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C——政论类文言文阅读专题导入(读一读,想一想)(3分钟)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经历大都带有很浓烈的政治色彩。中国文人尽管总是在“入世”和“出世”的边缘地带左右徘徊,其实心中最难割舍的还是仕途政治。可以说,除了一部分真正以隐居为乐的人以外,中国古代文人几乎都很热衷政治。而古人参与政治、热衷政治的表现之一,就是留下了数量繁多、种类繁杂的政论文,这些文章议论时政,观点鲜明,气势澎湃。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学过或听说过的政论文,如贾谊《过秦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柳宗元《封建论》、苏轼《留侯论》、辛弃疾《美芹十论》等。知识典例(博学笃志,切问近思)(17分钟)一、中国古代政论文的特点1、在论证方法上,多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2、鲜明的语体风格,多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格,汪洋恣肆,纵横捭阖。3、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现实政治的反映或政治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一个王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往往成为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素材。他们思考和论证往事的得失,为后代的统治者提供新的治国方针,以纠前代之失,绝少抽象的思辨和繁琐的论证。4、古代政论文一般的思想都是奉天法古,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等;争论的问题大多是人治和法治、德治和刑治、王道与霸道、民本主义和君主至上、尊贤和尊亲、义理和功利等。5、儒家思想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为政以德”,宣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把三纲五常视为治国之本。伦理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二、典型例题解析(2012年虹口一模)争臣论(韩愈)(1)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2)\n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注】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大夫。阳城与作者同朝为官。22、选文中作者主要针对问者“”的评价作了旗帜鲜明的回答。(2分)考查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注意题干里“评价”两个字,应回答“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23、在作者看来,阳城在位五年的表现可用来概括。(2分)筛选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文章叙述了阳城身为谏官却从不进谏,可用文中的“旷官”“旷职”来概括。24、作者援引孔子行为和言论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题思路:先叙述孔子的事迹,再表述作者引用这个例子的用意。答案即孔子即使身居卑位非常贫困也从不旷其职。意在让阳城自我对照,反省并改正尸位素餐的过错。 25、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2分)A、如果为钱而做官又怕进谏得罪人,那就应该去守关或打更。B、身为言官无以言及政,可见阳城不顾百姓疾苦、朝政得失。C、有人认为阳城是“有道之士”,而韩愈力辩,深不以为然。D、该说话却不说和不尽心进谏却不离开,没有一种可以容忍。答案:B。A项见“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C项就是本文主要目的。D项见“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B项文章并未提及他不关心百姓疾苦。26、在《师说》和本选段中,韩愈都表现出了敢于力排众议的一面,试联系两文分别说明。(3分)本题联系课内知识,评价作者韩愈的观点。《师说》中,别人都不愿、不肯、不理解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却不畏人讥,主动“好为人师”。本选段中,众人都赞扬阳城是有道之士,作者却认为阳城怠忽职守、不负责任,并撰文点名批评。\n强化练习(举一反三哦)(17分钟)一、2012年长宁一模①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②秦穆公执晋侯,晋吕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平?”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蓉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辩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③吕甥之言①,蔡泽之说②,若茅焦者,真所谓③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注】①穰侯:原名魏冉,先后四次担任秦国丞相,权倾一时,后秦昭王用范雎之计使其失势。22.根据本文内容,请你判断韩非的名篇《说难》这一题目的正确读音,写在下面括号里。(2分)说难()23.第②段中茅焦进谏一事写得简练但富有表现力。请以“死者二十七人矣”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24.根据上下文的相关信息,说说蔡泽所说的“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是怎样的事?(2分)25.依次填入文章第③段中的词语正确的是(2分)A.①出于义②激于理③劘虎牙B.①劘虎牙②激于理③出于义C.①出于义②劘虎牙③激于理D.①劘虎牙②出于义③激于理26.请结合第②段列举的三个事例,分别概括第①段“难而可喜”中“难”和“喜”是指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难:喜:\n22.Shuìnán。理解文章的意思,讲的是说服别人特别是游说国君的困难。23.茅焦进谏的事件体现了双方的冲突,一方是强权的秦始皇,另一方是雄辩的茅焦,答题时要兼顾双方人物。答案:这句话在不动声色中表现了秦始皇的残暴,扣人心弦,突出了茅焦面临的巨大危险,使茅焦大义凛然的形象跃然纸上。24.联系一些历史知识,同时联系下文“杀身成名,何为不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这些人身居要职(功劳卓著),却被国君杀死。25.A,三者在辩说的难度上是递进的,吕甥的话出于公义,而蔡泽的话依赖于道理、逻辑,茅焦的进谏则是虎口拔牙,凶险异常。26.难:被规劝者都知道规劝者要说什么,并做好了拒绝的准备。喜:最终被规劝者都言听计从。二、2012金山一模(选做)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①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①,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②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②《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③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注】①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②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24.(2分)“疏”和“表”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多用于。25.(2分)与“外被项籍之灾”一句表述内容相同的一项是()A.《阿房宫赋》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B.《过秦论》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C.《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过秦论》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6.(2分)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nA.张释之向孝文皇帝进言,表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孝文皇帝害怕自己的陵寝被挖掘,因而决定薄葬。B.秦始皇大建陵墓,陪葬丰厚。天下人被他的劳役所困而反抗,墓地修建还未完成,百万军队已经到骊山脚下。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D.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27.(4分)本文在论证上很有特色,请选取一个角度加以评析。答案:24.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章。25.C。A、D常识性错误。B项说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事。题干项籍就是项羽,楚国贵族后裔,在秦末战争中烧毁阿房宫。26.A。“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张释之认为,吸引人来盗墓的是墓中的金银宝物等别人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不会有人来盗墓,所以孝文帝决定薄葬。27.本文先从张释之劝阻孝文帝的例子引入,说明“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要“为无穷计”的道理,接着引用《易经》的话,列举文、武、周公、秦穆公等薄葬的正面例子和始皇厚葬失国的反例,正反对比得出“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的结论。第三段联系实际,当前迁陵,耗费人力物力使得百姓深受其苦,所以希望君王能够效仿先贤,实行薄葬,不要重蹈始皇的覆辙。也可从论证方法、论据的选择、论证语言等角度展开论述。回顾小结(学而不思则罔)(3分钟)一、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二、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