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知识 7页

  • 48.00 KB
  • 2022-08-23 发布

文言文语法知识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一)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客观事实)(1)动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项伯杀人,臣活之。(司马迁《鸿门晏》)(2)形容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太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般瓜洲》)(3)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鸿门晏》)2、意动用法(1)形容词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2)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2、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嬴请三帅。(左丘明《战国策》)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二)名词的活用1、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司马迁《鸿门晏》)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晏》)2、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姚鼐《登泰山记》)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归有光《向脊轩志》)(2)表示工具或依据置人所罾鱼腹中。(司马迁《陈涉世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司马迁《鸿门晏》)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4)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薄松龄《聊斋志异•7\n狼》)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星罗棋布(三)形容词1、用作名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作动词吾妻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石钟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石钟山记》)尽情享受(四)数词的用法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 1、约数(余、可、许,译作左右、光景)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伐檀》)章小女,年可十二。《汉书•王章传》一问三不知,三思而后行,“三、九”极言“多”2、倍数与分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盖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石钟山记》)二八佳人3、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说》)二、代词用法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余、予第二人称:汝、尔、若、乃、而第三人称:之、其、彼、夫、厥2、指示代词(1)近指:是、此、斯、兹(2)远指:其、彼、夫3、无定代词表肯定:或,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报刘一丈书》)“某”,某人。表否定莫、无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司马光《赤壁之战》)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文天祥《指南录后序》)4、疑问代词指人:谁、孰吾与城北徐公孰美?(《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指物:何、胡、曷、奚指处所:安、恶、焉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晏》)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5、特殊代词:见“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希望。君实:司马光。或:或许。恕:原谅)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见:译作我。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在现代汉语中,还遗存有“见恕”、“见谅”、“见察”、“见告”、“见教”7\n等都是沿袭了这种用法。等。三、兼词用法1(1)之于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地。(列子《愚公移山》)(2)之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庄暴见孟子》)文王之国,方七百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2、焉=于之(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荷蓧丈人》)。“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宾结构“于是”(“是”指代子),充当动词“见”(使……谒见)的补语,“见其二子焉”即“见其二子于子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师说》)3、盍(曷)——何不子曰:“盍各言你志。”《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叵=不可布目备曰:“大耳心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四、特殊句式(一)“者”字结构1、放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译作“……的人,……的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2、“者”放在数词或时间之后表示一定范围或种类。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项羽本纪》)(1)……者,……也判断句的标志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之……者,定语后置句的标志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王安石《石钟山记》)(二)“所”字结构放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曹刿论战》)所食:指“食”的对象,即吃的东西。食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即吃东西的人。“所……者,”和“所……”相同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所以”,固定格式(1)“用来……的方法(东西)”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2)“……的原因”此世所以不传也。(王安石《石钟山记》)亲贤臣,远小人,其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其后汉所以颓废也”。(诸葛亮《前出师表》)(3)“为……所”7\n,表被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贾谊《过秦论》)五、偏义词偏义复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做语素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语素表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不表意义。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遗归。(《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同上)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而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墨子《非攻》)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王安石《石钟山记》)窗户、忘记、兄弟、老师你教学水平高。偏义代词相,“互相”,有时偏指一方,可译作“我、你、她”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张溥《五人墓碑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为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四、古今词义异同(一)词义不变马、牛、山、风(二)词义变化1、词义扩大①“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之名,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②“中国”,原义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③“菜”原义是草之可食者,不包括肉蛋。现在有荤菜、素菜之分,已扩大为包括肉蛋了。④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⑤故事:原义是旧事,现在指寓言故事。⑥醒:古义是酒醒,现泛指醒。(2)词义缩小宫,古代泛指房子,现指帝王居住的地方。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穷:古今都有穷的意思。但在古代更多的用作不得志,失意讲。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3)词义转移汤:热水。成语:赴汤蹈火涕:泪水。后出现了“泪”,才指鼻涕。羹:本指带汤的肉食。现指糊状食物。走:可烧而走之。(《赤壁之战》)本意是跑。兵:本指兵器,后指士兵,战事。狱:本指案件,后指监狱。劝:在古代表示鼓励、劝勉。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从现代语出发,把“劝”理解成劝说。去:古代指离开某地,现在则指到某地去。“去国怀乡”。“念去去千里烟波”(4)感情色彩1、褒贬不同爪牙:原意是帮手,现指走狗。褒变贬。锻炼: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贬变褒。谤:批评议论。现指造谣中伤。中变贬。2、词义轻重诛:责备,现指杀。成语有“口诛笔伐“7\n感激:愤激,现指感动。恨: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怨:的古义重,今义轻。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五、特殊句式(一)倒置句式1、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王安石《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晏》)大王来何操?(同上)不然,籍何以至此?(同上)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强调宾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韩愈《师说》)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译文: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跟我共同友好,怎么样?”注:有时为了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或排它性,于是就在提前的宾语前面再加上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才是举,惟命是从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词之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王安石《石钟山记》)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3、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则后置作补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盛以锦囊。(《新五代史•伶官传序》)4、主语后置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二)判断句式1、……者,……也,单用“……者”,“……也”,“者也”此世之所以不传也。(王安石《石钟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同上)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2、用副词“乃”,“即”,“则”,“皆”7\n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这里“为”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鸿门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有时也不用判断词刘备,天下袅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列传》(三)被动句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2、用“为”,“为……所……”(“为”引出了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三国志》)其印为予群从(弟侄辈)所得。(《活版》)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晏》3、用“见”,“见……于……”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为……之所……)4、用介词“被”表被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四)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捕蛇者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曹刿论战》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战国策》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荀子•王霸》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郑穆公使(人)视客馆。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鸿门晏》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促织》5、分句的省略。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劝学》7\n(五)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1、"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宋史•忠义一》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2、"……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战国策》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诸葛亮《后出师表》)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3、"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韩非子》4、"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三国志》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5、"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国仇未报,何以家为?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6、"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日饮食得无衰乎?得毋有病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崤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国语•越语上》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