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冲刺文言文 23页

  • 54.00 KB
  • 2022-08-22 发布

2014冲刺文言文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君不侮臣刘向赵简子上羊肠之坂,群臣皆偏袒推车,而虎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简子曰:“寡人上坂,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会对曰:“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简子曰:“何谓死而又死?”虎会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谓‘死而又死’。君既闻为人臣而侮其主者之罪矣!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简子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会对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简子曰:“善。”乃罢群臣,不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注释】①坂:bǎn,山坡,斜坡。②使:动词,充当使节。③使:名词,使者。这里指外交关系。【译文】赵简子乘车上羊肠坡,大臣们都露出膀子给简子推车,惟有虎会扛着戟,边走边唱歌,不推车。简子说:“寡人上坡,大家都推车,惟有你扛戟,唱歌,不推车,这就是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臣子侮辱君主,该判什么罪?”虎会回答道:“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犯双重死罪。”简子问:“什么叫双重死罪?”虎会答道:“自己被处死,妻子儿女也处死,这就叫双重死罪。不过,您既然已听说臣子侮辱君主的罪,也愿听听君主侮辱臣子的罪吗?”简子问:“君主侮辱了臣子会怎么样呢?”虎会说:“当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给国君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不愿替国君充当使节;勇敢的人不愿为国君战斗。显然,有才智的人不出计谋,国家就有危险;有辩才的人不当使节,外\n交关系就不顺利;勇敢的人不愿战斗,边境就会被侵犯。”简子说:“这意见很正确。”便不再要大臣推车。事后还设酒席和群臣同饮,把虎会尊为上宾。内容 17.从选文看,赵简子是一个的人。18.自古以来,君贵臣贱,本文却指出君侮臣对国家的严重危害,你认为其中包含着什么思想?17.善于纳谏,知错就改。18.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君敬臣,臣才愿为君效命;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权威)。2、戴高帽俗以喜人面谀①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②。”师怒曰:“吾辈直道③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注释】①谀:奉承。②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③直道:直率的方式。【译文】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n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1.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其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2.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1、阿谀奉承比喻2、(1)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值得称颂的。(2)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3、《宋史》文言文,完成第25—28题。(共8分)刘清之,字子澄,临江人,甘贫力学,博极书传。调万安县丞,时江右大侵①,郡檄视旱,徒步阡陌,亲与民接,凡所蠲②除,具得其实。州议减常平米直③,清之曰:“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外乡远民势岂能来?老幼疾患之人必有馁④死者。今有粟之家闭不肯粜⑤,实窥伺攘夺者众也。在我有政,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米,两适其便。”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⑥bǐ有粟者分振⑦其乡,官为主之。规画防闲⑧,民甚赖之。【翻译】刘清之,(他的)字是子澄,是临江人,跟从兄长靖之学习,家境贫苦但学习努力,书看得很多,经传各类都看。调到万安县当官,当时江右背叛军大举入侵,郡县的榜文说当地大旱,走到田间土地处。刘清之和百姓接触了解,凡是有的都免除,都做到了。州县里商议减少\n常平常米价,清之说:“这样的恩惠不过三十里内罢了,外乡和远处的人怎么会来。年幼有疾病患的人定会有饿死的。现今家有粮食的人家,闭门不肯卖米,是等着抢别人吧。这个时候,我是管理者,大家得钱,人民得米,两厢都方便。”于是请境内的地为八分,有粮食的人者赈济百姓,当官的人主持。规画防止闲话,民十分信赖他。【注释】①江右大侵:江西又称江右;大侵:古代称荒年。②蠲(juān):除去。③常平米直:古时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买入,谷贵时减价卖出,以稳定米价。直,价值,价格。④馁(něi):饿。⑤粜(tiào):卖米。⑥俾(bǐ):使。⑦振:同“赈”,救济。⑧规画防闲:谋划和防范。27.找出选文中表明刘清之设想的赈济灾民的最终结果的句子。28.从选文中能看出刘清之在为官方面有哪些特点?请概括。27.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米,两适其便。28.(1)关爱百姓;(2)有谋略,办事周全。4、商於子驾豕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n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翻译】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向东而作。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却发怒还不搭理我,是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应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注释]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年羹gēng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n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注】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翻译】年羹尧镇守西安时,广泛寻求天下有才之士,用厚禄供养为幕僚。蒋衡应聘而来,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伐青海时,一日升账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木板一块、草一捆。”军中上下不明白原因。等到第二天,最到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阴碍。这个西南民族的人正是以此坑为天险,大意间不料大队敌军忽然压境。如此这般攻陷敌人的巢穴。又一次淤泥深坑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淤泥深坑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快马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然尽数抓获。有人问原因,年羹尧说:“只一下就停下来,肯定不是风,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往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判断肯定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1、联系选文,分析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答案要点: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于①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②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③\n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善于正确判断敌情,善于指挥部队作战。(答到两点,一定要联系选文内容分析)(即得2分)6、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者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②以赈③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注:①阿:指阿县。②廪:粮仓。③赈:救济。【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君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小题3】从全文看,“阿县大治”是因为子奇采取了哪些得力的措施?用自己的话回答。【小题4】阿县“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小题3】(2分)把兵库里的武器锻\n制成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民。【小题4】(2分)子奇关心人民、重视生产,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因此轻而易举的打败魏国。7、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译文】有一个大商人姓段,饲养一只鹦鹉,它很聪明,不仅能朗诵《陇客》和李白的《宫词》和《心经》。每当有客人来时,就会叫仆人上茶,向客人询问身体可好并寒暄几句。主人十分爱惜它,特别的宠爱它。有一次,段生因为一些事情被捕入狱,半年才获得释放。一到家,段生便走到笼子旁边对鹦鹉说:“我在狱中半年无法出来,朝夕所想的只是你,你安好吗?家人没有亏待你吧?”鹦鹉回答:“你在狱中几个月就忍受不了,不等同于我在笼子里关了那么久?”这话使商人很感动,大哭了。马上对它许诺说:“我应当亲自送你回去。”于是段生特备车马,将鹦鹉携带到秦陇,揭开笼子,大哭着放出了鹦鹉,祝福到:“你可以归巢了,好自随意吧。”鹦鹉将要高飞徘徊,好像不忍离去。后终飞走。注释:1、蓄:饲养\n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4)。4.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3、(3)思维敏捷,及时倾诉自己的不幸(4)离别时情真意切4、不要剥夺他人的自由,不要剥夺其它生命的自由8、鲁肃简公二事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饮归,中使①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鲁肃简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在汀二年,杜门不与人接,日阅书数卷而已。室仅容一榻,坐卧其中,欲将终身焉。人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②也。[注释]①中使:即前面的宫廷“使者”。②裕如:宽绰。【翻译】鲁肃的简公宗道,为人很忠诚实在。仁宗在东宫在位的时候,宗道是谕\n德(相当于太子太傅)。宗道家边上有一家酒馆,他有时去那里喝酒。有一天,皇上急召宗道,使者到他家里找,但是他不在。过了段时间宗道喝酒完回家来了,使者和宗道商量说:“皇上假若责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事情推托?”宗道说:“就说实话。”使者说:“但是那样会得罪圣上的。”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瞒圣上,就是臣子的大罪了。”使者感叹而去。真宗果然问起这个事情,使者就按宗道说的回答了。真宗问宗道为什么私自去酒馆喝酒,宗道回答说:“我家里贫穷,没有酒具,酒馆里的东西齐全,我去了就像在自家一样自在。正好当时有家乡的亲戚朋友从远方过来,所以去酒馆和他喝酒。但是我换过衣服了,百姓就没有人认识是我了。”真宗从此觉得宗道品行很可贵,认为可以重用他。后来他被贬为濮州团练副使,安家在汀州。他在汀州两年时间,关门闭户不见人客,每天就是在家里看书读卷。房子里只能容得下一张床,他坐和睡都在里面,准备就这样终老。其他人都为他感到担忧,但是他却处之泰然,并不觉得不好。4.这篇短文主要表现了鲁肃简具有、的思想性格。【参考答案】4、诚实正派(忠实)安贫乐道9、洪承畴①二事洪经略入都后,其太夫人犹在也。自闽迎入京。太夫人见经略大怒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曰:“汝迎我来,将使我为旗下②老婢\n耶?我打汝死,为天下除害。”经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买舟南归。黄石斋先生被执,拘禁中,洪承畴往视之,先生闭目不视。洪既出,先生举笔疾书一联。曰:“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盖成仇与承畴同音也。[注释]①洪承畴:明朝末年将领,后降清。②旗下:指清朝。【翻译】洪承畴进入北京后,他的母亲还活在人间。他把他的母亲从福建迎接到北京后,他母亲一看到他就非常愤怒地责骂他,用自己的手杖打他,一一数落他没有为国捐躯的罪过,说:“你把我接来,将要让我成为清朝的老婢女吗?我把你打死,替天下百姓除害。”洪承畴快速地跑掉了才没有打到他。他母亲就雇了船回南方老家去了。黄石斋先生被清兵抓住了,然后关押着。洪承畴前去看他,黄先生闭着眼睛不看他。洪承畴出来后,黄先生拿起笔来迅速写下一副对联。说:“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原来“成仇”和“承畴”正好同音。3.太夫人对洪经略的态度是“大怒骂,以杖击之”,黄石斋则是“”,他们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就是4.请说说这幅对联的一个明显特点【参考答案】3、闭目不视憎恨洪承畴背叛明朝(不与洪承畴同流合污),保持了民族气节4、巧用人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n10、刘南垣开喻门生国朝①尚书刘南垣公,请老②家居。有直指使者③,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④,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⑤,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⑥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⑦责人。[注释]①国朝:指明朝。②老:告老。③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④治具:下厨房,烧饭。⑤脱粟饭:即糙米饭。⑥饮馔:指酒肴。⑦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译文】刘南垣公是国朝尚书,告老还乡。有一个直指使(官名),在饮食方面苛求下属官吏,郡县都感到害怕。公说:“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应当开导他让他知道。”等到他来了,款待他,说:“我将要开饭了,恐怕防碍了你的公务,特地留你下来吃一顿饭。但是我的妻子她去了别的地方,没有人烧菜,家常便饭能够吃吗?”直指使因为这是老师的命令,不敢推辞。从早上到中午,饭还没有出来,直指使感到很饥饿。等到饭上来后,只有米饭,豆腐一碗而已。他各吃了三小碗,直指使觉得很饱。过了一会儿,佳肴美酒,都摆满在了他的面前,他都吃不下了。公强求要他吃,他说:“我已经饱了,不能吃了。”公笑着说:“可以知道饮食本\n来没有精粗,饿的时候容易吃饭,饱的时候难以吃东西,是时势所导致成这样的罢了。”直指使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不敢因为饮食责怪别人了。4.阅读本文,从一个方面,说说你的体会。5、直指面对“佳肴美酝”“不能下箸”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6、刘南垣开喻门生的方法值得称道的有哪些方面?(3分)【参考答案】4、(供参考)刘南垣教训弟子的方法巧妙、得体,我们给别人提建议,也要讲究方法,使接受者心服口服。或: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5、直指已经用三碗糙米饭填饱了肚子,即使再美味的食物也吃不下了。6、刘南垣教训弟子的方法巧妙、得体(1分),他能巧用日常生活实例来类比开导门生,从而使接受者心服口服。(2分)11、明成祖讲官仁宗为太子,曾侍侧,成祖顾问讲官:“今日说何书?”对曰:“《论语》君子小人和同章。”问:“何以君子难进易退,小人易进难退?”对曰:“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问:“何以小人之势常胜?”对曰:“此系上之人好恶,如明主在上,必君子胜矣。”又问:“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曰:“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①之,不使有过可也。”\n[注释]①警饬:警告,告诫。【翻译】  仁宗做太子的时候,曾经在成祖旁边侍奉,(一次)成祖回头问讲官说:“今天要讲什么文章?”讲官回答说:“讲《论语》里面的小人和同章。”明成祖问:“为什么君子难以晋级而却容易被( 罢免?或者退职?) ,小人则容易晋升难以被(罢免?)呢?”讲官回答说:“(是因为)小人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又无耻,君子恪守道义又没有什么欲望。”明成祖又问:“为什么小人却往往得势呢?”讲官回答说:“这要看上面的人的好恶,如果执政的是个明君,那么必定是君子胜过小人了。”明成祖又问:“明君都不用小人吗?”讲官回答说:“小人如果真的有才不能舍弃的,必须常常去警告提醒他,不让他有过错就可以。”12、银烛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注释]:①部:规定,程序。②行:巡视,考察。③墨:贪墨,贪财。④爇[ruò]:点燃,焚烧。【翻译】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丰庆笑着说:\n“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3.县令“饰白银为烛以献”的目的是4、联系全文分析,丰庆是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3、希望丰庆不要追查他的贪财行径,保住官位4、他是个清廉正直的人,是个做事讲究方法策略的人(是个照顾别人面子的人)13、知人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注释]①辐辏:归聚、会集。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③国门:指京师。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⑤目送——随其人之去而以目注视,在此表看重之意。⑥振——同赈,接济。⑦字:嫁女儿。【翻译】  赵开心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n当时独有吴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开心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开心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开心善于识别他人。  3.故事写“望尘者”的种种行为,是为了衬托“”(用原句回答)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做人道理?【参考答案】3、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改观4、示例:要通过平时的言行,真正了解人的内心,要有知人之明。或:做人要知恩图报,要古道热肠14、物破自有时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盖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爱。乃开燕③,召漕使显官,特设一桌,覆以恿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④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厚重如此。\n[注释]①知北都:在北都做知州。②中外亲:中表亲。③开燕:开设宴席。④吏将:差役中的统领,相当于现在的领班。【翻译】韩琦在担任北都的知州期间,他的中表亲戚曾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由农人从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的内外,找不出丝毫瑕疵,真是绝世之宝,为此他答谢了表亲一百两银子,也就格外珍爱这只玉盏。有次他在家中摆宴,请来了负责漕运的大官们,并特别设置了一桌,上面铺盖著锦缎,将那玉盏放在桌子上,准备用来为座上的嘉宾酌酒。谁知在忽然之间,一个差役领班不小心碰倒了桌子,玉盏全被摔碎了,在坐的来宾无不惊愕,那领班也赶忙趴在地上等候发落。这时韩琦不动神色地,先笑着对座上的客人说:“东西也总会有破的时候。”随即再对那领班说:“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韩琦的度量,就是如此般的宽大厚重。3.这则故事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刻画韩魏公的,如“公神色不动”与“”对比,“物破亦自有时”与“”对比。4、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参考答案】3、坐客皆愕然尤为宝爱4、待人要宽容大量15、说马或蓄马,庞且峻,雄而有力,鬣①长蔽目不见物。尝游牧山中,群\n兽奠敢角。遇虎辄斗,斗辄终日,无胜负而退。见者告其主人,而誉其马之勇。主人曰:“壮哉马乎!然马不胜虎者,鬣蔽目也。去其鬣,马必胜矣。”遂翦而去之。明日,尾其马之所之.果遇虎。马见虎,颠而踬②,未及三接,而马为虎所毙。主人惋惜而去。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父老曰:“而亦知夫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乎?始之所以敢于斗者,以目蔽,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既而知其为虎,则神怯矣。怯故馁,馁故败。天下事,成于勇,而败于怯,比比然也,独马也哉!”[注释]①鬣:马颈上的长毛。②颠而踬:跌跌撞撞的样子。【翻译】有一个人养马,马的体形庞卓越,大而且很高,雄壮而且有力,鬣毛长得遮住了眼睛而看不见东西。他曾将马游牧在山中,群兽没有敢与它角斗的。遇见了老虎于是与它打斗,打了一整天,不分胜负回去了。见到的人告诉它的主人,并赞誉马的神勇。主人说:“马真厉害呀!但不能战胜老虎的原因,是鬣毛遮蔽了眼睛。去掉它的鬣毛,马一定会战胜的。”于是剪掉了马的鬣毛。第二天,主人尾随着马到的地方,果然遇到了虎。马见了虎,趔趔趄趄,没等到三次交锋,马就被虎杀了。主人惋惜的离开了。在路上思考其中的原因却没能想出,回去把这事告诉了乡里的老年人。那老人说:“你也知道那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气,而失败于胆怯吧?开始马之所以敢和老虎相斗的原因,是因为眼被遮蔽了,不知道那是老虎,所以它的气势很猛,猛所以不惧怕。已经知道了那是老虎,精神上就\n胆怯了。胆怯所以气馁,气馁所以失败。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气,而失败于胆怯的,到处都是,这马也是啊!”3.联系文章分析,这匹马为什么敢和老虎斗上一整天,还能够不分胜负?(1)庞且峻,雄而有力(2)鬣长蔽目不见虎,故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16、司马温公故事二则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进出,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①tiáochèn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司马温公与其兄伯康友爱尤笃。伯康年将八十,公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每食,少顷,则问曰:“得无饥乎?”天少冷,则问曰:“衣得无薄乎?”[注释]①龆龀:指童年。【翻译】司马光小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院子中玩耍。院子中有大瓮,一个小孩偶然间掉进瓮中的水里,小孩们惊叫着丢下他跑了。司马光立即用石头砸瓮,水顺着窟窿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以活命。可见他使人活命的能耐在七、八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直到现在京城开封、洛阳一带仍多处有《小儿击瓮图》。\n司马光和他哥哥伯康的友爱之情尤为笃厚。伯康将近八十岁时,司马光事奉他就象对待父亲,呵护他就象对待婴儿。每到吃饭时,一会儿就问问:“还饿吗?”天气稍微冷一点,就问:“衣服太薄吗?”3.文中“群儿哗然弃去”一句在人物刻画上起什么作用?3、从群儿一味“哗然”却想不出办法,反衬司马光人小智慧大4.本文两则故事各表现了司马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原文回答)第一则故事: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tiáochèn中第二则故事:与其兄伯康友爱尤笃。17、善士于令仪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迫于贫尔。”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资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惧,语之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翻译】山东曹州(今荷泽)有个叫于令仪的人,一般的老百姓。一天晚上,小偷进入他们家,儿子们把强盗抓了,原来就是邻人的儿子。令仪对他说:“你从未犯错,何苦去偷盗呢?”小偷回答:“由于贫困所迫啦。”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小偷回答:“得到十千元钱解决衣食就可以了。”就按他的要求给他了。快要离开了,又叫他回来,小偷非常害怕。于令仪就跟他说:“你很穷,夜晚拿十千元钱回家,恐怕要被人问来由。”(小偷)就留了下来,到第二天天明才离去。小偷感到十分愧疚,最后成为了善良的人。乡里的人称令仪为好人。\n3.从文中看,邻舍子“卒为良民”有两个原因:(1)(2)4.文中从下面三个细节刻画于令仪的“善”:(1)耐心了解情况,表现他的宽容;(2)(3)【参考答案】3、(1)平时很少有过错,本来就是个好人(2)於令仪对他的善举深深地感动了他4、(2)满足邻舍子的愿望,表现他的大方;(3)天亮才让邻舍子离开,表现他的周到18、牧竖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翻译】  \n两个放牧的小童进山来到狼洞前,狼洞里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后分别捉了,各自登上一棵树,两树相隔数十步。不大工夫,大狼回来,进洞见狼崽不见了,神情十分着急慌张。牧童在树上抓扭小狼的脚、耳,故意使它痛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一看,愤怒地跑到一棵树下,一边号叫一边往上爬。其中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使小狼着急地呜叫;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终于望见,于是放弃这里跑到那里,一边跑一边叫,往树上爬去。刚到这里,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大狼又转身奔去。嘴里不停地叫,脚不停地跑,这样往返数十次,大狼奔跑渐渐迟缓,叫声渐渐减弱;不久气息微弱,很长时间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大狼已断气了。1、请说出阅读后的感受。狼虽是凶残之物,但它表现出的疼爱子女的母性,也令人感动。治驼昔有医人,自诩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解释】1.诩:夸耀2.延:请8.使:让9.但:但是10.索:要11.直:笔直12.以:用13.置:安放14.于:在15.践:践踏16.亦:也17.欲:想要18.为:做19.异:不同【译文】从前有个医生,自我吹嘘能治驼背,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n人,像虾一样的人,像铁环一样的人,如果请我去医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样笔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的话,就让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践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人驼,不管人的死活!"现在官府当官的,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呢?【寓意】一、办事如果只讲主观动机,不管客观效果,那就只能把事情办糟。二、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措施。三、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能本末倒置。四、讽刺了在社会上有像治驼人草菅人命的现象,具有警示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