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00 KB
  • 2022-08-22 发布

11 第六讲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与训练(二)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与训练(二)\n司马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n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n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n《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n“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n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得与从事从事:参与其事B.而子迁适反适反:恰好相反C.而诸侯相兼相兼:互相兼并D.则学者至今则之则:以为准则\n2.下列各句中,全能说明父亲希望司马迁继承己业原因的一项是(  )①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②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③予死,尔必为太史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n⑤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⑥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A.①③④B.③④⑥C.①⑤⑥D.②④⑤\n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十岁就诵读古籍,二十岁就开始在全国各地游历,长江、淮河一带,会稽山、九疑山,沅水、湘水、汶水、泗水,齐鲁巴蜀,都留下过他的足迹。\nB.司马迁年轻时曾作为一般官员出使西、南地区,终于在皇帝封禅大典这一年回到了京城,而此时,他的父亲太史公已经病入膏肓,父子于此永诀。\nC.司马迁的父亲对自己不能参加皇帝的封禅大典感到无比遗憾,对自己将死而尚未完成记述“汉兴”的使命而十分不安,并要儿子牢记自己的嘱托。\nD.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后,自己感慨说,这是我的罪孽啊,既然身体虚弱了就不要再使用它。认为隐居起来写书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2)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n翻译参考答案(1)儿子虽然愚笨,请让我详细记述前人整理积存的史实资料,不敢有所缺漏。(2)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心中的情绪啊。\n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n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n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n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n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n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n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n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亟请于武公亟:屡次B.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C.不义不暱,厚将崩暱:藏匿D.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予\n2.下列各句中,全能表明“段不弟”的一项是( )①爱共叔段,欲立之②今京不度,非制也③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④不义不暱,厚将崩⑤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⑥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A.②④⑥B.①③④C.①⑤⑥D.②③⑤\n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姜氏生庄公时出现难产并非庄公之过,但姜氏却因此对自己两个亲生儿子宠爱有偏,且准备废长立幼,这无疑为后来骨肉相残埋下隐患。\nB.共叔段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有恃无恐,逾制筑城,不断扩张,又以为庄公可欺,以致招兵买马,发动叛乱,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nC.郑庄公对姜氏、共叔段,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尽管大臣几经暗示,他都无动于衷,让姜氏、共叔段尽情的“表演”,最终自取灭亡。\nD.本文题目充分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文字简短,却深含“大义”,“伯”“克”等词语已经暗含了作者的褒贬态度。\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2)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n翻译参考答案:(1)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为她安置个地方,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可就难做打算了。(2)颖考叔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表示有什么东西要献给郑庄公。庄公赏给他饭食。颖考叔在吃饭的时候却把肉放在一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