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言文译 6页

  • 36.50 KB
  • 2022-08-23 发布

学生文言文译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解说:“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形式上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对句子的翻译,实际上考查的重点还是在于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的把握,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此考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以及修辞手法,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义。另一方面是“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一、标准: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1、“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例:以勇气闻于诸侯。3、“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例:曹公,豺虎也。曹操是豺狼猛虎。二、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三、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1、保留法(留):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如“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苏武传》)这一句。例题1:①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就可以用现代汉语来替换。例题2:①请略陈固陋。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④齐师伐我。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n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对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情况下,就可以删略。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如,“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逍遥游》)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者”“也”,“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中的“之”,翻译时都可删略;又如,“张良曰:‘谨诺。’”(《鸿门宴》)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①夫战,勇气也。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如,“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句中的“三”后要补出量词。(2).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全句可译为:(3).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全句译为: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②竖子,不足与谋。③今以钟磬置水中。④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⑤无以,则王乎。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①甚矣,汝之不惠!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③宋何罪之有?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⑤石之铿然有声者⑥忌不自信。⑦大王来何操?四、文言翻译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文言词语的翻译:文言文中大多数词语的翻译都是直截了当的,直接把词语的解释写进句子中就可以了。但是当词语的解释和翻译有相当距离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这种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的\n“言”当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根据文义,这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再如,“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中的“六合”,本应解释为“上下东西南北”,这样的解释如果直接写进译文就会让人感到费解,因此,这里的“六合”要根据语境灵活地译成“整个天下”。(二)运用了修辞的文言语句的翻译:古人写文章时非常重视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进行文言翻译的时候,要对这些修辞格进行恰当的处理。常见的修辞格有:(1).比喻文言文中比喻的运用相当普遍,有些词语经常用来比喻某样事物,于是就有了比较固定的比喻义。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的“秋毫”,如何理解?再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藩篱”如何翻译?(2).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得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里的“布衣”,是一种借代,如果按字面译,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应采取意译的方法译为什么?再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用的也是借代修辞,翻译时不能译为“金属”,应该根据语境译为什么。(3).互文  有些古文为了句式的对仗工整,往往运用互文修辞,故意将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用两部分或几部分来表达,使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上文里省去了下文里将要出现的词语,下文里省去了上文里已出现的词语。这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把上下文拼合起来,使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翻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两句。(4).婉曲  古人或因为忌讳,或出于谦恭,或为了追求文雅,在写文章时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婉转地说出来,叫做婉曲,也就是委婉的说法。如把帝王(或王后)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把出兵征伐别人说成“会猎”,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凡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翻译就可以了。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⑥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五、文言翻译错答探究及备考对策:1.以今释古,望文生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有了变化。如把“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就错了。2.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国号、器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n3.应译的漏了。如,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4.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如,把“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译成“五十的人可以穿帛做的衣服”,再如,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5.省略成分没译出。如,把“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译成“可是力气足够达到那里,对别人来说是一件可以讥笑的事,而对自己来说是一件值得后悔的事”,于事理不通。6.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如,把“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7.不理解互文见义。如,把“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的野心”。9.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就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六、巩固练习:翻译下列句子。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无乃尔是过与?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⑤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译文:(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译文:八.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博而厚味。”宓之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道路。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1)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译文:(2)子亦有以送仆乎?译文:九.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n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译:(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译:十.翻译下面画线句子。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夫犬、马上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2)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见长史郑:“魏公①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曰:“老儒常语耳!”征不谢去。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而大发粟馈淮安王之军。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③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新唐书·魏征列传》【注】①魏公:李密。②隐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征典书檄典:主管B.征不谢去谢:告辞C.卒归唐者卒:通“猝”,仓促D.不早自图图:谋划(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贼粮尽且去若属皆且为所虏B.会窦建德陷黎阳会天大雨,道不通C.威之所被半天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3)根据文意,对下列各句补出的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nA.(李密)自请安辑山东,乃擢(魏征)秘书丞,驰驿至黎阳B.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元宝藏)促召之C.建德败,(魏征)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魏征)为洗马D.王责谓(李建成)曰:“尔阋吾兄弟,奈何?”(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魏征有远见的一组()①有大志,通贯书术②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③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④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则大事去矣!”⑤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⑥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④⑥D.②③④(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接应李密起义,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了魏征。但魏征进十策献秘计,李密都不予采用。B.魏征给当时还是李密的部下李勣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勣背叛李密而归附于唐。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勣处在必争之地,处境十分危险。李勣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C.窦建德攻破黎阳,捉住了魏征,并任他为官。后来窦建德被打败,魏征和别人一起跑到关内,李建成任命他做了官。魏征根据当时的形势,暗中劝说李建成早打主意对付李世民。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译文:②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译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