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专题二:文言实词一、什么实词?实词是相对于虚词来说的。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几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二、文言实词的语法特点(常见的文言实词)1.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词汇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古汉语的双音词不能拆开。)1)联绵词如:犹豫、仓皇、匍匐、窈窕;2)外来词如:单于、可汗、葡萄、琵琶;3)偏义复词如:存亡、公姥、作息、异同;4)特定称谓如:布衣、社稷、天子、足下;5)叠音词如:关关、盈盈、冉冉、稍稍。——避免把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理解。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指示”就不能误认为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项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因为从两个人的关系上看,蔺相如既不是秦王的上级,也不可能是秦王的长辈。如果作为两个单音节词来看,就好理解了,“指”是“指出”,“示”是“给……看”,“请指示王”,就是“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因此,遇到与现代汉语双音词写法相同,但作为双音词来讲又讲不通或与上下文文意不贴切的情况,不妨试着当作单音词来解。2.多义性:即一词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思,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确定)。1)词的本义:即词的本来意义,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2)词的引申义: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3)词的比喻义: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手足情深”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4)词的假借义:一个词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的意义,与本义毫无相干。如:“庄公寤生”中“寤”是“牾”的借字,逆生。“无使滋蔓”的“无”是“毋”的借字,不要。3.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猪”的名词:豕shǐ、彘zhì、豚tún(小豕也)、亥hài、豵zòng(猪生六个月叫豵)等。4.活用性:即词类活用。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还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不会直接带宾语,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n“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③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使……臣服“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④名词意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以……为老师“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2)动词的活用①动词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亡、北:败逃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得:收获、心得“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②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命“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弯腰“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③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哀:为……哀怜“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3)形容词的活用①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坚、锐: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晓看红湿处。”红:红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②用作一般动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n“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③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使……变绿“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④意动用法: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贵货而易土。”易:认为……容易“患志之不立。”患:以……为忧患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5.通假性: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本字。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通“早”,其假借意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通“暮”,其假借意为“夜晚”。6.词义的演变(古今异义)[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1)词义扩大: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古义:长江和黄河。今义: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义:女子相貌好看。今义: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亲戚”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阿姨”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2)词义缩小: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义:表示好坏气味均可。今义: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义: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今义:只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词义转移: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偷”古义: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偷窃。“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n“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走”古义:跑。今义:行走。4)词义弱化: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今义: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今义:表示埋怨、责备。“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义: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义:表示仇恨、怀恨。“诛”古义:责备。今义: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今义:表示品德低下,含贬义。“爪牙”古义: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今义: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义: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今义:褒义词。“可怜”古义:可爱之意,褒义词。今义: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响应”古义: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今义: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7)法的演变:有时,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②愿为市鞍马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三、文言实词的特别现象1.偏义复词: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简单说,就是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单音词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偏义复词的结构:1)两个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如:①噌竑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②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孔雀东南飞》)③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孔雀东南飞》)④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句中“钟鼓”“公姥”“父兄”“园圃”“国家”的词义分别偏向“钟”“姥”“兄”“园(种树为园,种花为圃)”“国”。2)两个词词义相反或相对。如:①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n③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⑥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例句中“缓急”“作息”“浅深”“出入”“异同”“去来”都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急”“作”“深”“入”“异”“去”的意义。2.同义复词: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如:①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勾践灭吴》)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赠汪伦》)——“将”和“欲”都是副词“将要”的意思。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谤”和“讥”连用,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③老臣病足……故愿望见太后(《触龙说赵太后》)——“愿”和“望”都是“希望”的意思。④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爱”和“怜”都是“爱、疼爱”的意思。⑤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斧”和“斤”指的都是“斧子,伐木的工具”。【特别提示:常见错误——不能分清古义和今义,以今义附会古义,这也是文言阅读和翻译的大忌。历年高考设题情况,主要是从这方面来设题考查】四、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联系课文相应迁移,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推断词义。如:远与恢素善。善:友好——可联系司马迁的《鸿门宴》的“善”友善、交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书”可组词为“书信”。齐人未附附──归附、归顺齐人追亡逐北北──败北,指败逃者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古汉语讲究工整、对仗,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和“被”同义,都是“被”的意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对“逸豫”,词义相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半步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n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伦:类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拔:超出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薄:接近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守不渝。恪:谨慎而恭敬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语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形声字占80%以上)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还有:“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如“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不赂者以赂者丧”赂即贿赂。6.根据词在句中的词法地位推断词义(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7.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语境分析推断)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五、高考需要掌握的文言实词150例1、爱2、安3、被4、倍5、本6、鄙7、兵8、病9、伯10、曾11、察12、长13、朝14、乘15、城16、诚17、池18、除19、传20、辞21、从22、达23、怠24、殆25、当26、道27、得28、度29、短30、多31、发32、方33、非34、复35、负36、盖37、鼓38、故39、顾40、固41、归42、国43、过44、何45、恨46、后47、胡48、患49、或50、疾51、及52、即53、既54、假55、间56、见57、解58、进59、尽60、就61、举62、绝63、堪64、克65、类66、怜67、临68、弥69、名70、末71、莫72、乃73、内74、判75、期76、奇77、迁78、请79、穷80、求81、去82、劝83、却84、如85、若86、善87、稍88、少89、涉90、胜91、识92、使93、是94、适95、书96、孰97、属98、数99、遂100、率101、说102、私103、素104、汤105、涕106、通107、徒108、图109、退110、亡111、王112、望113、恶114、微115、闻116、相117、谢118、悉119、信120、兴121、行122、幸123、修124、徐125、许126、阳127、要128、宜129、遗130、贻131、易132、阴133、引134、右135、逾136、狱137、再138、造139、知140、置\n141、致142、质143、治144、诸145、贼146、族147、卒148、走149、左150、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