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0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第1节文言实词考点要求: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级考点解读:本考点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考查的范围是“常见的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中学教材中出项过的;考查的目标是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握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又要把握语境对其含义的影响,也就是要结合语境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命题方式及规律:(1)以选择题的形式考,要求选出对实词解释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2)翻译题常见的实词一般要设得分点;(3)实词的含义对理解文章整体意义有很大的作用;一、知识点讲解练习多义词1、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在本句中是基本义。()(2)祈父,予王之爪牙。“爪牙”在本句中是比喻义,()(3)被发行吟泽畔。“畔”在本句中是引申义,()(4)亲戚畔之。“畔”通“叛”,假借义,()2、下列句子中对“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驱逐)之。B.齐师败绩,逐(追击)之。C.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放逐)。D.一兔走,百人逐(追赶)之,非一兔也。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C项考查的是“逐”的被动意义,“被放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破得舟,始皇以为贤勇得:俘获B.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度:考虑C.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略:略微D.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夷:铲平,削平解析正确解释应该是“夺取”,而不是“略微”。此题考查的一词多义的形式是高考考查经常出现的。希望学生在复习中注意积累。活用实词4、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⑤而相如廷叱之廷:()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5、①籍吏民,封府库籍:()②沛公欲王关中王:()\n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仇:()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笼:()⑥大楚兴,陈胜王王:()⑦日将暮,取儿稿葬暮:()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6、①生死而肉骨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7、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②鱼肉缙绅鱼肉:()③孟尝君客我客:()④君子病无能焉病:()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8、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得:()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9、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③以夭梅病梅为业夭、病:()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⑤李牧连却之却:()⑥中军置酒饮归客饮:()10、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③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哀:哀:()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11、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②晓看红湿处红:()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⑤险以远,则至者少险、远:)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n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12、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②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穷:()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13、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③昂其直,居为奇货昂:()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14、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②予怪而问之怪:()③渔人甚异之异:()④贵货而易土易:()⑤患志之不立患:()15、①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④二三其德二三:()二、考点综合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会高祖(李渊)击突厥会:恰逢将诣江都,至长安诣:到达高祖壮其言壮:以为豪壮太宗寻召入幕府寻:不久【评分分析】D项中的“寻”应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若解释为“寻找到他后召入幕府”错误。所以D项解释正确。C项中的“壮”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豪壮”,意思是“高祖认为这话说得很豪壮”,所以译为“豪壮”错误。【正确答案】C\n参考译文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青少年时代就很有文武才略。常对其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能遇到英明的君主和大好的时机,就一定能建功立业,以取得富贵。”李靖起先在隋朝做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郡丞。适逢唐高祖李渊在塞外攻击突厥,李靖察觉李渊有夺取天下的意图,因而给自己戴上枷锁,想到江都(今江苏扬州市)隋炀帝那里去告发李渊,路过长安因道路不通没有走。李渊攻克长安,抓住李靖将要杀他。李靖大声叫着说:“你既起义兵,本应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杀壮士呢?”唐高祖觉得这话说得很有气魄,唐太宗又坚决请求赦免,高祖就放了他。太宗不久就把李靖召入幕府。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参考答案】B【解析】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古文翻译\n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让全部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沐浴,(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年度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当初,皇上将要册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事中。周怀政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于是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地步,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去县通过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一定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人凭着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允许,但却很是赞扬他的想法。 李迪是贤相。正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要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从这里可以看出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n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参考答案】A参考译文: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为国子录,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谈论时政无所顾忌。因为双亲年老要求授予地方官职,出朝任兴化军知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期满,被授予工部员外郎官职,因母亲有病在身而推辞就任。绍兴元年,邻郡出现盗贼,官吏全都逃走了,顺昌人听从了廖刚的命令。廖刚规劝跟从盗贼的人并让他们回来从事正业。不久,其他盗贼进入顺昌,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大儿子廖迟规劝盗贼,盗贼们都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纷纷散去了。不久又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他进谏说:“古时天子一定有自己的军队并亲自率领,用它来防备意外和强化君主的威势。希望您考查旧制,挑选精兵强将作为亲兵,平时就把它当作卫队,战时就把它作为中军,这是增强王权强盛国家的办法啊。”又说:“国家目前艰难已经到了极点,现在才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是不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赶快营建建康,亲自率领六军前往并把它当作固守的计策,来断绝金人攻占的野心。”母亲去世服完丧期,又被授予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可以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可以一天没有粮食。现在各位将领的军队都防守着江淮地区,不知道有几万人,开始没有粮食储备,现在每天都等着东南运来的粮食开饭,东南的百姓已经因此困苦不堪了。要解决这个忧患,最好的办法不如屯田。”\n于是献上三条计策,将校中有擅长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种一顷土地,给他升一级军级,百姓愿意耕种的,就把粮食种子借给他们,以后在用租赋偿还。朝廷下令都督府安排处理这件事情。当时朝廷正在追究章,蔡卞误国罪过,追贬他们官职,还下诏书规定他们的子孙不得在朝廷中做官。在这时候章杰从崇道观升任婺州知州,章仅从太府丞提升为江东茶盐监事。廖刚就密封交还了诏书,认为象这样做,以后还拿什么来表示惩戒,于是全部交还了祠禄官。当时徽宗已经驾崩,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廖刚说:“礼节有厚薄,兄长做君主就用君主的礼节待他,你已经做君主了用兄长的礼节来待他就可以了,希望你好好抑制自己仁慈的心,只是逢年过节时候在内廷行家礼就可以了。”皇上听从了。郑亿年与秦桧有关系因此得了美差,廖刚上奏清楚地揭发了他的罪恶,秦桧恨死了廖刚。金人背叛了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邻近的藩县,秦桧知道了这件事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官工部尚书,却把王次翁任命为御史中丞。年初,边关来报(金人背约),各位官员会集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千方百计为金人袒护,现在金人已经违背盟约,你还有什么脸留在朝廷呢?”郑亿年身为祠禄官离开了朝廷。廖刚第二年辞职回家,在绍兴十三年辞世。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n【参考答案】C 【参考译文】王昙首,琅邪淋沂人,太保王弘的小弟弟。年轻时有学问和品德,被授予著作郎,不去就任。兄弟分割财物,昙首只拿图书而已。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员,跟从大司马修复洛阳园陵。与堂兄王球一同拜见高祖(曾良策注:刘裕);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昙首回答说:“已经跟从了神明英武之师,自然使得懦弱的人树立志向。”谢晦说:“仁慈的人果真有了勇气。”高祖听了高兴。来到彭城高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写诗;昙首最先写好,高祖看完后,于是问王弘:“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让他做平民百姓,家里怎么能住得下他。”高祖大笑。昙首有见识、智慧和气度,喜、怒不表现在脸上,闺阁之内和和睦睦的样子。自己手里不拿金子和玉器,家里妇女也不得以此作为装饰和玩物,如果不是俸禄和赏赐所得到的,不从别人那里接受一丝一毫的东西。太祖任冠军将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任府功曹。太祖镇守江陵,昙首自功曹迁为长史,又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非常赏识他,对太祖说:“王昙首深沉刚毅有器量局度,具有宰相之才。你遇事都应该同他商量。”等到即位后,任命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人,以及讨平谢晦叛乱,昙首出力最多。谢晦被平定后,皇上想要封赏昙首等人,正赶上宴会聚集在一起,皇上举杯劝酒,乘机抚着座椅说:“如果没有您兄弟二人,这个座椅就没有今天。”当时封赏的诏书已经写成,拿出来给昙首看,昙首说:“近日的事情,叛乱将要形成,凭借陛下英明快速决断,所以罪人才被诛杀。我等虽然得以仰借天光,报效微薄之力,怎么可以乘国家发生灾难之时,以此作为自身的幸运。陛下虽然想要偏袒我,面对秉笔直书的史臣怎么办?”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所以封官的事就搁置了。当时王昙首的哥哥王弘担任录尚书事,又担任扬州刺使,昙首被皇上宠爱信任,在两宫任职。彭城王义康与王弘在一起任职,心里常常怏怏不乐,又想得到扬州刺史的职位,在言语上也表现了出来。因为昙首在朝廷任职,义康担心他分了自己的权力和职位,更加不高兴。昙首一再乞求皇上到吴郡任职,太祖说:“哪有想要建造大厦而遗失栋梁之材你?贤兄接连多次称自己有病,坚决辞去州官职位,将来如果同意了你的请求,这个职位不是您又是属于谁呢?哪有到吴郡任职的道理。”当时王弘长期生病,多次请求辞职,皇上不答应。昙首劝王弘分出府中一半的兵力给义康,义康才高兴起来。元嘉七年,昙首去世。太祖为他的死而悲恸,中书舍人周纠在一旁侍侯,说:“王家将要衰败,所以贤能的人先死了。”皇上说:“只不过是我家衰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