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0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輕松作文”教學探究摘要「輕松作文教學”探究的思想核心,是要遵循寫作學科的自身規律,重視學生寫作的起動程序(需要,興趣,沖動),即註重學生寫作心理方面的研究,從而完成“事物“認識-文章”的轉化過程。”輕松作文教學”試驗的最終目的就是:學生學得輕松,老師教得輕松;在輕松愉快中掌握寫作知識關鍵詞:啟動程序攝制力表現力捕捉感點物我交融作文,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長期以來,有識之士作過努力的探索,但為什麼不少學生仍視作文如畏途?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學作文教學偏重於文章本身的研究,極少註重學生寫作心理方面的研究,違反瞭寫作過程的自身規律。如何使學生消除對作文的厭煩,恐懼心理,輕松愉快參與寫作活動?這裡,筆者以研究探索為出發點,圍繞“輕松作文”問題作瞭一些教學嘗試一、形成自我需要,誘發輕松愉悅的寫作情感何謂“輕松”?詞典註「不感到負擔,不緊張。”學生如果貯備豐富,感覺多多,容易落筆成文,自然會化緊張,恐懼為輕松愉快;學生如果已經形成潛在的寫作需求,就能充分地發揮寫作積極性和創造力,就不會把作文看成是“苦差事”瞭。這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直接引發學生對活動本身的好奇心來喚醒其寫作需要,激發他們作文興趣的產生心理學研究理論認為「興趣的發生以一定的需要為基礎,並在生活和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伍棠棣等主編《心理學》)激勵教育原理告訴我們: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推動的,而動機則是自需要所引起的,人的行為都是在某種動機的策動下為瞭達到某個目標的有目的的活動。如此周而往復,延續不斷。其心理過程如下:\n人有饑餓感才會有食欲;學生在學習中一旦形成需要,就會產生求知欲,進而積極愉快地學習,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現代寫作教學理論十分重視學生寫作心理,重視學生寫作的起動程序(需要、興趣、沖動),這是與傳統寫作教學理論最大區別之顧中學寫作教學,大部分教師仍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教師評改。把學生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創造性勞動統一為教師控制下的單調呆滯的應試技能訓練。長期以來,不少教師為瞭應試突撃操兵,本著“怎麼考怎麼教”的心態,把作文教學帶進瞭應試作文教育的怪圈裡。忽視學生寫作的起動程序;缺乏發現能力(感悟動情點、捕捉寫作靈感、洞察深刻意義);學生寫出來的作文是“奉命作文”,缺激情、無感覺、少動力。這樣的寫作教學,由於違反瞭寫作學科的自身規律,最終吃力不討好。正如寫作學傢劉慶錫在《基礎寫作學》指出「第一重轉化極為重要的。生活單薄,思想貧弱,不善於觀察,不長於想象,缺乏'發現'的能力,這對於'寫作'來說,的確是致命的缺欠,是'先天'的不足,是極大的不幸!”應試教育中的教學以應試為第一需要,根本沒有興趣不興趣可言;現代寫作研究理論指導下的教學以認識生活,積極探索人生為出發點。有感而發,有事而敘方為樂事二、遵循寫作規律,完成輕松作文的新旅程寫作“是一種借助語言完成觀念、情感傳遞的復雜精神產品的制作過程。”現代寫作研究告訴我們:任何文章的誕生都要經過從“事物‘到認識',再從'認識到'文章'這嗖重轉化”過程。寫作者要能動地感知客觀事物,轉化為自己的意識和情感,這就是完成瞭第一重轉化;然後是作者的意識、情感向文字表現轉化,把頭腦中的意識、情感轉化為書面語言完成觀念,這就完成瞭第二重轉化(一)有目的觀察積累,培養認識生活的''攝制力”善於觀察生活,才能不斷豐富頭腦中的表象。表象越多,聯想就越廣越深;表象越少,聯想就越窄越淺,質量也越差;如果\n沒有表象,寫作就根本談不上任何聯想。教師指導觀察,要有長計劃,短安排;還要有鮮明的指向性和體現指導生活的實用性不同文體、不同作文內容,其觀察指向和實用性能力遷移也不同。如培養寫景狀物的能力,可以帶學生踏青秋遊,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中。在教師的點撥下,調動五官相通的感受,達到目迷神醉的境界,品味到'‘文思如泉湧”的樂趣。這樣學生有意觀察生活,領悟情景,感知生活的習慣漸漸形成。表象豐富瞭,也就能激發學生表達欲望2.有意積累,豐富貯存人腦的“記憶器”主要起貯存作用。有意觀察生活,能豐富頭腦中的表象。但人腦的曙己憶器”往往隨著時間推移,時過境遷而出現淡忘現象。有意積累,才能使學生及時積累生活感受而不至於成為過眼雲煙。下面是指導積累貯存的幾點做法⑴寫觀察日記⑵讀書剪報(3)朗讀錄音3・有意發現,捕捉感點如果說觀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是寫作的基礎,那麼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則是寫作的關鍵。能動地感受生活的能力越強,“物我”交融的能力就越強,“發現”就越多,寫作沖動就越大(二)有目的指導訓練,培養學生迅速成文的“表現力”學生怕寫作文,還跟“怎樣寫”有關。寫作過程中的第二重轉化必須具有佈局謀篇的能力、規范用語的能力、嚴謹表述思維的技能和技巧的能力。這些能力愈強,成文就愈快捷,愈完美。如何指導訓練?1・從成功文(包括教材中的范文、古今中外名著、學生優秀作文)的具體表達中汲取''怎樣寫”的營養。這些作品已在作者的大腦中經過瞭循環往復的傳輸揚棄過程,它們都是作者精神勞動的\n結晶。利用這些作品的成功的語言、或者成功的構思,哪怕是成功的標點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來提高他們的審美格調2.從“格”入門,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規律,從而促進寫作能力遷移,完成模仿一一借鑒一一創作這一飛躍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不僅要教會其掌握寫作上的規律,還要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不提倡象林黛玉進賈府那樣,不可多走一步路,不可多說一句話。寫作訓練的最終目的,是為瞭發展學生智力,使學生作文思維活躍,立意新穎,構思奇異三、培養評價能力,體驗成功作文的喜悅讓學生瞭解自己學習活動的進展情況,本身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量。但是,長期以來,以教師為本位的傳統作文教學,把學生寫出的文章作為每一次作文練習的終點。由教師獨自評改,忽視瞭學生修改這一重要環節。久之成習,苦瞭教師,誤瞭學生。根據葉聖陶先生主動論的啟示:教師隻給些引導和指點,讓學生考慮如何修改。近年來,我堅持變封閉式評改為開放式評改,實行老師評改和學生討論評改相結合,使用評分表打分。意在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使作文全程訓練縮短周期,變冷處理為熱處理;還使老師既從繁重的詳批細改中解放出來,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參考文獻[1]陳仲梁張振華《作文與思維訓練》[2]劉慶錫《基礎寫作學》[3]伍棠棣、李伯黍、吳福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