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50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C——议论性文言文概述专题导入(读一读,想一想)(4分钟)议论文是文体的基本类型之一,是一种用于议论、说理的文字。它以议论为主,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主要诉诸读者的理智。《尚书》中的《洪范》及谟、诰、誓、命,《易经》,老子的《道德经》等,是议论文发展中的早期形态。它的演化纷繁复杂,从实用功能角度看,可以理出五条基本的脉络:1、经典(经论),诸子经典及后世阐释经典的各种著作,包括传、注释、义疏、考订、札记、索隐等;2、政论,包括论、说、辨、檄、疏等;3、杂论,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议论,对后生晚辈治学方法的教导;4、文论(画论),评论文学、绘画的文章及著作,包括各种文论、诗话、序、题跋等;5、史论,评论历史的文章及著作,如史书后所附的史论等。到了宋代,“议论”的文体名目正式确立,并一直沿用至今。知识典例(温故而知新)(16分钟)一.复习回顾高二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属于上面介绍的类型,该文分条陈述对君主的意见,气盛言宜。(政论)《过秦论》属于,该文探讨秦灭六国及秦朝衰亡的原因,铺张扬烈。(史论)《师说》属于,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杂论)《劝学》属于,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经典)高三课文《<人间词话>七则》属于,阐说了诗词创作的境界说和诗人修养说,言约意丰。(文论)二.议论文阅读应把握的要点。1、理解文章大意,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勾画出重点词句。2、作者提出什么观点,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运用了哪些论据。文言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包括: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3、文章的重点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表达的效果怎样。4、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三.典型试题详解(2011年上海高考真题)稼说送张琥苏轼⑴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n⑵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⑶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⑷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口口。(2分)参考答案:更休。解答此题,要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从思路上来看,本文是类比开头,而类比之中又有对比。从农作方法上来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比较,一是是否轮休,一是耕种时间。与“寸寸而取之”相对的是“更休”,这是保持地力的一种好办法。23.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2分)参考答案: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本题考点是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从思路上来看,本段的中心句是“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核心是“自养而不敢轻用”。句号后,即从“弱者”开始,就是介绍具体如何“自养”,并如何“不敢轻用以待其成”的。中间这句“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即是用比喻形容一下“自养而不敢轻用”的状态。“闵闵焉”,勉力的样子;这个句子可以译为“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小孩盼望自己快快长大”。这句话揭示了“自养”状态的什么特征呢?专心致志,倾尽心力。作者写这一句的目的就是突出“培养自己学识才能”)状态时专注、倾尽心力的态度。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这里是把自己与对方对照着写的:“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希望对方接受教训,“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然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从上下文的语气上来看,“其”是副词用法,表示祈使语气。《伶官传序》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就是这个用法。“去”,意译为“摆脱”;“务”,“致力于”的意思。“务”作“致力、从事”用,很常见,今人还有“务工、务农”等说法。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答:参考答案: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判断分析,对于议论文来说,写作手法也可以说是论证方法。通过与课文做比较的形式来分析写作手法,是一种很好的考查方式,体现了对教材的重视。从鉴赏的角度来说,属于比较鉴赏,这也是一种传统的鉴赏方法。从答题的要求来看,要求写出两者“明显的相似之处”,然后是各自对此手法的运用。《种树郭橐驼传》的课后练习里明确其写作手法是“类比和对比”\n,本文正好也有这两种(前文已述)。《种树郭橐驼传》结尾:传其事以为官戒。所以,类比的是“官理”,即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从第二段开始讲的都是如何“自养”,所以,类比的道理是“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答:参考答案: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本题考点是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按理说,本道题目会要求学生评价苏轼这一观点的思想意义(观点的新颖、深刻之处),但是,命题者显然放低了身段,只要求理解作者观点即可(问了“为什么”,而不是“怎么样”)。从文章的思路看,第一段运用类比、对比揭示出“早得”(“敛之常不待其熟”)、“晚得”(“敛之常及其熟”)的不同结果,一是“岂能复有美稼哉”,一是“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第二段,主要介绍“古之人”是如何“自养”的。从作者的介绍来看,就好比“富人之稼”。而第三段介绍自己“不幸而早得”,可见第二段与第三段也是构成对比。这样,早中功名的不幸就可以通过庄稼的类比,以及与“古之人自养”的对比,推断出来。这道题目很有现实意义,在一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出名要趁早”的喧嚣声中,该文具有警醒作用。强化练习(举一反三哦)(17分钟)以下为2012年上海二模题,长宁和虹口区文章大同小异,题目不同。(1)《五代史》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2)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罗仲素曰: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3)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②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顾炎武《日知录》节选)[注]①《五代史》,欧阳修编著。②羌,与后文的“先零”、“土蕃”都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名称。以下为长宁区题目:23.孟子,名,字子舆。(1分)24.作者为什么说“四者之中,耻尤为要”?(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n25.从第(1)段可以看出,管仲、欧阳修和本文作者顾炎武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对各自的侧重点做简要概括。(5分)管仲:欧阳修:顾炎武:26.第(2)段中作者用“松柏”、“鸡鸣”喻指(2分)27.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请从文中摘录两句能证明这个观点的话。(2分)(1)(2)参考答案:23.轲。考查文学常识。24.因为不廉洁、违背礼义的根源都是没有羞耻心。或:人只要知耻,就会保持廉洁,遵礼守义。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理解关键句“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25.这一题考查学生对不同人物观点的分析,首先要借助注释及标点符号弄清楚,单引号内是管仲的观点,之后双引号内是《五代史》作者欧阳修的观点,没有引号的内容是顾炎武自己的观点。总结如下:管仲,礼、义、廉、耻四者并重;欧阳修,突出了廉、耻的重要;顾炎武,突出了耻的重要。(一点2分;两点4分;全对5分)26.在世衰道微中能坚守礼义廉耻的人。本题考查重点词句的理解,需要借助一些文化常识,上下文也可以帮助理解。27.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或: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或: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把握,以及对所给题干的理解。“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指的是知识分子具有引领社会风气的楷模作用,具有代表社会风貌的作用,具有担负天下道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下为虹口区题目:(1)《五代史·冯道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诚然,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2)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3)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4)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注: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行己有耻:士者能知耻而有所不为。三代:指夏、商、周。\n顷:最近。《颜氏家训》: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名作。22.选文主要论述了廉耻与的关系。(限填四个字)(2分)23.第(1)段画线句的作用是。(2分)24.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能将无羞耻心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B.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没有什么事会让他感到羞耻。C.齐朝某士夫的教子之法只为求得卿相高位,人格卑鄙。D.颜之推等阉然媚世者于众昏之日独自清醒,故能无愧。25.《劝学》在说理方法上与本文第(3)段画线处有明显相似处,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26.作者认为四维之中“耻尤为要”,你的看法呢?(3分)参考答案:22.国运兴衰。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23.在内容上指出“礼义廉耻”的重要性;结构上引出议论话题(引出下文对“廉”“耻”关系和有羞耻心的重要性的论述)。考查议论文论据的作用。24.D。变相考查对文句的理解。第四段最后一句,是将颜之推和阉然媚世者放在互相比较的对立面上的。25.本题将课内知识与题目文章联系起来,类似于2011年高考题。《劝学》的特点是大量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讲述治学的道理。而本文这句话也是比喻论证,用岁寒、风雨比喻衰微的世道,用松柏、鸡鸣比喻独自清醒的人士,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同时也是化用典籍,增加了文采。26.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把握以及分析评价观点的能力,可以赞同或反对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赞同时,可引述、补充作者的观点。反对时,可提出你觉得重要的内容,比如说“廉”,并解释为什么廉最重要。回顾小结(要学会反思哦)(3分钟)一、本次课介绍了哪些议论方法?能不能从上面引用的文章中举出一些论证方法的例子?二、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n三、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