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41 KB
  • 2022-08-22 发布

2019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_二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作业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精读设计]阅读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1)“即了其大指”中的“指”是通假字,同旨,“大指”解释为大意。(2)“夏人蚕食其地”中的“蚕”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蚕一样。(3)“籍命光按视”中的“按视”解释为巡视。(4)“引兵夜渡河”中的“夜”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在夜里。(5)“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中的“报”解释为答复。(6)“时人贤之”中的“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贤。\n阅读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7)“又奏赋以风”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解释为来。(8)“天下寒心而莫敢言”中的“莫”解释为没有谁。(9)“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10)“特欲仓卒之际”中的“卒”是通假字,同猝,“仓卒”即“仓猝”。(11)“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中的“宜”解释为应该。[题型训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解析:选C 文段中“言”是标志词,后文“四方见”“京师不见”是用近似对偶的句式对比列举了两种情况,故“四方见”与“京师不见”中间应断开。据此断定选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解析:选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n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解析:选B “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分)译文: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分)译文:  参考答案:(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得分点:“制”“籴”“纾”各1分,大意2分)(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能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得分点:“即行”“寂”“遽”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的样子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年他刚二十岁。他生性不喜欢华靡,“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逐渐侵吞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n(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退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没有谁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很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能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看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信札,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明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n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精读设计]阅读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1)“除德安推官”中的“除”解释为授予官职。(2)“世宁裁之”中的“裁”解释为制裁。(3)“贼攻七日夜,不能拔”中的“拔”解释为攻克。阅读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4)“敕王止治其国”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解释为只是。(5)“销意外变”中的“销”是通假字,同“消”,解释为消除。(6)“李承勋为按察使”中的“为”解释为担任。阅读第5、6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7)“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中的“坐”解释为犯罪。(8)“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中的“为”解释为被。[题型训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解析:选A 抓住名词“世宁”“福建按察使”“宸濠”“鹏”及动词“迁”“取”“诬”“执送”“系”“索”,根据语法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n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丧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褒扬性的称号。解析:选D “谥号”分为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抑性的恶谥三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D.胡世宁举贤荐才,唯恐他们仕途不通达,有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的,他连上奏章推荐。解析:选B “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5分)译文: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5分)译文:  参考答案:(1)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胡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得分点:“道”“急”“画”各1分,大意2分)(2)(胡世宁)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得分点:“呐”“疏”“洞”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考中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朝廷)授予他德州推官的官职。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胡世宁制裁了他们。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赴京。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胡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n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胡世宁很愤怒。正德九年三月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胡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胡世宁不可。胡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到江西。潘鹏把胡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胡世宁。李承勋担任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胡世宁于是逃跑到京城,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终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反,胡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视督察四川,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胡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唯恐他们仕路不通。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上奏章推荐。(胡世宁)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议论“大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胡世宁却不肯依附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嘉靖九年秋天去世。被追赠为少保,谥号端敏。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n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选自《汉书·张安世传》)[注] 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精读设计]阅读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1)“用善书给事尚书”中的“用”解释为因为。(2)“上奇其材”中的“奇”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奇”。(3)“咸以康宁”中的“咸”可以联系成语“老少咸宜”,解释为都。(4)“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从句式上看,是判断句。“亲亲”,第一个“亲”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亲近。阅读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5)“以为大将军”从句式上看是省略句,省略了“以”的宾语“之”,解释为他(张安世)。(6)“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中的“自量”可以联系成语“不自量力”,是宾语前置,“量自”,解释为认识自己,估量自己。(7)“其人来谢”中的“谢”解释为道谢。(8)“绝勿复与通”从句式上看是省略句,省略了“与”的宾语“之”,解释为他(道谢的人)。阅读第5、6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9)“是以能殖其货”中的“是以”是宾语前置,解释为因此。[题型训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n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解析:选A 句中“焉”是助词,在句末,据此排除C项;而“归大将军、富平侯印”很明显是“归还官印”之意,这样可排除D项;A、B两项区别点在于“虽不能视事”还是“虽不能”,根据“视事”是“主持事务”之意,可知应为“虽不能视事”,排除B项,确定答案为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解析:选B 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坚持推辞但没有成功。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张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解析:选C 张安世只是请求让儿子张延寿出京补职,并未提出具体职位,是皇帝任命张延寿为北地太守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分)译文: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分)译文:  \n参考答案:(1)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细地写了出来。(得分点:“幸”“莫”“识”各1分,大意2分)(2)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得分点:“尊惮”“亲”“密”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的关系做了郎官。因为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细地写了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近的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张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张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得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张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他曾向朝廷举荐了一个人,那人来道谢,张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他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张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辅佐皇帝的得力大臣,但是没有(向他)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张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n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张延寿请求,让儿子出京做官,皇帝就让他的儿子做了北地太守。张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衣服,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生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的重臣,擅长治理国家,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这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你多活几年。”张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固。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奉祀。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精读设计]阅读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1)“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从句式上分析,属于被动句,是“于”字表被动。(2)“擢副总兵”中的“擢”,在“受知于经略袁应泰”之后,应该译为提拔。(3)“典中军事”中的“中军事”是名词,“典”此处应为动词,可解释为掌管。\n(4)“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句式一致,属于状语后置句。(5)“抵中前所而止”中的“而”与《鸿门宴》中的“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的“而”一样,都是连词,表顺承。(6)“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赵率教)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7)“以己所乘舆赠之”中的“以”与《六国论》中的“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的“以”,都可以解释为拿,把。阅读第3~5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8)“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中的“间”,结合上下文分析,应为名词,可译为机会。(9)“寻论功”中的“寻”与《陈情表》里“寻蒙国恩”的“寻”,都可以解释为不久。(10)“与率教深相得”中的“相得”解释为互相投合,比喻相处得很好。(11)“以袁崇焕言,乃令入”中的“乃”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中的“乃”,都可以解释为才。(12)“一军尽殁”中的“殁”结合上文“中流矢阵亡”可以推断其意义为覆灭。[题型训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解析:选B 根据前后文的语境以及一些虚词,同时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B.“经略”,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C.“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D.“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解析:选C “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n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解析:选C “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错,他事实上想分满桂的战功,因为他本人没有参与。所以说“不计名利”也是错误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5分)译文:  (2)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5分)译文:  参考答案:(1)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得分点:“编次”“缮雉堞”“粗立”各1分,大意2分)(2)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得分点:“既解围”“亲援”“有隙”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赵率教,陕西人。万历年间,他做过延绥参将,屡建战功。后来受人弹劾,被罢了官。辽东战事紧急,朝廷发布诏书让被罢官而养有家丁的将领带兵到前线立功。赵率教被经略袁应泰赏识,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天启元年(1621),辽阳被攻下,赵率教偷跑了,罪当处死,却侥幸获免。赵率教向经略王在晋申请,表示他愿意去收复前屯卫城,就带领三十八个家丁去了。蒙古兵当时占据着这片地盘,赵率教不敢贸然进去,走到前所就停下了。那年,游击鲁之甲遵照枢辅孙承宗的命令,解救了六千口难民,到前屯安置,把蒙古人全部驱逐到郊外。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后来孙承宗命偏裨小将陈练率领川、湖士兵来帮助他,前屯卫城的防御力量才巩固了。赵率教所招募的流亡百姓有五六万之多。(赵率教)从其中选择年轻力壮的编入军队,都进行了军事训练。余下的分给耕牛、种子,大力进行屯田,(他)亲自督促、示范,以致手脚上面都长了膙子。承宗出关到此视察时非常高兴,把自己所乘坐的车子赠给赵率教了。\n六年二月,蒙古因为宁远被大清官兵包围,乘机进犯平川、三山堡。赵率教带兵抗击,斩敌一百多首级,夺取马匹二百,(把蒙古兵)追赶到高台堡才回来。捷报送上后,(熹宗)皇帝非常高兴,立即提拔(他)为都督同知,实际上的总兵官,让他接替杨麒镇守山海关。不久评定功绩时,(他)又升为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当时满桂驻守宁远,名声也很大,跟赵率教很要好。等到宁远被围困,赵率教派一名都司、四名守备前来援助。满桂嫌他们拖延时间来晚了,拒绝让他们入城,因为袁崇焕从旁解劝,才放(他们)进来。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七年(1627)五月,大清官兵包围了锦州,赵率教与宦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环城固守,发射大炮,死伤了不少清兵。双方相持了二十四天,(清兵的)包围才解除。第二年,大清官兵由大安口南下。赵率教策马西行,三昼夜就进抵三屯营。总兵官朱国彦不肯放他进来,(赵率教)只好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在遵化开战时,(赵率教)被飞来的箭射中身亡,全军覆灭了。(庄烈)帝听说后极为伤心,给赵率教进行了丧葬仪式,并建立祠堂公祭。赵率教作为一名战将,他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勤身奉公,劳而不懈,和满桂一起被人看作良将。他们两个人死后,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