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集合赏析 41页

  • 4.90 MB
  • 2022-08-23 发布

文言文集合赏析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n山“七百里”“略无阙处”“重”“叠”“隐”“蔽”“自非”夏水的迅猛长多陡峭、高峻高峻铺垫(江面狭窄)\n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n夏水“襄陵”“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凶险迅疾对比\n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n俯视:仰视:色彩:一字一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素湍绿潭青山草木春冬景色:清荣峻茂\n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n秋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渔者歌”:清冷、寂静悲寂、凄凉悲凉对比春冬景色(良多趣味)\n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n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n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n散文赏析(对比阅读)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这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景物?如何写?(陶文)(苏文)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有何不同?(陶文)(苏文)\n写景赏析(《答谢中书书》)四时之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日暮之景: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n抒情赏析:(《答谢中书书》)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是山川风物之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愉悦感受。抒怀:欲界之仙都:尽现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期与谢灵运比肩,显自豪之感。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n写景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月景: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夜游因月而起(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处处扣月;写月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附:承天寺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n抒情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现作者欢欣之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含知音稀少之憾,只张氏是赏月的相知好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恬适之情。\n“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饱含作者身世感慨: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赏月的欣喜。文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有人生的感慨;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这表现了作者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念。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作者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n高峰如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意境美\n品味,探究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有,有;时间跨度:有,有;景物状态:有,有;感官冲击:有,有。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静景(高峰……具备)早晨(晓雾将歇)黄昏(夕日欲颓)视觉(高峰入云)听觉(猿鸟乱鸣)动景(晓雾……竞跃)品味文章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其四:动静相衬之美。\n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静动分总总清流见底高峰入云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n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n能力训练: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n能力提升:你敏感的心灵发现自然的生命美了吗?好吧,下载一幅你喜欢的风景图片,用今天学习的景物描写的技巧与方法,用优美的文字、心灵的感受描绘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的画面,空气里只有快乐的气息,什么烦恼都随着微风飘走了。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静,岸边的小船好像睡着了,一动也不动地躺着。整个天空都映在湖里了,蓝天碧水融合为一体。两岸连山围绕着湖,似乎为这里的宁静而感到喜悦。茂盛的小草依傍着山,虽然天空只有白云,可蓝天下还有美丽的景象陪伴着,才不至于感到寂寞。偶尔有几声鸟叫声,犹如为这宁静增添欢乐。\n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n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n补充作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shàn)溪山中,穷困以终。《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n孤独、落寞;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神思故国的伤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n奇景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独喜痴雅趣湖心亭看雪思故国淡淡愁绪(白描)孤芳自赏\n请说一说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白茫茫酒杯动词,客居,寄居外地的人代词,这判断动词①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③客②白④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独在异乡为异客是日更定是金陵人●●●●●●●●\n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课文中的语句: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n整体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奔腾汾河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观潮者之多。\n银雪玉(色)(形)线城岭吞天沃日翻江倒海图雷霆(声)(势)\n水军操练图艨艟数百分列两岸奔腾分合乘弄标舞声如崩山烟消波静一舸无迹静动静\n旗尾不湿以此夸能文身披发溯迎而上腾身百变吴儿弄潮图\n观潮盛况图四马塞途倍穹常时席地不闲\n雄豪之美精神之美地域之美宏大之美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n问题探讨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n亮点探究: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n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n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n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