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据史料以求词义"花板桥学校邬艳君本人在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教授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而对文言文的词义理解与否成为文言文能否学好的重中之重。大多数学生因为缺乏文言文学习的语言环境,因而缺少文言语感,对文意的理解倍感吃力,如果单纯依靠教师一字一句的灌输,很可能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自然也很难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不能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如运用的一种文化积淀,而只是一种勉强的堆砌。由此,学会词义理解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种学生乐于接受且效果不错的释词义法——“据史料以求词义”,在这里提出与大家共享。一、据史料以求词义的定义:诸位共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文言文记录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等方面都会逐渐消失,这样也必然会给阅读者带来障碍。例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在这个句子里就出现了有关官职、科举、名号等方面的词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了解了古代社会生活,才能正确解释上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语言,这就要给学生补充介绍一些古代历史史实,或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正如张之洞在所说:“汉学所要二者:一音读训诂,一考据事实。”长久以往,便形成了“据史料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所谓据史料以求词义,就是依据与古代社会生活有关的史料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二、据史料以求词义的的原理:历史学在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古代典章制度及人物、事件等方面的许多有价值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又往往与词义密切相关。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与词义之间的关系,一是人物和事件等方面的史料与词义之间的关系。下面就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文言文作品和史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读。《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史料中记载: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事时、隅中、日中、日迭、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汉太初改朔后,对于一昼夜有了等分的时间概念,以十二地支为纪,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两相对照,可知“黄昏”之后便是“人定”,因此“黄昏后”与“人定初”是指这两个时段的交替时间,即21:00。由此可知,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必将反映到语言中来,并赋予词语特定的含义。了解史料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是大有裨益的。正因为词义与古代社会生活史料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才形成了“据史料以求词义”训诂方法的科学依据。三、据史料以求词义的原则:(一)“内证”与“外证”相结合,兼及“旁证”。我们在探求和诠释某个与古代社会生活有关的词语的意义时,最好尽量从本文或本书及作者的其他作品中去寻求史料来加以解释,这便是“内证”;同时也可以从同一时代的其他作品以及后代撰写的反映同一时代历史的作品中去寻找,这便是“外证”;还可以从较早和较晚的作品中去寻找史料,这便是旁证。这种做法能丰富学生的文言知识,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求证能力等等。当然,这并不是说每条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史料都得学生自己从古代文献中去寻找。借鉴前人的成果和经验也是非常必要的。(二)以发展的观点对待史料。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必定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此在指导学生查阅史料的过程中必须让他们意识到并明确这种变化,以避免“以今证古”或“以古证今”的现象。例如关于古代“尚左”还是“尚右”的问题,就得以发展的观点来加以辨析。从朝廷官职来看,周、秦、汉以右为尊,而唐宋时变为以左为尊,元又尚右,明又改尚左,清袭明制而尚左。由此,如果我们不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史料,而一言以蔽日,则往往不能正确地解释词义。四、据史料以求词义举例:释“射者中”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众多参考读本中写道:“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众多老师也在传授的过程中毫无例外地把“射”注释为古代一种投壶游戏。其实这是值得商榷的。投壶的游戏的确起源很早。《礼记·投壶》中记叙甚祥,但是历来都只言“投壶”而不言“射壶”,也不把投壶之人说成“射者”,例如,《后汉书·祭遵传》:“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王禹称《黄冈竹楼记》中写道:“宜投壶,矢声铮铮然。”因此,投壶之人理应称为“投者”,而绝不会称之为“射者”。而“射者中”里的“射”字,是指另一种游戏“射谜”〈犹如今天的“猜谜”。射谜的游戏由来已久。《吕氏春秋·重言》:“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其中的“射”为“猜度”之意。猜不出则叫做“射不得”或“射不中”。由此可见,与其把“射者中”强解为“投壶的投中了”,还不如解释成“射谜的射中了”。以上便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关于“据史料以求词义”的一些拙见。虽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引用此法势必会多花费时间和精力,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能给学生“授之以渔”,使他们学会质疑,学会求证,学会思考,学会阅读,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得新知,此方为师之道也。而我也将继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以促进学生的提高和自身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