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复习 77页

  • 512.06 KB
  • 2022-08-23 发布

文言文阅读复习

  • 7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复习\n考纲解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⑷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n2.分析综合⑴筛选文中的信息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n第一节 文言实词一、考纲指要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一限制成分就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此考点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落点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为辨析实词意义的正误。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①古今异义的实词,②一词多义现象,③偏义复词,④常见通假字,⑤单音词和复音词,⑥活用词。\n【典例精析】例一、(2005年湖南卷第11、13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游其家 游玩;交往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全,都C.因怪时人之不道 责怪,责备D.而脱缪尤多 通“谬”,谬误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答案:1.C2.C\n〖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注重考查对词语的意动意义的掌握。A、B、D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是正确的。C句中的“怪”解释为“责怪、责备”,一是不合理,作者无法去责怪、责备当时的人们;二是与上文语意不连贯。上文说作者读了韩愈的文章后觉得好到了极点,然后自然对这样的好文章当时的人们竟然从未提起感到奇怪、不解,所以这里的“怪”应当解释为“感到奇怪”或“以……为怪”(意动用法)。第2题是考查考生对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辨别。古今同形而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如果辨别不清,盲目用今义去解释文言文中这样的词语,就会造成对文章意思的错误理解。A项的“斯文”的在文中是两个词,“斯”是指示代词“这些”,“文”是“文章”;在现代汉语中,“斯文”是一个词,意思是“文雅”,比如“他说话挺斯文的”。古今意义不同。B项的“上下”在文中作动词,意思是“使之上使之下”,也就是支配、操纵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上下”是个多义词,可以表示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动作,可以表示程度的高低,也可表示大致的数量等。古今意义不同。D项的“势利”在文中是两个词,“势”是“权势”,“利”是“利益”;在现代汉语中,“势利”是一个形容词,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比如“势利眼”。古今意义不同。C项的“磨灭”,在文中和在现代汉语中都是“(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的意思,古今意义相同,故选C。\n例二(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C〖解析〗解释实词在文中的意思,一定要联系语境,结合平时课本中所学过的常见意思,逐项排除,最后作出合理的推断。A项中的“讽”为“委婉地劝告”。B项中“哂”在古文中最常见的意思就是“讥笑、嘲笑”,在此句子中解释得通。C项中的“遇”应解释为“对待”。D项这句是说到了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他(采取措施)坚决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务”此处很明显作“致力”解释。\n【常见误区】一、按照今义理解古义。如对“当尽力于斯文”一句中“斯文”理解为“文雅”。 二、以常用意义来解释活用意义。如将“因怪时人之不道”一句中的“怪”理解为“责怪”。 三、按照常用意义来理解偏义复词。如将“刺诸县短长”中“短长”理解为“短处与长处”。 四、按照一般字的意义来理解通假字的意义。如“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一句中的“缪”是通假字,通“谬”,谬误;而不能按“缪”的意义来理解。\n【解题方法】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2.(07江苏)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讨论\n一、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2、冀得一归觐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n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有关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有关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有关禾--皿--宀广--贝--纟--求--隹(zhuī)--歹--月--目---兵器动物人的言行五谷金钱死亡器具丝麻肉房舍毛皮眼鸟雀扌、又、攵、彐--手\n1、“有牧人御众之才”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3、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4、“彀士十万人”(统治,治理)(小箱子)(灶台,烧火煮饭)试试看:(弓箭手)\n二、通假推断法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通假字有同音、近音、形近三种。按照原字解释不通时,要考虑是否有通假。\n“见”通“现”:出现“要”通“邀”:邀请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2.风吹草低见牛羊3.张良出,要项伯想想看字音字形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5、而脱缪尤多“缪”通“谬”,谬误\n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4、被发行吟泽畔通“雇”,雇佣试试看:通“翌”,第二天通“促”,催促通“披”,披着\n三、结构观察法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偏义复词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和词性(语法功能)。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词性(语法功能)相同。\n(更加,越来越)(疲劳)1.追亡逐北(败逃者,逃亡的人)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想想看:结构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享受)5.通五经,贯六艺(贯通)6.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排斥、排除)\n试试看:1、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2、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腰里佩着通“疲”,疲乏,疲劳慎,谨慎(被)任用\n1、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来难,臣以为不难。2、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3、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试试看:(帝王)(不喝水)(年幼)\n四、迁移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切不可望文生义,主观推断。\n1、势拔五岳掩赤城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想想看:3.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超出B迁移\n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试试看:(踩、踏)(饶恕)一蹴而就严惩不贷3、讽帝大征四方奇技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地劝告)4、多游其家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交往\n五、语境嵌入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n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试试看:绐(dài):欺骗\n练习:1、完成《创新设计》P115---118板块习题。2、积累,晨读:P118---133的实词备考知识清单。\n第二节 文言虚词【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命题落点 历年高考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考查的方式,最常用的是比较,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有时也可以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的选项,题型设置上多为四个选一。第二,考查的范围,均严格遵循当年考纲规定,同时对极其常见的虚词作多次重复的考查,如“以”“因”等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就很高。第三,考查的数量,不同年份考查的虚词个数不同,有时集中辨析一个,有时比较多个虚词,近几年趋向后者。第四,考查的角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第五,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出自中学教材,不少句子的翻译也涉及到虚词。\n【典例精析】【2009·浙江卷】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解析】A.介词,“因为”;B.连词,表转折关系;院D.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答案】C项第一个“为”作介词用,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第二个“为”作介词用,可译为“替”。\n可用已知(四个对照句分别出自课文《指南录后序》《季氏将伐颛臾》《鸿门宴》《赤壁赋》)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看意思是否一致。有时可通过虚词在句中的具体位置来判断。\n【常见误区】一、实词虚词不能区分。如“太子乃与见王”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前一个“与”是虚词,后一个“与”是实词。 二、把握词义不能结合语境。如将“其始相助,后必相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两句中的“相”的语义混为一谈。结合语境可知,前者为“互相”,后者为“他”。 三、把握虚词词义没有顾及其整体结构。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一句中的“为”不宜单独解释,而应与“所”结合起来解释,共同构成表被动的“……为……所”式结构。 四、把握虚词词义时顾此失彼。如“西伯,伯也,拘于羑里”一句中的“也”,不能因为其在句中就误以为是在句中表停顿,起提示作用;这应看整个句中,它实际上重在与前者发生关联,“西伯,伯也”是判断句,此处的“也”为语气词,表判断。\n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看语法结构辨词性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因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词性也会不同。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中“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中的“以”字,用在动词“利”之前,一般表目的,作连词,可译为“用来”;而在2006年高考江苏卷中“诸生以夜中对”中的“以”字,用在名词“夜中”之前,与之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此处“以”字就是介词,可译为“用、拿”。\n①先母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 代“妪”,可译为“她”。“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n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曾子之妻之市顷之,烟炎张天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前,的;后,谓语,到、往音节助词\n指出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①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②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③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④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冯唐论将》)⑤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⑥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之”作代词,代指前句中的“苏回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作代词“之”作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音节助词,无义,不译。\n二、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n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以”“而”都是表修饰的连词。“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n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⑤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这是互文,“以”与“用”同义,“任用”\n三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②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n1、圣心备焉(荀子《劝学》)2、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3、“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4、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焉”字是代词,指人(结构法)“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结构法)\n四、已知推断法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简便的方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蟹六跪而二螯”、“择其善者而从之”、“吾恂恂而起”等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并列、承接、修饰的三种用法。以这三个句子为例,我们就可以推断下面句子的用法。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表承接关系\n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C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n五、 看句式特点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n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n总之,判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它的运用规律,二是它的语法功能,三是特定语境的用法。根据这几个方面,一一进行推断,要作出正确的选择也就不是很难的了。作业:1、读P135-----1392、完成P139-----143\n第三节 文言句式和用法【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句式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构造并没有什么太大太多的不同。根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总要求,我们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限定在古今语法歧异的主要方面。二、命题落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许多试卷中都有体现。有时直接设题考文言句式。如重庆卷第12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句式(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有时渗透到理解和翻译等题里的间接考查文言句式。如天津卷第15题要求“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的第(2)句为“赵国何求而不得也!”此句中的“何求”是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应翻译为“求何”,即“想要什么”。这就是以翻译的形式考查文言句式。\n【典例精析】例一:(2005广东卷第13题)《后汉书.朱晖传》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1)(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要补全主语(2)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要补全宾语(3)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常被人弹劾。被动句要译准确\n例二(2005重庆卷第12题) 12.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C.言于大府诛之D.夫晋,何厌之有D\n【句式知识网络】一、判断句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粟者,民之所种。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n二、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用介词“于”,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③不拘于时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②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在动词前边用“受”,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①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②周公之被告逮。6、动词本身表被动。如:戍卒叫,函谷举。(《过秦论》)\n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恃而往?”③吾谁与归?④何以知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忌不自信。③莫我若也。3.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夜以继日②一言以蔽之。5、“见”作第一人称、“相”作单指时,“见”、“相”提到动词前。如:①慈父见背。见恕。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好自相扶将。\n(二)定语后置句1.“……者……”为标志。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求人可使报秦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四海之大3、其它白璧一双。\n(三)状语后置句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具告以事。(《鸿门宴》)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状语后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n(四)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n五、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1.省主语。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2.省谓语动词。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宾语。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鳌。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n【基础演练】1.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江都围急D.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n2.下列句子没有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A.忠义暴于朝廷B.师不必贤于弟子C.足下何以待之D.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C\n3、翻译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夺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①假道于虞以伐虢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③必不吾受也④君奚患焉①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②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③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④大王您忧虑什么呢?\n词类活用考纲解读: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n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n【典例精析】例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则群聚而笑之B.吾得兄事之C.令两个蹲踞而背倚之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D\n例二、【2007·广东】(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答案】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但;副词;只是、仅仅;异:以之为异,感到奇怪;意动用法。白:告诉。)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答案】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饭菜,供给狐狸吃喝。(以是:因此;德:感激、感恩;名词作动词。恒:常常;啖饮:吃。)\n【常见误区】一、对语法结构知识生疏,不能准确地划分主谓宾、定状补。如“郭异之”一句,主语是“郭”,谓语是“异”,宾语是“之”,因此可以断定“异”是作谓语动词。二、对词性(词类)知识生疏,不能准确判断词语原来是什么词性。如“众山环之”中的“环”,很多同学就认为本来是动词而使解题出现错误。\n判断活用的方法1、名词放在动词前,不作主语,往往作状语。使不上漏。(《项脊轩志》)(从上边)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依法)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象蛇一样)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在早晨、在傍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日:每天一、名词的活用\n2、名词作动词的情况(1)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如: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②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③藉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②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③沛公欲王(于)关中。(《鸿门宴》)\n(3)“所字结构”中,“所”字后名词活用为动词。如:①置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5)在情态动词、副词后的名词作动词。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范增数目项王。\n3、名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1)名词的使动用法。它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如: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àng)之(《鸿门宴》)王:使……为王。②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韩信拜将》)臣:使……为臣③死生而肉骨肉:使……长肉(2)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如: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把……当作老师。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以……为宾客\n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某种动作行为相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有时前边带“其”“之”字。如:(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4)而其见愈奇(《游》)\n2、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一般可断定是活用成了使动,句意理解公式是:主语+使+宾语+不及物动词。①既来之,则安之。 (来:动词使动用法,使… …来,安:动词使动用法,使… …安定)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 …朝拜)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 …活,救命) ④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使… …发怒) 规律: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也有:中军置酒饮宾客。(饮:让… …喝酒) 规律: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n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时,一般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译时应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作主语  聪明的人,愚蠢的人 ②将军身披坚执锐坚、锐,作宾语  坚硬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③以小易大小、大,作宾语  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④小学而大遗。小、大:作主语,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⑤常在于险远。险远:作介词的宾语,危险的地方,远的地方\n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爱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上多足下,故赦足下。多,赞赏,赞扬\n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规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春风又绿江南岸。\n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规律: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又如:(1)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译:滕公对他的言论感到惊奇,认为他相貌豪壮,释放了他而没有斩首(2)梁以此奇籍。译:项梁因此认为项羽不平凡(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n四、为动用法为动词,表示主语为宾语做某种事。如:①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②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序:为……作序。\n词类活用专题练习一、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找出来,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名词。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而耻学于师()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ABCABB\n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3.沛公欲王关中()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族函王军\n三、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1.函梁君臣之首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4.沛公军霸上5.火尚足以明也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0.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1、2、4、6、8B.1、3、4、6、10C.2、4、5、6、8D.5、6、8、9、10B\n四、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是(),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1.常以身翼蔽沛公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既来之,则安之4.外连衡而斗诸侯5.渔人甚异之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4、72、3\n作业:1、读《创新》P144——P146,P149——P1542、做《创新》P147——P14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