懂原文,不知所云;二是虽懂大意,但译不准,似是而非,徒劳无功。为此,必须加强翻译训练,严防丢分。(一)、明确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做到“五对应”,即实词对应、虚词对应、句式对应、语气对应、关系对应,因此,翻译必须按步骤进行。第一步,文句还原。把待译的文句放回原文中,避免脱离上下文硬译。比如06年全国一卷要求翻译“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如果离开上下文就字面来译,很可能错译为:“从县到京城附近的大郡,是近代从未有过的。”而放回原文,根据上文写何远担任武康县令,更加严守清廉的节操,受到百姓的称赞,梁武帝听到他的才干,擢升他为宣城太守,宣城是京城附近的大郡,就可知这句话应翻译为:“从县令直接升为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这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第二步,整体观照。检查文句的句式、语气和句间关系,如是省略句,要先补出省掉的成分。这是对文句的整体认识。第三步,逐词对译。一一落实句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明确哪些该对译,哪些该保留,哪些该删除不译,有无词类活用、通假的情况。第四步,连缀调整。按语序连接对译的词义,对倒装句式加以调整,最好在草稿纸上写出译文。第五步,检验誊正。将译句与原句对照检查,看看有无遗漏和不当之处,修改定稿后誊写在试卷上。如:(1)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06年全国二卷)这是选文的结句,整体观照,句式是判断句,应译为“…是…”,实词要注意“闻”\n和“扬”,虚词要注意“所以”古今同形异义,表原因。这样就可以对译为: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05年全国一卷)此句的难点在“口腹”,文句所在的上下文写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每天只是粗茶淡饭,不食肥鲜美味,不像以前的郡守那样有三十个仆役去打猎捕鱼来供自己享受,由此可知,“口腹”是借代“饮食”。突破了这一点,此句就可译为:“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全部遣散了他们。”(这里对“口腹”的翻译,就是一种意译)使用意译,大多是在文句中出现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时,高考很少考到,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高考主要考直译。(二)、熟练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删、补、调(1)留。保留不必译或不能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包括谥号、封号)、年号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首先把它们划开,以免和其它词语相混,翻译时照写即可。要特别注意,上文出现了某人的姓名和字号,下文一般只有名而不再有姓,若不注意,就会把这个人的名或字号看作一般词语来加以解释,那就糟糕了。(2)对。即对译,按词序逐词解释,逐句翻译。遇到代词,一定要弄清它指代的对象。(3)删。某些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表句中停顿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的“之”,表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之”、“是”、“之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而”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管。(4)补。即补出省略的部分。古文多省略,翻译时必须把省略的成分或关联词都补出来,这对于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文句非常重要。(5)调。即调整语序,把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这些特殊语序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三)学会抓关键,严守得分点翻译题总是在词法和句法两方面设置若干关键点,词法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常见虚词,句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每个句子的赋分总要具体落实在某几个关键点上,这几个点若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对,分就丢了。有的同学翻了半天,没得分,原因就在这里。如:(1)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05年辽宁卷)此句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承”,要译为“承受”、“秉承”;二是“年”,要译为“年成”、“收成”;三是“表”,要译为“昭示”、“显示”。如果这三个词译错或漏译,3分就丢了。(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06年天津卷)这句也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带河”,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应译为“以黄河为带”;二是“固”,作宾语,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译为“坚固的防线”;三是“殷实”,这里是两个词,应译为“众多富足”一类意思。如这几点未抓牢,就肯定丢分。(3)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06年福建卷)此句在句式上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困”,动词本身表被动,应译为“被围困”;二是“请命于勾践”,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应译为“向勾践请求饶命”。文言文阅读,词是基础。某些句式虽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但毕竟数量不多,容易掌握,而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古今有变,语法也较为复杂,因此复习的重点应放在词上。词的问题解决了,文意的把握、文句的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n五、信息筛选题要遵循“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六、文意的把握要有层次观念,内容概括要注意因果联系和作者(或文中人物)观点态度的含蓄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