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4.06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章第1课时常见文言文虚词要点、考点聚焦课前热身典型例题解析课时训练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n要点、考点聚焦初中阶段要求熟悉并掌握以下13个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其中“之,以,而,其,于”这五个文言虚词应重点掌握。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一些情况和规律:①要认真确切地分辨每个虚词的词性变化以及它们在不同句子里所起的实际作用。②有些虚词,如代词和副词,并非完全虚义,大多情况下有某种实际的词汇意义,它们可以充当句子成分,起替代、修饰和限制作用。③同一类虚词,往往也有多种语法作用,应根据语境推断其意义和用法。(接下页)\n要点、考点聚焦④有的虚词一个词体包含着两个词的含义和作用,这种虚词称为兼词。⑤文言文还有一些复音虚词,有的由虚词与虚词结合而成,有的由虚词与实词结合而成,有的是虚词的连用形式,它们在句子里一般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来使用。中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作重点考查,但对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应重点复习掌握。\n1、解释下列两组蓝色的词A.辍耕之垄上()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水陆草木之花()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以战()以手拂之()课前热身到、往代词的因为凭、凭借用\n2.解释下面蓝色的词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君将哀而生之乎()③当其租入()④专其利三世矣()3.与“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意思相同的是()A.退而甘食共土之有,以尽吾齿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D.诚宜开张对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课前热身代词、代蛇C代词、代蒋氏他的指以捕蛇抵租税\n例1、下列蓝色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辱于奴隶人之手B.于厅事之东北角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D.苛政猛于虎也典型例题解析D\n例2、从下面的义项中选出下列句中“而”字所表示的不同语法关系A.表并列关系B.表顺承关系C.表修饰关系D.表转折关系E.表假设关系①默而识之()②黑质而白章()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④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⑤而吾蛇尚存()典型例题解析CADBE\n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想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②根据语言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③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除“而”“于”外其余的重点虚词的用法为:“之”,1.代词,可代“人”,也可以代“物”或“事”。译为“他”“它”等2.助词①译为“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语气助词,为了凑足音节,不译3.动词,译为“去,往,到”等。(接下页)方法小结:\n“其”1.语气词,根据上下文内容,可灵活译为“大概”“或许”“恐怕”“怎么”“难道”“还能”等2.指示代词,指代人或事物,译为“这(这个,这些)”“那(那个,那些)”3.表示第三人称译为“他们(的)”“他(的)”。“以”1.连词,表示并列、承接、因果关系,可译为“来”“因而”“以致”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或条件,译为“用”“拿着”“赁借”“按照”;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把”;表原因译为“由于”“因为”3.副词,同“已,已经”方法小结:\n1、下面句子中的“以”有一个与“不以物喜”中的“以”意义相同,正确的一项是()A.屠暴起,以刀劈狼首B.今以蒋介石观之C.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D.徒以有先生也课时训练D\n2.下面各项中的“而”字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C.长跪而谢之曰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3.下面加点的“且”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况且)B.存者且偷生(暂且)C.年且九十(将近)D.余悲之,且曰(而且)DD课时训练\n4.选出对“于”字解释全对的项()①相与步于中庭②不汲汲于富贵③苛政猛于虎也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余将告于莅事者⑥告之于帝⑦君子于役⑧积于今六十岁矣A.在对比从给向在到B.对在比从给向在到C.在对比在向给从到D.对在比在给到向到课时训练A\n课时训练5.将下列有关“以”字义项填入句后的括号内(只填序号)A.认为,以为B.用C.因为D.在E.凭借F.来G.以至H.同“已”J.如果K.同“而”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③余以乾隆三十九年()④以啮人,无御之者()⑤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⑥固以怪之矣()⑦以尽吾齿()⑧何以哉()⑨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⑩有好事者船载以入()BCDJGHFEAK\n本课时结束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