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5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鉴赏准备【文体知识】文体常识就是指文章的体裁知识,即文章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采分类,如根据文学样式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根据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些都是现在的分法,而在古代.却没有这么规范的定型,它们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因此.要对文言文进行阅读鉴赏,就必须对古代文体常识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现就古代散文和小说两大主要文体,分别作如下解释:1、古代散文常识。①传: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如《屈原列传》。②赋:用以铺陈事物的一种散文体裁。如《阿房宫赋》。③序:用以叙述说明,用于书、文首或文尾的一种文体。如《滕王阁序》。④疏:封建时代臣于向君王分条陈述事情的一种文体。如《论积贮疏》。⑤表:封建时代臣子给君王的奏章或信文。如《陈情表》。⑥铭:刻在器物、碑碣等上面用以譬诫自己,记述事实,称述功德的文字。如《陋室铭》。⑦说:用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情以期说明一个道理的一种文体。如《师说》。,⑧记:记载,描述事物的一种文体。如《游褒禅山记》。⑨语:记录或摘录某人言论的一种文体。如《论语》。⑩论:分析说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如《六国论》。11)、书:古代的一种书信文体。如《与朱元思书》。12)、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项脊轩志》。13)、原:古代推究本原的一种议论文体。如《原毁》。14)、策:古代臣子向君王陈述政见、进献事略的一种文体。如《教战守策》。15)、辨:批驳错误的议论文体。如《桐叶封弟辨》。16)、祭文: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灵时所诵读的文章。如《祭妹文》。2.古代小说常识。①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上古形成。如《女蜗补天》。②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采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上古形成。如《塞翁失马》。③笔记小说:志怪和志人小说的合称,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如《搜神记》、《博物志》。④传奇:短篇小说,兴起于唐代。如《莺莺传》。⑤话本:古白话小说,出现于宋代。如《清平山堂话本》。-页脚--\n-⑥拟话本:模拟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出现于明代。如《今古奇观》。⑦章回小说:长篇小说,全书分成若干回,每回有标题,概括全回故事内容,出现于明清时期。如《红楼梦》。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通常是指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有关的一般知识,这里主要介绍古文中的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学常识。这种常识浩如烟海,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二是重要的作家作品。前者是纵向的,可以梳理出一个大概线索,后者是横向的.可以分类编辑。1.文学发展脉络。①上古是神话、寓育。如《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等。②春秋战国是诸于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③秦汉是历史散文。如《史记》、《汉书》等。④魏晋南北朝是小说散文。如《搜神记》,{世说新语》、{三国志》,{后汉书》、《文心雕龙》、《水经注》等。⑤唐代是散文和传奇。如《师说》、《捕蛇者说》、《李娃传》、{会真记》等。⑥宋代是散文。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资治通鉴》、《梦溪笔谈》等。⑦元代是杂剧。如《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等。⑧明清是小说和戏曲。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牡丹亭》、{镜花缘》、《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⑨近代是小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孽海花》。《老残游记》2.作家作品。(1)文人合称(不包括诗家)。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两司马: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历史散文家司马迁。班马: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班张:东汉班固、张衡(分别有《两都赋》、{二京赋})。韩柳:中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韩孟:中唐文学家韩愈、孟郊。苏黄:北宋文学家苏轼、黄庭坚。三曹:汉魏文学家曹操、曹丕、曹植。三班:汉代班彪(父)、班固(兄)、班昭(妹)。三苏: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页脚--\n-乾隆诗文三大家:赵翼、蒋士铨、袁枚。明初诗文三大家:高启、刘基、宋濂。战国四君子:魏信陵君无忌、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大改革家:魏李悝,楚吴起、韩申不害、秦商鞅。三袁:明初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踽、应瑒、刘桢。明代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明代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糠、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李端。清阳湖派:恽敬、张惠言。清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吴沃尧、李宝嘉、刘鹗、曾朴。明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竹林七贤:魏晋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2)名著合称三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言;《喻世明育》、〈〈譬世通育〉、《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元明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六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民间四大传奇:《牛郎织》、《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3)名著简介①《论语》: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谈的一部著作。全书共20篇,每篇又包括若干章,属于语录体。②《孟子》:孟子及其门人编著的一部对话语录集。主要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共7篇.261章。-页脚--\n-③《庄子》:先秦庄子学派著作的汇编。全书共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④《国语》:传为左丘明著,先秦分国记事的史书。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等共21卷,书中史实约始于公元前967年,止于公元前453年。⑤《吕氏春秋》: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编,也称《吕览》,分12纪、8览、6论。内容无所不包,以儒、道家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之言,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⑥《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体系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叙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按时间顺序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⑦《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达3000年左右,共130篇,内分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⑧《汉书》:东汉班固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叙史起于公元前206年,止于公元23年。⑨《战国策》:汉刘向编著。战国时的一部国别史,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共33篇,上接春秋,下至秦,反映了245年的史事。⑩《水经注》:南北朝时北魏郦道元著,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共40卷,叙述了1252条大小水道的源流,以及沿岸的山川古迹、地理沿革、历史掌故、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引书437种,篇幅比原书增加了20倍。11)《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著。笔记小说集,全书分德行、言论、政事、文学、雅量、识鉴、品藻等36门,记载了西汉初至东晋的士大夫的言谈和轶事。12)《文心雕龙》:南朝齐梁间文学理论家刘勰撰写的一部古代文学理论巨著。成于齐末,分上、下两编,各25篇。13)《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前半部为《南山经》、《西山经》共5篇,简称《山经》;后半部为《海外》、《海内》、《大荒》等13篇,简称《海经》,共18卷。内容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13)《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笔记文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分内外乐律、象数、人事、官政、艺文、:书画、技艺、器用、药仪等17个门类,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学、工程技术、文学、音乐、美术等许多方面,共26卷。14)《唐语林》:宋代王谠著。一部记载唐代遗闻轶事的书,按故事类别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嗜好、俚俗等52门,全书共8卷,引据他书50种。-页脚--\n-15)《容斋随笔》:宋代洪迈撰著的一部笔记体散文集。记录作者见闻及读书所得等内容,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16)《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著。从许多典籍中辑录的一部谈论诗文的笔记,以时间先后及作家为纲,书分前后两集,前集60卷,后集40卷。17)《太平广记》:北宋李防、徐铉、汤悦等人编辑的一部古代小说总集。全书500卷,按题材性质分为92类,150余细目,采录自汉至宋初的小说、稗史、笔记等400种。18)《太平御览》:宋李防等人编著的一部类书。分《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经、史、子、集共1690余种,1000卷。19)《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事上及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达1362年,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共294卷。20)《今古奇观》:明代拟话本选集,共40篇,其中29篇选自“三言”,11篇选自“二拍”,专选明人作品。21)《古文观止》: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合编,是一部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选文222篇,分为12卷,以散文为主,兼收骈文。22)《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纪昀所著的一部笔记体文言短篇小说集。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5种,共24卷。23)《清稗类钞》:清代徐珂编著。一部见闻录。分时令、地理、外交、战争、文学等92类,300多万字,反映了从顺治到宣统268年间的社会情况。【文化常识】要想读懂进而鉴赏文言文,只有字词句方面的古汉语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比较复杂,包括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服饰民族、尊称谦称等等。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知识,分类解释如下:1.古代数量词。①咫:八寸。②仞:八尺或七尺。③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④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⑤寻:八尺。⑥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⑦常:两寻,十六尺。⑧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⑨乘:一百辆。⑩跬:半步,跨出一脚。11)户:一家。12)步:跨两脚。13)一乡:十亭。14)钟:六斛四斗。15)一亭:十里。16)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17)一世:三十年。18)乘:四匹马驾一辆兵车。-页脚--\n-19)一口:一人。20)一斛:十斗,后为五斗。21)一秤:十斤。22)廛:一亩半地,一户房屋。23)一匹:四丈。24)—社:五十户。25)蓰:五倍。26)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2.古时少数民族特称。①东方少数民族:夷。②西方少数民族:戎。③南方少数民族:蛮。④北方少数民族:狄、胡。3、兄弟排行称谓①老大:兄、伯、孟,如刘伯温、曹孟德。②老二:仲,如孔仲尼、范仲淹。③老三:叔,如孙叔敖、蹇叔。④老小:季,如季路、项伯为项羽季父。4.古代年龄特称①周岁:晬。②幼年:垂髫、髫龄、髫年。③10—15岁:志学、少年、少童、总角、总发、及笄(女)。④15岁:结发,束发(女15,男20)。⑤16岁:破瓜。⑥20岁:加冠、弱冠。⑦30岁:而立、壮。⑧40岁:不惑、强、强仕。⑨50岁:知命、艾、半百。⑩60岁:花甲、下寿、耳顺、耆。11)70岁:古稀、中寿。12)80岁:上寿、耋。13)90岁:耄、胡耇(g6u)。14)100岁:期颐。5.古代官场专用词语①放:本义为放逐,特指京官改为外任②拜:任命,多用于升任高官。③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④除:授予官职。⑤迁:升调、调动。⑥徙:平职调动。⑦复:恢复旧职。⑧出:调出京城做地方官。⑨铨:选拔官吏。⑩下车:上任。-页脚--\n-11)左迁:贬官、降职。12)擢:由选拔而提升。13)黜:罢免革除官职。14)选:量才授官。15)举:被举荐、推荐。16)罢:免职外放。17)辟:招聘授官。18)召:聘任。6.古代礼仪①斋戒: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以示诚心致敬。②设九宾:在朝堂安设“九宾”,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③拜:古人常用的以叩头为方式的一种礼节。④再拜:拜了又拜,一种隆重的礼节。⑤先引:先导,前面引路。一种隆重的礼节。⑥虚左:驾车时空着左边的上位表示尊敬。⑦兄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⑧一少牢:用羊、猪各一头祭祀先人。⑨不言老:古礼父母健在自己不称老。⑩布让:宴席间向客人敬菜、劝餐。11)请安:清代一种问安礼节。12)打千:清代男子用的一种请安礼节,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身稍向前俯,右手下垂。13)顶礼:佛家圾敬之礼,即跪拜。13)接风:设宴接待远方的客人。14)伏惟: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说话表尊敬。15)朝:诸侯按规定时间觐见天子的一种礼节。16)聘:天子派卿大夫慰问诸侯的一种礼节。17)修敬:修饰礼仪以示敬意。18)誓:诸侯之间用言语表示不违约的一种仪式。19)盟:两国或两人以上聚会杀牲歃血的仪式。20)庙见:帝王即位后在宗庙举行的拜祖之典礼。21)封禅: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22)稽首:最隆重的一种拜礼。23)九拜: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等九种拜礼。、24)揖:古人的一种拱手之礼。25)尚右:古人以右为上,表示尊敬的一种礼节。26)加冠:古时男子年满二十举行的一种郑重的加冠仪式。27)拜将:古代任命大将举行的隆重礼节。-页脚--\n-28)负荆:古代表示认错赔礼的一种礼节。29)侍立:向对方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30)辞谢:婉言道歉。31)东向坐:室内最尊的上位。32)祖:临行祭路神。33)拱:两手合抱施礼。7、古代科举①童试(院试):每年一次,在州、府、县进行,主考为知县、知府、学政,应试者为儒童或童生,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主要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录取者为生员(庠生),俗称秀才。②乡试(秋闱):三年一次(多在农历八月),在省城举行,主考为朝廷专员,应试者为秀才,考试内容同上,考中者为举人,又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③会试(春闱):乡试后次年的春天《多在农历三月)在京师由礼部主持,主考为朝廷大臣,应试者为举人,考试内容同上,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④殿试:会试后的四五月,在京城朝廷大殿进行,主考为皇帝、亲王,大臣监试,大学士、部院大臣评卷,应试者为贡士,考试内容主要是策问(就当时政治、经济等问题发问),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此三名为“进士及第”,为一甲;然后为“进士出身”,为二甲;最后是“同进士出身”,为三甲。8、天文历法①天干地支: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项;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项。天干表示次序,地支表示时间,天干配地支,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依次按序组合60对,如甲子、乙丑、丙寅等。②阴阳:阴指地、水、山北、水南、月亮《太阴》;阳指天、火、山南、水北、太阳。③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胜(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④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⑤四象: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蛇)等人们想象中的四种动物。⑥朔、望、晦:阴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卜五日为“望”,每月月末一天为“晦”。⑦十二时辰:子时(夜半):23—1时,为三更;丑时(鸡鸣):1—3时,为四更;寅时(平旦):3—5时,为五更;卯时(日出):5—7时;辰時(食时):7—9时;巳时(隅中):9-11时;午时(日中):11—13时;未时(日昳):13—15时,申时(哺时):15—17-页脚--\n-时;酉时(日入):17—19时;戌时(黄昏):19—21时,为一更;亥时(人定):21--23时,为二更。9、古代时间词语①岁:年②期年:满一年③积年:好几年④曩:从前⑤旦日:第二天⑥久之:很久⑦向:先前⑧日:一天天⑨良久:很久⑩旦:早晨11)旦旦:天天12)异日:将来13)翼日:明天14)翌日:次日15)质明:天刚亮16)亭午:正午17)暝:天黑了18)即日:当天19)宵:晚上20)中夜:半夜21)失时:过时22)尝:曾经23)素:一向24)未几:没多久25)既:已经26)初:刚开始27)顷刻:一会儿28)适:刚才29)已而:不久30)瞬息:一眨眼31)几:将近32)少顷:一会儿33)今者;现在34)寻:不久35)倏尔:忽然36)夜阑:夜深37)遽:立刻38)薄暮:傍晚39)卒:突然,同“猝”40)秋:时候41)无何:没有多久42)尔来:从那时以来43)既望:阴历十六44)食顷:一顿饭的工夫10.古代器具镬:煮食物的一种大锅。缻:盛酒的瓦器。璧:一种宝玉。瑟:乐器名,像琴。斧质:一种腰斩刑具。洪钟:大钟。弩:一种利用机械发射的弓。歌钟:古乐器。无射:钟名。卮:酒器。砺:磨刀石。笏:上朝用的手板。斗:大的酒器。镆铘:有名的宝剑。椟:匣子。蓧:耘田用的竹器。杓:舀酒的勺子。觞:一种酒器。臿:一种掘土工具。箪:古代盛饭的竹器。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干:盾,一种兵器。戚:像斧的一种兵器。管籥:箫笛类乐器。箧:书箱。銛(xian):一种短兵器。硎:磨刀石。皿:盘碗之类的器具。鑱(chdn):铲子。籣:盛箭的器具。屣:鞋子。铩:古代一种长矛。银瓶:汲水器。敲扑:短长刑具。大吕:周庙里的大钟。檀板:檀木制的拍板。钿:金花。九鼎:夏禹铸的九个鼎。-页脚--\n-瑾、瑜:美玉。铛:平底的浅锅。室:剑鞘。樽:古代盛酒器具。叉:歧头兵器。金戈:金属制成的长枪。瓜:像锤样的兵器。瓦台盘:一种带底座的陶高盘。镫:像马镫样的兵器。斛:一种量器。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梓:书的雕板。牙:发动机件的枢纽。铗:剑柄。宝:皇帝的印玺。瑶、珞:美玉。珰(dang):耳坠。匙箸:拨弄香火的用具。床、榻:坐具。香盒:盛香料的盒子。瓯:杯子。羯鼓:古代一种打击乐器。戟:古时一种戈矛合体的长柄兵器。豆:古代盛肉或其他物品的器皿。漏:用滴水计时间的器具。鉏耰:一种似耙而无齿的农具。钩:一种似剑而曲的短兵器。鼎:古时烹煮用的一种三足两耳的器物。篦:古代妇女戴在发髻上的装饰品。斧钺:形似斧而较大的一种兵器。浑天仪: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候风地动仪:一种测验地震的仪器。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枷:套在犯人颈上的刑具。觚:古代一种长身细腰、形如美人的盛酒器。扭:夹在犯人手脚上的刑具。箜篌(k6ngh6u):古代一种弦乐器,23或25弦,分卧、竖两式。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拂尘:一种形如马尾,后有持柄,用以拂拭尘土的用具。11.古代地名①京兆万年、丰镐、长安、芷阳、三辅:西安。②上元、金陵、建业、江宁、白下、应天、石头城:南京。③仁和、西溪:钱塘。④大都、中都、顺天、北平:北京。⑤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⑥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⑦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⑧四海:东海、西海(青海、波斯湾)、北海(渤海、长江以北的海)、南海(泛指天下、全国)。⑨二陵:北陵东崤山、南陵西崤山。⑩三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页脚--\n-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六郡:会稽、吴、丹阳、豫章、庐陵、新都(江、浙、赣一带)。四渎: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水)。六合:东、南、西、北、天、地,泛指天下。五方:东、西、南、北、中。闽侯、三山:福建福州。夏阳:陕西韩城。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临安:浙江杭州。阳湖、毗陵:江苏常州。河阳:河南孟县。西鄂、宛:河南南阳。鄞县、四明:浙江宁波。山西:崤山或华山以西。塞外:长城以北。晋阳:山西太原。荆州:湖北湖南。豫州:安徽亳县。南郡:湖北江陵。江表:长江川南。苍梧:广西梧州。吴越:江东地区。畿辅:首都周围。两广:广东广西。彭蠡:鄱阳湖。成皋:虎牢关。陕西:三门峡市以西。阳翟:河南禹县。吴中、吴门:江苏苏州。颛臾:山东费县西北。汉东:汉水之东。东蒙:山东蒙阴县南。真州:江苏仪征。海陵:江苏泰州。长淮:淮河。通州:江苏南通。京口:江苏镇江。山东:华山或崤山函谷关以东。江东、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南岸地区。河东:黄河以南的山西省西南部。关外: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山海关以外的辽吉黑。关内: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山海关以西地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西垂:西方边地,甘肃东南部。江夏、黄州、三江口、齐安:湖北黄冈。中原: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黄河中下游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汴京、祥符、大梁、汴梁、东京:河南开封。12.古代服饰①巾:又称绡头、幅巾、帻,平民用以裹头的头巾,秦朝时用黑布裹头,称为“黔首”。②冕: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页脚--\n-③纶巾:冠名,又称诸葛巾,一般为军师所戴。④裳:下衣,又叫“常”。⑤襦:上衣,有长短。⑥袭:皮衣,毛皮在外。⑦屐:木鞋。⑧袍:长衣的通称,也专指里面铺了乱麻等物的长衣。⑨泽:休息时所穿之襦。⑩袖:衣服长袖,垂臂时手不露出,有大袖、广袖之说。缙绅:缙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绅带,带子在腹前打结,多余下垂的部分叫绅,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于带间,后把“缙绅”或“绅士”作为仕宦的代称。绔:裤子;无裆的套裤。布:麻布和葛布的总名,有粗细之分,“布衣”成了庶民的代称。帛:又称缯,丝织品的总名。缟:又称素,是未经染练的缯帛。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为穷苦人所穿。履、屦:上古的鞋叫屦,汉以后叫履,一般用草、麻、皮、丝等制作。丝履、丝屦多为贵族所穿,穷人穿草屦。蓑衣:雨具,用草编织而成。13.古代建筑①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②宅:住所。③室:房屋或内室。④府:达官贵族的住宅。⑤邸:高级官员的住宅。⑥观:道教的庙宇。⑦厢:正房两侧的房屋。⑧陵:帝王的墓地。⑨庵:尼姑住的佛寺。⑩楼:二层以上的房屋。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灵或帝王受理朝政的地方。宇:屋檐,后泛指房屋。⑩牌坊: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祠: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或社会公众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亭: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页脚--\n-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阁:四周设有栏杆回廊的楼。廊;屋檐之下的过道。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14.尊称敬辞令堂:尊称对方母亲。令郎:尊称对方儿子。令尊:尊称对方父亲。令亲:尊称对方亲戚。足下:对朋友的敬称。陛下:对君主的尊称。诸君:对多人的尊称。夫子:对学者的尊称。诸位:对多人的尊称。惠存:敬辞,请保存。令阃:尊称对方妻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女儿。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敬称。阁下:敬称对方(古时多用于书函中)。先烈、先哲:尊称死去的人。大人:对长辈或地位高的官长的敬称。公: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高足:对别人学生的敬称。大驾:对来访者的敬称。夫人: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贵庚:敬辞,问对方年龄。贵恙:敬辞,问对方的病。贵姓(国、府):敬辞,问对方姓氏、国家、家庭。贵干:敬辞,问对方事宜。贵宅:敬辞,问对方住处。钧旨:敬辞,指对方说话。高论(见):敬辞,指对方的言论和见解。高寿:敬辞,问老年人年纪。芳名:敬辞,问对方姓名(多用于女子)。惠顾、莅临、光临:敬辞,称对方到来。奉告(还、劝、送、陪):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赐示(爱、教):敬辞,称对方给予指示、厚爱和指教。海涵:敬辞,请对方大度包容自己。海量:敬辞,称对方宽宏的度量。拜见(访、辞、服、托、望):敬辞,指见面、访问、告别、佩服、托人办事、探望恭喜:敬辞,祝贺对方喜事。屈就:敬辞,请对方担任职务。屈尊:敬辞,指对方降低身份俯就。赏光:敬辞,请对方接受邀请。赏脸:敬辞,请对方接受要求和赠品。15.谦称谦辞家严:谦称自己的父亲。妾:女子谦称自己。家母:谦称自己的母亲。窃:谦称自己。,奴家:青年女子的谦称。小人:地位低的人的谦称。不才:“我”的谦称。仆人:男子的谦称。鄙人:自己的谦称。在下:自我的谦称。-页脚--\n-贱内:谦称自己的妻子。卑下:谦称自己。愚见:谦辞,说自己的见解。寒门(舍):谦辞,称自己的家门。敢问(请、烦):谦辞,冒昧地请求别人。小弟:对熟人或朋友谦称自己。过奖:谦辞,指对方的表扬或夸奖。见笑:谦辞,指自己言行的拙劣被人笑话。托福:谦辞,指对方福气使自己幸运。荷、为荷:谦辞,指承受恩惠(多用于书信)。高攀:谦辞,指与地位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恕:谦辞,请对方宽恕原谅自己。16.文化现象三教九流:三教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古代四大艺术(文人四大风雅):琴、棋、书、画。古代六种学问和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五音:宫、商、角、徵、羽。五蠹: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字法句法常识】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多指名词)。①江:古专指长江;现泛指一切大的河流。②河:古专指黄河;现泛指一切河流。③国:古专指都城;现指国家。④好:古专指貌美;现指一切美好的性质。⑤书:古专指书信;现泛指一切书籍。(2)词义缩小。①臭:古指好坏气味;现专指坏气味。②让:古还有责备意;现指谦让、辞让。③谷:古指谷类总称;现指南方稻谷、北方小米。④谢:古还有谢罪意;现指感激、感谢。⑤罪:古还有责任、怪罪意;现指罪过、罪恶。(3)词义转移。①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现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或利益。-页脚--\n-②烈士::古指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现指为革命献身的人。③偷:古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现指偷窃。④去:古指离开:、距离;现指到某地去(与古义相反)。⑤患:古指担心、忧虑;现指患难、祸患,,(4)词义色彩的改变。①卑鄙:古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中性词;现指品质恶劣,贬义词。②明哲保身:古指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褒义词;现指不坚持原则,只顾保住自己,贬义词。2.实词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如“臣活之”(使……活)。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固其根本”(使……稳固),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使……为王)。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⑤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⑥名词用作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为王)。⑦名词用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用对侍兄长的礼节)。⑧动词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⑨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⑩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11)数词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3.双音词语①指示:指着示意。②初一:刚一开始。③进修:进德修业。④婚姻:儿女亲家。⑤细说:小人谗言。⑥故事:先例、前例。⑦首领:头颅。非常:意外变故;不同寻常。⑨痛心:痛恨。⑩模拟:想象、揣摩。春秋:年龄。具体:形体齐备。丈夫:男丁。中音:合乎音律。⑩文书:字据。祖父:祖辈父辈。假借:宽容。性情:性格感情。大义:婚姻。方丈:一丈见方。交接:交往。简练:有选择地练习。生人:出生人口。慷慨:声调激愤。不顾:不曾回头。可以:可以凭借。郎中:宫廷的侍卫。不轨:胡作非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自由:自作主张。形容:身体和面貌。以为:把……当作。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中间:其中夹杂。下车:官吏初到任。象形:摹拟形状。-页脚--\n-一时:一下子同时。无论:不用说。天理:天然法则。视事:官员到职工作。偏僻:偏激不端正。反复:改变当时衰弱的国势,一反从前局面。态度: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4.合音兼词①焉:于是、于此。②爱:于是、于彼。③尔:如是、如此。④若:如此。⑤之:于之、之乎。⑥诸:之于、之乎、之如。⑦胡:何故。⑧旃:之焉。⑨盍:何不。⑩叵:不可。⑩那:奈何。⑾云:如此。⑿耳:而已。⒀会:适值。⒁曷:何不。5.同义复词①仇雠(ch6u):仇人。②垣墙:墙。③仓廪:仓库。④邪曲:邪恶。⑤阽危:危险。⑥良吉:好日子。6.偏义复词①蚀粥:偏于“粥”。②竹木:偏于“竹”。③缓急:偏于“急”。④男女:偏于“男”。⑤作息:偏于“作”。⑥公姥:偏于“姥”。⑦父兄:偏于“兄”。⑧弟兄:偏于“兄”。⑨父母:偏于“母”。⑩牛马,偏于“马”。⑾恩义:偏于“恩”。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比较起来,数量要少得多,可它们在文言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实词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其用法比实词灵活,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在汉语发展中也比实词变化大,运用的规律性也比实词易于掌握。现分别解释如下:①而:你、你的(代);表并列、转折、顺承关系(连);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连);连接主语和谓语:如果、却(连);如、像(副)。②何:什么(疑问代词);多么(副)。③乎:于(介);表反问或疑问(语助);啊(语助);形容词尾(语助)。④乃:你、你的(代);于是、这才(副);却、竟然(副);只、仅仅(副);是、就是(副);而且、竟是、竟然(连)。⑤其: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代);那、那些(代);如果、假设(连);表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助);形容词头。⑥且:而且、并且(连);况且(连);尚且、还(连);暂且、姑且(副);将要、快要(副);语气词。⑦-页脚--\n-若:像、如、好像;你的(代);此、这个(代);假如、如果(连);或(连);至、至于。⑧所:处所;…的人...的事物、……的地方(代);为……所…(被动);大概的数目。⑨为:做、治理;作为、当作、变为;认为;是;如果、假设(连);给、替(介);因为(介);被(介);表反问或感叹(助)。⑩焉:之(代);什么(代);于何、在哪里(兼);于此、在这里(兼);乃、则、就(连);语气助词;形容词或副词尾。@也:表判断、肯定(语助);与“何”相应(语助);表语气停顿以引起下文(语助)。⑩以:认为、以为;用(动);原因;因为(介);以便(表目的)(介);用(介);按照、凭借……身份(介);在……时候(介);表时间、方位、数量的界(与“上”、“下”、“东”、“西”等连用);通“已”(已经)。⑩因:依靠、凭借、依照、根据、趁着(介);沿袭;原因;由于(介);于是、就(副)。@于: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介);过(表比较)(介);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介);动词词头;表呼声或赞叹(叹)。⑩与: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和、跟、同;参加;赞许、帮助;表疑问或感叹。⑩则:准则、法则;效法;乃、是、就是;就、便、那么(连);用于对比句中(连);假若(连)。⑥者:人、事、物、时间、地点(代);个、样(代);……的时候(代);放于主语后,引出判断(代);放于主语后,引出原因(代)。⑩之:到·.…·去;他、她、它(们);这、此(代);的(助);用于主谓间。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①用“……者,……也”的。②单用“者”或“也”的。③“者也”在句尾连用的。(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4)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5)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2.疑问句。-页脚--\n-主要有下面两种形式:(1)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提出问题。(2)用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4.省略句。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省略现象,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如:()黑质而白章。(2)省略谓语动词。如:再()而衰,三()而竭。(3)省略宾语。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4)介词的省略。如:今以钟磐置()水中。5.变式句。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置。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定语后置。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