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4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登文言文翻译【篇一:登文言文翻译】要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要明确翻译得好的标准。大家不会忘记,对于怎样才能翻译得好,语文教材的编者曾借严复关于外文翻译的标准把它表述为“信、达、雅”三个字。“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顺,“雅”,就是有文采。其次要懂得翻译的的要求。文言文翻译要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应该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要求“字字有着落”,所谓意译,就是要求在不能直译的时候,讲出字词的大意即可。“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是对翻译的要求,也是翻译的原则,这是大家不应该忘记的。明确了翻译的标准和要求之后,还应该掌握翻译的方法。对于翻译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留、去、变、换、调、补、凝、扩”等八个字。“留”,就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姚鼐《登泰山记》)一句,句中“乾隆”等下画横线的词语,由于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均予保留,不用翻译。这样,这句就可以译为:“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达了泰安。”\n“去”,就是去掉没有实际意义、现在已经不用的词语。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记》)一句,“夫”字是发语词,为的是引起议论,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去掉。这句应这样翻译:“祸患常常由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而聪明勇敢的人多是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挠。”除了“夫”字外,还有“盖”、“若夫”等引起议论的句首虚词,以及其他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翻译时也都可以去掉。“变”,就是把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变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一句中的粗体字都是单音节词,翻译时,可以依次把它们翻译为“老师”、“传授”、“道理”、“教授”(“受”通“授”),“解决”、“疑惑”等双音词。整句应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换”,是把一些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换成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当的词语。例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一句中,“安”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平安”、“安稳”、“安装”等意思,而它在本句中却是“怎么”的意思,两者大相径庭,翻译时,要把它换成“怎么”一词,否则就会语意不通。所以,这个句子应这样翻译:怎么能让英雄豪杰屈服,在他们的墓道扼腕长叹,抒发自己的感慨呢?“补”,就是补出省略的成份。古代汉语省略的成份比较多,通常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等。翻译时要把它补出来,而且用括号表示。例如:1、省主语:(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省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省动宾:不赂(秦)者以赂(秦)者丧。(《六国论》)\n4、省介宾: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促织》)5、省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调”,就是翻译时,把倒装句的句序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子。例如:1、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为:大王带什么东西来?)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为: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为:不懂得断句,不解决疑难问题。)3、介宾前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你根据什么知道?)微斯人,无谁与归?(《岳阳楼记》,译为:没有这样的人,我跟谁同道呢?)4、定语后置:计未定,求人可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计策没有定下,寻求能到秦国出使的人,没有得到。)\n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可译为: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的士大夫,天下这么大,又有几人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可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没有强壮的筋骨)5、介词结构后置:公与之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可译为:鲁庄公跟他在长勺交战。)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可译为:在柴火上浇上油,用帐幕把它盖起来。)“凝”,就是把铺陈的句子适当浓缩。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两句的意思差不多,翻译时可浓缩为:问女儿想的是什么。“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这两句互相解释,可浓缩为:东西左右都种着松柏和梧桐。“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一句,几个分句意思都相似,可浓缩为:有并吞天下的雄心壮志。“扩”,就是把引用的典故或言简意赅的词语适当展开。例如:“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一句中,“何陋之有?”是个典故,翻译时,应适当把它展开,译为:有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n“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滕王阁序》)一句,加横线的词语语意很丰富:“东隅”是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翻译时应该适当扩展,可译为:早年的时光已经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奋图强,晚年还并不算晚。除了按照上面所讲的用“八字法去翻译之外,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例如:(1)“如……何”、“奈……何”、“若……何”(表示“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2)“孰与”、“孰若”(表比较或选择的疑问句,相当于“……与……相比,谁(哪个)……”)。(3)“谁……者”(表疑问,相当于“……者谁”)。(4)“不……乎”(表示疑问),等等。外,大家还应注意,翻译古文不能离开上下文,不能够离开具体的语境,否则,就会容易生搬硬套,文不达意。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篇二:登文言文翻译】有。如:登轴。意思是进任要职。清杜岕《东山行》诗:“长江画南北,公志耻登轴。”再如:登建、登用、登臣、登拔等,都属于加封、选用、升任的意思。【篇三:登文言文翻译】原文\n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乡下,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字词解释1,昔:以前2,里:乡3,妻子:妻子和子女4叟:老头5,而:罢了6,携:携带7,第:住处,家8,酌:饮酒9.向:以前10吾:我11.远游:到远处游玩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13.是:这13.然:但是14.意:意愿15.同行:一同出行16.余:我17.亦:也18.未:没有19.然:然而20.恐:担心21.胜:能承受22.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23.曩:从前24.年:年龄25.且:将近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27.方:才28.逾:超过29.甚善:太好了30.翌日:第二天31.偕:一起,一同32.越:经过33.绝:横渡34.相:互相35.自:从36.至:到\n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38.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39.尝:曾今40.去:离开文言知识释“相”“相”的含义多作“互相”,但在文言中它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可作指事代词用,常指代我、你、他。上文“无需相扶”,意为不需要扶我,其中“相”指代“我”。又,《黔之驴》:“莫相知”,意为老虎不知道它(驴子)是什么东西。又,《狼》:“狼眈眈相向”,意为狼瞪大眼睛看着屠户。《回乡偶书》中句“儿童相见不相识”,意为孩子们看见我不认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