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5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年随州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专题讲义之十一】第十三讲文言文专题复习万店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备考组【课程标准】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中考说明】《随州市2014年中考文化课考试语文说明》明确指出: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以课外阅读材料为主,以单篇阅读为主。选文多以山水游记、名人掌故、趣闻轶事、哲理故事、凡物真情类短小篇目为主,也有从长篇古典白话小说中节选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一般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乃、其、以、于、则、者、之;(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能简要地加以概括.其中第(1)(2)(3)属于B等级(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第(4)属于C等级,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单独设题,第14、15、16题,分值9分,其中第14题为选择题(3分),第15题为翻译题(3分),第16题为分析简答题(3分)【复习课时】 5课时【教学过程】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老师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n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2)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3)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4)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5)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6)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7)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4.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二、常见的文言虚词 之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n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③怅恨久之。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④又数刀毙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语法作用。(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如:悠悠乎与灏气俱。 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①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②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③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④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⑤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①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②以伤先帝之明——以致;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④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①皆以美于徐公。②或以为死……③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4.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而1.表顺接关系的连词(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n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2.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④学而不思则罔 其1.代词:(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其一犬坐于前。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为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3.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于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②皆以美于徐公。 焉①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②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n④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⑤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三)助词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典型试题】1.(2013·随州·第11~13题·13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岳飞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③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⑥,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⑦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⑧,恂恂⑨如儒生。每辞官⑩,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注释】①休舍: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从斜坡上急驰而下。④束刍:捆束喂牲口的草。束,捆。刍,喂牲口的革。⑤徇:示众。⑥统制:当时的武官名。⑦蹙额:皱眉愁苦的样子。⑧雅歌投壶:唱雅歌,做投壶游戏。这里形容儒将风度。⑨恂恂:谦和的样子。⑩辞官:这里指辞谢升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或问:“天下何时太平”或:或者。B.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以:用来。C.凡有所举举:行动。D。东南民力竭矣竭:用尽。(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5分)①飞妻问劳其家。译文:岳飞的妻子慰问犒劳死者的家人。②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译文: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3)岳飞是古代名将,请结合本文,说说我们应该学习他哪些优秀品质。答:号令严明;体恤下属;关心百姓;礼贤下士;不重名利。(答对二点即可)2.(2013·武汉·第8~10题·9分)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第(1)~(4)题。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n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注释】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詟(zhé):恐惧。(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上从之从:听从B.将吏亦心轻之轻:轻松C.何足为异足:值得D.亿益叹服公之识度益:更加(2)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旦之用及,非为此也A.吾欲之南海B.属予作文以记之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公与之乘(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C.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答:适逢一位驻边的士兵白天在市场上抢夺妇人的银钗,官吏捉住他,把这件事报告给李及。3.(2013·宜昌·第6~4题·13分)仰慕劲松品格之高洁。松风阁记(节选)刘基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①,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嵷②,潇洒而杜疏③。故风之过之,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④,涤昏秽⑤,旷神怡情,恬淡寂寥⑥。宜乎⑦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⑧也。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枫飒走石潄⑨;稍大,别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⑩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⑾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⑿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⒀,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⒁,登首阳而以为清⒂也哉?[注]①樛(jiū):弯曲向下。②离奇:树根盘曲。巃嵷(lóngzòng):高耸。③扶疏:枝叶繁茂。④黩(dú):忧。⑤昏秽:黑暗的和肮脏的东西。⑥寂寥:寂静。⑦宜乎:怪不得。⑧违:离开。⑨石潄(lài):沙石上的急流。⑩上人:和尚。⑾洋洋:快意的样子。⑿汩(gǔ):乱。⒀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⒁高:品行高尚。⒂清:品行纯洁。[资潭链接](1)颖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2)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1)解释文中加点宇词的意思。)①方舟上人为阁其下(建造)②予尝过而止之(曾经)③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距离)④柯叶自绵幂(树木的枝干)(2)请用三个“/”给[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n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错—处扣1分,扣完为止)(3)翻译下列的句子。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关键字“观”、“适”、“外物”字意及语句通顺流畅各0.5分)(4)文中的“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一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有类似意思的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2分):流连忘返(错—字扣1分)(5)文中,作者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请从[甲]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并不消极避世的两个句子。答: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4.(2013·黄冈·第25~29题·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5)题[甲]“宫中府中……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注释]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1)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A.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之为相国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终于邦域之内C.悉以咨之徒以有先生也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①抚百姓(安抚,抚慰)②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人、亲近的人)(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5)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答: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2分)(6)[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2分)答: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中考预测】1.(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包拯·脱脱》,完成第1~3题。脱脱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来告私杀牛者,拯:“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n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3分)A拯命制者才足贡数。(仅令,刚好)B其人遂无以对。(那,那个)C.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制造)(到、往)D.非吾子若孙也。(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答:(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得分点:省略成分,倒装句、之)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答: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得分点:数、以、遗)(3)结合课文,说说包拯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2分)答:因为包拯是一个机智善断、清正廉洁、能言善辩、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克己奉公的人。(意同即可)【翻译】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2.(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苏子谓楚王》,完成第1~3题。苏子谓楚王苏子①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赂诸侯以王之地背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人臣莫难于无妒而进贤。为主死易,垂沙之事②,死者以千数。为主辱易,自令尹③\n以下,事王者以千数。至于无妒而进贤,未见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贤之事其主也,亦必无妒而进贤。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故人难之。”(节选自《战国策》,有改动)【注释】①苏子:即苏秦,战国时纵横家。②垂沙之事:指垂沙战役,垂沙,地名。③令尹:官职名。(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是以国危”中的“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3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B.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C.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3分)译文:忠臣对于(自己的)国君,一定要推荐贤能的人来辅佐他。(每句1分)(3)苏子认为“无妒而进贤”难,难在何处?(用原文的话回答)(3分)答: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翻译】苏秦对楚王说:“仁爱的人,对于人民,用真心实意去爱他们,用好话去抚慰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服务;孝子对自己的双亲,用真心实意去爱他们,用钱财去奉养他们;忠臣对自己的国君,一定要推荐贤能的人去辅助他。现在大王的宗室、贵戚喜欢毁谤贤能的人,以此作为进身的资本,对臣民加重赋税,使国君被人民怨恨,他们不是忠臣;大臣在人民中宣扬国君的错误,用您的土地肆意赠送给诸侯。因此和大王的所爱相违背,这也不是忠臣。这样下去,国家就会危险。我希望您不要去听信大臣们互相攻讦之辞,要审慎地任用大臣和贵戚,要根据人民的喜好作为施政方针,节制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并将所得用于人民所需。做人臣,最难做到的是,没有忌妒之心又能推荐贤才。为国君献身倒很容易,像垂沙战役,死的人数以千计。屈居国君之下,也很容易,像从令尹以下,为大王服役的人数以千计。至于无忌妒之心又能推荐贤才的,却不见一人。所以,英明的国君考察他的臣子,必须了解他们是否有忌妒之心,是否能推荐贤才。贤能的人侍奉国君,也必须无忌妒之心,又能推荐贤才。推荐贤才之所以很难,是因为贤能的人被任用,自己就会被废弃,贤能的人地位尊贵,自己就会卑贱。所以,人们难以做到。”3.(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方子山传(节选)》,完成第1~3题。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③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n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答: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3)文章表现了方山子怎么样的可贵品质?答:突出了方山子舍弃功名富贵而甘愿隐逸贫贱的品格。【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少时仰慕两汉大侠朱家、郭解的为人,街头闾巷的侠士都很拥戴他。年纪稍大,改变原先慕俠的志节行为,一心读书,想凭学问在世上干一番事业,可是最终也没有遇到机会。晚年就在光州、黄州一带的山中隐居,住的地方叫歧亭。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菜淡饭,不与外界来往。放弃过去乘坐的车马,丢掉过去穿戴的衣冠,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能认识他。有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像方形的屋顶,高高的,就说:“这帽子难道不像古代方山冠的样子吗?”于是称他方山子。我贬官到黄州,路过歧亭,正好遇见他。说:“哎,这是我原来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啊,怎么会在这里?”方山子惊讶地问我怎么会到这里。我告诉他原因,他低下头不言语,接着又仰头笑起来,叫我在他家留宿。四堵墙内的居室简陋破败,冷冷清清,可是妻子儿女奴婢都面露怡然自得的神气。我在惊讶之后认为他们一家人很不一般。4.(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司马迁传(节选)》,完成第1~3题。司马迁传(节选)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B )(3分)A.喟然而叹曰/退而深唯曰B.是余之罪也/于是论次其文C.作《春秋》/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D.不得通其道也/欲遂其志之思也(3)翻译句子。(3分)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答:大凡《诗》《书》隐约其辞的地方,都是作者想实现自己的意志而须深思的地方。②《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答:《诗》三百篇,大多是贤人圣人抒发忧愤之情而创作的。4、作者列举了哪些历史人物?他们有何共性?得出怎样的结论?(3分)答列举了西伯、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吕不韦等,他们都是在逆境中发愤著书立说。逆境造就人才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5.(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n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⑤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选文有改动)【注释】①佼:好。②寿:保。③梁丘据:人名。④辂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⑤趣:同“促”,赶快。⑥临:治理,管理。(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3分)A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上朝)B臣得暖衣饱食(吃)C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遗留)D公不说,趣召晏子(通“悦”,高兴)(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答:我节制自己吃饭穿衣(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大意1分,关键词“节”“养”“先”翻译正确各得1分)(3)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3分)答:节俭;以身作则(或:能做表率)(每点1.5分)【翻译】晏子入朝的时候,每每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齐景公发现了这种情况,惊讶又自责地说:“哎呀!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这么破旧不堪的车子呢?”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国家给我的俸禄很多啊,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车马可以自己用,我已经很满足了。”晏子出宫后,景公派大夫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结果来回送了好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景公很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到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的馈赠,那我也不乘车了。”晏子回答说:“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节省衣食,朴素勤俭,给百官和百姓作个榜样。我努力的廉洁节俭,还恐怕他们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现在,国君在上乘豪华大车,我在下也乘豪华大车,这样,我就没有理由去禁止百姓不讲礼义、追求奢华、铺张浪费的行为了。”最后,晏子还是辞谢了景公的好意,没有接受豪华的车马。6.(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①而反;衣焦不申②,头尘不去③,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④,方北面⑤而持⑥其驾⑦,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⑧。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⑨,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选自《战国策·魏策》【注】①中道:半路,中途。②衣焦不申:衣着憔悴,形容衣着不整。“焦”通“憔”。“申”通“伸”。③头尘不去:头上的尘土没有去掉。④大行:即太行山。亦解释为“大路”。⑤北面:向北,朝北。⑥持:驾着。⑦驾:马车。⑧举欲信于天下: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⑨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3分)A.中道而反(通“返”)B.我欲之楚(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C.先自度其足(最长短)D.而离王愈远耳(成就王业)(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n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译文: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还朝北走呢?(3)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什么成语?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南辕北辙;目的是劝魏王放弃南辕北辙式的武力征服,以德服天下。7.(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老妪与虎》,完成第1~3题。老妪与虎曾有老妪①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②而不进,若伤其足者(A)。妪因即③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B)。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C)④,别妪而去,似媿⑤其恩者。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⑥焉。妪登垣⑦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⑧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⑨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选自《唐语林校证》)【注释】①老妪:老妇人。②羸(lěi)然:瘦弱的样子。跬步:半步,相当于今天的一步。③即:靠近,走近。④奋迅阚(hǎn)吼:大吼一声。⑤媿(kuì):同“愧”,愧感。⑥阙:空。⑦垣(yuán):矮墙。⑧呵:大声呵斥。⑨伺:等待。(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3分)A.有老妪山行(沿着山路行走)B.若伤其足者(好像)C.乃前伤虎也(于是)D.妪具说其由(缘由、原因)(2)请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1)①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答:老妇人看虎的前爪,脚掌上面扎了芒刺,就替它拔掉了芒刺。②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答:老妇人就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了家族里的人,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5.文章告诉我什么道理?(3分)答:文中的老虎通人性,懂得感恩,但它好心却办成了坏事。所以,我们感谢别人也要讲究方法,注重效果,避免适得其反。《老妪与虎》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即使怀着美好的愿望做事,也要权衡利弊,考虑后果。[译文] 曾有一位老妇人在山中行走,看见一只像老虎样的野兽,拖着瘦弱的身子,走也走不动,像是伤了脚掌似的。老妇人于是走近老虎.老虎则抬着前爪给老妇人看。老妇人一瞧,老虎脚掌上扎进了一根芒刺。于是,老妇人给它把刺拔了出来。一会儿,老虎显得很兴奋.长啸一阵,离开老妇走了,好像有感恩戴德的意思。 老妇人回去的第二天,就有糜鹿、狐狸、兔子之类的动物从外面抛进了院子,而且天天都是如此。老妇人登上院墙头一看,发现是那个脚掌受伤的老虎干的。于是,老妇就把这事从头到尾地告诉了家族里的人,族人们心里也感到很奇怪。 一天早上,一个血肉模糊的死人突然被扔进了院子里,老妇便遭到了村里凶横之人的呵叱,抓捕,说她杀了人。老妇详细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才得以释放。于是,她登上墙头等老虎来了后,说:“对您已是感激不尽,我现在要向你叩头,请以后再不要向我院子里扔人了。”[赏析] \n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这只通人性的老虎似乎很懂这道理。老妇人曾好心地给它拔出了掌上的芒刺,它便感恩戴德。不断地给老妇送野物。可惜的是,它的好心也办成了坏事,当它把死人报答老妇时,给老妇添了不少麻烦.使她吃尽苦头。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礼尚往来,为人之常情。但是,感谢、报答,也要讲究方式,也要注重效果。推而广之,人们怀着种种良好的望去做着种种事情的时候,也当权衡利弊,考虑效果;否则,就会弄糟事情,自己的一片好心、苦心最后会反被别人当做驴肝肺。8.(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下面二段文字,完成第1~3题。(一)(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②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二)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③清慎,既就外傅④,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⑤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⑥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注】①日者:以占侯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3分)A.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B.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C.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D.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2)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答:孩子聪颖不凡,将来一定有过人的,我并不是他们的老师的。②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答:于是谢绝所交游青年,求先生长者学习,因为最终的职业。(3)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答:许衡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且胸有大志。许衡抄书而读,又善于思考提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附: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BD)(4分)A.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北山愚公,年且九十B.因请寓宿,手抄归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C.嗜读书,束于贫货恶其弃于地也D.仕不足以匡君福民诚宜开张圣呼,以光先帝遗德【翻译】(一)衡,字仲平(同意),怀的河内人啊。七岁入学,教授章句,问他的老师说:“读书为了什么?”老师说:“取科第罢了!”他说:“这样就够了吗?”老师大为惊奇的。每次授书,又能问他意义。长时间的,老师对他的父母说:“孩子聪颖不凡,将来一定有过人的,我并不是他们的老师的。”于是告辞离去,这样的人一般更三师.。稍长,喜欢学习如饥似渴,但是遭逢乱世,而且,家贫没有书。曾跟随太阳的家,看见《尚书》注释,因此,请寓所住,手抄回。夜里想到白天背诵,身体而努力实践的,言语行为必须估量各义而后发。家里贫穷,吃糠果品蔬菜,处之坦然,唱诵的声音听到门外。(二)\n(李)德辉字仲实,正好遇到,家里储存的粮食才五升,他的母亲春蓬稗、煮藜苋吃掉了。德辉天性孝顺友爱,操行清廉谨慎,已经在外傅,喜欢读书,束在贫穷.,无法从本质,于是停止工作。十六岁,监酒丰州,禄食充足美味,有我就买笔和纸记录书.,夜间诵读不止。已就厌烦糟曲,感叹说:“志人对怎么这样呢!在不足以纠正你幸福人.,隐不脚,以取悦亲近自己,天地之间,人生在人世间?怎么可以没有听说,同腐烂草木啊!”于是谢绝所交游青年,求先生长者学习,因为最终的职业。9.(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题。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殊无意味(很,非常)B.或议就近觅饮者(寻找)C.择柳阴下团坐(围坐在一起)D.各已陶然(熏陶)(2)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3分)答:【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面对美好春光,人们深深陶醉。(2分,表达流畅,意思符合即可)(3)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3分)答:热爱自然,喜欢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3分,答出两点即可)【翻译】苏城有南园、北园两处游玩的地方,菜花黄了的时候,苦于没有酒家可以喝几杯小酒。带着饭盒去,对着花饮冷酒吃冷菜,很没有意味。……街头有个姓鲍的,卖馄饨为生,我们用一百钱雇他的一套东西,约他明天午后去,姓鲍的爽快同意了。第二天看花的人都来了,我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他们都很赞叹佩服。饭后大家一起带着席垫去了南园,选择柳树荫下团坐。我们先烹茶,饮完,然后热了酒并煮了食物。当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色的花,大家穿着青衫红袖,走过田间小路,蝶蜂乱飞,令人不喝酒也陶醉了。等到酒肴都烧好,大家坐在地上大嚼,那个担馄饨的言谈不俗气,我们拉他一起饮酒。游人见了我们,都羡慕我们的奇思异想。吃完后,杯盘弄得乱七八糟,大家都有点喝醉,有的坐有的睡,有的唱有的叫。太阳要下山了,我想吃稀饭,那个卖馄饨的就去买米煮了粥,吃饱了大家散去。10.(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丞相牛公应举》,完成第1~3题。丞相牛公应举丞相牛公应举,知于頔相之奇俊也,特诣襄阳求知。住数月两见,以海客遇之,牛公怒而去。去后,忽召客将问曰:“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曰:“已去。”“何以赠之?”曰:“与之五百。”“受之乎?”曰:“掷之于庭而去。”于公大恨,谓宾佐曰:“某盖事繁有阙违者。”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曰:“未出界即领来,如已出界即送书信。”小将于界外追及牛公,不启封,揖回。(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注释】①牛公:即牛增孺,唐朝丞相,当时还是秀才。②于頔dí:人名,唐朝大臣。③海客:居无定所的江湖人。④客将:客籍将领。⑤赍jī:携带。(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以海客遇之(相待,接待)B.于公大恨(遗憾,后悔)\n C未出界即领来(立即).D.何以赠之?(代词,指他)(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答:(于頔)立即命令小将,带上五百匹绢绸,一封书信追赶他。(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牛公是个怎样的人。(3分)答:当受到冷遇时,他“怒而去”;当赠他五百钱时,他“掷之于庭”;当于頔派人他,送上绢绸、书信时,他“不启封,投回”;可见他是一个个性鲜明,有傲气,率性而为的人。【译文】丞相牛僧孺当年应举时,知道于頔看人非常准,就专门去襄阳想让他指点(这是唐朝的官场风俗,就像李白求见韩荆州一样)。他在襄阳住了数月,见了于頔两次,但于只是像对一般人那样招待他,牛公很恼火,就走了。牛公走后,于忽然把待客的人找来问道:“几天前有个牛秀才的,走了没?”待客人说:“已经走了。”于又问:“送了他什么东西呀?”待客人答道:“给了五百个钱。”于问:“他接受了吗?”待客人答:“那人把钱扔在庭院里就走了。”于公非常不安,对身边的宾客说:“我因为事务繁杂,招待不周啊。”他立刻叫个手下带着馈赠的五百钱和写好的一封信去追,并吩咐说:“如果牛秀才还没出襄阳地界,就把他带回来。如果他已经离开襄阳地界,就把书信给他。”手下在襄阳地界之外追上了牛公,把信给了他,牛公却连信都不打开,就作揖回绝了。11.(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乌蜂》,完成第1~3题。乌蜂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故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①而杀之。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②手瘃③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而子独邀④以食,先星而卧,见日而未起,是无益于楚国者也。吾忧子之为乌蜂也。”熊蛰父曰:“子不观夫人之面乎?目与鼻、口皆日用之急,独眉无所事,若可去也,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以楚国之大,而不能容一遨④以食之士,吾恐其为无眉之人,以贻观者笑也。”【注解】①哜(jiē)齐鸣声。 ②胝(zhī)老茧 ③瘃(zhú)冻疮。 ④(áo)游玩(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A.黄蜂殚其力以为蜜 (竭尽) B.其不去者众哜而杀之 (离开)C.先星而卧 (先前) D.以贻观者笑也(留给)(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答:如今身居朝廷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手上磨起老茧,脚上生了冻疮,尽力来担任王事的,(他们)都是对楚国有益的人。(3)文章一、二小节体现了熊蛰父的两个形象特征,请各用一成语概括。(3分)答: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强词夺理(厚颜无耻、恬不知耻、巧舌如簧)【翻译】杞离对熊蛰父说:“先生可知道有一种乌蜂么?黄色的蜂竭尽其力来酿蜜,乌蜂不能酿蜜,而止是吃蜜,因此要封闭蜂巢的时候,蜂王派遣亲信根据黄蜂酿蜜的多少征收赋税,一定彻底驱除那些乌蜂,那些不离开的,大家叫着去杀死它。现在站在朝堂上的人无论贵贱,没有不胼手胝足地为王做事,都是有益于楚国的人啊。可唯有先生游荡着吃饭,提前于星星出现时睡觉,看见太阳升起却还没起床,这是无益于楚国的人呐。早晚就要考核了,我担忧先生会像乌蜂的遭遇一样啊。”熊蛰父说:“先生没看到人的脸么?眼睛与鼻子、嘴巴都是每天必须用的,唯独眉毛没事干,好像可以去掉啊。可是人都有眉毛而唯独你你没眉毛。这还能看么?以楚国之大,却不能容纳一个悠游吃闲饭的人,我怕这个国家成了没有眉毛的人,让看到的人嘲笑啊。”楚王听到了,更加善待熊蛰父了。\n12.(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猫号》,完成第1~3题。猫号刘元卿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其本真哉?”(选自《应谐录》)【注释】①刘元卿:明代理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著有《应谐录》,是一部笑话集。②齐奄:人名。③尚:崇高,这里是超过的意思。④圮(pǐ):塌坏,倒塌。⑤东里丈人:丈人,老人家。东里丈人是作者假托的人物。(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3分)A.自奇之(感到奇特,以……为奇,认为……奇特)B.虎诚猛(诚实)C.云霭蔽天(遮蔽)D.请更名曰“风”(更改)(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答:龙本来就此老虎神奇,(但)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超吧?(2分,意思对即可)(3)东里丈人的话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2分)答:事物的本来面貌是怎样就是怎样,要看重其本质,不要失去本真。为人处事亦是如此(2分,意思对即可)【翻译】乔奄家里养了只猫,认为它长相奇特,对外称为“虎猫”。有位客人说:“老虎很勇敢,但还不及龙的神威,改称‘龙猫’吧。”另一个客人说:“龙本来就比老虎神威,可龙升到天空要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超吧?不如改名‘云猫’。”又一位客人说:“云遮没天空,风很快把它吹散,云抵不住风,改名‘风猫’吧。”又有客人说:“大风刮起来,墙足可挡住它,风不及墙,改名‘墙猫’吧。”最后一个客人说:“墙虽然坚固,可老鼠却能在那里打洞,墙是要被老鼠毁坏的,老鼠比墙厉害,还是叫‘鼠猫’好。” 一位老人听了,嘲笑他们道:“唉,捉老鼠的就是猫呗。猫就是猫,怎么让它失去本性,变成又是鼠又是猫了呢?”点评:豹的文采在浮皮,人的成色在心里。13.(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崔光》,完成第1~3题。崔光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问,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侯王融与陈留侯李常崇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选自《洛阳伽蓝记》)【注】①露积:堆积后不加覆盖。廊庑:走廊、廊房。③称力:量力。④过任:力不胜任。(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3分)A.库藏盈溢(满,充满)B.太后赐百官负绢(背)C.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只)D.朝贵服其清廉(孝服)(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答:\n太后就不赏赐他们了,让他们空着手出去,当时的人都笑话他们。评分标准:共3分,意对即可。“时人”译成“在场的人”也可。(3)面对太后的赏赐,百官有哪三种不同的表现?(3分)答:朝臣“(莫不)称力而去”,王融、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崔光“止取两匹”。评分标准:共3分,每种1分。未点出人物不扣分;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意对也可。【翻译】北魏自从在太和年间迁移了国都以后,国家丰足。国库里的物品多得快要装不下了,走廊和房屋之间的露天场地,也堆满了钱币和布匹,东西多得无法清点。太后决定将多余的布匹赏给百官,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力气往回拿。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能力,拿上布匹回去了。只有章武王融和陈留侯李崇,因为拿得太多而跌倒扭伤了踝骨。太后决定不给他俩布匹了,让他们两个人空着手回去了,遭到了人们的耻笑,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布,太后问他:“侍中为什么拿得这样少?”崔光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这已经够多的了。”朝中的人们都佩服他的清正廉洁。14.(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钱缪》,完成第1~3题。钱缪钱镠,临安石鉴乡人。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有讽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岂失一孙仲谋耶!”遂受之。是年,省茔垄①,延故老,旌钺鼓吹,振耀山谷。一邻媪九十余,携壶泉迎于道左,镠下车亟拜②。媪抚其背,以小字呼之曰:“钱婆留,喜汝长成。”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此媪苦留之,遂字焉。为牛酒③大陈,以饮乡人。镠起劝酒,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将筑宫殿,望气者④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⑤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⑥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注释】①省茔垄:祭扫祖墓。②亟拜:急忙下拜。③牛酒:即牛和酒,古代用来犒劳、祭祀。④望气者:观测云气占卜的人。⑤武肃:即钱镠。⑥真主:贤明的君主。(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3分)A.有讽镠拒梁命者(劝说)B.延故老(邀请)C.为牛酒大陈(陈列、摆放)D.因故府大之(代词,指代宫殿)(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此媪苦留之,遂字焉。译文:这个老妇人苦苦哀求留下他,于是(他父母)便给小孩儿取字婆留。(3)钱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回答。(3分)答:骁勇善战,天生神异,知恩图报,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体察时务(深谋远虑,主动顺应)【翻译】钱镠,是临安石鉴乡人。唐僖宗在任时,平定了浙江的倭寇王仙芝,外拒黄巢,消灭了董昌,积累了许多功德,自然显现出来。梁开平年间,梁王封钱镠为吴越王。有人怂恿钱镠拒绝梁王的任命,钱镠笑着说:“我怎么能失去一个孙仲谋呀!”于是接受了(梁王的)任命。这年,钱镠祭扫祖坟,邀请故老,各种乐器一齐吹响,荣耀遍布山谷。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妇,拿着一壶泉水相迎与道路左边,钱镠急忙下车下拜。老妇抚摸他的背,叫着他的小名说:“钱婆留,我很高兴你长大成人了。”原来钱镠出生的时候房间里充满了奇怪的光,他的父亲感到恐惧,想把他扔到溪里淹死。这位老妇苦苦相留,于是给他起名为婆留。钱镠摆出牛和酒,来给乡人吃喝。钱镠起身劝酒,独自唱还乡歌来给宾客娱乐。这时将要修筑宫殿,观测云气占卜的人说:“如果扩大原来的宫殿,(其益处)不过一百年;如果填平半个西湖,(其益处)可以有千年。”钱镠笑着说:“怎么会有千年而不出贤明的君主的事情呢?为什么要让我的民众们受苦呢!”于是不再改造宫殿。\n15.(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刘安世》,完成第1~3题。刘安世刘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①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谏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②有触忤③,祸谴④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公道。其面折庭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选自《宋史》)【注释】①除:任命,受职。②脱:倘若,如果。③忤(wǔ):违反,抵触。④谴:贬谪。(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4分)A.主上方以孝治天下(正,正在)B.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推辞)C.吾当从汝所之(服从)D.目之曰:“殿上虎”(眼睛)(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伺怒稍解,复前抗辞。答:等到皇帝的怒气渐汽车消退,又上前抗争(争辩)。(2分,意对即可)(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刘世安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答:他是一个刚正不阿、忠于职守(勇于担当、不畏强权等)的人。(2分,写出两点即可)【翻译】刘安世身材魁梧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任命作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告诉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不贤能,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用孝来治理天下,如果以母亲年老为托词,应该可以免任。母亲说:这样不对,我听说谏官是天子面前敢于直言的臣子,你的父亲一生都想要做却没有能做。你有幸担任这个官职,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你到的地方。于是刘安世接受官职。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诤,有时皇帝大怒,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到皇帝怒气稍减又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处观看,缩着头害怕的身上冒汗,视他为殿上虎,一时之间没有人不敬仰他。16.(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戴逵》,完成第1~3题。戴逵戴逵,字安道,谯郡铚①也。幼有巧慧,聪悟博学。善鼓琴,工书画。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作小碑子,为郑玄②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其画古人山水极妙。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逵曾就范宣③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逵乃与宣画《南都赋》。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④,不足动心⑤,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选自《历代名画记》)【注释】①谯、铚:古地名;郡:古代行政区域。②郑玄:人名。③范宣:人名。④至于开敬: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⑤动心:打动人心。(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3分)A.善鼓琴,工书画。(善于)B.逵以古制朴拙.(凭借)C.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通“无”,没有)D.乃潜坐帷中(于是)(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n答:这小孩子不只能画画,最终能取得大成就,遗憾的是我不能见到他鼎盛的时候。②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答:范宣看完赞叹不已,认为(作画)很有好处,于是也学画画。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享”“盛”“毕”“乃”的翻译。(3)通读全文,说说戴逵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2分)答:巧慧(聪悟)、博学(1分);虚心好学、精益求精(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条即可得分)(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其好学的词语即可。【翻译】戴逵,字安道,谯郡铚县人。他小时候就有灵巧聪慧的心思,善于弹琴,擅长书法与画画。他还是儿童的时候,用白瓦屑、鸡蛋汁混合浸泡,最后做成一块碑,并命名为《郑玄碑》,见到这个碑的人都赞叹不已,认为这块碑“词美书精,器度巧绝”。他很擅长画古人的山水画。十多岁的时候,在瓦棺寺画画。王长史看到之后说:“戴逵并非只会画画,以后肯定能有大名望,我只是遗憾自己见不到他辉煌的时候了。”戴逵曾经跟从范宣学习,范宣见到戴逵的画作,没有用处的事情,不必在这上面白白花费心思,戴逵于是为范宣画了《南都赋》,范宣看完之后大为感叹,认为非常有益处,于是也开始学画画。戴逵既然有了灵巧的心思,又善于铸造佛像和雕刻。他曾经建造无量寿佛的木像和菩萨的木像,高达一丈六。他认为古时的制作都粗拙古朴,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不足以使人动心。于是藏在帷幕中,偷偷听众人的议论,所听到的褒贬意见,都加以详细的研究,积累思考了三年,刻像才最终完成。17.(2014•随州•第14、15、16题•9分)阅读《使贪》,完成第1~3题。使贪刘基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曰:“吴起贪不可用也。”武侯疏吴起。公子成入见曰:“君奚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然君岂能臣之哉?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今君之国,东距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之地处其中,而彼五国顿兵坐视,不敢窥魏者何哉?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周《诗》有之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是也。君若念社稷,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俗而无他求,坐威魏国之师,所失甚小,所得甚大。乃欲使之饭粝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起必去之。起去,而天下之如起者,却行不入大粱,君之国空了。臣窃为君忧之。”武侯曰:“善。”复进吴起。注:大梁:战国时期魏国都城。[来源:学科网](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一项是(C)。(3分)A.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揭短)B.汤不能臣务光(担任大臣)C.西有虎狼之秦(虎和狼)D不然君岂能臣之哉?(这样)(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①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答:况且您自己认为,与殷汤、周武五相比,谁更贤明?(“以为”“孰”)②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俗而无他求。答:只要是吴起想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予“:足”17.请概括公子成劝说魏武侯启用吴起的三个理由。(3分)\n答:①能力超凡的人如果不贪图钱财,不会甘为人臣;②有了吴起这样的将军,其他五国才不敢轻举妄动;③如果吴起离开,天下士人都将退却离开,魏国将无人可用。(3分,每点1分)【译文】有一个中向魏武侯揭吴起短处的门客说:“吴起贪心,不能重用。”武侯(于是就)疏远了吴起。公子成入宫觐见说:“君王为什么要疏远吴起呢?”武侯说:“有人说他贪心,我因此不喜欢他了。”公子成说:“您错了,以吴起的能力,天下没有人能超过他。正是因为他贪心,所以来侍奉你,不然你怎么能让他称臣呢?况且,您自认为殷汤、周武王比,谁更贤明呢?务光、伯夷是天底下不慕名利的人,因此汤不能让务光称臣,武王不能让伯夷称臣。现今君王的国家,向东面要抵御齐国,向南要抵御楚国,向北要抵御韩国、赵,向西还有如虎狼一样狠毒的秦国,君王孤单地凭着四战面受敌的土地处在他们中间,那五国也只是屯兵观望,坐而静观,而不敢觊觎魏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有吴起担任大将。周《诗》说‘有威武的将军,公侯才能管理好城池’,吴起就是这样的将军。您如果顾念国家,只要是吴起想要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从而壮大魏国之军队,这样做失去得很少,收获却特别大。您想让他吃粗粮蔬菜,穿粗布短衣,徒步行走来听您发号施令,吴起一定会离开。吴起离开了,天底下那些像吴起一样的人,就会退却而不进入大梁,那么您的国家就空了。臣私下里很堆场您担忧这件事。”武侯说:“好。”又一次起用了吴起。【课后巩固】① 完成《中考突破》第38~47页第31、32、33、35、36、38、39、40、44、45、46、47、48、49题。②完成《中考新航线》第145页第5题、第146页第7题【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