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复习卷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憗憗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博。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1、这则寓言描写了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的全过程,表现了老虎的聪明。2、文中哪些文句表现老虎不放弃、反复试探的精神和做法?“然往来视之”、“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荡倚冲冒”3、分别找出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并说说它们对刻画老虎形象有什么作用?心理活动:以为神;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技止此耳。动作:蔽、窥、遁、视、出、荡倚冲冒、阚、断、尽。作用:细腻、逼真、传神的刻画了老虎的形象。4、“黔驴技穷”的技穷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开始是“一鸣”而已,后来被老虎激怒,也只是“蹄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5、如果你是驴子,你会想什么办法避免被老虎吃掉?只要合理即可。如在老虎未弄清自己的本领之前,从气势上吓跑老虎等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D)。A盖以诱敌恐前后受其敌B其一犬坐于前满坐寂然C骨已尽矣食之不能尽其材D恐前后受其敌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解释下列加点的“其”是具体指代什么。(1)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4)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6)屠自后断其股(指狼)4、用“ / ”为下面这句话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其一/犬 坐/ 于前 。5、文段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表现屠户警觉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6、读了这个故事,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心存幻想、妥协让步不能求得安然无恙,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6\n要懂得借助外在条件,变被动为主动;化整为零,一一击破。(答案合理即可)古文两则(一)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忽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天亮)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二)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猪被杀后,屠户在猪脚下割开皮吹气,便于去其皮毛)。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1、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瞰担上肉(看)②遥望树上悬巨物(远看)③逡巡近视(近看)④仰首细审(观察)⑤侧目莫敢过其门(斜着眼睛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爬到树上去捕鱼,狼就犯了这样的错,这真是可笑啊!②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屠户迅速抓住它的脚,使它出不去,却想不出可以杀死它的办法。3、三则《狼》分别侧重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又共同表现了人的什么?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和可笑,第二则(课文)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凶险性和爪牙的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三则都表现了人的智慧的胜利。4、读了这三则《狼》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他们。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6\n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1、选文第一节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2、选文第一节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3、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4、联系全文思考,第一段为什么略写?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随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5、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只要标一处)(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宋无罪/而攻之6、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宋国(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体现了墨子的非攻主张。7、“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8、用原文回答:⑴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答: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⑵墨子采取什么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答:请献十金9、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答: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10、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答:智:聪明;仁:对人亲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懂得事理。目的是步步深入地揭示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公输盘陷入矛盾之中。 11、子墨子诱使公输盘说出“ 吾义固不杀人 ”之后,从“智”、 仁 、“忠”、 强 、“知类”五个方面,劝阻公输盘攻宋,体现了他的 非攻 的思想。1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班门弄斧(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墨守成(陈)规 13、“公输盘服”一句中的“服”字有何作用?“服”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6\n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因为他讳疾忌医。2、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说明蔡桓公的病情由轻到重,终于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3、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4、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 B)A.深恶痛疾 B.积劳成疾 C.大声疾呼 D.手疾眼快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意近即可)6、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疾”是文中是指一般的小病,“病”则是指达到一定程度的疾病。医扁鹊见秦武王《战国策》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⑵:“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⑶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注释:⑴除:去掉,此处引申为医治。⑵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⑶此:如此。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①除之未必已也(已:治愈)②将使耳不聪,目不明(聪:听觉灵敏)③扁鹊怒而投其石(投:丢、扔)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①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君王同聪明的人商量,又同不聪明的人一道来败坏②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3.透过“君以告扁鹊”一句,你能看出秦武王有哪些性格特点?缺谋少断,个人主断能力差,容易被别人所左右,愚蠢而又显得老实。4.分析扁鹊的话语,想一想:扁鹊所认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要善于听取贤人的意见,要远离庸才。5.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B )6\nA、“武王示之病”的正确语序是:武王以病示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给了扁鹊。B.扁鹊仅从武王治病的犹豫上就得出结论:“知秦国之政”、“君一举而亡国”,未免显得过于草率、武断。C“扁鹊怒而投其石”中的“怒”字用得好,它写出了扁鹊的神情态度:不愿与庸人为伍。D.左右大臣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扁鹊却能“怒而投其石”,这是因为他有高深的医疗水平。这一点能启发我们:艺高人胆大。(提示:管窥而知全豹,扁鹊从武王对小事的处理态度、方法及过程中了解到武王的性格特点,从而推知秦国的内政,应该说很有道理。)(七)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能体现《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论点的句子是( B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根据课文,“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仁政5.第一段概括起来的观点是 人和是战争中最关键的因素 ,如果扩展开来,它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文章中的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这一句话。6.本文的论证层次十分清楚,全文围绕中心分别从 天时不如地利 和 地利不如人和 两个方面逐层论证。从内容上看,其层次之间在意思上存在着 递进 关系。7.文中的“君子”即为 得道者 8.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 的思想。9.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 环而攻之 (用原文回答)。10.第三段中“故曰”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过渡 。11.第三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增强语言气势,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12.就本文表述的范围来看,“地利”包含了哪些内容?。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6\n13.本文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什么观点?针对战争胜负的原因,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14.“兵革非不坚利也”中“坚”是相对“革”而言;“利”是指“兵”而言。(以上两空从“兵”、“革”中选择)15.仿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正反对举的形式,用现代汉语写一个句子。(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第1段举了六个人的事例,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这属于_举例论证__。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都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2、第2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经受一番苦难磨炼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苦其心志__,在行动上受到磨炼的句子是:__行拂乱其所为___。3、在3段中,从__个人____推论到治国,提出了什么论断?(用原文回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4.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围绕既有积极上进的主观因素,又有良好的客观条件(顺境)更能促使人成才的观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