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00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二、?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假设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①虎丘: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以下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D)A.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假设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 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以下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word.zl.\n..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三、?马说?与?论马?【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那么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假设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假设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注】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18、解释以下的词或短语。〔2分〕〔1〕尽粟一石能:吃下一石粮食〔2〕常马:普通的马〔3〕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4〕常奇之:经常以之为奇〔5〕奋迅示骏:奋振四蹄迅速奔跑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2〕介而驰,其初假设不甚疾。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场好似不是很快。20、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2分〕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假设无事然。21、这两段文字外表谈马,实那么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好的人才应当提供应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word.zl.\n..四、?送东阳马生序?与?羽冲偶得古兵书?【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乙】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注】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洫(xù):沟渠。⑤甫:刚。1.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_抄书___的学习经历;乙文中羽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__治水失败_。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⑴余幼时即嗜学 (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⑵走送之 (跑 )⑶自谓可将兵十万 (率领 )⑷会有土寇( 适逢正赶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些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可以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⑵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他常常单独在庭院〔台阶〕散步_,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4.结合文章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兵书和水利的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word.zl.\n..五、?桃花源记?与?苛政猛于虎?【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关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于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教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⑴阡陌交通 (交织相通 )⑵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⑶子之哭也 (你 )⑷苛政猛于虎也 (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⑴乃不知有汉,无论晋〔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朝和晋朝了。〔⑵今吾子又死焉。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记叙〔描写〕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虚构〔想象〕〔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反衬〔比照〕〔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答复〕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二.〔07市,15分〕阅读第一、二段,答复以下问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仿佛假设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word.zl.\n..〔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缺乏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二.1.〔3分〕〔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2.〔2分〕A〔古义;B交织相通:c与世隔绝的地方;D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4分).(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1分〕(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4.(2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三.〔2008市〕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那么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那么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以下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答:3.从[乙]文看,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4.翻译以下句子。〔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文:..word.zl.\n..三.1.⑴对……感到惊异⑵交织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顿(2分)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四.〔2008省金昌市〕读?桃花源记?,完成8——12题。〔17分〕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译文: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答: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说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答:5.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答: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时乱4.第一问:缺乏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五.〔2008省〕〔甲〕阅读?桃花源记?,答复以下问题。〔10分〕1.本文作者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2.解释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3.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word.zl.\n..答: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答: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风光。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乙)阅读下文,答复以下问题。〔5分〕江天一传〔节选〕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那么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假设也。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1分〕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热爱读书的。〔2分〕答:8.请结合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答:五.〔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1〕交织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题1分〕3.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答复即可。〔2分〕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风光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乙〕〔5分〕6.告诉〔1分〕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假设〞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辛,读书自假设〞答复皆可。〔2分〕8.结合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假设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答复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六.〔2008市〕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word.zl.\n..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缺乏邪!卒亡天下。假设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1.用自己的语言答复: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3)诚不可缺诚:(4)卒亡天下卒: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晋。译文:(2)假设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译文: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涉世家?等文章容。答: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炀帝甲兵岂缺乏邪!卒亡天下。2.〔1〕同“邀〞,邀请(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实(4〕终于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朝和晋朝了。〔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4.例如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例如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七.〔08非课改〕阅读下面文言文,答复以下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停数日,辞去。〔节选自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悉:〔2〕无论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4分〕..word.zl.\n..〔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文:3.根据选段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答:七. 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题1分〕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题2分〕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总分值,意思对即可〕八.〔08〕(甲)阅读?桃花源记?,答复以下问题。(10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1分)2.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答: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答:八.1.晋代(东晋).渊明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例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容和“叹惋〞的容文中都没有具体表达,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例如: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word.zl.\n..九.〔08黔东南课改〕阅读渊明的?桃花源记?第二、三段,完成各题。〔8分〕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1)屋舍俨然:(2)便要还家: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语句。(6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九.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2.(6分)〔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⑴老人和小孩都高快乐兴,显得心满意足。⑵〔他们〕带着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十.〔08〕阅读?桃花源记?中的第二、三段文字,完成6-10题。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一样?〔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假设役,复假设赋〔?捕蛇者说?〕D.缺乏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涉世家?〕〔答〕和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局部,哪一项不正确?〔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答〕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答: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答:5.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假设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一样的用意?〔2分〕答: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word.zl.\n..5.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假设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一样的。十一.〔08非课改〕阅读?桃花源记?中的第二、三段文字〔13分〕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发现桃花源——〔〕——〔〕2.在选段中找出与以下加点字意思一样的词。〔2分〕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译文: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1〕咸〔皆〕〔2〕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十二.〔08〕阅读?桃花源记?中的第二、三段段文字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1)屋舍俨然:(2)鸡犬相闻:(3)咸来问讯:————(4)皆叹惋: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C.①不复出焉 ②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晋。译文:(2)缺乏为外人道也。译文:4.以下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轼?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白?行路难?)C.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渊明?饮酒?)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2.(2分)答案:D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word.zl.\n..4.(2分)答案:B十三.〔09市〕阅读?桃花源记?,答复以下问题。1.以下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缺乏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构造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答: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2.B〔交通:互相通达〕〔2分〕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十四.〔09省〕阅读?桃花源记?,答复以下问题。〔8分〕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2.根据本文容,恰中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无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3...word.zl.\n..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六、?楼记?与?文正公轻财好施?【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那么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word.zl.\n..,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注】①缣: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1.请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⑵前人之述备矣( )⑶文正公轻财好施( ) ⑷岁衣缣一匹( )2.以下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例句: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那么楼之大观也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以养群从之贫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子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文表达了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适宜的句子答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你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峡?2014年市〔A〕卷〔二〕阅读?三峡?一文,完成9一12题。〔15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解释以下加点的字。〔4分〕〔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2〕夏水襄陵〔漫上;〕〔3〕不以疾也〔快〕〔4〕属引凄异〔延长。〕10.将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盘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3分〕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风光。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12.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容,写一那么广告词。〔要求:表达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4分〕广告语: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送你!2014年市〔B〕卷..word.zl.\n..〔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4分〕(1)略无阙处()(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素湍绿潭()(4)属引凄异()10.将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11.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B.全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展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那么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C.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D.本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12.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容说说理由。〔4分〕答:9.(1)“阙〞通“缺〞〔缺口或断开〕(2)飞奔的马〔奔马〕(3)急流〔急流的水〕(4)连接〔连续〕〔4分,每个1分。〕lO.(1)在夏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4分,每题2分〕11.〔3分〕C〔三峡的秋天充满了凄婉美。〕12.例如: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风光,令我神往o〔4分,选择季节1分,结合课文容说明理由2分,语言通顺1分。言之有理即可。〕2014年XX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三、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8分〕..word.zl.\n..【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那么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旷,假设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那么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丙】塞下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9.以下加点词的意思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悠然自得欲出不得B.然徒步那么汗出浃背娟然如拭C.故渔者歌曰故余虽愚D.那么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10.以下句子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为哪一项〔〕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何以战C.贤能为只用D.余之游将自此始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共13小题,共90分。〕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译文:12.【甲】【乙】两文的划线句都是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这两文德划线句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13.解释【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word.zl.\n..〔1〕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2〕千嶂里千嶂:14.【丙】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词包含着作者怎样复杂感情?答:9.C10.D11.〔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2〕〔我这〕才知道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12.主要都运用了动静结合〔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写法;【甲】文的划线句表现了作者对三峡幽美风光的赞美之情;【乙】文的划线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回,万物复的喜悦之情。13.〔1〕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2〕千嶂:崇山峻岭14.这两句词包含了作者虽然思念家乡,但是因战事未平,功业未成〔或还没有实现建功立业的愿望〕而欲归无计的复杂感情。2014年省市〔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1-15题〔15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故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蒙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注释】①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③藉:垫。1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4分〕〔1)沿溯阻绝沿〔〕(2)清荣峻茂荣〔〕〔3)与之俱使高丽俱〔〕〔4〕船欲倾覆欲〔〕1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2〕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译文:1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答:..word.zl.\n..14.【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2分〕答:15.【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答:(一〕〔15分〕11.〔4分〕(1)顺流而下(2)树荣〔茂盛〕(3)-起,一同(4)将要12.〔4分〕(1)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2)清点检查投到海里的东西,〔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13.〔2分〕山高、岭连、峡深。〔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亦可〕14.〔2分〕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气氛,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答出两点,意近即可〕15.〔3分〕比照。〔1分〕做人不能太自私,否那么会自食其果。〔2分〕?桃花源记?2014年省市、市〔二〕桃花源记〔6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3.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3分〕〔1〕渔人甚异之〔〕〔2〕便要还家〔〕〔3〕处处志之〔〕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15.自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3分〕答:〔二〕〔6分〕13.〔3分〕〔1〕以......为异,认为......奇异〔2〕通“邀〞,邀请〔3〕记,做记号..word.zl.\n..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14.〔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慨、惋惜。评分标准:3分,意思符合即可。15.〔2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正确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评分标准:2分,意思符合即可。2014年省市(二)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3-17题。(18分)桃花源记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3.解释以下加点词语。(4分)①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③阡陌交通()④便要还家()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②乃不知有汉,无论晋。译文:15.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2分)答:1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4分)答:17.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答:〔二〕13.①对……感到惊讶②标志,标记③交织相通④能“邀〞。邀请14.①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重点词“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②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和晋两个朝代了。〔重点词: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或“..word.zl.\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找出一句给1分,找出两句给总分值〕1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1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3分〕17.成语是:世外桃源。〔1分〕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和乐富足,宁静和谐的社会理想〕。意思对即可。〔3分〕2014年省株洲市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答复以下问题〔共16分,其中第26小题4分,其余每题2分〕〔一〕桃花源记〔节选〕渊明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便要还家②乃不知有汉21.翻译下面的句子。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译文:2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答:〔二〕北村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所至但饮一杯水②植木偶于堂24.翻译下面的句子。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译文:25.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更要。〔每空不超过4个字〕〔一〕20.①邀请或通“邀〞〔1分〕②竟然〔1分〕21.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分,译错一个字扣1分〕22.要点:①..word.zl.\n..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1点1分,答出2点即可〕〔二〕23.①只〔1分〕②树立〔竖立〕〔1分〕24.害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2分〕25.廉政〔廉洁〕〔1分〕勤政〔务实,做实事〕〔1分〕?湖心亭看雪?2014年省市〔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甲】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那么是无信;对子骂父,那么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以下加点词意思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去后乃至乃不知有汉B.下车引之肉食者谋之C.惟长堤一痕惟吾德馨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解释以下加点词。〔3分〕①尊君在不不:②元方入门不顾顾:③客此客: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文:(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8.友人、“亭中二人〞都具有直率诚恳的性格特点,请结合相关容分别简析。〔4分〕答:〔一〕〔16分〕5.〔3分〕C6.〔3分〕同“否〞,吗回头看客居〔寓居〕7.〔6分〕〔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期〞、“委〞、“去〞各0.5分〕〔2〕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雪〞、“绝〞各0.5分〕8.〔4分〕例如:友人因太丘“舍去〞,当即生气怒骂,心直口快;但经元方辩驳后,他惭愧并“引之〞示好,个性率真,态度诚恳。〔2分〕“亭中二人〞与“我〞萍水相逢,当即视同知己,“大喜〞,拉余“同饮〞,率真恳切,溢于言表。〔2分〕〔答题要点:结合文本,讲解合理,紧扣“直率诚恳〞。假设只答友人“知错能改〞得1分。〕2014年省市〔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word.zl.\n..【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那么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岸的净慈寺。5.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4分〕〔1〕上下一白〔〕〔2〕从武林门而西〔〕〔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径塘而归〔〕6.以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C.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假设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D.①次早得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译文: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那么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那么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照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word.zl.\n..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一〕〔16分〕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6.〔3分〕D〔得到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①抬起②发动C.①来得及②和〕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附译文】从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似?洛神赋?中所说植由京都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美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场,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欣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2014年省市〔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答复以下问题。〔10分〕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家。〔1分〕10.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word.zl.\n..③拥毳衣炉火〔〕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11.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容?〔2分〕答:12.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2分〕答:13.古人云“仁者,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答:〔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10分〕9.岱文学〔共1分,每空0.5分〕10.①“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或“指初更以后〞;或“晚上八点左右〞②今作“拿〞,牵引;或“牵引〞③一种毛制的衣服④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或“酒杯〞〔共2分,每题0.5分〕11.围绕“看雪的背景;雪大;雪下得时间久;天气寒冷;环境寂静〔静谧;幽寂;肃杀〕〞答复。〔共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1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或“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共2分,答出一句即可〕13.第一问围绕“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三日后单独去看雪;金陵人的痴表现在于亭中铺毡饮酒赏雪〞答复。第二问围绕“侧面描写〔侧面〕〞答复。〔共3分,第一问2分,作者和金陵人“痴〞的表现各1分;第二问1分〕〔乙〕〔5分〕?陋室铭?2014年省市〔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诸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往来无白丁〔〕②无丝竹之乱耳〔〕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15.从本文中找出与?行路难?中“今安在〞句式相似的句子。〔2分〕答:13.答案例如:①平民②音乐共2分14.答案例如:碧绿的苔痕长到台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帘里。15.答案:何陋之有??爱莲说?2014年省..word.zl.\n..【三】〔15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晋渊明独爱菊。自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4.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得意者甚蕃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3〕香远益清益:〔4〕亭亭净植植:〔5〕宜乎众矣宜:15.翻译以下句子。〔4分〕〔1〕外直,不蔓不枝。译文:〔2〕菊之爱,后鲜有闻。译文:16.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答复。〔2分〕答:1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答:【三】〔15分〕 14.〔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5〕当然〔5分,各1分,意思对即可〕 15〔1〕它的茎中间贯穿,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2分〕 17.例如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慨,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例如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4分〕2014年省市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答复第6-10题。A文段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晋渊明独爱菊。自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word.zl.\n..B文段汉琬①为大司马,东掾犍为戏②,素性简单,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谓琬曰:“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戏欲赞吾是邪,那么非其本心;欲反吾言,那么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③敏尝毁琬曰:“作事愦愦,诚不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那么事不理,事不理,那么愦愦矣。〞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④,敏得免重罪。〔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注释】①琬:字公琰,诸亮死后,掌管军政。②东掾犍为戏:东,主管二千石长史及军史的人事官员。掾是僚属的通称。犍为,郡名。戏,先当过诸亮的主簿,后琬用为东掾。③督农:掌管农事的官职。④心无適莫:適,可的意思;莫,不可的意思。心里无可无不可。6.选出对以下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A.后鲜有闻〔少〕B.素性简单〔朴实〕C.或谓琬曰〔有的人〕D.诚不及前人〔确实〕7.选出对以下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A.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B.是以默然〔因,因为〕C.公与戏言而不应〔表顺承〕D.同予者何人〔指代人,译为“的人〞〕8.选出以下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3分〕A.琬与言论,时不应答〔琬和他谈话,他有时不答复〕B.欲反吾言,那么显吾之非〔想要反对我说的话,就显扬了我的错误〕C.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主管法纪的人请问他糊涂的样子〕D.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后来敏坐了监狱,大家都犹豫担忧他一定会死〕9.选出对“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正确的一项。〔3分〕A.没有枝蔓和枝节,香气在远方才显清芬,柔美地干净地种植在那里。B.没有枝蔓和枝节,香气在远方才显清芬,柔美地干净地立在那里。C.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笔直地干净地立在那里。D.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笔直地干净地种植在那里。10.选出以下对B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琬觉得人心很难猜想,不能单从脸色判断出来,所以不能轻信于人。B.琬并不认为戏怠慢自己,反而认为戏是一个率性之人。C.敏曾毁谤琬,但琬并没有公报私仇,足见其雅量。D.琬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时,能主动地反省自己。二、文言文阅读〔6、7题每题2分;8、9、10题每题3分;共13分〕6.B7.C8.D9.C10.A【参考译文】蜀汉琬当了大司马。东掾犍为人戏,平常为人坦率不拘礼节,琬和他谈话,有时不答复,有人跟琬说:“您跟戏说话而他不理睬您,他太傲慢了。〞琬说:“..word.zl.\n..人们的思想不同,就好似人的面孔不同一样。‘不要当面顺从,背后又说相反的话’,这是古人所提出的告诫。戏要赞许我的看法吧,又不是他的本心;想要反对我的话吧,又显扬了我的错误,所以他就沉默不语了,这是戏率性的地方啊!〞督农敏曾经毁谤琬说:“办事糊涂,实在不如从前的人。〞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琬,主管法纪的人要求对敏追究治罪,琬说:“我实在不如前人,没有什么可追究的。〞主管法纪的人请问他糊涂的表现,琬说:“假使不如前人,政事就办理不好,政事办理不好,那自然就是糊涂了。〞后来敏因为犯法坐了监狱,大家还担忧他一定活不了,而琬心里没有什么倾向,敏才得以免除重罪。2014年省二、?记承天寺夜游?2014年省市〔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9题。〔8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轼?记承天寺夜游?〕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⑦安所⑧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⑨。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选自轼?后赤壁赋?〕【注】①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轼在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的合音词。7.下面子句中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组是〔〕〔2分〕A.状如松江之鲈策之不以其道〔?马说?〕B.是岁十月之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C.已而叹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薄暮冥冥,虎啸猿啼〔?醉翁亭记?〕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译文:9.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答:..word.zl.\n..〔一〕文言文阅读〔8分〕7.A〔2分〕8.〔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或“想到没人与我同乐〞。〔2〕我有一斗酒,已存放〔收藏〕了很久。〔每小題2分,共4分〕9.【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每题1分,共2分〕____ 20口技1、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简单是为了侧面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失火、救火。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八上21桃花源记1、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2、在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①环境优美②社会太平③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容?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归途中做记号。22陋室铭开篇从山水写起,有何作用?这是比兴手法。比喻类比引出中心,惟吾德馨。2、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22爱莲说1、?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2、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肮脏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word.zl.\n..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例如1:我喜欢“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例如2: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3、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是什么?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26三峡1、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2、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那么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7答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情感?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27记承天寺夜游1、“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考察“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2、仿照例如,赏析文中的句子。(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例如: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例如: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29湖心亭看雪1、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word.zl.\n..2、?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分〕。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拟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八下21与朱元思书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水的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2、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避世退隐,热爱自然。3、这一封书信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形声兼备,虚实相间,动静互见,骈散相间。22五柳先生传1、找出文章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你最喜欢哪一点?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2、解释“好读书,不求甚解〞。表现了渊明的什么?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读书是求精神上的抚慰,不是荣利,率真自然。3、课文“不〞突出与世俗不同,三大志趣,又表现了什么?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率真放达,安贫乐道,自得其乐,淡泊名利。4、文章三个典故的作用。箪瓢屡空,颜回比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黔娄之妻,清高。无怀氏,天氏,纯朴自然。23马说1、理解食马者,千里马,伯乐。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2、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word.zl.\n..3、今天,如何当千里马?4、找出全文的“食〞字,分别注音解释。一食〔shí〕或。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24送东阳马生序1、文章从四个方面表达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波之艰,住读生活之苦。2、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3、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4、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守信用,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克制生活上的重重困难。5、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作比照,表达作者的精神追求。(2分)缊袍敝衣〔粗袍敝衣〕不畏生活困难刻苦读书。26小石潭记1、根据原文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开展变化的。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27楼记1、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比照,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2、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word.zl.\n..“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瘦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3、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讲解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楼记?道出了许多任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4、?楼记?成为千古不衰的名篇,主要原因是什么?①语言美:多用对偶句,骈句与散句结合;②精神美:思想境界高尚,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③情感丰富;④表达、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28醉翁亭记1、“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2、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一是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与民同乐。3、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醉山水;自得之意。4、醉翁亭美在何处?山水相映,朝暮变化,四季变化,动静比照。29满井游记1、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2、翻译本文的画龙点睛的句子,说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说明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3、举例分析白描,拟人,比喻的妙用。体会作者的情感。白描,“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简练,鲜明。春回的喜悦,欣赏和赞美..word.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