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综合训练 11页

  • 54.50 KB
  • 2022-08-23 发布

文言文综合训练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综合训练(散文类)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虞:忧虑 B.于是有水火之孽孽:罪恶 C.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虽:即使 D.自以幸为天子近臣以:认为2.下列属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的主要意图的一项是() A.阐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的道理。 B.肯定王参元“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的才华。 C.改变王参元“进而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 D.表达“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的愧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骇”“疑”“喜”三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n C.作者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作出应有的评价。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的社会风气。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4分)  译文: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2分)  译文:    (3)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4分)  译文: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宋史》卷427)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已:停止。 B.宜君子之忧之也宜:应该。 C.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鲜:很少。 D.夫子没,微言绝绝:拒绝。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n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⑤去耳目支离之用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A.①②③  B.①④⑥C.③④⑤  D.②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是秦王残暴的行为,但也有可取之处,它对于当今学风的背理和有害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吾之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4分)  答:  ⑵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3分)  答:  ⑶承公命为序,故及之。(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n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岂其虑之未周欤?虑:考虑、思虑 B.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惩:惩罚,引申为灭亡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 D.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几:通“机”,机会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其可怪也欤 B.而王莽卒移汉祚      固而近于费 C.光武之惩哀、平      寡人之于国也 D.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D.笼络当世之务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n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15.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府史之所蹲伏B.惟杉能遂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D.君以客饮于堂上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n  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运有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有删减)1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小头:削尖脑袋钻营 B、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抗怀:抗击或者怀念 C、要体貌他,要怜悯他体貌:以礼相待,尊重 D、皆作会别可怜之语会别:相会和别离1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对读书人持批评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②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  ③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④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  ⑤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⑥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20.下列是对本文及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燮,清朝人,这是他写给弟弟郑墨的一封家书,他用生活化的语言谆谆教导家人,表现了一种亲民近农的思想。 B、对于种田之人,郑板桥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正表述了他的这一份情感。 C、文中也表现了作者对读书人的看法,他反对读书人一心追求利禄的思想,也表达了“好人为坏人所累”的担心。 D、郑板桥也自责自己只知“命名本旨”而不知“会别可怜之语”,对此他作了内省和反思,显现了“民本”思想。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译文: (2)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  译文:  (3)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  译文:    参考答案一、1.B(“孽”的意思是灾难、灾祸)\n  2.C(文章借王参元家失火的事,劝王参元出来做官,积极从政,以发挥自己的才干,改变“进而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   3.B(“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等内容不是作者的看法)   4.(1)我刚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吃惊,接着又怀疑起来,最后却非常高兴,原本打算慰问您,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始”、“吊”、“更”译对,各1分。句意正确1分)  (2)但我偶尔在同事中称道您几句,还是有人挤眉弄眼,暗暗讥笑。(“窃”译对1分,句意正确1分)  (3)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来表示您家已经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能够自然显露出来而不受玷污了。(“黔”、“乃”、“污”译对,各l分。句意正确1分)附译文:  收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了火灾,家里什么也没有留存下来。我刚听说大吃一惊,接着又产生一些疑问,最后竟然感到非常高兴。原本打算慰问您,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言辞又简略,因此还不能详尽地了解您受灾的情况。如果真的烧得精光而一无所有,那正是我要特别祝贺您的原因。  您殷勤奉养父母,生活得很安乐,只希望过恬静舒适、平安无事的日子。现在竟遭受到烈火焚烧的意外事情,而使您震惊恐惧,甚至连油脂、淀粉这样的东西,也许都供应不上了,我因此起初感到大为吃惊。  人们的言谈之中都说,事物的圆满或空缺,灾祸或幸福,都是相互依存转化,来去无定的。有的人将要大有作为的时候,开始总会经历一个困苦动荡、担心受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有水火的灾害,就有小人的怨恨毁谤。历经劳苦变动的磨难之后,才能奔上光明的前途,古时候的人都是这样。但是;这些说法不仅大而无当而且荒诞不稽,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因此就一定相信,所以我接着便对它产生了疑问。  凭着您读了不少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又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所作所为都显示出您的多才多能,然而作官却不能超出众人之上,从而未取得显赫尊贵的地位,这里并没有其他原因。京城的人都说您家里积存着许多财物,爱慕廉洁名声的人都怀有顾虑畏惧心理,因而不敢称道您的好处,尽管自己内心明白,但却藏在心里,含在嘴里不敢说出口来。这是因为公道难以显扬,而世人又多猜忌的缘故啊!谁要一开口,那些爱叽叽咕咕嘲笑别人的人,就认为他得了许多贿赂。\n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到您的文章以后,藏在心里没敢讲出的赞赏的话大约五六年了,这是我只顾个人得失而长时间有负于公道,不仅是有负于您啊!等到作了见习监察御史和礼部员外郎以后,我自认为有幸当了皇帝身边的大臣,能够畅所欲言了,并想借此机会荐举您,消除您胸中的郁闷。但是当我在适当机会向同僚们称道您的时候,还是有人挤眉弄眼,暗暗讥笑。我深恨自己道德修养还不突出,清白的名声还未确立,而被世人强加上许多罪名,与好友孟几道每谈及此都感到十分痛心。如今您的家幸好被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忌也随之而全部化为灰烬。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表明您家已经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自然显露出来而不致辱没。您的真实情况完全表现出来,这真是火神所给予您的莫大资助啊!那么,我和孟几道几十年对您的了解,还不如这把火一个晚上给您带来的荣誉大呢。从此您不仅被人谅解,而且会得到公开的赞扬,使那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开口为您说话了。出题考试,决定录取的主考官们,也都敢任命您官职而不再胆战心惊了。这样一来,即使想像过去那样屈己受辱,难道还能办到吗?在这方面,我对您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我最后才特别高兴起来。  古时候各国有了灾祸,同等地位的国家都要向受灾国表示慰问。春秋时许国不去慰问受灾国,有识之士都憎恨它。现在我说的这些情况,与古代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正打算慰问您的时候又转而向您祝贺    二.(9分,每小题3分)    5、D(断绝)    6、A    7、A(作者并不是赞成“焚书”,是说他能理解许衡“焚书”一说)  8、(共10分)  (1)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关键词“迹”、“果”和“何谓”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2)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关键词“与”和“盖”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  (3)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关键词“承”和“及”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文言文参考译文:  自汉朝以来,有文字记录的著作繁多,累积几百上千年,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还没有停止。许文正对人说:“还必须再来一次焚书。”“焚书”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广东左方伯陈公选取元代编修的《宋史列传》中的《道学》一编刻版印刷,和对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研究。《宋史》有全书在世上通行,而陈公又只专注这一编的研究。唉,我知道他的本意啊。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到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孔子所说的学习,不是后世之人所说的学习。后世求学的人,只是记忆背诵罢了,只是讲究词章罢了。这样,上天所给予读书人的,本来就是茫然无知的了。什么原因呢?士人们流连于众多典籍之中,而探求研究不够深入专一,耳目迷乱于各家之说,自己的智慧因而受到压抑和窒息,君子担忧这些是应该的啊。所以,秦王焚书是有错误的,君子却不忌讳谈它,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  孔子死后,他精深的言论也就消失了。经过一千五百年,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等许多学者相继兴起,在遗留下来的典籍中找到没有流传的经学著作,重新宣讲学习并传授它。载于这一编中的,已经很齐备了。既使同天地一起共享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却听说:《六经》是孔子的著作;学习的人如果只是诵读它的文字而忘记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六经》就只是一种糟粕罢了,仍然不免于在读书中丧失自己的本心。  如今《道学》这一编,杂采了众多学者做事的行为和他们著作中的言论,研究学习的人如果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在其中探求自己的内心,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致力培养内在自我,而不是用眼见耳听的东西扰乱内心,除去耳目这些表面的繁琐的功用,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那么,一打开书卷就会有所收获了。这不是说从书中的得到了真谛,而是说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用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这是我所想献给陈公和各地同仁的浅薄的见解。\n  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陈公名选,字士贤,浙江临海人。他的父亲曾在新城作县宰,对百姓的关爱深厚。陈公自称这是他的家学内容。  三、9、答案A(B惩:警戒,借鉴;C求:寻找;D几:先兆,预兆;)  10、答案C(C项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前作代词,解作“他的”;后作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B前作连词,表转折;后作连词,表递进。D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后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11、答案C(A古:智慧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务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B古:救活别人;今:活着的人;C品行不好,没有出息;D古:包揽;今:拉拢)       12、答案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13、答案(1)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但是(没想到)王莽最终夺取(或更换)了汉家的皇位。(2)唐太宗听到了将有武姓人杀戮唐室子孙的传言,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杀掉。(3)难道他们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n  四、14.D(特立:独立,挺立,高高耸立)  15.C(都是连词,表转折)  16.A(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17.(1)徐君(徐先生)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它为“直节”。    (2)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3)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吧!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五、18.B(坚守高尚的情怀)(3分)  19.C(无关批评的:①书生品质,④好人行为。⑤指向不定: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弟弟)(3分)  20.D(只知的是“会别可怜之语”,不知的是“命名本旨”)(3分)    21.(每句3分)  (1)达成了心愿(或:做成了官),就把恩德施给百姓;不能达成心愿(或:做不成官),就修养身心在社会上显现美德。\n  (2)你们读书人总是会说,可等将来做了官了,就不再这样说了。  (3)有要借款的,要满足他们;不能偿还的,要宽容忍让他们。  参考译文:  我想世界上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我们这些读书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顺从兄长,守住先人的家业,等待后人来继承发扬。达成了心愿,就把恩德施给百姓;不能达成心愿,就修养身心在社会上显现美德。所以又比农夫高了一等。可是现在的读书人就不是这样了,一捧起书本,便想要考中举人,考中进士,作官后要如何抓取金钱,建造大房屋,购买很多田产。一开始便走错了道路,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那些没有当上官的,在乡里做坏事,削尖脑袋钻营,更令人受不了。约束言行,修养品德,注重自己人格的人,难道没有吗?以经世济民作为自己的理想,使坚守高尚的情怀,追慕古代贤人,也到处都有一些。但是好人总被坏人所牵累,于是我们也开不得口。一开口说话,别人便笑说:“你们读书人总是会说,可等将来做了官,就不再这样说了。”所以只好忍气吞声,忍受别人的笑骂。工人制造器具以供人使用,商人搬运货物,输通有无,都有便民的地方。只有读书人对于人民最没有用处。  我一生中最敬重的是农夫,你们对于新招用的佃农,一定用礼貌的方式对待。他们称呼我们为主人,我们称呼他们为客户,主客本来就应该是平等对待的,我有什么好尊贵而他们有什么好低贱的呢?要礼貌地对待他们,要怜惜他们;有要借款的,要满足他们;不能偿还的,要宽容忍让他们。我曾笑话唐朝人作的《七夕》诗,歌咏牛郎织女,写的都是些相会离别的话,非常不切合诗歌要表达的本意。织女(织布),是衣服的本源;牵牛(耕地),是食物的本源,在天上的众星中是最尊贵的;上天看重他们,可人反而不看重他们!他们致力于耕种纺织尽心尽力于民事,呈现的景象清清楚楚可作借鉴。我们乡里的妇女,不会纺织,然而在家中主持炊饮之事,学做针线,仍不失为勤劳恭谨。近日有些人很喜欢听鼓儿词,以玩纸牌为游戏的,风俗败坏,应当赶快禁止。

相关文档